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76|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中财流金岁月》专辑(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6 1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67:马车上的迁徙

海男 女,1962年出生,云南省永胜县人,鲁迅文学院研究生毕业,19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小说领域多有建树。主要作品有《疯狂的石榴树》、《虚伪的玫瑰》、《请男人干杯》、《只爱陌生人》等。


  马车停留在我身边时,马车的车轮声早已在之前传入了耳朵,因为母亲是农技师,所以我们 将从县城到达一座小镇去。在有关道路的历史中,先是出现了马车,然后出现了大货车、拖 拉机,从县城到那座小镇的路上没有客车,所以只能搭乘小马车。我的小说和诗歌中反复出 现过马车的影子。


  马车从金色眩目的阳光中移近我的视线,犹如我当年从鸟的飞翔中看到了拍击翅膀的喜悦, 我站在农技站的门口,欠起身体等待那辆小马车到来时,我的小身体似乎已经触及到了那种 速度。

  世界上最缓慢的速度在一条路上起伏着,相继地,一个接一个的把音符抛掷出去。两只皮箱 是我父母结婚的惟一纪念物,如今,它仍然被搁置在我母亲74岁的卧房之中,每次迁徙,我 都看见母亲用她开始萎缩的身体坚固地维护着那两只皮箱,那两只犹如秋色般的皮箱记载着 我父母的婚姻史,而在1967年春天,我总是写到春天,因为许多重要的变故总是从春天开始 的。在春天降临到我的眼帘之下时,一辆金色的小马车抵达了我的身边。

  迁徙开始了,那时的家庭基本上没有家具,如果说有什么家具的话,只有父母亲的那两只皮 箱,当然有锅碗、盐、纸箱中的衣物,当一个人的箱子越来越多时,意味着我们的生命越来 越短,而那时,我们的生命才开始,所以除了父母之外,我们没有任何箱子。

  当我坐在马车上时,我是坐在箱子上,马车每腾高一次,我都能感受到那皮箱的魔法:它使 我紧贴着父母的婚姻生活。家是两只箱子,是从箱子中散发出来的经验,是一个未知的世界 ,不管怎么样,只要坐在箱子上,心里面就有一种忠实感,不害怕一次又一次的迁徙。所以 ,坐在缓慢的马车上,这是一个平常的春天,我坐在箱子上,一路看着风景,那时候,我滋 生了一种美好的想法:如果小马车永远这样奔驰着,那会到达世界的什么尽头呢?

  尽头是看不见的,经历了一座大山脉的从上而下的环绕过程之后,马车此刻正带着我们进入 一座小镇,它就是永胜县的金官小镇。那已经是一个黄昏,从清晨到黄昏,我们雀跃出马车 ,仿佛雀跃出巢穴,置身在一个小世界的陌生快乐之中。
金官小镇:是滇西北一个重要集镇,从一开始我就嗅到了春天原野上的香味,还有一条条被 青苔覆盖的石板小路。马车载着我们到了金官公社,作为固定旋律,我们跟上了一种节奏, 进入了金官公社的一座宅院中,一棵紫藤和一棵石榴树在我眼前挺拔着,在日后的写作场景 中,我反复地述说着这棵紫藤树和另一棵疯狂的石榴树。

  马车的声音消失之后,我们进入了一座空屋子,因为母亲是农技师,在我们到来之前,金官 公社已经为母亲的降临准备了这座老房子。我站在黄昏的石榴树下往上看去,我看见了房屋 的瓦顶,那些深灰色的瓦顶已经抵抗住了岁月的流逝,它的瓦顶上长出的一小蓬草棵在那个 黄昏,抚慰着我幼小的灵魂。

  马车的影子消失之后,是黑夜的降临。那个时期,房间虽然窄小,我们却感受不到窄小,因 为来自于外界的曲调总是轻抚着我们的耳朵,房屋的后面有一座小菜园,在我们到来之前, 菜园是荒芜的,是那种没有影子穿越过的荒芜。在黑夜之下,我轻踩着一轮皎月,穿行在 一个荒芜的菜园中时,我们似乎已经看见了母亲手中的那些菜籽,菜籽就像呈现在一面镜子 中的光芒那样明晰……当马车的影子消失以后,我睡了一个无旋律,无梦魇,无记忆的觉以 后,慢慢地睁开了双眼。这也许是我降临于世界之后,最美妙的一觉。等我睁开双眼之后, 明晰的光线从一道来不及挣脱的蜘蛛网中照进来,恰好照在我脸上。

  我听见了锄头的声音,我从小时候就知道农具意味着什么,在农技站的仓库里,我看见了各 种各样用铁铸成的农具,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玉米种子,稻谷种子……还有喷雾器。

  我从小置身在一种可以幻想芽胚的世界里,所以当我听见锄头挖地的声音时,我掀开被子, 奔出屋外,母亲和小哥哥正置身在菜园中进行着那天上午最美妙的生活:改变一种荒芜的菜 园的往昔,把一个充满生机的小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母亲握住锄头,那些荒芜很快 消失了,那天下午,我们手里抓住菜籽开始往泥土中撒去,阳光一点点地溶入了泥土,当马 车的影子消失时,那个时期,也正是母亲分娩的时刻。

  母亲分娩时,父亲回来了。一个接生婆在之前已经从金官小镇的四方街上迈着大步走来,她 四十多岁,梳着一个光亮的发髻,她的全部才能在于能让女人面对一个十分古老的时刻,顺 利地分娩,所以她一定了解女人的子宫。
子宫在哪里,我并不知道,而且我也不知道子宫是一个孕育孩子的世界。我第一次听见了母 亲分娩时的尖叫声,那是疼痛的尖叫,是子宫的尖叫,是母亲全部肉体的尖叫。

  当马车的影子消失之后,我有了一个小妹,她就是我的妹妹海惠。又一种啼哭降临于世,在 我母亲的那一代,似乎除了具备强劲的生存能力之外,似乎还具有另一种同样强劲的生殖能力。

  女人的生殖器是为了创造生命,除此之外,是为了性交,来月经……这个永恒的被女人们的 肉体所承担的快乐和疼痛的旋律对于我来说是如此地遥远,对我来说充满人生美妙旋律的是 紫藤 树和石榴树,当小哥哥攀上石榴树摘下一只石榴时,仿佛把一棵树的灵魂送给了我,所以几 十年后我写下了我的小说《疯狂的石榴树》,当然这个书名来自希腊诗人埃利蒂斯的名诗。

  当马车的影子消失以后,我就同家人住在了金官镇,我在这座小镇一住就是几十年,直到我 15岁时才离开小镇。




西湖寻梦

落梅 原名胥智慧,女,栖居江南,简单自持。心似兰草,文字清淡。已出版作品《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 林徽因传》、《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 张爱玲的倾城往事》、《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等。

摄影/张其源
文/落梅

  是谁撑一把油纸伞,穿过多情的雨季,寻觅江南繁华的旧梦;是谁品一盏清茶,倚栏静静地远眺,等待那朵寂寞的莲开;是谁乘一叶小舟,在明月如水的霜天,打捞匆匆流逝的华年;又是谁折一枝寒梅,在飞雪轻扬的窗前,书写俊逸风流的诗章?
那柳岸花堤上,是否徜徉着古人黯淡的背影?那池亭水榭间,是否收藏了昨日遗失的风景?西湖,明净如玉的西湖,你究竟酝酿了多少阳春白雪的情怀?又隐含了多少渔樵冷暖的故事?




苏堤春雨

  烟雨漂洗的西湖,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温润的色调、幽淡的芳香,古往今来,萦绕过多少路人追梦的心怀?

  岸边聚集着喧闹的人流,湖心却是画影清波。空蒙的烟雨倾泻在低垂的柳条上,摇曳的波光撩开一湖动人的涟漪。当目光迷离的时候,梦境也徜徉起来。远处的断桥横搭在湖与岸之间,流转的回风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那个被悠悠岁华洗濯了千年的传说,清晰而玲珑地舒展在西湖的秀水明山中。桥其实并没有断,断的只是白娘子与许仙一世的情缘。那一柄多情的油纸伞,是否可以挽留他们匆匆流逝的旧梦?

  千年的情节早已注定,留存的却是永恒的传说。那些撑着雨伞,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又将落入了谁的梦中?
云烟浸染西湖杨柳的清丽,朝霞催开苏堤桃花的艳影。过往的路人,穿行在潮湿的石板路上,他们抖落一身的烟尘,将恍惚的时光寄存在短暂的雨季。

  那一袭青衫、儒雅俊逸的身影是苏子么?还忆当年,他与朝云泛舟西湖、清樽对月、新词娇韵、不尽缠绵。奈何岁月飘零,佳人已杳,空余他漂萍行踪,伤情缚梦。

  千古绕愁之事,惟独情字,旷达豪迈的苏东坡,纵然才高可笑王侯,倘若不遇朝云,更无知音,又怎会有那般的俊采风流。“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他怀念的还是旧时的明月,那弯如钩的新月,一半是离,一半是合。多情的,始终是那望月的人。

  行走在悠长的苏堤,是谁,一路拣拾着明明灭灭的光阴?可是,又能寻到些什么?纵然沉落西湖,又能打捞到些什么?


西泠夏荷

  梦若清莲,在西湖的波心徐徐地舒展。岸边有悠然漫步的人,亭中有静坐品茗的人。他们借着西湖清凉的景致,消磨着闲逸的时光。那悠悠碧波,映照着城市高楼的背景,杭州这座被风雨浸润了千年的古城,生长着无尽的诗意与闲情。
清澈的阳光柔柔地倾泻在湖面,轻漾的水纹,撩拨着谁的心事?一叶小舟停泊在藕花深处,静看月圆花开,世海浮沉。此时,搁浅的,是它的岁月,寂寞的,又是谁的人生?

  荷叶如袂花似脸,那晶莹的露珠,是苏小小多情的泪么?“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遥想当年柔情似水的一幕,苏小小与阮郁那一见倾心的爱情,西湖仿佛又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

  繁华如梦,流光易散。多少回灯花挑尽不成眠,多少次高楼望断人不见。她最终还是尝尽相思,错过了花好月圆的芬芳。

  “生于西泠,死于西泠,埋骨于西泠,庶不负我苏小小山水之癖。”西湖的山水,滋养了苏小小的灵性。这个女子,书写过多情的诗句,采折过离别的柳条,流淌过相思的泪滴。在庭院深深的江南,月光为她铺就温床,那无处可寄的魂魄完完全全地融进西湖的青山碧水,也许只有这样,才可以抚慰她入世的情怀,不负她一生的依恋。

碧湖秋月

  凉风惊醒明月,红叶染透青山。缥缈空远的钟声在山寺悠悠回荡,桂花香影飘落在青苔石径。黄昏掩映的山水画廊,给西湖留下了一轴无言的背景。

  那些在夕阳西下烟波垂钓的老者,腰间别一壶桂花佳酿,悠闲淡定,他们垂钓的只是一种空山空水的意境。那些在月夜霜天泛舟湖上的游人,手上捧一盏西湖龙井,优雅自在,他们品尝的是一杯意味深长的人生。
湖中映照着城市眩目的街灯,那一片流彩的天空,装点的是今人的思想。西湖上明月遥挂,波光隐隐,流淌在故事中的人物依旧清晰。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那一袭清瘦的身影,是落魄江湖的白居易么?他几时淡看了名利,寄意于山川水色之间,留情在烟波画影之中,做了个寻风钓月,纵迹白云的雅客?也许,只有西湖的明月才能解读他半世的风霜。

  清凉的季节,语言失去了色彩。寂寥的岁月,山水遗忘了诺言。在倾泻千里,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面前,西湖的秋月,选择了沉默。


梅园冬雪

  轻盈的雪花洒落在如镜的湖心,那冰肌玉骨,瞬间在水中消融。消融为西子湖清透的寒水,点染着诗人灵动的思绪,成就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花魂诗境。

  湖边晶莹的白雪,璀璨如星珠点缀苍穹的倒影。在水天晴光的交汇里,那一瓣瓣临雪悄绽的素蕊,用清香弹奏一曲千古词韵。

  风也有影,它走过西湖的春秋,在寂寞的黄昏里,带上彩霞的叮咛。竹桥支起的虹影,隔断孤山清浅的暮色。

  薄冷的梅花,枕着月光的孤独。那曲醉人千回的笛吟,拂开冬夜的静寂,流溢着疏梅的暗香。放鹤亭中,还有一位清瘦的诗人,在梅妻鹤子的闲逸里,静守这段心灵的宁静。就如同月色守侯西湖,千百年来,沉静若水,却流转着不变的碧波清音。

  湖面上飞来几只水鸟,慕着清风白云的姿态,在时空里做一次美妙的留驻。它们撩拨了一池泠泠的寒水,却带不走半点匆匆的光阴。

  那雪堤柳岸之畔,是谁枕着诗风词韵,舒展今时的灵感,在古意盎然的西湖寻寻觅觅,又在繁华似锦的都市里走走停停。
  
  书文尽而心未绝,冰弦断而遗有音。昨天,已随彩霞点画的湖波,沉睡为一朵披着月光轻舞的莲。今日碧波泛漪的西湖,如长笛边一曲被沉淀了千年的旧韵。许多古老的记忆已经无法拾起,垂柳下那一叶漂浮的小舟,划过了明净淡泊的人生。




上海,亦或是西塘

西 塘 映 像


摄影/张文斌
文/雨夜昙花

  走出地铁站,拉着行李箱走在空气冷冷的街道上,才感觉到,我真的走在了这座城市中。这座城市,名为上海,这是我第三次,走在它的街道上。第一次,是十八年前,父亲带着我去第一百货购物,并让我在天桥上留影,又带我去外滩,看那些风格迥异的建筑,还去了城隍庙。这一次,则是我独自前往。

  入住后,我就询问,城隍庙和南京路怎么走。前台的女子说:“不如去东方明珠。”但是,十八年前,没有东方明珠。
  
  可是,城隍庙也不是十八年前的样子,其实我也不记得十八年前,它又是怎生模样。而我到这里,只是为了它的梨膏糖。许多店在卖梨膏糖,我不着急,慢慢走,慢慢看。许多仿古的建筑,许多的人,许多的商品。它变化得太厉害,无法牵引出我的回忆。只得放弃,买几块梨膏糖,就去了南京路。

  时间永远让人捉摸不透。倘若上班,一天的时间转眼就用光。而外出,却可做许许多多的事。譬如这一天,早上我在西塘,中午回到上海,而此时,我已在城隍庙,并将前往南京路。

  在网上搜索到西塘,我就知道,那是个适合一人独自漫步的地方。于是我带了行囊,前往这江南的水乡。

  走进西塘时,尚不到四点,但这个时刻,已是它的黄昏。太阳正在西沉,映照在长廊瓦片和木窗上的阳光,已明显地带了一层暖意。一个少年,坐在河边写生。他已画出了西塘的静,但我不知,他要怎么表达阳光的暖色。这却不是我可以担心的范围,我只用好好地品味这一刻的西塘,这就是我来到西塘的所有目的。

  柳还是绿的,在岸边低低依垂。泡桐的叶已落尽,可它略有弧度的柔和光枝也好看,其实也不真是光秃秃的,每一个枝头,都长了细细小小的苞,可许太高大,无法看清。河水把它的身影拉进自己怀中,但水波晃呀晃,虽然离我这么近,也不知它的枝头正小粒小粒地酝酿着什么。

  临河而起的房屋,倒影被水摄入,完整清晰,水纹微起,房屋轻晃,与岸上静止的原型相映成趣。这些玲珑的房屋均是白墙黛瓦木门木窗,虽然白墙已被岁月浸染了斑斑块块不规则的灰色,却无损于它的秀美和灵气,反而多了几份轻软的苍桑——不是刀刻的痕迹,而是抚摸出来的印痕。半轮明月挂在天空,身影在河中,有船驶过,带动着河水荡出纹痕,月亮也裂成三瓣、四瓣,船驶远,它又慢慢合拢。

  这里的小街如巷道一般细长,所售物品也相似:茨实糕、桔红糖、大头菜。除了这些店面,就是旅舍,再没有其它。街上行人零星,不时有人骑着自行车穿过。偶遇三、五行人,都悠哉游哉,神色轻松。

  一截街道后,总会出现一个巷道,巷道幽暗逼仄,仅供一人行走。穿过巷道,就看到河,看到河那面的长廊,和长廊下的人。在巷道中,时时可见到硕大的丝瓜挂在墙边等着风来吹化它的皮和肉,只余韧性的瓤。已是许多年了,我不再看到有人用丝瓜瓤洗碗、洗菌子,它好像已被留在了时光的那一头,没有跟随着我们的生活一路前行。不承想,在距我家乡两千多公里的地方,它仍然完好地存在。那一刹,地域或时间,好像都成了虚无。

  月亮越升越高,在淡了暗了的蓝空中。没有风,小叶榕、垂柳、还有墙壁上落尽了叶、只余藤的攀爬植物,都安安静静,在薄暮中如等待着某一支画笔的静物。却有人到河边清洗物什,水声哗哗,转眼,又归于平静。

  虽然时间还早,我也决定坐下来休息。寻了家店,点了河虾、螺蛳这些比较费时的食物,把桌椅移到河边,坐下来,看天色一寸一寸变暗。在我低头的一瞬间,临河的房屋突然就拉亮了灯,待我抬起头,那些灯笼已一盏盏红红地亮了,影子落在水中,多了一倍的温馨。月亮越发明亮了,就投身在我脚边的河水中,低头抬头,都在我的视线内,好像唯有如此,才能感受到它脉脉的如水柔情。一只狸花猫站起来,两只小爪搭到桌上,眼巴巴地看桌上的食物,把鱼肉放到河岸边,它就温顺地伏到了我的脚边,慢慢享用。

  这个小镇如此静谧,反而不像旅游景点了,倒像一个皈依之地,能够在这里卸下尘世间的某些忧伤,某些痛楚。


  西塘,它和我想象中的一模一样——这样的地方,适合一个人来,不与人交谈,甚至不交换眼神,所有心思都渐轻渐软,全部放在自己心内。
  
  清晨很早就来临了,当我走出门,已见街边有老者,坐在竹椅里晒太阳。又把小镇走一圈,它在阳光的沐浴中,依然呈现着暖暖的色调。路上相遇的游人,已有几分相熟,特别是相托了互为拍照的,再次相遇,会相对微微一笑,好像晨光的温和都照射到了脸上。

  我买了早餐,拎了竹椅,到河岸边享用。店家说那里有风,让我避开巷道的出口,我说没关系。我是喜欢风的,喜欢我身侧的柳枝在它的轻拂中款款摆动的模样。

  河岸那头,有一位老妇在洗衣,她雪白的头发已被风吹零乱。我心中一动,好像有什么被撕裂,透出了我内心深深的、真切的痛。早晨我进入一个巷道,走向河边时,见到一个白衣女子坐在临河的露台上,伏桌写明信片,向友人报平安道祝福。我想起那一年在南京,我独自一人租了小船划进秦淮河,然后拨电话给父亲。父亲大笑:“我去过南京无数次都没有游过秦淮河,还是你会享受。”我不知道,那一时刻,父亲刚刚从医院回来,他去复查,情况不乐观,但他笑得那样爽朗,使我也开心快乐,好像坐在船中的自己,已是最幸福的人。

  今日,我已无法再拨一个电话,告诉父亲,此时我正坐在西塘的柳树下,静享这一刻的晨光和微风,已没有任何一串数字,能把父亲的笑声传达给我。虽然我依然可以拨电话给母亲,给老公,给女儿,给朋友,但我匆匆起身,回屋收拾行囊,离开西塘。原来真是那样的,岁月太短太短,忧伤太长太长。自父亲离开后的这些日子,我总是想找一个地方,独自面对自己,而有了这样的地方,却承受不起内心的负荷。我还是得行走,走个不停,以此来把伤和痛藏在时光的另一头。我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才能把所有的痛楚都真正地放轻放软,能够把昔日温馨的记忆用心温柔地包裹。


  原打算在西塘逗留到午后的我,在早晨就离开了它,午后,我已走在南京路上。南京路,是数年前我和同事见到的那一条,而不是我和父亲一同走过的那一条。但它有张小泉剪刀,当年,父亲带着我来这里,为母亲买剪刀。就如城隍庙,当年,也是父亲带着我到那里买梨膏糖。父亲还会唱一首歌,关于梨膏糖,我却没有学会。这让我一直懊恼:失去了,才知道失去了的是什么。但外滩的钟也还在,那年,父亲专程带了我来看它,说那就是《战上海》里的钟。

  上海于我,所有的记忆不过如此。外滩的钟,南京路的张小泉剪刀,城隍庙的梨膏糖,除开这些,它也只不过是一座城市,仅只是一座城市。但当我往回走的时候,有一个小贩,在一条偏巷里不停地叫卖:“最新科技产品,写不断铅笔。”我已走过,却又回头,买了两支。

  数日后,回到家中,女儿拿过铅笔,刚一写就叫嚷:“太好写了!”她不舍再用,说要等正式场合。依稀恍惚,好像时光倒流,我也是女儿这般年岁,父亲出差到上海,带会一支自动铅笔,我欢喜得把它视作宝贝。看着女儿的笑脸,我有几分软弱地说:“不用这样,用不了多久,昆明就遍街都是了。”我记得,那时父亲也是这么对我说的。

  人生就是如此吧,尽管时间消逝得不留一点痕迹,无论地域间隔得多么遥远,总有些情景会重回。在女儿的笑容中,我感受到了当年,父亲看到我的笑容时内心的舒坦和快乐。我放下手中的包,走过去,把女儿紧紧拥在怀中。





电影情怀

文/孙光利

  历经这么多年,时间终于成了一个冷面杀手,让一些承载着自己成长的记忆都毫无征兆地消弭于时光之中。那天晚上,我匆匆走过新华书店时,看见它对面广场上的电影还没有演完。观者稀疏寥落,很有些自娱自乐的味道。我走过去看了看,演得还是一部从前的老电影。我忽地就想起了少时在乡下看的那些电影来。中国向来是一个有着浓厚的第一情节的国度,因此,我亦不例外,也想沿着时光回返,回忆一下我第一次看电影时的情形。这一回想,我竟吃惊地发现,别说是一些温馨的小细节了,就是那些粗枝大叶般的记忆也都是了无印痕了。当然了,那时我还小,尚在母亲的怀抱之中。

  当我说起那时看电影的往事时,今天的孩子一定感到奇怪。犹如当面聆听父亲讲述他的过往经历时我的嗤之以鼻一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在那节点处是可以产生错综交叉的脉络的。可是,那节点之外的,就泾渭分明,独属各自的那一代了。你看,今天的孩子们整天泡在手机上,连电视都懒得看了。我不知道是我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还是这个社会时风日下,已经没落了。我想,这在当下还是不要急于下什么定论的好,不妨再走走看。

  我童年时,别说电视了,连电都还没有呢。一部洋戏匣子就足以让我们享受的了。若是村里要放电影,那动静,好比过节一般。天没黑下来,电影场上早已是人满为患了。在尚未开演之前,大家都说说笑笑,真是热闹非凡。  

  孩子们聚在一起一点儿也不安分。站好了位置,坐下来安静不了一会儿,就开始骚动起来。一会儿你出去溜一圈,等你回来了,我再出去溜一圈。有时,你回来后说是看到某某了,咱是不是去教训教训他?走!去教训他一下,某某,当然是前几天与你打过架的了,而你又吃了亏。所谓的教训,也不过是偷偷地绕到他身后踢他一脚、拍一下他的脑瓜,吐他一口吐沫而已。随即,就挤进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某某找不着人,顶多就骂几句。电影终于开演了,我们算是安稳了下来。

  我们看电影的村庄也无非是林家、陈家、贾家、电店子街、于、董、杲这几个村。那时的电影也不像现在拍得这么多、这么快,就那么几部,一个乡里来回放,有时演重了,或者是不愿看的,未免有些扫兴,也就早早退场。

  我们看电影去的最远的村子是另一个乡镇的大班村,有十多里路。就为了看《少林寺》。电影场上的盛况忘了,只记得电影本身的精彩。回来后的第二天,大家都模仿着觉远和尚的动作耍着玩。有一次,店子街打会,不知褔才从那里听来的消息,说是演《少林寺弟子》。自习课上,他坐在紧挨着办公室门口的后面隔一会就说一遍今晚演《少林寺弟子》。终于,孟老师铁青着脸从办公室里走出来。他走过去扯着褔才的耳朵就上了讲台狠批一通。末了,又讽刺褔才说,你只知道咋呼,可这几个字你会写几个呢?可怜的褔才,只写出了少、林、子这三个字。不过,那晚我们确实看上了《少林寺弟子》。精彩的武打镜头显然让褔才忘记了白天的不快。

  当然,也有不愿意看的时候了。有一次去杲家看电影,演的是《七十二家房客》。影片是黑白的,好像有些泼妇骂街的意味。又不武打又不枪战又不抓特务的,枯燥无味。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我是被电影散场时的叫喊声吵醒的。我睁开迷瞪的眼睛看了看四周,才发觉一起来的伙伴们都已经走了。我心下大急,晚上又黑,杲家村我也不识得路。幸好遇见了同村的保田哥,我才不至于落单,独自摸黑寻路。

  如今回过头来重新审视那时看电影的情节,无非是对童年往事的怀念与追忆,而那电影本身反倒黯淡了许多。几年前,在哥的建议下,我也曾试着在网上搜看那时看过的老电影,比如《少林寺》、《少林小子》、《自古英雄出少年》等。无论是摄影技术还是故事情节本身都远不如今天的电影好看了。看后,总是心怀淡淡的失望。可是,在网上看时下那些所谓的大片,尽管剧情的精彩程度、摄影技术的先进都是那时的电影自叹弗如的。只是,在看后的惊叹之余却又总是感觉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攒动的人头、嘈杂的人声,这些当年万人盛况的场景是我们今天独居一室的自娱自乐所无可比拟的,再加之对久远往事的回忆等等都加剧了我们对老电影那份情有独钟的缅怀。是的,看电影不仅仅包括电影本身的精彩,还要有热闹宜人的环境气氛才行。

  忽地想起前几年流行的一句话——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电影也是的。有一年,也是在店子街,演的是吕剧《姊妹易嫁》和木偶剧《西瓜炮》。那是在冬天,我坐在地上冻得直搓耳朵直跺脚。坐在我后边的书童见了,就把他的棉帽子摘下来戴我头上了。当时的感觉我忘了,但现在一想起来,就觉得有一股温暖流进心里。原来,我对电影的怀念早已经超出了电影本身,怀念一场电影,更是在怀念一份难得的友情。而这友情,毕竟是以那场电影做背景的。也正是因为电影本身与电影之外的一些情愫的叠加才使得当时的电影大多灼灼生辉难忘。

  当然了,也不能完全排除电影本身的精彩。有一次,是在陈家看电影。去的时候,就发觉天不大好,担心会有雨,把电影给搅了。那晚演的是《白莲花》。看着看着,雨就开始下了,刷刷刷,雨线长长的、斜斜的,在荧光灯下格外清晰。大家都被精彩的镜头吸引了,不愿散去。可雨越下越大,电影终究没能演完。我们怀着遗憾的心情一步一回头地往回走着。身上也湿淋淋的了。心里有失落,却不觉得冷,这就是电影本身的魅力。

  最浪漫的一次看电影是在姥姥家发生的。那天,是麻店集。姥姥村的爱国约我去赶集,姥姥就给了我十块钱和一个瓶子,叫我买一瓶子敌敌畏闹蚊子用,剩下的钱随便花。还没到集上,爱国就商量着去县城里看电影。我说还得买一瓶敌敌畏呢。他看了看我,就把那瓶子拿过去扔草丛里了。等到了县城,我们在影院门口一人买了一杯冰激凌外加三毛钱的影票就进去了。嗬,外面的太阳照得让人直晃眼,这屋里怎么弄得比黑天还黑呢,黑得让人什么也看不清,一节股一节股的台阶陡着呢,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生怕一不小心踩空了摔倒。好不容易对号入座了,我们的心才安稳下来。那天的电影是《夜半歌声》,我并不怎么喜欢,但毕竟是在电影院里看的,立体效果很强,与那些露天电影比就是不一样的感觉。回去后,对姥姥说了,她疼着我呢,并没有责怪我,只说我人长大了心就野了。想来,这也是三十年前的旧事了。

  那之后不久,村里就通了电。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的狂热,相对的则是电影的冷场、被边缘化,最终就是退场。1998年,侄女出生,我在老家花150块钱雇了一场电影,也算是给孩子的一个见面礼吧。电影是在我家午后的空场上放的。时至深冬。天寒。人少。冷清复冷清,的的确确的冷场。好在侄女的出生给我们一家带来的是大喜的事,所以,一场电影的清冷与否也就不那么在意了。

  如今,我在小城定居也有近二十年的时光了。刚来时,小城的电影院,也就是我当年看《夜半歌声》的那里,还在着,只是已很少演电影了。它的前街上已经成了一条小吃街。天热了,懒得做饭,就去那里吃碗拉面喝杯扎啤。那街上人山人海、嘈杂声不断,正好与影院里的漆黑、孤凉相映成趣。白天,从那里路过时,看见电影院的门上挂了个xx打火机厂的牌子。里面还搞过服装、家具之类的展出。后来,又成了武校,我曾领着儿子在电影院里的空场上看过一些孩子练武。

  这几年的夏天,天一热,在我居所附近的新华书店对面总要放一段时间的老电影。只是观者寥寥。台阶上面多是些领着孩子的老人,他们坐在那里,边摇着蒲扇边看电影边哄孩子,看他们的样子倒像是在重温一段难以释怀的旧事。时间一长,自家的孩子就吵起来,不肯在那里玩了。无奈,就得抬起腚拿起马扎摇着蒲扇领着孩子回家或再去别处走走。是啊,于那些懵懵懂懂的孩子来说,这老电影有什么看头呢?比奥特曼、光头强差远了。台阶下面多是些年轻人,他们行色匆匆,在这里稍停片刻,只是惊鸿一瞥,就走。这电影,或许没有进入他们内心就转瞬即逝了。我也曾在饭后与妻儿来过这里,才坐下来不长时间,妻子就说,这有什么看头,都好长时间不出来转转了,陪我去买件衣服。儿子一听,随即就高兴地站起来。那就走吧。此时,那电影场上的人已经比先前少多了,但那电影依旧在演着。那屏幕内的角色更是不被屏幕之外的冷清所动,他们依旧沉浸在一个久远的故事里不能自拔。





饮食男女

文/马明博
图来源于网络

  饮食,离不开厨房;男女,充满了故事。

  朋友家一个四岁的男孩儿,当我问他“你爸爸和你妈妈是什么关系”时,不谙世事的他说出了一句妙语——“吃饭关系”!

  吃饭,来自厨房里的一通忙碌。厨房里缺少了忙碌的家庭,往往也缺少了家的冲淡与温馨。

  男女通过人间烟火传递出温情和和谐。

  相恋的人,能够朝夕相伴,坐在一起吃饭,是浪漫的。要实现这个浪漫,最佳的方式,就是走进厨房。

  笼络到男人的心,最好的方式是把握他的胃。胃离心就近。

  在《廊桥遗梦》中,弗郎西斯卡与罗伯特·金凯在那小而温馨的厨房里,共舞一曲而已。
  
  说到厨房,离请客吃饭已经比较近了。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说的,如果一位女士不超过40岁,她是绝不会大彻大悟到与恋人在厨房里跳舞吃饭的。年轻的女性需要吃饭的意境美,她们会觉得西餐厅亮晶晶的刀与叉、烛台、摆花,日本料理店里色泽深郁的漆碗、摆“烤物”的竹篾小筐,快速流利而怅惘的音乐,以及女侍的木屐声,是她通向飘兮忽兮的幻想之境的台阶。你再现实主义,也不能说,恋爱可以剔除幻想。

  


  况且在提供幻想之境的同时,食物还提供了形形色色美妙的话题,提供类似亲情的温文有礼的气氛,提供尴尬的消解剂。

  物质年代的爱情,好像太家常了,缺少必要的文艺腔,但,我们别忘了任何精神共鸣都是建立在物质消费的默契与体贴上的,两个连口味都搅不到一起的人,很难说,他们会息息相通地过上50年。

  靠心最近的,是胃,对食物的选择和偏好,最终暴露了一种最富于暗示意味的情感。

  甚至,在烛光摇曳、杯盏晶莹的地方求婚,好像也比较开得了口。



  有位医生朋友跟我说他的爱情——在一年时光里,他与他同样忙碌的做企业经理的女友,才吃了六顿饭。有感于此,他在自助餐厅里开口了“你瞧,我是一个没什么时间谈情说爱的人,这里的菜实在也没什么好吃的,我已经吃腻了,我乐意交钱给你,吃你烧的菜,可以么?”——她有点措手不及,无论怎样现代的女孩也会对中世纪骑士式的求婚心存一丝幻想,她没有想到他的求婚竟是这样通俗、坦率、自信得没道理。

  她想摆摆架子,但话到嘴边却成了——“好啊,我正好也觉得这里菜价太贵,不如我们一起去买菜来做了吃。”

  说到此,他抬起头向我微笑。在他幸福的笑容里,我想到“饮食男女”这四个字。这是对人世间绝大多数需要和情感的概括。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大俗的地方,可见大雅。


眼睛是一条河

文/江南行
  
  父亲年青时,学习非常用功,也许是命运给他开玩笑,由于家庭成分不好,他被大学拒之门外。性格倔强的他,没有被命运击倒。他先在村里干过赤脚医生,后来干脆在家务农,靠此养活一家人。

  父亲曾常常提起,早年他不知在哪里读过萧伯纳的一句话,那句话就像闪电一样击中了他,从那时开始那句话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那是一个年轻人说他的穷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父亲不愿变成那片土,那只猪。他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我们兄弟身上。他也借此勉励自己和我们。

  我们是父亲最伟大的作品和希望,看着我们的成长,父亲青春哀伤的眼睛终于重新燃起希望的亮色。他把全部的爱和温暖,无私地给了我们。但这种爱,与母爱还不一样,它是潜隐的,粗砺的,刚性霸道的,有一种急于求成的渴盼。我小时候对这种爱,体会肤浅,经常有逆反心理,常常和他对着干,他让上东我偏向西,死不回头,没少惹他生气。

  那时,家里生活虽然清苦些,但也很充实忙碌。父亲忙完一天的活计,很晚才能入睡,但第二天不到三点钟,父亲就开始起床去赶集。他最早的交通工具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用它驮着一大箩筐青菜到四五十里地的县城去卖菜,这一驮就是三四百斤,没有相当的技术是很难办到。后来,家里有了三轮自行车,将青菜装到车筐里,省却了一些力气。现在生活条件稍微好些,家里有了机动三轮车,也不用去那么早了。那时,由于睡眠严重不足,父亲骑着自行车都能打瞌睡,有一次,父亲骑车不小心一下子掉进公路沟里,吓得一家人几天没吃好饭。

  清苦的日子,父亲用他的坚毅和刚强撑起了全家的希望。在吃穿,上学读书上,父亲从没亏待过我们。我上学用的笔墨纸张,我只要有要求,父亲二话不说,立即就买,至于学费,我总是班里第一个交纳。当鲜艳的奖状拿回家,父亲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干枯的脸上绽放出难得的笑容。这也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时代的风云变幻莫测。若干年后,我和同龄人一样,一毕业就面临失业,就像无根的浮萍在城里飘着。一直是父亲心中的骄傲,乡亲们眼中的好学生,怎么也不会想到会落得如此狼狈。我曾想回家去,但父亲固执的认定这片土,不属于我,我应该有更广阔落的天地。他不希望,曾是乡人眼中的榜样我,再回到起点,那不但是对自己不负责,更是对乡亲们的一种伤害。父亲说,你要是回来了,以后谁还敢送孩子去读书呀。我无语。我看到父亲明亮的眼神有了更多的忧伤和无奈。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父亲依然是我最大的靠山和心里的支柱。过去的叛逆,抗争,一去不返,我深深理解了父亲,理解了他的苦衷。当我买房四处借贷时,父亲到我这里,留下他存了半辈子的钱,悄悄地走了;当我娶妻生子,困难无助的时候,还是父亲伸出了他宽大的手掌。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小城,父亲说,他总会比我们能想到更多的办法。我无以报答,堂堂七尺男儿,感觉此刻竟比蚂蚁还弱小,好在来日方长,相信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我的问题刚刚解决,弟弟的事情逐渐提上日程。父亲一度希望弟弟能出人头地,于是照样送他去读书。但他根本不上进,厌学情绪严重,经常泡在网吧。看着弟弟麻木绝望的表情,还有满脸的困惑和疲惫,父亲伤心欲绝。父亲受不了弟弟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虽然也送他上了技校,但满心的忧伤和惶惑一直萦绕在父亲心头,挥之不去,父亲忧伤的眼神更加空洞迷离……
 
  父亲的眼神随着岁月流成一条河,这条河上有时青春阳光明媚,有时忧伤,孤独,困惑,无助,有时平静安详。不管怎样,父亲都默默地承受着,欣喜或忧伤,都曾在父亲心中流淌。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未来的路一样精彩。



@中财论坛
2016年1月26日编
2#
发表于 2016-1-26 15:29 | 只看该作者
真的是流金岁月,流成一条河,河里飘的全是歌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5:30 | 只看该作者
中财论坛创立至今已十多年,春节佳节来临之时,我们感恩无限,重温这些旧时光,回忆曾走过的岁月,特编发一组作品共享给各位文友!欢迎大家继续发帖交流!
4#
发表于 2016-1-26 15:50 | 只看该作者
在此欣赏新老朋友作品,共同回顾光辉岁月!
5#
发表于 2016-1-26 15:52 | 只看该作者
文字盈香,岁月流金。来学习欣赏!
6#
发表于 2016-1-26 16: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一组作品和图片都很精美!欣赏!
7#
发表于 2016-1-26 16:11 | 只看该作者
真好,像是回去刚来中财时。
谢谢管理员,辛苦了!
8#
发表于 2016-1-26 16:27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文是妙文,图是美景,这是送给所有文化人的新春精神食粮,拜读,学习,问好各位!
9#
发表于 2016-1-26 19:03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这条回望,刷爆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
10#
发表于 2016-1-26 19:44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仿佛又回到很久以前………
11#
发表于 2016-1-26 21:51 | 只看该作者
非常美的文和图,感受中财之美。管理员辛苦了!
12#
发表于 2016-1-26 22:11 | 只看该作者
你不置顶谁都能看到,一置顶连我也找了半天。我已经不习惯看置顶文了。有空慢慢学习。
13#
发表于 2016-1-27 10:27 | 只看该作者
也是刚看到,似乎穿越了一把!很温馨,很清爽!
14#
发表于 2016-1-27 11:39 | 只看该作者
流金岁月,一片花香。祝中财越办越好
15#
发表于 2016-1-27 15:43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创意,发展要靠创新推动的。支持,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1 14:55 , Processed in 0.05932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