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20|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回顾新时期前十年文学主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3 0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顾新时期前十年文学主流
           文/冯顺志

  近几年来,在一片“文学衰落或正在消失”的论调的叫声中,不少人跟着盲目地推崇这一论调,甚至少数从事专业的作家们也开始动摇自己原有对文学的信念。确实,在当今文化贬值,斯文扫地的年代,有各种迹象表明文学已经走向萎靡与衰败。就在这一片文化虚无主义叫嚣中,著名作家北村的《不要相信“文学灭亡论”》一文,它有力地一扫了文坛上充斥着“文学衰落或正在消失”论调的阴翳,不禁令人精神大振。

  新时期文学走过了二十多年,然而最令人迷恋的仍是那前十年的文学。新时期的文学随着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总体文化的变革,她经历了最辉煌的前十年的历程。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打开了我们封闭已久的国门,同各国文化的不断交流,使我们有机会观赏到了竟相开放的异国土地上的花朵。中国文学史家,通常以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特定时间与事件,作为文学史的一个界碑,把这一界碑的前三十年,即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发展以来的文学,称为“中国现代文学”把这一界碑之后的将近四十年的文学,称之为“中国当代文学”。而前十年的文学则称为“新时期文学”。本文试图采用通常的划分,浅论新时期前十年文学概貌,也算是笔者对那时期文学的一种“怀旧”罢了。

  一、新时期前十年文学的成就

  新时期文学的成就,首先可以作这样的概括。这就是:我们作家通过不屈不挠的努力,终于打破了长期左的错误所造成的窠臼,突破了数十年来自己造成的创作模拟心理,赢得了个性创造的初步解放,特别是穿越过“文化大革命”的巨大劫难的中国作家,高举思想解放、弘扬民族艺术的大旗,坚定面向人生,恢复和发扬现实主义的传统,敢于颂扬光明,也敢于揭露黑暗,在不断的探索中终于发现了过去自己所制造的各种理念,成了束缚自己的精神镣铐。他们觉悟到艺术的创造力,不仅存在于悖论文学特性的各种理念之中,而且还存在于生命意志之中,存在于与时代生活紧密联系的活生生的主体中。
  
  新时期文学的标志,是以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为界限的。它的问世,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关注与反响。《班主任》深刻地批判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对人们的愚化行径。作品中的谢惠敏,便是一个在心灵和行为上深受其害和扭曲的典型代表。从文学角度来分析,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能说很精彩,但是,它在当时文学的振兴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它激起了各阶层,乃至整个社会的心理与精神的反应,众所周知当时文学仍然处在历史的交叉口,作家面临着选择:一是继续朝已往的路走下去,继续讴歌胜利;一是严格地自省,正视自己走过的一段错误的历史的道路,作家刘心武选择了后者。刘心武选择了新的创作道路,标志着一个旧的文学时代的终结,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开始。

  继刘心武之后,很快恢复和崛起了一大批作家,一是一九五七年被历史错划为“右派”以及在年龄、经历与他们相近的一批作家:如王蒙、刘宾雁、陆文夫、白桦,李国文、张贤亮、张一弓、张弦、宗璞、邵燕华等,这些在极左路线时期“社会的弃儿”,在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间重新崛起,为中国新时期文学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们带着深切的感情和厚实的社会经验体验,重新走向文坛。这些在艰难困苦的社会底层走过来的成熟作家,经过二十多年的沉默,他们的爆发,使中国文坛充满喧哗和骚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新的文学时代,从此才全面开始。
   
  同时,一大批经历“文化大革命”苦闷彷徨年代的青年作家也随之产生了,如孔捷生、张抗抗、张洁、韩少功、贾平凹、史铁生、马原、柯云路、莫言、阿城、残雪、王安忆、张承志、李锐等,由于他们的参与,我国当代文学出现了令人可喜的青春气息。这批过喝“娘奶”的青年作家,大部分抒写他们自己亲身感受过的生活经历,就小说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在作品主题上经过若干阶段的变化,但是,他们始终没离开过自己创作个性。正如俄国评论家冈察洛夫在总结创作经验时说的:“在我本人心中没有诞生和没有成熟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自己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这批青年作家,始终执着地追求和探索。他们从自我反思开始,到对整个社会的关注,以至引入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无论从表现形式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达到了成熟的、广阔的高度。

  二、各种的文学流派

  新时期文学的作家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寻找自己的时期开始的,他们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已经超越了自己,用更深沉的眼光透视社会,在艺术上也努力超越世俗的美学观点。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大胆表现艺术个性。

  随着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从艺术上又逐渐形成了各种流派,下文试图将这已理论化了的的七大流派作些肤浅的论述。

  第一、社会问题派:它的代表作家是王蒙,张洁、张贤亮、蒋子龙。这些作家的作品是“金刚怒目”式的,他们的作品批判深刻,锋芒毕露。一般都很直率,很直接地表露出来。作品中总是带着作家对邪恶现象的某种愤怒。例如王蒙的小说《风筝飘带》、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这类的作品都较直接地干预生活,笔调异常明快、往往是忧国忧民,特别是王蒙,他美好达观的生活信念,执着而又多方面的艺术追求,令人警策而又温暖人心的深刻思想,生动俏皮而又时时闪烁着机智光泽的艺术语言,都表现出了这类作家,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充满了赤诚之心。

   第二、地域文化派:代表作家是贾平凹、李杭育、李锐,他们总是那么深爱自己的土地,总是那么关怀着自己的人民。他们在创作中往往是写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人民大众,写传统文化沉淀的各种观念的表现。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商州》,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细致入微地刻画和描写了这一地区人们的传统文化心态。高晓声的《陈奂生进城》,李锐的《厚土》无不从这个角度进行抒发,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式的智慧和中国式的悲戚。具有一种生活淳朴美。

  第三、感觉派:代表作家何立伟、莫言、残雪,这些作家的作品往往是通过非现实因素非理性进行描写,在语言方面是凭作家的强烈的主观色彩而感受的,甚至情节和人物都有模糊的处理。如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十分明确的淡化时代背景,通过模糊的处理,造成艺术的朦胧感等等,比如在写人物方面强烈的主观意识的宣泄,关于人们性爱关系上的原始冲动那些场景,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愚昧保守,相互倾压,近似仇恨的意识和行动的刻画,看了这些情节,读者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很恶心。然而,不为此去否定生活中这些自然现象的存在。再就是感觉派的作品的语言是作家主观感觉的独到处,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可谓是作家以语言感觉取胜,作家在描写奶奶就义时被子弹击中“欢快地叫了一声”便安然地倒下,那一场景真是语言感觉到家,人在临死之前不是痛苦的而是欢快的,表现出了具有非人格化意味。

  第四、怪味派;代表作家是冯骥才、祖慰、林斤澜,宗璞、吴若增,他们小说是调侃型的,这类型,对现实采取了一种调侃的态度,面对过去的悲剧,这些作家既不是愤怒的谴责,也不是哀伤的倾诉,他们似乎超越了丑恶,而且超越了自己的愤怒和哀伤,他们报以现实的幽默,是含着鞭挞的笑。例如冯骥才的小说《矮个子丈夫和他高个子老婆的故事》。从这篇小说来看,作家通过一高一矮的对比,这一细节有着特定的象征意味,借助生活的苦涩感,极具人性品格的艺术感染力,强烈地激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达到一种非常的艺术境地。

  第五,市井画卷派:代表作家邓友梅、陆文夫,这类作家通常是以冷静的白描手法进行创作的,不仅在他们作品中看不到愤怒,而且连哀思也没有,甚至连调侃也看不出,他们不动声色地讲故事,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的“白描”耳闻目睹的一切,他们所描写的一切看来平淡、无奇、可笑,但却是都是经过升华和净化。例如陆文夫的《井》,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里默默的死去,她的死既是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一切活动,也没有人为她的死而感到痛心扼腕,仅仅是多少市民们的无聊话题,作家对那些愚昧的市民们寄予无限的同情和寄寓。

  第六,乡土文学派:代表作家刘绍棠、何士光、郑义,这类作家不回避我们民族的苦难,不回避历史的沉重,不回避贫穷,愚昧和落后,他们关心这土地上负重的人们。在语言上尽量运用可行的地方色彩并且具有典型性的语言。如郑义的小说《老井》,使读者感受到太行山的沉重,更感受到《老井》人的坚韧和顽强,这里描写的不仅仅是一部老井人的打井史,而且是浓缩了几百年来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抗争,而且是浓缩了历史与时代的变迁;一代又一代人的打井和找水,一辈又一辈的人前赴后继,不屈不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之魂,延绵不绝地深深地根植于祖国这片热土上。

  第七、非逻辑派:代表作家刘索拉,陈村等,这类作家否定理性,否定逻辑,事情的发生都是偶然的现象,他们大量吸收了西方国家现代派的艺术手法,揉进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例如陈村的典型的非逻辑派小说《印象·日出》,通篇根本没有什么主线和实质情节的联系,完全是凭着对生活流的感觉进行贯穿的。《印象·日出》打破了时空和人与人之间的有着必然联系的事件,掺杂了作家主观世界的想象,让繁复的想象发挥到极致,这篇作品的主人公似乎只有作家自己,然而却又可以窥视每一个人每天的心态,表现出了一种非人格化的意味。刘索拉的小说《你别无选择》,流动着作家的主体情绪,何况这种情绪又是那么古怪,它让人们感到不仅是上帝的荒唐,而且是自我的荒唐,找不到生活意义,找不到自我的位置,但仍得去找;否则你别无选择。这样近乎于荒诞的表现手法,把最严肃的问题,用最不严肃的手法来体现,可谓是一种新奇。

  有许多流派在共同进行寻根,所谓寻根就是寻找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何处。这些寻根,是他们对待传统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他们尽可能赋予自己所理解的非常独特的意义和独特的色彩,有时显得非常怪异,以至需要评论家去“破译”它们的谜一般的意义。他们选择某个文化潮,以事件的区域文化作为作品的背景,然后把这种特殊环境作为超稳态的文化心态表现出来,他们尽管展示,尽管描述,但不作善恶判断。也就是说,作家要让我们去正视长期以来文化环境中某些无可争辩的缺陷,而不是陶醉于“精神胜利”的自我欺骗中。有力地批判了当代社会文化缺损的一个侧影。
   
  身处新时期的作家,以他们不同的表现形式,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描写出了时代的个性特征。那敢于直率深刻的笔调,异常明快的社会问题派;那具有生活淳朴美的,善长细致入微地刻画和精密描写的地域文化派;那具有浓厚的作家主观色彩的,惯于用夸张手法表现的感觉派;还有那超越现实的,以讽刺幽默见长的怪味派;那对市民们寄予无限同情和寄寓的,无声白描的市井画卷派;那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朴素自然的乡土文学派;那不讲究生活逻辑的,意识流式的非逻辑派:他们像一股股支流汇成了强大的文学潮流,占据着新时期的文坛,尽管他们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法不同,但是他们所反映的内容,都赋予了时代的个性,呈现了重视人的主体性确立,自觉地高扬起了个性风骨和个性精神。

  回顾新时期前十年中国文学走过的道路,可以毫不含糊地说:新时期前十年文学作品如此之多,成就之大,各种流派争鸣之繁荣,是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前所未有的。这十年是我国当代文化的重大进步,是我国当代作家智慧水平,良知水平表现得比较充分的时期,有这十年奠定的良好基础,中国文学将会向着更为繁荣辉煌的前景迈进,这是毫无疑问的。文学的前进是波浪的涌进,即使有的波浪消失了,它的余波也会无形、无限地伸展。一种文学现象既已出现,它就一定在影响全局。不论当今的主流文学是如何的寂寞,文化价值如何的贬值,精神取向如何的迷茫,人心如何的浮躁,但我仍坚信北村的断言:“我可以断言,即使真的人类中所有作家都放弃了文学,只要我这一个作家不相信,只要我一个人还在写,文学就不会死亡,因为我不‘相信’文学灭亡论。”


             2006年1月13日凌晨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1-13 07:04 | 只看该作者
作品分析的很透彻。

文学是不会灭亡的,无法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问好!
3#
发表于 2006-1-13 08:48 | 只看该作者
鉴往是为了开拓未来,文章写得有功力.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16:1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蓝色的小木屋 发表
作品分析的很透彻。

文学是不会灭亡的,无法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问好!

————————————————
谢小木屋版主批阅
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16:1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鉴往是为了开拓未来,文章写得有功力.

——————————————————————
武俊岭版主鼓励!
6#
发表于 2006-1-13 16:59 | 只看该作者
厚实。成熟,以历史的眼光分析文学。值得一读。
7#
 楼主| 发表于 2006-1-14 22:5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许也 发表
厚实。成熟,以历史的眼光分析文学。值得一读。

————————————————————
谢许兄审丑,多批评!
8#
发表于 2006-1-15 20:33 | 只看该作者
分析深刻,学习
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17:33 | 只看该作者
QUOTE]最初由 王纪金 发表
分析深刻,学习 [/QUOTE]
————————————————————-
谢批阅
10#
发表于 2006-1-17 10:24 | 只看该作者
阅历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始末,对现代文学史也有所关注。“前十年”及各种流派的论述令人叹服!文字流畅活跃。好文,精华。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23:2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许也 发表
阅历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始末,对现代文学史也有所关注。“前十年”及各种流派的论述令人叹服!文字流畅活跃。好文,精华。

————————————————
谢过许兄!
12#
发表于 2006-1-18 01:03 | 只看该作者
要好好学习,先提起来,再细看:)
13#
发表于 2006-1-18 08:30 | 只看该作者
文学的发展需要一个好的氛围,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00:3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微雨含烟 发表
要好好学习,先提起来,再细看:)

————————--
谢小雨。向你学习噢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00:3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牧文老树 发表
文学的发展需要一个好的氛围,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

——————————————————
感谢老树批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3 07:45 , Processed in 0.05436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