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78|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散文的抒情(外一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7 1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6-4-17 11:27 编辑

                                                        散文的抒情
        散文是一种除了诗歌以外的另一种抒情文体,这好像是公认的。

        散文的抒情烈度,虽然不如诗歌那样来得强烈,但至少比小说来得强烈。古今中外,几乎不存在不抒情的散文,哪怕一个人把感情藏得再严,一旦进入散文的叙述,感情的火花总是包不住的。

        散文的抒情特质,绝不是哪一位高人心血来潮规定的,而是来自天意——人是感情动物。感情虽然不能说是人类的专利(一些动物重感情的),但一个人的感情质量高低,却规定了一个人的幸福质量。人类,无论是原始人类,还是当今的今人,在活着就要追寻幸福。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幸福的标杆之一,即是感情的圆满。散文,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得到的感情资源,一是人类之间的互助,二是来自对环境的审美,也会很强的审美愉悦。文学中的诗歌和散文,大部分是在写作者感情满满的时候写作的,离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

         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山者之一的周作人,在白话文写作之初,就极力去“实现散文情结从极化到淡化的转变”(范培松的话)。如今现代散文发展了一百多年了,如果还混迹于感情粗粝,而不究其细节,真的是一种悲哀。散文的抒情确实有强度之区别,人们在日常生活里抒发感情是淡淡的,比如即使是一年未回家在外打工的儿女,父母见到后,也是淡淡的一句“回来了?”很少有夸张的拥抱。散文里的抒情应该向生活学习,感情尽管可以飞扬,也要节制一些,甚至是引而不发。大凡散文高手,每逢抒情,必见节制,而非泛滥。对于泛滥成灾的抒情,因为抒情抒发得过了,反而不会在读者心灵上留下什么痕迹;倒是那些引而不发的抒情,像是一根刺,牢牢地扎在读者心坎上。抒情收敛一些,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更大的写作空间。写文字,不去隐喻和象征,并非要把大实话说尽,更不能说绝,要留一些空白给读者。

         总起来说,在散文里抒情,一定要做到——得体。得体地抒情需要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散文叙述的基本事实。这个“事实”存在于生活中,是感情的载体和承受体。如果散文缺乏了真实的事实,抒情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散文里的事实就是以“真实”的状态存在,事实就是真实,但还不是“命名”,对于事体的命名是要经过写作者精神过滤的。也就是说,精神寓藏在事实;精神又是从事实中分离出来的,成为一种富有个性存在的“物质”,这样的“物质”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大都是在平常的人和平常的事中抽出的感情亮点。这样的亮点,会在读者心中形成灯塔,而那些虚伪和刻意拔高的东西,往往会受到读者的唾弃。

        也就是说,不管是“过去时”的古代生活,还是鲜活的现代生活,都需要写作者诚恳地对待。散文需要生活基本事实,这样的事实是从“生活流”中流出来的,而非作者的知识堆砌,不是掉书袋。散文是感悟和情感的结晶,从来不接受知识的堆积,可叹有些作者在散文中,挖空心思地堆砌知识资料,好像不这样做,就显得自己没有学问似的。要知道,堆砌资料的结果,恰恰把活生生的思绪和感情禁锢住了,使得散文显得呆板,苍白无力。小说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讲究“这一个”,散文写作也是讲究“独特的感悟和独特的发现”,如果没有独特性,散文就无立足之地。

         在阅读散文的时候,会发现,如果散文所选的历史真实不清晰,散文就会发“飘”,读者会不接受,或者采取“敬而避之”的态度。优秀的散文所选生活素材,有的时候会形而上一些,不是具体的生活物象,读者读的时候,即使一下子读不懂,也会意会得到。优秀散文常常有这样的“弦外之音”,很够味。散文的抒情,一定是在基本事实基础上的抒情,如果基本事实选择的不清晰,细节也选择不当,散文就“以空对空”了,成了标语口号,哪个爱读啊?可悲的是,许多散文作者,总是忘记“基本事实”这个铁律,侥幸地选取历史上的名人事迹以及言语为自己的散文遮丑。有些作者喜欢在散文里酝酿一些豪言壮语,说事,喜欢往大处说,抒情抒得天花乱坠,而散文里的最本真、最朴实的东西,反而被丢掉了。

         古人曰,为文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散文文本里有了基本事实,抒情才会显得结实可靠。但是,有了基本事实,抒情就一定能成功吗?非也。这就涉及到你选择的基本事实是不是本人的经历,本人是否在场(即使是身体不在场,精神也要在场)?这个基本事实是否在你的心理翻来倒去,成了一种“情结”?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上,建国后的十七年,乃至再往后一段时间,散文的抒情稍显虚假,几乎所有的写作者在散文文本里都要代“工农兵”发言,这样恰恰失去了散文个性。散文的生命力,在于一个生命个体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觉,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没有个别性,就没有感染力。要知道,写作者在散文里的抒情,绝不是代表某一个群体发言和抒情,而是抒发个人的一己之情——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散文就不再是散文,而是别的什么了。

        尼采说,一个作家身上,不仅有自己的精神,还有朋友们的精神。一个散文写作者,有了自己的精神,才能真实地选材,才能精当地抒情。抒情的事情和一个美丽女子的长相相似,姣一份则美,过一分则丑。对于一篇散文来说,无抒情就显得呆板,抒情泛滥就丑陋,这确实是值得好好拿捏得的。

                                                        《散文中人物的魅力》

       在散文中如何摆布人物,永远是散文家的难题之一。

       在很多散文写作者看来,散文是远离人物的,散文是抒情的,散文是即物的,散文是呈现历史事件的,一旦散文中有了人物,仿佛就有了小说的嫌疑。殊不知,散文中的抒情是人的抒情,散文的中的即物,是对人“物”的感觉,散文中的历史事件,是写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再发现,如果没有发现,散文就真的成了资料堆砌了。

         散文里有没有人物,反映了一篇散文有没有人性的深度。仅从抒情来看,抒情是抒发内心的感情,还是抽象地代替“时代发言”?这也是真伪散文的界限之一。散文里的人物魅力,首先是作者的人格魅力。一个内心有大美的作家,总不忍用虚情假意去忽悠读者。文章千古事,总会留下一些真话和真情。其次是写作风格,散文中的人物,如果有魅力,一定会逼近人性的抓挠处。再其次,是写作者一定要有读者,作者不可以把读者认作愚氓,而是可以交心的兄弟姐妹。写作者因为眼中有人,作品才会闪出人性的光芒。

        人类历史的发展线条中充满了人的踪迹。散文写作无法远离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也就是说,无法离开人性的感觉。写作者在散文里孜孜不倦地书写人的心灵,人的曲折,人的心量,乃至人的隐私,都是扣住了人性的主题。散文里的“人”,一是写宏观,写的时候就自由多了,即使是写花,写草,写猫,写狗,也渗透着人格观照;这样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发轫之初,在周作人那里已抵达较高的境界。其次是狭义的“人”,直接写人的感受,这又纷呈两类,一类是作者抒发个人对生命的体验,二是去写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活生生的人物。在散文里的写这类人物,说起来容易,其实难写,弄不好就被贻笑大方。

  
       鲁迅先生写的散文,不仅写心量,也是有人物的——生活里的人物,如闰土、阿长、三味书屋的教书先生、日本的藤野先生等;也有在学潮里的人物,比如刘和珍、左联牺牲的烈士等,当然也论战的人物,比如郭沫若、梁实秋、林语堂…..总之人物很多。我们如今的作者,写散文很怵写人物,一旦写到人物,就发呆,展不开手脚,更不要栩栩如生了,因此,就避开人物直接去写“事件”。其实,历史事件也无法离开历史人物,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的作用被虚化了,或者被概念化了。很多历史人物现成的脸谱化,确实是把散文作者害得不轻,很多作者不愿意动脑子,直接把现成的历史“结论”搬进了散文,显得分量很轻。


       其实,散文中写了人物,更便于呈现人性的温度。在散文里写人物,并不用举着高音喇嘛说话,不用板起面孔吓人,要知道人不容易被吓死,反而容易被感动“死”。可惜 ,很多作者写散文忘记了“感人”这个最起码的标准,好像在文本里列举资料多了,就可以当一次“权威”,好像用了几段“孔子曰”,自己就成了孔子。中国古典散文里的人物魅力十足,我们总是可以从散文的文本后面看到人的踪影。在这里,有一个误区,好像现代散文使用了白话以后,就与古典散文一刀两断了,殊不知,许多优秀的古典散文至今发放者人性的光芒。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比如苏轼的《赤壁赋》,比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等,让我们看到了人格操守,看到了活着的境界和做人底线。



       在散文里写了人物,并且人物具有人格魅力,好像是“这一个”,但“这一个”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公共精神,其中包括民族精神和人类文明的精神。人物有人格魅力,才能体现人类生活的正能量。当然,散文里的人物不尽是正能量的,也会有负能量的,关键在于作者的态度,比如鲁迅先生在作品里小心翼翼纠正的民族的“国民性”,便不是正能量的东西,而是民族的“劣根性”。从表面看,这样的文字像是自我揭短,颇为尴尬,但是写人物的散文无法避开这些,真实地去写生活里实际存在的人物,不管他们虚伪还是高尚;不管他们体现的正能量多,还是负能量多,写出来了,就成了一面镜子。




2#
发表于 2016-4-17 21:04 | 只看该作者
抒情是散文审美的特质,是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
3#
发表于 2016-4-17 21:05 | 只看该作者
人类情感的来源来自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的审美需求。
4#
发表于 2016-4-17 21:07 | 只看该作者
凡优秀的散文,抒情是节制的,得体的,也更是留白的。
5#
发表于 2016-4-17 21:13 | 只看该作者
散文的抒情是源于生活的真实情感,是充满个性的独特感悟与感知。
6#
发表于 2016-4-17 21:22 | 只看该作者
《散文的抒情》,克楠老师以针对散文创作的审美特点来进行立论,并按照情感来源,抒情广义与狭义的关系,如何抒情,以及散文抒情的本源等方面展开了分论与评说,条理清晰,令人信服。
7#
发表于 2016-4-17 21:36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的版权怎么放在中间啦?
8#
发表于 2016-4-17 21:42 | 只看该作者
  《散文中人物的魅力》通过以散文创作主体与客体为立论,揭示文学即是人学这个最根本的论题。
9#
发表于 2016-4-17 21:51 | 只看该作者
散文创作主体的写作者的人格魅力,散文创作的客体所体现的人文境界决定了散文创作的真实本意,以及所达到的揭示人性本质,彰显审美价值的终极目标。
10#
发表于 2016-4-17 21:56 | 只看该作者
该文对散文写作的抒情与人物设置提供了实在可行的理论及方法指导,颇有教益。拜读克楠老师佳作,感谢老师,向您学习。问好老师。
11#
发表于 2016-4-18 15:05 | 只看该作者
两篇文字所涉及的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散文作者可以有所借鉴。
关于“人物”,可以再深入一些。
12#
发表于 2016-4-18 16:22 | 只看该作者
写作者在散文里的抒情,绝不是代表某一个群体发言和抒情,而是抒发个人的一己之情——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散文就不再是散文,而是别的什么了。王老师对散文的理解真的很透,学习收益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4-19 06:1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上所有朋友的解读,克楠继续努力
14#
发表于 2016-4-19 09:41 | 只看该作者
读了老师的解析,对散文的写作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挺好。
我个人觉得散文还是随性而为,融自然于文字,融情感于文里,太多的讲究反而会显得造作。
15#
发表于 2016-4-20 12:10 | 只看该作者
多好的见解啊!,领会学习并致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20:50 , Processed in 0.07844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