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52|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村人物之十:老队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27 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队长50多岁,大高个子,背有点驼,长着一副很长的鹰钩鼻子。冬天天冷时,鼻尖上就常常挂“灯泡”。惹得我们小孩子一阵坏笑。他年轻时到甘肃天水修过陇海铁路,见过世面。说话办事高人一筹。从土改到文革,一直在村里做事,当了多年的生产队长,因此落下了“老队长”这个尊称。

  老队长本名陈文治,在陈家门里排行老五,族里人就“五哥、五哥”地叫。小时候家里还算殷实。爷爷当过乐善里的里长,家里有几十亩地,顾着几个伙计,光景在村里算是上乘。但后来他父亲吸大烟上瘾,逐渐把家业卖光。土改时划了个中农成分。这让他后来暗中庆幸了几十年。

  当时这一带社会秩序混乱,偷鸡摸狗、打家劫舍成了一些无所事事的农村青年最容易学到的本领。村里有一位叫小蛮子的,是老队长的远房堂兄,就专干劫路抢人的勾当。年轻人一旦没有正事干,就很容易学坏。小蛮子夜里出去劫路抢人,就拉上老队长帮忙。有一次,小蛮子在红石沟截住一位过路的女学生,霸占窝藏了十多天,强迫女学生和他结婚。老队长跟在小蛮子屁股后面,跑来跑去,帮助堂兄协迫、看管女学生。这女学生很聪明,僵持了一段时间后,看情景不对,就故作欢喜状,假意应承愿意和小蛮子结婚,但需要回家一趟。小蛮子信以为真放走了女学生。谁知女学生的父亲是陕州专署的官员。女学生回到陕州后,告到专署法院,专署严令本县揖拿凶犯。小蛮子被抓捕入狱。老队长陈文治闻讯跑到山上藏了几个月,躲了过去。

  经过这件事后,母亲认识到,不能让儿子再在村里晃荡了,就逼着儿子随一位远房堂舅到甘肃天水修铁路。当时陇海铁路向兰州延伸,需要大量民工。老队长的堂舅是一个小包工头,专为大包工头招揽工人。堂舅在附近村子招了不少人,许愿说到甘肃做工,那里工资高,每天还能吃上“大米洋面”。大伙很高兴,就随着堂舅去了。但上工不久,堂舅就把带去的几十个人卖给了大包工头,自己弄了一把钱跑了。

  老队长和村里同去的年轻人,干得是最出力的石工活,每天放炮打眼,很是危险。吃的也不是当初许愿的“大米洋面”,而是包米渣子,而且很长时间不发工钱。每月仅给你发少量的钱,是供你工闲时赌搏用的。发多了,怕工人有钱作路费逃跑。远离家乡,生活苦躁,许多人感到无望,钱一到手就拿去赌了。工头看管很严,才从农村出来的老实巴脚的农民,没有见过世面,也不敢逃跑。两年时间就连病带累,死了十多个人。

  老队长是个有心人,他把每次发下的小钱悄悄积攒起来,慢慢凑够了路费。暗地里串通了两个同乡,有一天,趁着看管的工头大意,趁夜色逃了出来。

  他们披星戴月,时而坐车时而步行,几百公里的路程半个月才回到家。到家那天是夜半,喊门声引来一阵狗吠,仔细一看,还是自己未出门时逮的一只小狗,现已长成大狗。喊第二声时狗就不叫了,可能还记得主人的声音。是母亲开的门,一见儿子,母亲激动的抱住儿子大哭起来:“治子,你可回来啦!听说你们干的是石头活,死了好些人,娘夜夜梦见你死啦,哎呀我的治子,你可回来啦!”

  在老队长出门这两年多,父亲卖掉了十多亩地,甚至把政府寄放在家里的铜质电话线都拿去卖掉吸了大烟。仅乘下两间小房和一眼窑洞没有卖,供一家人居住。二弟已长大成半桩小伙子了,但家里这个样子,哪有能力给他找媳妇?

  两年的外出打工生涯,使老队长见识了不少世事,磨砺了性格意志,也懂得了许多人生道理。父亲吸大烟成了废人,作为长子,他有责任挑起生活的担子。于是,他租了别人几亩地,辛苦劳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后来,又给弟弟娶了媳妇。

  由于他见多识广,村里人有什么事,都请他出面调停。经一位堂伯举荐,他还在联保里混了个保队副的职位。总之,是村里有头有脸的人了。

  接着是四五年日本人投降,四六年新四军中原突围成功 ,四七年本县第一次解放,国共两党拉锯,今天你来了杀我的人,明天我回来了又领住你的人大杀一通。形势错综复杂,老队长始终保持着不左不右的态度。他利用在保里混事情消息灵通的便利,今天给这一方透个信,明天给另一方送个情报,使地方上减少了许多厮杀。解放了,许多镇长、保长都成了革命的对象,而他受群众拥护,还继续当着村干部。

  接着就是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

  村里来了两位干部 ,指导本村的土改工作。一位是县城附近姓李的年轻人,叫李奎,工作积极,热情很高;一位是从山西老区来的五十多岁的老干部,姓王,办事稳妥老练,一切按政策来。

  这时,上边有一条政策,每个村至少必须杀一个人,这些人还必须有血债。

  月亮湾是个穷村,划成份时,算到骨头缝里也只划出两户地主,一户富农。这些人都是老实巴脚的庄稼人,平素吃斋念佛的,哪有什么血债?

  开会讨论,三天三夜不睡觉,采取熬鹰式的办法,必须找一个替死鬼,否则完不成任务,过不了关。老队长陈文治也参加了会议,和大家一样闷着葫芦不开口。最后一夜,年轻干部李奎提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当了两年保书记的陈文学。

  老队长一听,心里暗暗叫苦,陈文学是他的亲伯叔兄弟,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当时保里找不下识字人,就叫陈文学暂时代替保书记,帮保里写写划划。他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呀,更谈不上血债。但老队长不敢吭声,他知道自己虽然在村里干着,家里不是地主老财,但祖父当过里长,名声尚存;自己当过保队副,最要命的是,不知什么时候,在集体加入国民党三青团的册子里,有他的名字。虽然知道的人只有一两个。土改了,若不是自己平时八面光四面净,眼窝头高,会来事,哪能还保留在革命队伍里?现在人家提出要杀陈文学,自己敢保他吗?人家会说,那不杀他杀谁?杀你?难道要杀自己吗?老队长警告自己,忍住,千万不敢吭声。弄不好保不住自家兄弟,还会搭 上自己。

  开了三天三夜会,大家实在是累极了,明天早上就是最后上报期限了。这时年轻干部李奎采用启发式提问大家,“保书记是国民党党员不是?”大家说,“是。”又问,“那么国民党杀的那么 多人有没有每个党员的份?”大家都不吭 声。于是李奎就说,“就这样决定啦,国民党杀的人就有他一份,咋能说没有血债?”
就凭这一句话,第二天,年轻的保书记陈文学,就成了刀下鬼。老队长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押着陈文学年轻的妻子搜家里,让她偷偷给还在襁褓中的女儿吃了两口奶。

  土改该分的分了,该没收的没收了,土改胜利完成了,老队长至始自终都是角落内的沉默人物。

  尽管他小心翼翼,谦虚谨慎,但在轰轰烈烈的四清运动中,他还是未能幸免。整罢大队干部整小队干部,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老队长和所有的队干部都被集中到距县城十多里的南窑,经受名目繁多的整治,什么“背靠背、面对面”,什么“上楼、下楼”,弄了一个多月不让回家。最后实在查不出丁点问题,才让他“下楼”。

  老娘在家里哭肿了眼,死活不让他再当队长。但月亮湾实在找不下合适的人选,除了几户地主、富农外,剩下的不是瘸子就是跛子,有几个精精灵灵的贫下中农,又死活不上套。没法,工作队长找着老队长说:“你还继续干吧,你若不干就是有问题。”老队长只好又接着干队长。

  通过土改、三反五反、大跃进、四清等,老队长陈文治对共产党搞“运动”那一套,算是理解的透透彻彻了。平日里他从不得罪人,对下面是“挣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上面,他是能哄尽量哄。每年交公余粮时,总是推推拖拖,尽量少交些,给群众多留一些。他知道“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因此从不当先进。月亮湾的群众也比周围生产队的群众日子好过一些。大家都很拥护他。

  那时搞大集体,吃的总是欠缺。庄稼成熟季节,总有许多人偷。偷棉花偷玉米偷红薯偷豆子,无所不偷。他们提着篮子装作割草,瞅势人不见时,钻进庄稼地里弄一阵,然后上面盖一层草,下面藏着玉米穗子或棉花、瓜果梨桃等。有的人偷起来简直就不遮眼。没办法,队里就组织人轮流值班,看庄稼。

  有一次大晌午,老队长在后堂庙地转悠,忽听得玉米地里“忽拉、忽拉”响,他屏声敛气悄悄近前一看,原来是三婶。三婶是村里的“惯偷”,摘棉花时,她把棉花藏在裹腿里,割豆子时又把豆子藏在大裤裆里。村里谁提起她都摇头。 这次终于撞到枪口上了。三婶一看是队长,腿都软了,低眉顺眼等着挨训。谁知老队长不但没有斥责她,还转身帮她掰了几穗大玉米,塞到她篮子里,悄声说,“赶紧走吧,顺着村后背坡走,小心让人看见!”三婶怪怪地走了,从此不再偷东西。

  村子里有一个叫小痦子的,偷红薯让工作队老曹逮住了,老曹抓住小痦子的领子要往大队带。当时阶级斗争抓得正紧,到了大队就没有小痦子的好果子吃。老队长听说后,赶快前去。按辈份小痦子得给他叫“叔”。老队长二话没说,上前照住小痦子的屁股狠狠踢了两脚,破口大骂:“妈那个B,生产队让你吃的饱饱的,你狗日还偷!走,今晚开社员大会,斗死你个婊子养货!”说着把小痦子带走了。老曹听老队长要开斗争会,也没啥说。但走了一截,见老曹看不见了,老队长说:“滚吧,开个球上会!都不容易,以后不要让工作队再抓住!”这场事就算了结。从此小痦子对这个“叔”,自然是感激不尽。

  老队长恩威并施,治队有方,这只是一方面。关键是在他的任上,他还为大伙办了两件大好事,这让大家念嘬了好多年。一是开通了一条三十多里的贯通全村的水渠。那年月,修渠筑 路可没有什么机械,全靠人工一镢一锨挖。老队长带着大伙苦干三年,穿岩凿壁,硬是把大西沟的水引到村里。清清亮亮的渠水,从家家户户的门前流过,浇地洗碗灌竹园,不但使队里的粮食产量提高了一倍,还大大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水,村里人就干净了许多啊。这条渠一直使用了十多年,直到后来有了水泥,修了自来水才废弃。

  第二件事是修水磨。村里一百多号人,吃粮全靠两台旱磨子推,还是忙得排不上号。建一座水磨,就解决了村里人的磨面问题。而建水磨,到外村找匠人打水磨轮子,要花400块钱,队里哪有这么多钱?而若是本队人干,只用400个工分就行了。可队里没有这样的匠人啊。正在这时,他听表弟说,县城有一个木匠,手艺很高,在城里缺粮吃,想落户到乡下来住。但这个木匠成份不好,找了几个地方都没有人敢接收。老队长听说后,亲自上门找着木匠,问,你是真心要下乡么?木匠说,是真心。老队长说,那好,你先去给咱队里干活,我随后让大队给你开准迁证,你的婆娘娃子我队下都要了。木匠大喜,给队里打了一盘水磨,还修了一座轧花车子,以后又带徒弟,徒弟又带徒弟,给月亮湾引了一窝窝匠人。从此队里盖房做家俱就不缺人手了。

  却说老队长把木匠一家人接住后,又哄着大队给开了个准迁证。谁知公社不允许,不给木匠上户口。运动来了,还批评大队长“阶级阵线不清,阶级斗争弦绷得不紧。”

  大队长垂头丧气来找老队长,老队长笑着说,“没听说,‘运动来了一阵风,运动过后稀球松嘛’。批评批评怕啥,可给咱队下办了一场大好事呢。”反过来,老队长又安慰木匠,“他不给咱上户口,队下照样给你分粮食,什么都不少你一份,就是不给发布票就是了。我每年给你家匀一些。不信你看,到最后,公社照样得给你上户口。社会主义不准有黑人黑户呀。”果然一切都按老队长说的来了,僵了两年后,公社给木匠一家安上了户口。

  俗话说,见好就收。老队长在干的最红火、威信最高时,嘎然而止。他找了一个叫和尚的人替自己当队长,他自己退了下来。在退下来之前,他给自己找了一个比较好的营生:看水磨,给队里轧棉花。

  老队长退下之前,已安排好了两个儿子的前程。正是拥军优属的年代,当兵光荣。大儿子当兵了。逢年过节,大队都要带着学生娃子,敲锣打鼓给他家送肉送面。大儿子转业后,没有费事,就在县供销社里当了一名售货员。那时物品紧缺,售货员是最吃香的职业之一。村里人需要减面、洋火,都托他给买。因此威信倍高。大儿媳一结婚就在小学校里当了民办教师;二儿子很聪明,先是在大队干,后来也参了军。但在部队里就是提不上。原因是部队派人来调查后得知,其父在解放前入过三青团。就这一个“污点”,断送了二儿子的军官梦。二儿子没有提成干,但回来后也被安排当了民办教师,以后又转正成了正式教师。

  老队长给儿子盖房子时,全村的人都争着帮忙。房子盖在村中间,高大气派。在以后很长时间里,村里光景过的最好的,还属老队长的两个儿子。

  老队长50来岁,大高个子,头扎羊肚手巾,嘴上戴着口罩,鹰钩鼻子把口罩顶得老高,弓着腰,整天在水磨背后的轧花间里,不紧不慢地往机器里入着棉花。有问磨面的人,他给你排个号,安排时间,或白天或夜晚。

  村里人有什么难事,依然找他帮忙,“五哥、五哥”地叫。天大的事,经他一说,没有解决不了的。他说话不紧不慢,一副哲人的样子。有很多年,老队长留给我的,就是这个印象。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9-27 15:19 | 只看该作者
老作者了,排版怎么还是这个样子呵?
3#
 楼主| 发表于 2007-9-27 17:2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硬是不出太阳啊,
4#
发表于 2007-9-27 17:34 | 只看该作者
很有生活的,这个老队长既有乡下人的朴实,又有一点过人的聪明,对于所谓“运动”的那种认识不同凡响啊。
5#
 楼主| 发表于 2007-9-28 09:3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柯英,这两天该死了,就是排不成版啊
6#
发表于 2007-9-28 10:05 | 只看该作者
帮你排好了版。本文写了人物的一生,内容不能说不丰富,但事无巨细,全部罗列,显得过于琐碎。作为小说作品,我觉得应有所提炼。个人认为,本文过于写实,只可说是一篇人物传记。看法不一定对,商榷。
7#
发表于 2007-9-28 14:28 | 只看该作者
很生动!
8#
发表于 2007-9-29 21:4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柯英 发表
很有生活的,这个老队长既有乡下人的朴实,又有一点过人的聪明,对于所谓“运动”的那种认识不同凡响啊。
9#
 楼主| 发表于 2007-9-30 08: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田版代劳!谢谢各位鼓励!
10#
发表于 2007-9-30 10:49 | 只看该作者
沉积的往事,平实的语言,深思的主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4 17:4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一楠!
12#
发表于 2007-10-4 18:0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田瞳 发表
帮你排好了版。本文写了人物的一生,内容不能说不丰富,但事无巨细,全部罗列,显得过于琐碎。作为小说作品,我觉得应有所提炼。个人认为,本文过于写实,只可说是一篇人物传记。看法不一定对,商榷。




再把人物刻画细一点就好了!
13#
发表于 2007-10-4 18:06 | 只看该作者
进来欣赏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6 04:52 , Processed in 0.06994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