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3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拒绝参加游戏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18 0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按】朋克音乐家们的创作往往直指人类的苟且,以挑战一切既成的规则,他们代表着人类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性和多种可选择性,是人类多重矛盾集于一身的直接反映——社会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人们的价值观念却越来越混乱与模糊:思想日益贫瘠,道德面临挑战,情感出现病变,人格发生异化……在这个时代里,有尊严地生存正在成为一件真正严肃的事情。——有人说,当青年们发现爱与和平是狗屎时,于是出现了毁灭世界的朋克(Punk);而当人们发现世界无法毁灭时,便出现了毁灭自己的后朋克(Post puck)。——摇滚的最高形式是革命,这无疑与所谓“知足常乐”或“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市民一样活着”式聊以自慰的存在态度分道扬镳,“芸芸众生”字面略带上的贬义其原由大概于是。电影《搏击俱乐部》当中有一句台词说:“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衣服,于是拼命工作去买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世界大战,没有经济大恐慌,我们的大战只是心灵之战,我们的恐慌只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从小看电视,相信有一天会成为富翁,明星或者摇滚明星,但是……我们不会,那是我们逐渐面对着的现实,所以我们非常愤怒。”


  2006年迎来的“中国摇滚20年”增城演唱会已然落下帷幕,崔健、魔岩三杰、唐朝、黑豹等中国摇滚乐的先行者纷纷登台献艺,各类出场的朋克乐队更是层出不穷。如果追溯中国摇滚音乐的兴起,90年代开始大量涌入的打口带和打口CD实在功不可没,是它们滋养了整整一代人,于是中国摇滚乐霎时繁荣起来。而对各类摇滚乐队当下生存现状的描绘,我们从电影《北京乐与路》(张婉婷)当中大概略可窥知一二,虽然该电影因为融合了大量的商业元素而显得媚俗,更遭到诸多乐队的拒绝出演,乐评人颜峻、郝舫等甚至还发表了《树村声明》:“不能让摇滚只剩下乐器、彩色的头发和传奇故事。”但影片或多或少所体现出来的对地下乐队的关怀依然不可忽视:片中香港歌手Michael的转变其实是一个找回与认识自我本质的过程,像当下多数的摇滚乐手一般抛开各种窘迫的现状于不置,继续安心而低调地做着自己的音乐,这是一种很难得的心态。

  ——前不久,刚发行新专辑的主流摇滚乐手汪峰却在一次音乐研讨会上说:“无数的事实说明这一点,如果你不步入一个良性的商业循环,音乐总是不能往前发展。”

  这不得不让人产生一种疑惑:汪峰老矣,尚能饭否?

  幸运的是在我们的周边依旧还有着一种与汪峰式理念不相为谋的力量存在,大有初生牛犊不畏虎之势,所以各类由青年们组建起来的乐队宛如雨后春笋,从早前盘古、痛苦的信仰、舌头、木马、顶楼马戏团、脑浊等到之后的PK14、新裤子、子曰、天堂、轮回等直教人目不接暇,虽然曾有评论称该现象乃中国摇滚乐的虚假繁荣,虚假繁荣与否这个结论于普通听众而言似乎并非那般重要……

  “他们宣称下一次繁荣将会是幸福的开始/这是我昨天在收音机里听到的声音/我还在深夜的街头听到另一种声音/真正年轻的声音却唱着悲伤的歌曲/真正悲伤的歌曲”,听到这首PK14的《声音》纯粹是一种偶然,可以说是因为这种“偶然”让我第一次真正而彻底地被所谓“三个和弦”的音乐所打动,相对于其他的朋克音乐而言,我觉得PK14已经摆脱了那种纯粹发泄情绪式的愤怒与迷惘,甚至是颓废。PK14用简陋的音乐把他们露骨的叛逆行为提升到了哲学层次,在主观能动性和否定之否定的理论下创造了一种扭曲的责任感和边缘文化现象。PK14的愤怒、迷惘以及颓废都因此而显得内敛,既没有痛苦的信仰乐队那般直露胸怀地对恶俗事物进行唾骂,也有别于子曰乐队一般体现出那种“不正经”玩世的情绪。可以说,PK14是一支十分严肃的乐队。突破自我的外壳,才能感受到更宽阔的力量。PK14从那种原始的境地得到了超脱,他们逐渐发现生命内在的律动其实是一种无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得以充分利用以后,从此便走上了一条孤独的探索之路,探索音乐与生命的本质,而非滞留在一味抒发个人小情小感的出发点。所以PK14这样唱道:“与其跟着这社会一天天地变老/不如趁着年轻彻底地燃烧……”所有世俗的游戏,无论现实的还是理想的,一切既成的规则在这平庸的岁月之中食古不化,于是PK14勇敢地发出了他们自己的声音,因为他们是一群《拒绝参加游戏的人》:不走寻常路。

  “我在等待/内心是潮湿的/我没有希望/内心是潮湿的/如此年轻/如此年轻……”——《内心是潮湿的》,收录于第一张《上楼就往左拐》。诚然,作为早期作品《内心是潮湿的》与同张专辑当中的其他歌曲一样无论是作词还是作曲都难以避免地存在诸多不足,即使是在制作上也是略逊火候,但透过处女作却可以明了地分析出PK14的成长历程,从第二张专辑《谁谁谁和谁谁谁》以及第三张专辑《白皮书》当中我们都可以找出第一张专辑的影子,乃谓曲工异同之处。这或许便说明PK14从一开始就有了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与音乐理想,而之后所作的努力,都只是一种对既定意识的延续,譬如《他敲我的门》之于第二张专辑当中的《甜蜜的雨滴》有着卡夫卡小说一般的冷峻风格、黑白默片似的让人产生本能的大幅度思索:“我的丈夫没回来/他走进我的家/我的头发乱了/收音机在唱/He shot me down//是否你知道/这种感觉很奇妙/像一次旅行/……”《他敲我的门》;“当大头向地面栽下去的时候/他确确实实地感到/(感到)他是一颗巨大的雨滴/他的身体向上飞……”《甜蜜的雨滴》。我不知道PK14是否曾受到过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但我确确实实地在他们的歌曲当中找到了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甚至是意识流的影子。

  尼采说,上帝死了。我不能说PK14能够取代上帝的位置。因为,他们也是一群迷惘的青年,是人们对物质过分热情乃至集体堕落后荒凉的城市里站着的一群病态的青年,“我试着去摆脱那些控制我的东西/我无法忘记你那双漂亮的眼睛/我准备好了/让我烂掉吧!《蓝色的月亮(烂掉的一代)》”在词曲相对都十分简单的《青年人,神秘事物和打开的眼睛》PK14则发出了这样的诘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存在?为什么,为什么存在?”这种悲观的迷惘显得十分的黑暗,潮湿内心的激情都化作了爆炸的音符倾泄而出,且有一种自我放纵的堕落充斥,“那些沉默的青年长着无辜的脸不知所措地随着自己的列车而去”(《这辆红色的列车》),这些矛盾的青年,他们诅咒战争,却在生活中滥用暴力;他们生活靡乱,但对未来充满向往,他们在颠覆旧有的糜费文化同时也创造新的糜费。

  除此之外,PK14歌曲当中那种迷幻的味道更是令人痴迷,人在瞬息所产生的幻灭感被PK14信手拈来,他们的内心不仅潮湿,而且阴暗,这种阴暗简直令人感到害怕,同时又让人惊喜,它让我们找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既定的位置,于是我们感到悲哀和无助,“骑上车进入大海的底部”(《精神糖果》),在这个“古老的国家的街道上”(《这辆红色的列车》)四顾而茫然,没有什么比这更孤独的了。而歌词中不断出现的“你、我、他”等人称代词亦颇具内涵,摘除那个本没有生命力的字眼,我们会惊奇而忧伤地发现“你、我、他”其实就是你、我、他——就是那个身体向上飞的大头,就是骑着车进入大海、丢失了信仰、看见蓝色火焰的你、我、他……痛苦使人挣扎,并发出声音。

  “我在门铃上做了记号等着那高跟鞋在地板上打出响声催醒满屋子的人/但是还有音乐在烟雾腾腾的中间可以清楚地看见男人化妆的脸/房子在倾斜/海洛因在血管里向金矿奔去……”《丝绒金矿》;“现在她穿过街道,在人群中看见自己,她看见蓝色的雾,渐渐地将她淹没,这使她禁不住怀疑,这是不是她的世界,于是她对着人群说:‘如果可以的话,请让我离开,并且把灯光熄灭,不要吵醒睡着的人们。让我在虚无中奔跑,越过所有的障碍,并且在你感到恐惧的时候,请给我你的手,请给我你的手,请给我你的手……’”《征兆》。在PK14所有的歌曲当中,我最喜欢这首《征兆》,《征兆》比其他的歌曲更加能够代表这支年轻的乐队,不仅仅是因为这首歌有着好听的旋律,更因为它集合了所有具备PK14特色的东西:那些甜蜜的雨滴、青春的血、蓝色的月亮、倾斜的房屋、红色的列车、古老国家的城市街道全部浓缩于《征兆》一曲之中,令人在感动里反复沉默地呢喃了一次又一次:“请给我的手……”这让我想起《南方周末》的那句广告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在各种娱乐花边漫天飞舞的同时,我却十分悲哀地发现通过网络搜索引擎能够找到的关于PK14的资料可谓少之又少,这样或许也是好的,特立独行、拒绝参加游戏的人应该很容易给人带来新的惊喜。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在无意中发现了几篇与PK14相关的博客,大抵是贝司手孙霞因为脑出血导致全身瘫痪与那位吃素的瑞典制作人的事情,尔后有一行字吸引了我的眼球,一位听过几场PK14演唱会的网友这样形容他们:“穿戴朴素而干净……”在我身边的不少人对朋克摇滚的印象依然停留在“毒品、性与暴力”的阶段,而作为中国摇滚重镇的北京,我陆续有从一些音乐节视频或者摇滚电影中见到,成群朋克装束的青年几乎充斥整个画面,色彩斑斓,给人一种脏兮兮的感觉,“不知其间混杂了多少的伪朋克”——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出自我一位河北朋友的博客,那是一个准朋克,同时也是一支地下乐队的贝司。——“穿戴朴素而干净”的字眼看着让人觉得挺舒服,世上“没有朋克框架,只有朋克精神”。


PK14专页:
http://www.modernsky.com/bands/pk14/pk14_index.htm

PK14乐队介绍
主唱:杨海崧
吉他:许波
鼓:Jonathan
贝司:孙霞(因病暂时退出乐队,已转由施旭东担任)
The PK14,全称为The Public Kingdom for Teens。
音乐风格受新浪潮/后朋克的影响。
1997年成立于南京,当时成员为徐锋(吉他),孙霞(贝司),杨森(鼓),杨海崧(主唱)。
1999年6月在《摩登天空杂志》上发表单曲《蓝色的月亮》。
2001年发表专辑《上楼就往左拐》(厂牌:Sub Jam中国 / Empty Egg加拿大)。
2002年4月签约Badhead唱片。
2002年5月在《摩登天空4》中发表单曲《关于K》(厂牌:Modern Sky中国)。
2004年10月,专辑《谁谁谁和谁谁谁》正式发行;11月,《谁谁谁和谁谁谁》全国巡演。
2005年3月,乐队首轮欧洲巡演,并受邀参加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Made In China”文化节。
2005年4月,出演Umea Open音乐节。
2005年5月,应邀参加挪威奥斯陆“反种族主义”音乐节。
2005年6月,新专辑《白皮书》在瑞典全面制作完成。
2005年9月,第3张专辑《白皮书》上市;同月,《白皮书》全国巡演。

相关图片:

PK14乐队


《谁谁谁和谁谁谁》封面


《白皮书》封面



相关下载:

1、《征兆》
http://58.211.78.28/xx/pycs/P/20051015/11311/398389.wma

2、《你知道》:
http://58.211.78.28/xx/pycs/P/20051015/11311/398338.wma

PK14前两张专辑《上楼就往左拐》与《谁谁谁和谁谁谁》试听:
http://www.yyrom.net/gs/gs378ace5a2233430a.htm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10-18 05:49 | 只看该作者
众多的资料与通篇的歌词堆砌,我想问:楼主,你要干什么呢?贴歌词如果能像闲情斑竹逸致地做成FLASH效果会更好哦。

引用过多,而作者的论述几乎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废话——东扯电影西扯历史,楼主,你到底要干什么呢?
3#
发表于 2007-10-18 05:59 | 只看该作者
又看了一遍,诚如楼主所言,朋克的精神内核是与极度物化的社会的一场坚苦卓绝的对峙。听摇滚得听现场,朋克也一样,然而,在楼主文字中,漫天飞舞的尽是文字所堆砌的楼主所谓“中流砥柱”式的中坚力量,这其中不仅是楼主的论述,更多的是歌词——那么,按楼主的解释,P.K 14除了歌词还有什么可取呢?
旋律呢?
相信楼主也不见得会同意诗歌拿来怒吼会被默默体味来得有力量吧。

学楼主:让音乐回归本质,不要被铺天盖地的  商业文讯  掩埋。
4#
发表于 2007-10-18 06:11 | 只看该作者
偶来啦 没太多耐心去读完,不好意思哈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0:5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1度 发表
众多的资料与通篇的歌词堆砌,我想问:楼主,你要干什么呢?贴歌词如果能像闲情斑竹逸致地做成FLASH效果会更好哦。

引用过多,而作者的论述几乎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废话——东扯电影西扯历史,楼主,你到底要干什么?

又看了一遍,诚如楼主所言,朋克的精神内核是与极度物化的社会的一场坚苦卓绝的对峙。听摇滚得听现场,朋克也一样,然而,在楼主文字中,漫天飞舞的尽是文字所堆砌的楼主所谓“中流砥柱”式的中坚力量,这其中不仅是楼主的论述,更多的是歌词——那么,按楼主的解释,P.K 14除了歌词还有什么可取呢?
旋律呢?
相信楼主也不见得会同意诗歌拿来怒吼会被默默体味来得有力量吧。


首先问候斑竹。
文中确实引用了不少资料,有几处甚至是原话引用。
对于音乐确实只通皮毛,甚至连皮毛都算不上,因而所谓的评论也无非于作为一个听众的个人主观上的感受。
窃以为,作为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有此便已经足够。

“这其中不仅是楼主的论述,更多的是歌词”
——这个弊端其实老早就已经发现,但倒也不至于全然将“旋律”抛诸脑后,我觉得从侧面评论歌词也并不见得是个错误。
更何况,这个侧面不是片面。

其中或许还有一些见仁见智的成分存在,我们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为像颜峻、郝舫那样伟大、专业的乐评人,否则恐怕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6#
发表于 2007-10-18 16:04 | 只看该作者
文章显得有点凌乱了。不过倒是透过文章可以看出楼主对摇滚乐清醒的认识。问好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4 05:32 , Processed in 0.11715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