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7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母亲的第一缕白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5 20: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9 编辑 <br /><br />

记忆将往事沉淀在偌大的心海,温情一再地提醒我,打捞从前的时间。
                                                                                                   -----题记
       这时间都去哪儿了,在不知不觉中,我的母亲已年逾七旬,正逢诗圣杜甫所写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纪。最近这几年,每次和她一起上街,从背后望着、那微驼的背,蹒跚的脚步,以及某些迟缓而又略带点笨拙的动作,我会不由自主地走过去,刻意地挽着她的胳膊,而她也不再拒绝,我,这才真真切切地意识到,时间真的把母亲变老了。尤其是看到她满头的银发,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乍眼”。可母亲的第一缕白发,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长出来的呢?我心酸的暗自回想着……
        在我的印象里,好象母亲刚刚四十出头,鬓角就已生出白发。那时正值八十年代末期,我和哥哥初次去外地学习,交通没有现在这么便利,电话也不能直播,没有网络,更没有手机,所有的联系方式全靠通信、电报。记得当时,邮票8分,信封有5分的,有1毛2毛的,通信有平信、挂号信。那时与父母的往来书信,基本上都是平信。挂号信、电报太贵,平信不但省钱还能多寄几封。因为父亲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母亲没有正式工作,基本上是打零工,家里的经济比较拮据,不管她怎样精打细算,节省着一家人的日常开销,但,一旦摊上点“大事”,父亲那点微薄的工资,还是不够用。尽管如此,邮票和信封,却是我们家的必需品,每个月领到工资后,母亲都会提前把它们买回来,按母亲当时说法:“缺什么都不能缺了这两样东西。”现在我已经完全懂得,她说这句话的含义,那时的信封与邮票,寄托了母亲对我们的全部想念。
        现在想起,为什么父亲总是在我和哥哥回家的时候,表情异常严肃地提起,母亲收到我们“家书”时的样子,说她饭都不吃了,家务也全放下,一遍遍地看着我们写给家里的信,眼泪噼里啪啦象断了线的珍珠,止不住地往下掉,通常是信还没有读完,就已被泪水打湿了一半。其实母亲年轻时很爱笑,但因为我们的缘故,那时的她,经常以泪洗面。父亲为了安慰她,半开玩笑地对弟弟妹妹说:“看看,咱家发财了,你妈又开始掉金豆子了。” 当时父亲还给她起了个雅号,说她是我们家书的“第一读者”,每次看完信都舍不得放下,展开折起再展开再折起,最后还要把它揣在贴身的衣兜里,什么时候想我们了,就拿出来再仔细地读一遍。直到折叠的信角被磨烂,直到下一封信出现。就这样,如此往复循环的“折腾”了许多年……我当时听了,只是象征性地对母亲说:“我们都长大了,可以照顾自己,你们不用太担心。”虽然父亲经常在我们耳边,反反复复地描述母亲读信的神情,但以当时那么青春且又是任性的年纪,根本就没有眼下这么透彻的感触,只记得当时母亲的回信特别及时,从不耽误时间。此刻记起,她那时生出的第一缕白发,还不都是因为我和哥哥不在身边,由于思虑过重,分分秒秒在惦记、时时刻刻在牵挂,整夜整夜失眠才导致的嘛!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母亲的白发也越来越多。 而我们几个貌似风筝一样的子女,一个个地全部漂在外面。她越发不肯放松心中那根牵挂的线,紧盯家信,可我们的书信,却相对着从开始的频繁到后来的稀疏,甚至越来越短,短到母亲开始埋怨,说我们写的信都有点象拍电报了 ,就如宋词里写的那样:“一春犹有数封书,秋来书更疏。”后来,时代发展了,买了手机,可我们又因为各种生活压力,变得忙碌起来,报平安的电话虽然不少,但每次都比较短暂。母亲似有感觉地对父亲唠叨:“还不如以前写信时呢,那时候还能看到几行字,能触摸到他们的思想,可现在,虽然电话联系方便了,却不知道他们心里真正的想法。”这就是我平凡的母亲,每一次回想起,都是满满的温暖回忆。
          母亲,为了这个家辛苦了一辈子,尤其是我们四个孩子的学习、工作、生活,简直让她操碎了心。为此,母亲的皱纹加深了,在同龄人中,头发也白得最早、最多。惟一没有改变的是她慈祥的笑容,依然还象从前那样阳光灿烂。今年,母亲的头发更白了,这让我一下子想到李商隐的:“鬓入新年白,颜无旧日丹”,这句诗另我愈发觉得愧对母亲,而亏欠最多的,就是陪伴。所以现在,我尽可能地挪用闲暇时间,陪在她身边,为她洗衣做饭。希望以后不但有我们衷心的祝福,而且还有我们安暖的陪伴,祝愿她老人家,从此有个安逸幸福的晚年。
                           
                                                                                                     

2#
发表于 2016-5-5 21: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9 编辑 <br /><br />作者从写信读信这个细微的切点切入,详实生动地呈现了母亲仁厚的母爱,也感性地抒发了作者感念感恩的浓郁情愫。所谓天堂就在细节中。文章正是因为有了对细节的详实刻画,所以才具有了感人的效果。欣赏并问好朋友。

3#
发表于 2016-5-5 21: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9 编辑 <br /><br />欢迎朋友光临散文版!
文章写得质朴动人,母亲把信揣在贴身的衣兜里这个细节,读来很感动。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细节,呈现了孩子走到哪,都走不出母亲的牵挂的这一共性,由此把母爱的深厚表达得细致入微。欣赏并问好!

4#
发表于 2016-5-5 22: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9 编辑 <br /><br />把母亲对四个孩子的牵挂,以及父母和孩子书信间牵挂的深情写得深情动人。使文中的母亲栩栩如生,血肉丰满。孩子大了,母亲老了。这是人生规律。一篇深情的亲情文字。
欣赏!

5#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22: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9 编辑 <br /><br />作者从写信读信这个细微的切点切入,详实生动地呈现了母亲仁厚的母爱,也感性地抒发了作者感念感恩的浓郁情 ...[/quote]
感谢您的细致点评,辛苦,问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22: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9 编辑 <br /><br />欢迎朋友光临散文版!
文章写得质朴动人,母亲把信揣在贴身的衣兜里这个细节,读来很感动。就是这样一个小 ...[/quote]
感谢老师辛苦留墨及点评,伊人敬茶,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22: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9 编辑 <br /><br />把母亲对四个孩子的牵挂,以及父母和孩子书信间牵挂的深情写得深情动人。使文中的母亲栩栩如生,血肉丰满。 ...[/quote]
感谢支持与点评,辛苦,伊人敬茶,问好!

8#
发表于 2016-5-6 2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9 编辑 <br /><br />文字真真切切,形象的比喻以及很细节的描绘,都使个人情感有了宽泛的空间。秋叶尤其欣赏这句。
     “但每次都比较短暂。母亲似有感觉地对父亲唠叨:“还不如以前写信时呢,那时候还能看到几行字,能触摸到他们的思想,可现在,虽然电话联系方便了,却不知道他们心里真正的想法。”这就是我平凡的母亲,每一次回想起,都是满满的温暖回忆。”这些平实的语言,就是实际的生活再现。

9#
发表于 2016-5-7 11: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9 编辑 <br /><br />字里行间均是真情实感,母亲节将至,祝所有的母亲幸福平安。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5-7 14: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59 编辑 <br /><br />文字真真切切,形象的比喻以及很细节的描绘,都使个人情感有了宽泛的空间。秋叶尤其欣赏这句。
     “ ...[/quote]
感谢老师支持的赏读,向你问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5-7 14: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00 编辑 <br /><br />字里行间均是真情实感,母亲节将至,祝所有的母亲幸福平安。[/quote]
感谢您的支持与点评,远握,问好!

12#
发表于 2016-5-8 11:20 | 只看该作者
在有一个母亲节里,朋友用真挚的文字,真实纯情的书写平凡母亲,即是对母亲的再次回眸,尊敬、孝道,也是在匆忙慌乱的思绪里对人性善的呼唤。优美亲真的好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1 07:43 , Processed in 0.05060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