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8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满招损,是与非,祸并福――《贞观长歌》中的人生哲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26 1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言:本文非首发,博客里的老文章,贴出来和朋友们交流交流。

  电视剧《贞观长歌》确实拍得不赖,不过央视每天2集的速度显然很不过瘾,于是我网上下载了全部82集,花了2个晚上走马观花看了一遍,发现这故事耐人寻味,蕴含很多哲理发人深省。

             厚黑与良知

  李宗吾曰:“厚黑者,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天生庶民,有厚有黑,民之秉彝,好是厚黑。”这是可以试验的。随便找一个当母亲的,把她亲生孩子抱着吃饭,小孩见了母亲手中的碗,就伸手去拖,如不提防,就会被他打烂;母亲手中拿着糕饼,他一见就伸手来拿,如果母亲不给他,把糕饼放在自己口中,他就会伸手把母亲口中糕饼取出,放在他自己的口中。又如小孩坐在母亲的怀中吃奶或者吃饼的时候,哥哥走至面前,他就要用手推他打他。这些事都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这即是“良知良能”了。把这种“良知良能”扩充出去,就可建立惊天动地的事业。唐太宗杀他的哥哥建成,杀他的弟弟元吉,又把建成和元吉的儿子全行杀死,把元吉的妃子纳入后宫,又逼着父亲把天下让与他。他这种举动,全是把当小孩时,抢母亲口中糕饼和推哥哥、打哥哥那种“良知良能”扩充出来的。普通人,有了这种“良知良能”不知道扩充,惟有唐太宗把它扩充了,所以他就成为千古的英雄。故宗吾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于至而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厚也,黑也。英雄特扩充我面与心之所同然耳。”

          黑非黑,白非白,好与坏,是是非非

  一代名君李世君是百姓之福,但是从人格上来说,他品格并不算高尚,可以说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忠,他父子是造反起家,本人又是篡位之君,不孝,弑父逼位,不仁不义,杀兄谋位。

  可以说,李世民的一生功绩又和他早年杀兄逼父的玄武门之变是分不开的,无论后代史学家们 多么美化〈玄武门之变〉,但是事实上这仍然是李世民的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正因为这样的污点和罪恶,却成为百姓之福气。因为玄武门之变的愧疚,成为李世民永远的心结,这样的内疚使得他立志做一代英明君主、建立盖世伟业,来惭愧自己的罪恶。所以终其一生,他行仁政、爱黎民,纳忠言。对待罪人,少杀、慎杀,造就一代明君伟业。

  这样的篡位之君,我们在明代的朱棣,宋代的赵匡胤身上都能看到相似的情形,因为篡位,这些帝王心负内疚,更勤于政事,用建立不朽的帝王伟业来抵销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罪恶愧疚感。事实上,我们综观整个李世民的一生,提到〈玄武门之变〉,他内心深处都会惨痛不已。对待手中生杀权柄,更加慎重,行事多宽怀仁厚。

  同样电视剧中有一段是房玄龄去泽州考察的过程,他明明知道太子办了错事,却睁眼闭眼,看似徇私舞弊,却是为了天下苍生免遭战乱而谋。所谓房谋杜断,凡一代明臣如房玄龄者,他们办理国家大事,着眼于宏观和战略,一件事情上看似包庇徇私,却对黎民和国家的稳定大大有利。 这是房玄龄这样的人能成为史书上留下英名的关键,是大义与小义的区别。

  所谓匹夫之勇在于生杀痛快,而将帅之勇则在于夺三军之志也!一人之善在于救一人,万人之善则在于杀一人而救万命,此为大仁大善也!

  就好比,假如总理整天去帮助民工讨薪,看似总理的爱民,却是国家的悲哀。但是换一种角度来看,总理帮民工讨薪的意义不在于帮助一个民工讨薪,而是一种更广阔的视角――――说明总理在真正的关注这样的社会问题,说明总理始终与底层劳动者站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超越事情本身的深层意义。

  电视剧里有一段对话非常深刻,和房玄龄从泽州查案回来,马周问长孙无忌:“假如副手[指的是他本人]看出长官[指房玄龄]没有看出的问题[指房玄龄故意包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副手应该怎么办?”

  长孙无忌说:你以为房玄龄办事不公正?但是你想过没有,作为一个几十年的宰辅,掌管国家的命运,他看的问题又怎能象你这样的看事情角度。作为一个宰辅,看事情不是看一个人,一件事,而是心中始终先有天下苍生,然后才会考虑个人的是非正义!

  这好比很多人习惯上始终以好与坏,正义与罪恶等僵化思维对待事物,比如一些人对待国与国之间的仇恨,按照某些人的意气用事,他们似乎能随便的用一颗原子弹扔到日本东京才解恨。很显然,这样的简单是非观是人民之祸而不是福。

  办大事者,当胸怀大志、容万物、装黎民、怀社稷。黑与白、是与非、小义与大义,是是非非,看结果和方向,而不是表面和暂时,这也是矛与盾的辩证历史观。


              月满则亏

  电视剧中的很多主角在互相争权夺利的权谋之术中,看似一方行将胜利者在事情很圆满的时候却功败垂成。

  比如在几乎所有的王公大臣都在保举徐懋功[赐姓李]为右卫大将军,大家都认为他毋庸置疑的会被任命的时候,李却失败了。因为一个人人爱戴的将领会令皇上不安。韩信能力近乎完美却因为不会“自污”,又不会造反,最后被刘邦所杀。在人人都以为丽琬会嫁进皇宫,却最后时刻功亏一篑。
  在四皇子李泰的太子位置如探囊取物的时候,却被无情的否定。在岑文本为吴王谋太子位置,隐忍十多年做内应,最后通过非常手段各个击败其他皇子,他的胜利近乎完美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失败了。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周围很多很多, 一些自认为办事完美者,一些最优秀的人,最聪明的人,最美丽的人,恰恰他们最后成为了失败者。

  月满则亏的同样案例在美国世纪审判〈辛普森〉案中,我们同样看到,一个白人警察为了把辛普森杀妻案件弄成完美的无法推翻的铁案件,结果去画蛇添足的制造伪证。制造伪证的结果,大部分的合法证据和伪证一起不能被法庭采信,最后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杀人犯辛普森无罪释放,真是绝大的讽刺。如果不自作聪明为了办成铁案做伪证,仅靠现有合法证据辛普森早就被判有罪了,这和画蛇添足的成语一样不知道月满则亏的道理。再比如撒达姆的99%的支持率就是不打自招的愚蠢行为。一个聪明者应该把自己的支持率弄到80%左右就够了,只有独裁国家才会有99%这样的变态的支持率。

  月满则亏,大智应若愚。


               死而后生

  月满则亏的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就是死而后生、绝处逢生。

  电视剧中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马周小小资历升迁神速,令同僚不满,又出自寒门,结果很多人准备弹劾他。他也有了打道回老家,接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公主给他出了个主意,让自己主动“自污”,自己玷污自己,给政敌们提供了很多自己莫须有的罪名证据――比如抢男霸女、欺负小寡妇等等。李世民看到这样的弹劾告状,立即判定是诬告,认定马周有才,有人嫉妒,另外有人不服自己破格提拔马周。于是,反而立即继续提拔马周连胜三级。

  马周这样的聪明举动叫绝处逢生。当一个人被说成一无是处的时候,有时候正好说明有人嫉妒他而说的是诋毁谎话,要么是有色眼镜看人,不客观!

  马周的这个行为也是前篇文章中说的聪明者的“自污”。这样的例子我们在救火的时候同样看到,如果火势凶猛,有时候我们不但不救火,反而会加大火势,这会造成局部缺氧,反而导致火灭。再比如草原森林着火,有的时候会迎着火势继续纵火,这样令火势无法蔓延,第二造成相反的气浪对流,火头向相反方向迫去,起到灭火的作用。

  放火为了灭火,自己给自己放火,这又是一种黑与白、矛盾统一的辩证法。

  有时候我们为了攻击政敌,往往不是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而是大力的褒扬和吹捧,当你把他吹捧得近乎完美的时候其实就是害他。

  第一,他洋洋自得不思进取,洋洋自得的人容易麻痹大意露马脚。

  第二,在攻击别人的时候,适当的抬高对方,然后悄悄的揪住他小小的毛病,这样他就会因为抬得高而摔得也重,物理学这叫势能转变为动能。

  第三,在强调别人优点的同时,乘其不备,在蛇的七寸软肋处一击必杀,这时候,你的批评在别人听起来更客观可信,有褒有贬的攻击更毒辣。

  比如我们有时候评价别人“七分有功三份有过”这句话,既是领导包庇有缺点的亲信的说词。比如看人看大局。
但这句话又是领导打击不喜欢的人的借口,比如此人“七分有功三份有过”,但是功却不能低过啊!希望该同志不要有包袱,好好反省,争取把过失化作前进的动力。估计此人这辈子无法咸鱼翻身了,都是好听的冠冕堂皇的借口。矛与盾的合理辨证运用。

               欲擒故纵

  在电视剧中有很多这样的情节,比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等等。比如长孙皇后害怕李世民纳聪慧美女丽婉为妃,而使得自己失宠。 她却偏偏不但不加以劝阻,反而力主皇帝让丽婉进宫。

  其实,我个人分析,皇后采取的是欲擒故纵的大智慧。她非常了解李世民这个人的弱点,他是个深明大义的君主,重感情、有良心。尽管最后丽婉因为有婚约而不能进宫,但是,我认为长孙皇后的贤德和深明大义,一点不吃醋的皇后风范令李世民内心深处感到对皇后的内疚。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最后综合因素导致李世民决定不娶丽婉。

  现实生活中很多妻子在丈夫外遇的时候,往往不够冷静,以强烈的抵触和针对丈夫和第三者的报复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但是,往往这样的处理结果事与愿违,只能加速自己婚姻的解体。一个聪慧的妻子,有时候会表现得更加理智和温柔,因为发火和愤怒对挽救死亡的婚姻毫无价值,还不如做出一个大度的谦谦君子的姿态。但是这点因人而异,对于某些喜欢搞婚外情的没有基本道德观的男人来说,是毫无用处的。对于不同的男人,必须采取不同的措施,有人适合“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河东狮子吼的震慑,有人则适合采取大度温柔的怀柔政策,需要辩证对待。


  另外徐懋功故意在长孙无忌那里诬告李靖,而李靖故意装做得知后愤怒。其实他们私底下感情好得很,但是将军之间有一点矛盾,皇帝会更加放心,否则将军们感情太好,会不会继续出现第二个秦王府,继续来个黄袍加身怎么办?聪明者通过“自污”保证了自己的安全。李靖过了几十年的荣华富贵的安稳日子,徐懋功十几年后大权在握,一直到武则天时期仍然受到恩宠。这个事例也是月满则亏的道理的逆反运用。有点亏损有时候未必就是坏事。

                显巧与藏拙

  这也是欲擒故纵的事例,小聪明者处处显示自己的巧,而大智慧者则处处不显巧,但是却藏拙。

  显巧者处处逞能,可是在显巧的时候,容易不小心坦露致命的缺点,比如王子之争中,显示出了王子们的聪明与愚笨,但是同时聪明者则同时显示了冷酷和狭隘心胸的一面,这令李世民担心在儿子们身上,今后会重现自己〈玄武门之变〉的惨剧。因此,李世民最终选择了与世无争的李治做继承人。李治便是这样的藏拙者。

  以不变应万变,不变者,因为行动少,自然就会有备而来而从容自如。过有一点讽刺的是,在现实社会里,确实很多做实事的人也倒霉,比如医院里做事最多的医生往往医疗事故也多,那些不怎么做事情的人,因为整天吃饱饭不干事,反而错误也少。最后,你会发现,领导岗位上大多是一些中庸之道的能力平庸之辈。一些有能力者因为太锋芒毕露而常常不被重用,因为他们太令同事和领导有压力了。

  往往很多单位,最有能力的人不在最高位,也不居最低位,领导们总是喜欢将这样的人不高不低的撂着。领导喜欢看上去舒服的、听话的、说话玲珑者。对他的权威没有挑战者。一些保守的人,其实这些人善于藏拙,未必也不是一种智慧。其实小平同志的三上三下经历很说明这个问题,能力强者、底子多者、脑子活着,领导喜欢,但是又怕办错事。小平只到晚年78岁才开始受到真正的重用,毕竟摸着石头过河、黑猫白猫捉到老鼠的猫就是好猫,这样的胆识不是一般稍有保守的人能接受得了的啊!


                祸与福

  徐懋功在几乎王公大臣的众口一词的支持下,满以为右卫大将军如探囊取物,却失之交臂,在满是失意之余。却不知也是他的福气,因为他没得到梦寐以求的将军称号,才以免呆在京中,才因此没有被牵连皇子们太子之位的斗争中。最终他一生荣华富贵,几朝权高位重,此祸变福也。

  而丽婉在几乎进入皇宫成为贵妃的一歩之遥,却机缘凑巧无法得偿夙愿,而儿时有婚约的准丈夫又溺水而忘。父亲好不容易得到升迁的机会,却因此断送性命。 皇帝喜欢过的女人,普天之下哪里还有男子再敢娶她?福变祸也!

  李靖因为当初拒绝加入李渊反隋炀帝,后又保持中立,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这因此在李世民的心中,远远没有自己的秦府旧将亲切,但是正因为如此,李靖平时做事才低调,诚惶诚恐。另外李世民觉得李靖立场中立,为人保守,所以尽管李靖手握重兵,却对此人却放心。相反的是亲信候君杰,恃宠而娇,最后被杀。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

               争与不争

  李治之所以成为皇位的胜利者,正因为他不争,其实他的不争却是他的策略。电视剧中说李治的不争是因为谋士的策划。其实历史上李治本身就是个性格懦弱的人,根本无法和几位兄弟抗争,最后几位争斗激烈的却成全了不争者。

  电视剧中的谋士岑文本,他帮助吴王的方式很独特阴险,他十几年中,看上去是帮助魏王和太子争位,却因此而导致了李世民对两个皇子的争权夺利的愤怒。他表面是帮魏王却真正帮的是吴王,连吴王自己都不知道。岑文本的争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争,也是围魏救赵,又是欲擒故纵。一个老谋深算精通权谋之人,但是他的不争恰恰还是脱离不掉一个“争”字。

  好比武学中的上乘剑术,手中无剑,却仍然胸中有剑,胸中有剑者却有杀意,有杀意自然会令敌人警觉。而胸中也无剑者,随便手臂衣衫、草木皆为剑。胸中无剑,即没有杀意,无杀意,则无迹可寻,这样的对手是防不胜防的。不想杀人的人,就没有杀人动机,没有杀人动机的变态杀手是最难被警察破案的。

  徐懋功一生极尽荣华,他的处事哲学“置身于事外”。这使得他避免了很多麻烦,他一生从不参加党派之争。即便后来武则天当皇后的时候,高宗征求他意见,作为一个权高位重手握兵权的将军,他回答“此乃圣上之家事也!何问外人”。

  不参加权力之争者,恰恰因此成为最不为政敌防备的人,也恰恰是最大的胜利者,此不争却是真正的“大争”。要知道,夜里走路最危险的不是遇到鬼魂,而是陌生人。绑架你上学的孩子的,恰恰是你最熟悉的人,而不是陌生人。最难防备的敌人是有时候却是外表看上去老实的人、好人、善人、甚至是朋友和情人。


              恨与爱

  皇后本来一切是为了公主着想,却恰恰这种爱害了公主一生的幸福。皇后对公主的爱,却最后变成了公主的恨。而皇后却故意存留公主对自己的恨而不加弥合,因为公主的恨导致了公主对自己报复的欲望,而这种欲望自然会锻炼公主的权谋之术。

  公主和皇后的儿子――太子尽管是同父异母,却情如兄妹。皇后需要公主去保护太子,富有权谋之术的公主更能保护太子――皇后的儿子。故意存留公主对自己的恨,因为这样的恨却是为了对自己儿子的爱。而公主对皇后的恨,则变成对太子哥哥的爱。谁又知道皇后的内心其实是对公主的满腔的爱呢?

  恨恨爱爱,谁又说得清,有时候,恨得越深,爱得便也越深。

  有时候,爱得越深的两个人,却极其容易变成对对方的一种伤害。好比我从小到大见过无数的友谊,以为友谊太深,有时候却变成一种加倍的对友情的自私掠夺,结果很多朋友之间,友情越深的,反目成仇的概率也越大。相反,君子之交淡如水,却友谊反而长久。

  爱情有时候也是如此,爱得越深者,婚后有时候对爱情的失望也就越大。本来吗!爱情就是一种美丽的错觉!当错觉消失的时候,爱有时候就可能转变成恨了。

李世民传位与仁厚的李治,因为想保全子孙,这种爱却变成害,不但害去了女儿儿子的好几条性命,还差点断送了李氏王朝的江山给武则天。皇后因为爱太子而处处袒护,结果令他缺乏独自锻炼的机会。侯君集处处为太子着想,结果最后把他逼上谋反的罪名。

  爱有时候也是一种害。

                月盈则缺

  李世民因为自己兄弟之争的〈玄武门之变〉的惨烈,而不想这样的悲剧在儿子们身上再现,他最后舍弃了几个有能力的却不够宽容的皇子,选取了一个仁厚的李治做接班人。但是事与愿违,世界上注定没有绝对完美的事情。

  李治是一个很懦弱的皇帝,因为自身能力的欠缺,他对自己对帝位的控制力没有自信,对几位哥哥有些害怕。李世民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去世后,高宗即位,几位皇子,吴王、荆王、附马房遗爱[房玄龄子]和高阳公主相继被高宗杀掉,最后帝位落在武则天手里。

  一代明君做的最大的错事就是把帝位传给李治,有时候外表仁厚、性格懦弱者,即位之后,未必就不杀人。

  另外一个绝大的讽刺在朱元璋身上也同样看到,为了免得子孙相继残杀,他传位给看上去贤德宽厚的孙子,但是这个孙子尽管懦弱无能,却偏偏几乎杀光了他的叔叔们,结果激怒了朱棣提前造反。相反如果传为给一个有能力的、性格尽管缺乏宽容,或许他还未必杀兄弟,因为他根本懒得杀他。

  这个例子在项羽身上我们就能看到,杀人不眨眼的项羽却没有杀刘邦,因为他不屑一顾。但是刘邦却杀了项羽和韩信,他要扫除那些对自己有威胁的人。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安排,如果李世民知道这个道理,他就不会刻意的选择一个看上去性格宽厚的却没有自信的李治做太子。一个人自信非常重要,一个自信的帝王,尽管缺乏一些宽容,或许也能杀几个人,但是未必就嗜杀。反而一些性格懦弱者,本来性格宽厚的,但是缺乏自信,于是缺乏安全感,却会以杀戮兄弟来取得自己可怜的安全感,李治就是这样的皇帝。


                 好与坏

  帝王的权谋之术中,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没有绝对的忠与不忠,只有能不能被帝王驾驭之人。

  曾经的不忠者李靖 、徐懋功、 魏征等等有的是前朝隐太子的人,有的是不支持自己的中立者。 还有的有叛逆倾向的候君集,这些人都被李世民所用,能用的时候就用,不能用的时候就加以控制,比如后期的李靖,令他们没有谋反的机会。实在想谋反的时候,比如候君集就被杀了。

  知人善用才是明君的治国之道,一个英明的君主不是简单的区分忠奸。一个天生反骨的人在英明的领导者领导下没有造反的机会,只能为国家和集团做贡献。比如魏延,他在诸葛亮手里就没有谋反的机会,只能为国家冲锋陷阵,杀敌立功!即便诸葛亮死后,他造反,仍然取他性命。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不善于用人的领导,而没有天生的捣蛋者和反贼。

  对于明君来说,他自有把奸臣变成忠臣的能力。一个昏庸的朝代,为什么奸臣那么多,难道是这个朝代的人心眼坏,还是选出的人才都是奸臣?其实不然,好比在一个法制不健全,缺乏监督的时代,清官也会慢慢的近墨者黑变成贪官。

  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是很罕见的,一个明君,一个英明的领导者要善于制造一个没有淤泥的环境,而不是普天下去挑选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样即便一个满身淤泥的奸臣坏蛋,在一汪清水里自然会渐渐漂白变成一个好人良臣。作为老师和家长不要把你自己的学生孩子看作不能改造的天生坏蛋,而要有令他们无法变坏的教育方法。把好学生教育成才不是本事,把坏学生教育成功才是本领。李世民领导下的贞观时代是一个淤泥比较少的时代,所以忠臣良将就多,而全国有一年仅仅杀了28人死囚,比现在还少。不仅仅是老百姓心眼好和法律宽厚,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安居乐业没有犯罪的理由!

  对于一个明君来说,是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的,帝王的权谋之术是在两派势力的争斗中掌握平衡,最终显示自己的权威和控制力。知人而善用,好人有好人的用法,坏人有坏人的驾驭之术。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贞观长歌〉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但是美中不足的地方还是不少,比如刻意的表达客观反而显得主观。刻意的为了戏剧性而导致很多情节有点太过牵强,太冲突激烈的情节令人看上去缺乏逻辑和太过凑巧。

  另外对李世民有过分美化的嫌疑,毕竟杀兄逼父这一点,无论到何时,对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污点。而且后世历代的演义和史书都贬低了建成和元吉,其实他们也是战功赫赫,才华卓绝的,这是不公平的。这一点,导演不能视而不见,而恰恰最精彩的〈玄武门之变〉被电视剧给忽略了,这就不能很全面的表现李世民。因为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他玄武门之变的忏悔有着永远分不开联系,对忠君思想的过分美化,对帝王形象的过分歌颂,这是近些年帝王影视剧一个缺点。

  当然,我们把〈贞观长歌〉当成小说和演义来看就很恰当了,但是千万完全不能当作真正的历史来看,仅供参考。当然,瑕不掩瑜,《贞观长歌》仍然是近些年雅俗结合得比较好的值得一看的电视剧。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
  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
  以电视剧为镜可以了解一点点历史和道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4-26 11:36 | 只看该作者
细腻而又饱满的文笔,有感有悟,个性的色彩丰满,不错。感谢你对天籁之声版的支持!
3#
发表于 2008-4-26 11:37 | 只看该作者
是的,首发是计酬的前提。你知道了就好,你该充满信心的。问好
4#
发表于 2008-4-28 10:3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许也 发表
是的,首发是计酬的前提。你知道了就好,你该充满信心的。问好


希望你能把文章能首发到中财天籁版块!
5#
发表于 2008-4-28 10:59 | 只看该作者

快乐阳光来了

人是复杂多面的,很多时候对错的标准很模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7 18:11 , Processed in 0.05078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