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5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立春》:依然寒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14 1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一陪着朋友一起玩了两天,最大的感受是人多和春天。当然,现在已经是初夏,正是浓艳的时节。如果是初春,情况可能就大不相同了。一如昨晚看的电影《立春》,给人的感觉依然是寒冷,春寒如秋水一般的寒凉。
  
  作为顾长卫暌违三年之后的第二部影片,《立春》总是会被拿来与《孔雀》作比较。一样的导演和编剧,一样的关注特定历史时期小人物生命尊严,一样的表现人在梦想与现实间的努力、抗争与妥协,两部片子在主题上是有承继关系的。编剧李樯坦言《立春》是与《孔雀》一块儿构思的,在《立春》中也确实常常能看到《孔雀》的模糊影子。例如《立春》中王彩玲在路上与曾经暗恋的黄四宝的“告别”,仿佛就是《孔雀》中姐姐巧遇当年的英伟伞兵的再现,不同的是,一个是开着四面透风的破车躲避追杀,一个是蓬头垢面不顾吃相地啃着大包子,而他们,都是向生活屈服的人。除了主题和内容,两部片子的总体风格也很相似:剧情上残酷中的温暖、平静中的荒诞,戏剧冲突总会在一阵膨胀后慢慢退却,影像风格上是平民化的,也是细腻、诚恳和直接的。技术上的精工细作与情感上的自然流露比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典型的顾氏叙事风格。

  但是,《立春》显然又不同于《孔雀》。《孔雀》写的是一家人,以家庭看社会。姐姐是殉道士式的,哥哥是功利的,弟弟是消极的,他们更像是代表三种不同的生活态度。《立春》写了北方小城中的六个人,其中四个——王彩玲、黄四宝、周瑜、胡金泉都曾经执着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又都或迟或早地选择了放弃,唯一成功的高贝贝靠的主要是煽情、欺骗和作秀,而唯一没有理想只想关进小楼成一统、安心过日子的女邻居同样也被无情地抛弃。某种意义上,《立春》里的人面对的困境比《孔雀》更复杂。《孔雀》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界七八十年代。“姐姐”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禁锢的时代,它禁锢着所有人。而在王彩玲所处的九十年代初,改革春风刚刚吹起,看上去每个人都有了自由和机会,但周遭的环境其实更为复杂和险恶。如果说“姐姐”的悲剧在于时代在和她作对,那么王彩玲的悲剧就在于她固执地和时代作对。不同的时代基调,却呈现了相同的人物命运走向。似乎时代的前进并未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实质的改变,有理想、或者干脆说不安分的人始终是时代的弃儿,至少在刚刚“立春”的时代,只能是这样。两部电影的总体基调是相似的,但也有着显著差异的两种情怀:《孔雀》中有一种无奈、悲悯和残酷的东西,《立春》中更多体现出一种压抑与痛苦的悲剧感。芭蕾舞老师胡金泉选择以自毁的方式来成全对自我的坚持,在几乎是公开非礼女学生之后徐徐走上地毯跳起了他灵魂所寄的芭蕾,乃至在狱中穿着布鞋依然踮起脚尖给王彩玲展示他优雅的旋转,优雅得令王彩玲不忍卒睹,也令看戏的人无法抑制地悲从中来。做一个时代的“六指儿”根本是卑微个体难以承受的重量,尽管他们只是想活得真诚,活得有梦想。但这样的真诚和梦想在那个时代太不寻常,是难以见容的。对这一主题的展示,《立春》比《孔雀》更完整、充分和多层次,通过群像故事将人最悲哀、最脆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可以说,《立春》的冲突比《孔雀》集中,故事更具有冲击力,有更多的悲喜体验,《孔雀》则相对平淡、沉闷一点。
  
  还是王彩玲说得好,“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事实如此。生活从未对任何人有所许诺。立春过后,人间岁月如流,一如既往,不同的也许只有那种若有所待又怅然若失的心情。王彩玲是一个符号,她和片中的其他人物一起,承载着一个渐变而固执的时代、一段激扬而残酷的青春,一个挣扎而不屈的灵魂。在时代洪流中,他们一边坚持一边逃离,以幻想、谎言或自戕的方式,直到精疲力竭,淹没在着洪流中。人要生存,就要妥协。人要过得更好,就和自己最初的理想会有很大不同。片中人物几乎无一例外地妥协了,包括曾经偏执坚持自己的歌剧梦想的王彩玲。对他们而言,立春过后,依然是寒冷,和冬天别无二致的寒冷。梦想与现实的距离,看起来很近,其实很远。正像春天并非在立春之后就真正来临了。

  《孔雀》和《立春》的故事都发生在北方的小城。我们不妨把王彩玲们比作是一望无际麦田里的几株月季吧。普通的、大众的是麦子,一田一田,同时迎合着风的方向,麦浪整齐地翻滚。普通的麦子,偶尔看到麦地里长着一株月季,读不懂她们扭头仰望天空的心事。而月季,除了感到自己的卓尔不群,想挣脱自己身处的麦田,还在遥望远方高高在上的木棉,梦想着也能成为与橡树并肩的那一棵木棉,但却总也触不到。与此同时,骄傲的木棉也不想接纳那几株栖身在麦浪中的几株低矮月季。月季们的天赋和才华在憋闷的小城和慵懒的市民中间成为一种负担,遭人侧目,最终只得在孤独和无助中选择与麦子合流。最后王彩玲给她收养的小女孩取名字“小凡”,平凡的“凡”,看过了世事沧桑变迁,她终于觉得,做平凡的人会比较容易幸福。

  影片无奈地表现了这个现实。但导演显然还是想鼓励还在为梦想孜孜不倦奋斗的人们的。于是,我们看到,影片在结尾处制造了一个幻景,王彩玲身着华服在大剧院倾情演绎着她的《暮春》。字幕出现,“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人总是要寻求超越性的,即使明知边界何在,即使戴着无从推卸的镣铐。王彩玲是失败了,但影片还是毫不吝惜地以这样的幻景礼赞了她的梦想和曾经的抗争。《立春》中,92年春节,王彩玲回家吃年夜饭。父亲瘫痪、母亲年老、女儿当老姑娘,三个人默默吃饭,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言语,一切毫无生气。然而,当午夜到来,王彩玲被鞭炮声惊醒,推开门看见老母亲正在一个人举着竹竿放鞭炮。鞭炮响得热闹,母亲的身影瘦弱孤单却很执着。王彩玲动情了,喊到“妈,过年好!”老太太好久才转过身来,回女儿一个微笑,透着妩媚,宛如月季。在艰难困苦中,人也总要在某个时候,透过某种管道,表达一下他的憧憬。告诉自己,某个时间某个地方蕴藏着一个叫希望的东西,不一定能遇见它,可它总在那里。残酷人生,希望永在。这是《立春》给我们的几笔亮色。

  也许就王彩玲这个人物来说,在中国社会中其实是不具备现实性与普遍性的。她一贫如洗长得又丑,正如她自己所说,除了一把好嗓子,简直就是个废物。正因为如此,周围的人都不能理解她的自信和孤高从何而来。将王彩玲的外貌加以丑化是深化戏剧冲突的需要,也许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这个人物的特征,她的虚荣骄傲与拼搏上进并存,她的渴望把持理想与内心对现实不满同在,却是具有现实性与普遍性的。影片捡起了那个时代中人们内心除了失落之外的那些彷徨与渴望,把它们揉捏在一起,变成了王彩玲。王彩玲是不现实的,但又是高度具有现实代表性的。这世上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无数个王彩玲,他们不甘平凡,都曾奋力地要从庸常的土壤中开出花来;他们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指点,一心只为追寻自己心中的真善美。可惜,我不是这样的人。我知道自己是多么地依赖他人的欣赏与认同而活着,在乎的,甚至不太相干的人。因此我的理想必须有现实可行的进路,同时在这个前提下追求雅致、闲适和诗意的生活。但是,我到心眼里羡慕和尊敬王彩玲似的人和他们的人生。《人间四月天》里徐志摩有句台词说,“人顶要紧是活得真,不论快乐还是不快乐”。王小波在他的《青铜时代》里说,“人仅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相信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包容性会越来越强,理想实现的环境会越来越好,各色梦想实现的可能性都会越来越大。可是,即便如此,太爱惜羽毛的我,依旧只能在一旁静静观看。但如果王彩玲们需要鼓励,我会毫不犹豫地给出我最响亮的掌声。我的男朋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的人。凭借天赋和才华,执着追求梦想,不大理会世俗的偏好和观感。只是这一次,我给的不仅是掌声,还有一生的同行。因为我知道,他需要我。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5-14 23:4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问候!
3#
发表于 2008-5-15 16:44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文笔。欣赏问好!
4#
发表于 2008-5-17 18:0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你的解读,文笔和视觉都属上乘,很多观点和想法与我不谋而合~~~~问候你,朋友,希望常来江天~~:)
5#
发表于 2008-5-17 20:1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4 14:00 , Processed in 0.06839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