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高迎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古枣树发现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4-11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7-4-27 07:13 编辑

         古枣树发现记        高迎春

  一棵树,从顶着绿芽破土而出,到走过春夏秋冬,重重叠叠的年轮,把它的身躯变得粗壮;粗粗细细的根脉,把它的枝桠托向天空。成为大自然里的一道风景。绿色的生命,绿色的景观,带给人多层次的美感,必然会牵动人们的情感。一棵古树的发现,有其偶然性,有其必然性。大柳镇石西村百年古枣树的发现,说来曲折而有趣味。

  我写了近二百篇植物系列散文,因而顺便写了宁津县境内的许多古树。在我的提议下,《宁津文艺》从2014年开始推出“宁津古树风情”组稿。编发完文章,刘秀琴主编让我写篇编者按语。于是,我便仓促上阵,匆匆交稿。再经大家润色,就成了组稿前面的这段序言: 宁津东临乐陵,南接陵县,北望东光,西连吴桥,域在古有鬲氏之地,昔有胡苏、鬲津两条古河滋润。细观宁津地图,好似一张蓄势待发的弓,而弓弦恰恰是古老的黄河龙脊。上溯千载,龙脊之上,植被丰饶,古树参天。岁月流逝,原始林木,风光不再,但却依然有汉酸枣树、汉槐、唐槐珍存至今,颇为珍罕。古树名木,人文积淀深厚:枣树、桑树、木槿,载入诗经;周朝槐树,已是高贵的象征;三国时期,丹桂结冠,意取高洁……古树名木,有其生态、文化、历史、经济、科研、景观、旅游等多元性价值,也有其不可再生性,其保存价值,自不待言!宁津境内,有奇异之树“杨抱槐”,“响铃枣”,“航标杨”,“小叶地锦”;有珍稀之树“文冠果”,“皂角树”,“汉酸枣”,“清冬枣”;有古老之树“汉槐”,“唐槐”,“明桑”“苦楝树”,“八棵杨”……这一期《宁津文艺》,隆重推出宁津古树风情系列作品,意在介绍其人文景观的同时,期待人们提高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开发其景观价值。宁津境内,没有名山大川,没有古寺名泉,但我们却拥有诸多奇异之树,珍稀之树,古老之树。仅此奇观,足已值得宁津人为之自豪!仅此奇观,足以值得宁津人为此伸出爱护的双手。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爱护树木,造福子孙!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我将这篇编者按语,收录进我的新浪博客,同时在新浪微博转发。恰巧被远在北京打拼的王海军偶然读到,他便在微博给我留言:我是大柳镇石西村的王海军,我父亲叫王守芹。看到你写的宁津古树风情编者按语,知道你在写古树。我给你提供一个信息,在我家老房的宅院内,有一棵二百八十年的古枣树,五个枝桠紧挨着,就像五个指头向上伸展着,姿态非常独特。我家的老宅,是过去村里有名的富户王润太家的。希望你到我家看看,写成文章以便更好保护这棵古枣树。忽然间得知古树消息,对于正在挖掘宁津地域文化的我来说,内心充满期待。乘着去文联拿《山东文学》(山东作协免费定期给骨干业余作者提供),我便把石西村有古树的消息,告诉了刘秀琴。雷厉风行的她,当即决定明日上午就去石西村采访。人员定住有她和我,还有画家郝秀清和大柳派出所长王志生。郝秀清不但工笔花鸟画的精彩,还擅长摄影,拍摄古枣树的任务,自然就交给了她。王志生曾在《中财论坛》担任过红楼梦版的版主,文笔功力超群,而且他熟悉大柳镇每一个村的路径。由于我正忙着写崔茂村的千年杜梨树,还有蒙千村的航标杨,决定由他执笔写石西村的古枣树。去石西村的时候,我提前给王海涛打电话,可惜他有事赶不回来,特意通知他父亲王守芹在家接待,并将他父亲的手机号码告诉了我。

  石西村在大柳镇东北部,与石东村紧密相连。当我们一行人驱车到达石西村,王守芹已经在当街恭候有时。一一下车,握手寒暄,刘秀琴将特意捎去的一摞《宁津文艺》,交到王守芹手上。说话间村主任也匆匆赶到,足见村里人对我们到来的看重。在王守芹和村主任的引领下,我们终于见到了屹立院落中的古枣树。由于枣树生长缓慢,这棵枣树胸围不足一米,历经沧桑,枣树接近根部的部分树皮,已经因虫蛀而脱落,树干在两米之处,托举起五个枝桠,呈五指形状,姿态颇为奇特。院落因无人居住,显得有些破落。王守芹说:这里原是富裕户王启泰家的二进老宅遗址,王启泰的妻子,从年轻就满头白发,人们都说她是李满碧霞祠云霄娘娘转世,村里人因此都叫她白奶奶。她一辈子没生下一男半女,却喜好吃斋念佛,一心向善。二进院的厢房里,供着许多神仙。她尤其信奉观音菩萨、泰山奶奶……逢年过节,整个院落就香烟缭绕。据说她家院子里的古枣树,原先并不是五指向上的模样。有一年,驾云路过的观音菩萨,发现白奶奶肉身仙胎,房屋周围紫气放光,决定下到凡间一探究竟。观音菩萨按落云头,徐徐降落,当她来到白奶奶家,却被枣树荆棘挂住佛衣飘带。质检她回手拂去,刹那间,一道金光闪过,原本散乱的枣树枝,顿时化作五指并拢的样子。从此,这棵枣树就有了仙气,结的枣儿又大又甜。每当善男信女来进香,白奶奶就赠一捧大枣回家做供品。家里人有个头痛脑热,吃了供桌上的枣儿,就会疾病全消。
    
  王启泰死后,白奶奶去了李满村居住。白奶奶死时,天降大雨,洪水没膝,根本无法抬棺材。大雨停后,奇迹出现了,白奶奶的棺材竟然自动顺水漂到坟上去了。人们都说,是云霄娘娘安葬了白奶奶肉身,元神依然留在了李满村。解放后,新中国成立,王启泰的家产包括院里的这棵古枣树,都归了集体。因为人们疑忌鬼神,致使院落长期闲置。且处在地势低洼的老宅院,长期经过洪水浸泡,之后轰然倒塌。后来,我父亲王功泉相中这块风水宝地,用六十元买下这处老宅。这几间北屋用旧砖翻盖,所以显得陈旧。盖完房子,还剩下不少大青砖,就垒了院墙。改革开放三十年,村里人都富裕了,纷纷靠村边修改新居,村中间房屋闲置,渐渐形成空心的了。石庄是个古村落,因为人口太多,文革期间分为石东、石西两个支部。村中原住民有石姓、于姓、段姓三大家族。清代乾隆年间,原本住在宁津城北五胡同村的王家二兄弟,因为看不惯财主家欺压村民,打伤了他们家纨绔子弟,双双离家出走,来到石村落户。当时此处,曾经是一片枣树林。住在上岗的,人称上岗王;住在下岗的,称作下岗王(最初改姓汪)。我家就属于上岗王这一支脉,我的爷爷王希正,曾是族长。

  听罢王守芹介绍,我们对古枣树,有了更详尽的了解。神话传说,为这棵古枣树蒙上了神秘面纱。或许,古枣树原本属于枣树林中的一棵,自然生长的五个枝桠。正因为有了神话传说,才得以保全留存下来。就在王守芹介绍期间,郝秀清忙着拍摄枣树的近景、中景、远景;王志生则追问细节,手记资料;刘秀琴则配合摄影,甘为枣树做参照。院子里,用清代中期大青砖砌的墙头,引起大家的注意。虽然历经百年,大青砖依然不蚀不碱,没有被岁月的风霜雨雪风化。古枣树下,有半片石磨,孤零零与枣树作伴。我说给王守芹,这大青砖和石磨,都可以作为文物,一定要注意保留。古枣树可以在离树根两米远的地方,挖坑施肥,以保证枣树的养分充足。干旱时,要注意适时浇水。枣树上的虫眼,用黏土加碎麦秸,再加少许杀虫剂,和泥封堵,以杜绝虫害。采访完古枣树,王守芹热情邀请大家,吃了中午饭再走。我们谢绝挽留,上车离开了石西村。不久之后,王志生写了一篇《百年枣树仁义传》,刊登在2016年第二期《宁津文艺》上。宁津政协邀请我主编《宁津古树风情》文史资料时,王志生的文稿,自然被我收入其中。一棵古枣树,经过王海军的推荐,经过郝秀清的拍摄,经过王志生的文稿,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现代传媒,让更多的人知道宁津县大柳镇石西村,有这样一棵近三百年的古枣树,有这样一处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观。


             2017年4月11日写于迎春堂
石西村的古枣树:











2#
 楼主| 发表于 2017-4-11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3#
 楼主| 发表于 2017-4-11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4#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拍摄的发在《宁津古树风情》上的那一张,属于近景,形态更好一些。
5#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海军 发表于 2017-4-11 14:19
感谢高老师对宁津古树的奉献。

这一张是中景拍摄,姿态效果很好。如果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可以告诉我。
6#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来宁津旅游,吃长官包子,吃大柳面,吃保店驴肉,顺便吃金丝小枣。
7#
 楼主| 发表于 2017-4-15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海军 发表于 2017-4-14 23:49
高老师的拍摄技术也是相当了得,书里的近景更壮观些。

《宁津古树风情》里我拍摄的树木,有130多幅。
8#
 楼主| 发表于 2017-4-21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9#
 楼主| 发表于 2017-4-27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鼓励和支持,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5 06:40 , Processed in 0.07421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