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石点头” 佛教传到中国,经我们的“大德高僧”一转手,便从最初朴素的义理逐渐转化成神道设教。比如佛陀住世时说法,基本上和俗世的导师没有什么两样。便如《金刚经》记录的也不过是“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且看佛陀乞食,洗足,敷坐,说法,皆如普通老师一般,没有任何神话色彩。然而到了中国的“大德高僧”那里,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南朝的云光法师,竟然“说法如云如雨,讲得天花乱坠”。而东晋法师竺道生更厉害,居然讲得“顽石皆点头”。这便是“天花乱坠”和“顽石点头”的典故。 天花是否会“乱坠”,这个实在不太好说。至少以笔者的生活经验,除了雪花和杨花,其他的花恐怕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至于石头是否会点头,似乎更无需证明,因为如果某块石头要点头的话,至少也得有“头”才行,否则即使动了,也只能算是“点身”,与“点头”无干。 那么,顽石点头的鬼话究竟从何而来呢?这,还要从故事的主人公竺道生说起。 据《高僧传》记载,“竺道生,本姓魏,巨鹿人,寓居彭城家世仕族。”和一切神话伟大人物的故事一样,他也有一个不平凡的头脑,“生幼而颕悟聪哲若神”。因为只有从小就“若神”了,长大才可能成为“神”一样的人物,这个不仅在佛教,甚至在中华正史中也几乎成为定式,暂且不论。不知什么原因,这个“若神”一样出身仕族的竺道生居然没有走入仕的道路,小小年纪就出了家,跟随竺法汰授业,随其姓竺(彼时还没有被道安法师规定僧众统一姓释)。而他一出家就立即显示出不凡的天赋,“既践法门俊思奇拔,研味句义即自开解。”所以小小年纪“便登讲座”,而且把当时的老和尚压倒一片,“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皆虑挫词穷,莫敢酬抗”。后来又游行长安,跟随鸠摩罗什授业,更是进步超常,“关中僧众咸谓神悟”——这简直就是佛教界的奇才嘛! 然而就是这位佛教界的奇才,在晋宋时期经典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突破学习上的瓶颈,居然弃经书于不顾,在一边搞起冥想的勾当,其“潜思日久”,结果真就悟出了点名堂,于是乎“喟然叹曰”:“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因为佛经传入中国后,因为翻译的原因,其本义本来就不是很清楚,那些修习者又大多囿于文词,结果就离本义越来越远了。如此,只有忘却文字,探究义理,才可以契入佛法。于是他提出一个相当大胆的理论:“顿悟成佛”。 我的天,当时全世界的佛教徒都知道修佛是要一点一点来的,没有捷径可走。因为释迦牟尼佛自己就是修行了“三大阿僧祇劫”(佛经里的时间单位,总之是相当长的意思)才最终成佛的。可是到了竺道生这里居然变得如此简单,只要一“顿悟”就可成佛了?这岂不是信口胡说?更牛的是,此时法显取经(元比玄奘更早的取经人)回来,译出六卷的《涅槃经》(世称小本《涅槃经》),竺道生研读之后,又抛出一枚深水炸弹,提出“一阐提(意为“断善根”)人皆得成佛”的理论。这明显与众经中的理论句不符,于是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僧众们无不视之为歪理“邪说”,“讥愤滋甚”。根据佛教传统,宣扬外道邪说的要经僧团评判,拒不悔改者要将其“摈弃”,也即开除僧团,从根本上剥夺僧人的资格。竺道生就是如此,被“大众摈而遣之”。 不过竺道生可不是一般人,人家是从小就“若神”的人物,所以不但不肯悔改,甚至当众从容发誓:“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厉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我们都知道,发誓这种事实在是很不靠谱的。就如恋爱中的男女,总会发誓说如何如何,但久后分手时并没有哪个真正应验。所以即使竺道生死时真的“端坐正容隐几而卒,颜色不异似若入定”,也未可当真。就如什么“顽石点头”的故事不可当真一样。 竺道生在长安混不下去了,只好南下苏州虎丘山。被僧团摈斥后,当年讲经说法一呼百应的情形没有了。他讲经的瘾头一上来,便“聚石为徒”,讲起《涅盘经》来。结果又讲到了“一阐提”是否可以成佛的地方,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而且还和石头徒弟们进行互动,问道:“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结果是“群石皆为点头”,这一消息传出去,没过多久,就又“学众云集”,他重新聚集了一干信众。因此,便留下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这段故事出自晋代无名氏作品《莲社高贤传》,《高僧传》中并没有提及。可是《高僧传》中却有另一段神乎其神的记载:“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龙升于天光影西壁,因改寺名号曰龙光。”虽与顽石点头不同,其神话的影子却一般无二。 那么竺道生讲的是对是错呢?至少当时的僧众全都认为是错的。直到不久以后,直到北凉昙无谶译出四十卷的《涅槃经》(世称大本《涅槃经》),才在其中找到了“阐提悉有佛性”的字样。于是,竺道生如获至宝,一分钟都不肯耽搁,“既获斯经,寻即讲说”,立即开讲大本《涅槃经》,直至几年后在讲经中途悄然逝去。消息传到建康,当年那些排斥他的僧众纷纷认错,并认真忏悔。从此,竺道生的“顿悟”说,及“众生皆有佛性”说大肆流传,影响了中国佛教一千五百余年。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抛去其中的神话成分不说,只以佛教义理看,顽石真的可以点头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因为佛教教义中把各种生命分为两大类:“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有情众生,即指人类和各种对外界刺激有感知的动物。无情众生,即是指各种植物。所以佛教戒律中所谓的“不杀生”,指的是不伤害“有情众生”,也即不伤害动物;一般情况下,对于植物的破坏并不算破戒。而佛教中所谓的“轮回”,也是指生命在“有情众生”间轮转,在众经典中,无论真伪,都没有过某个人转世投生为大树或小草之类的记载。那么如石头等矿物呢?根本连生命都没有,又怎么可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呢?如果真的有石头对竺道生的说法表示赞同,那也一定是被魔王施了神通的缘故(佛教中的魔王不同西方宗教中的魔鬼,而是住在天上有大福报大法力的生命形式)。如此,竺道生所宣扬的理论便根本不是佛教的理论,乃是魔王的理论,是引导信众走向魔道的法门。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云光法师的“天花乱坠”,还是竺道生的“顽石点头”,讲的竟然都是大本《涅槃经》。而这《涅槃经》,却是众伪经中唯一公开鼓吹杀人无罪(“杀一阐提无罪”),甚至杀父无罪(“若你杀父当有罪者,我等诸佛亦应有罪”),乃至公开宣扬魔咒“佛告魔波旬言……我已受汝所说神咒”的一本。而竺道生认为学者读经“多守滞文鲜见圆义”,因而宣扬脱离佛经进行“顿悟”,不但与佛经中一再强调的佛陀说法“文义具足”(其文即含其义,其义即从其文,大致可以理解为所说的语言和其表达的内容完全对应)完全相悖,更是将艰苦的实际修习代之以浅显的思维游戏,开唐后“顿悟”学说之先河,将以六祖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彻底引入歧途。 为什么古来的“大德高僧”在讲《涅槃经》中就会有诸如此类的神话故事,而其他经中就较鲜见呢?其实就是出于神化经文、神化讲经人的需要。事实上,在大本《涅槃经》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佛教流传的还大多是朴素的、严肃的佛教义理。自《涅槃经》后,神道设教的东西才日渐风行。到了南朝,由于梁武帝萧衍大肆宣扬,不但亲讲此经,且著《涅槃讲疏》《涅槃义疏》并敕僧人著《大般涅槃经集解》流传于世,更是将其中的歪理邪说传遍天下,并且以“劣币驱逐良币”之势,将佛教其他义理吞噬殆尽。曾见有人问佛教信众:你们总说“三武一宗”因灭佛遭受亡国丧身的业报,何以梁武帝崇佛下场同样悲惨?信众多不能答。如果他们知道《涅槃经》为伪,如果他们知道因梁武帝去真存伪,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若以因果业报而论,其遭受亡国丧身之报,不亦宜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