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54|回复: 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在穿金路上骑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0 1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昏,我在路上。每周我有两个黄昏在路上,因为我在学英语。从家到学校,有十余公里的路程,整条穿金路只有一路公交车,既难等、人又多,为了方便,只能骑自行车。

  学自行车的时候,我读小学四年级。家里一视同仁,为我们三兄妹每人买一辆自行车。哥哥们的是又笨又重黑颜色的,我的则是又亮又小巧红色的。那还是我第一次见到红色的自行车,欢喜不已,立即缠着放假回家的哥哥教我。可叹的是,尽管一有空我就学自行车,父亲、哥哥、朋友们轮流教我,而且无论是谁,教的方法都一样:让我坐到车上骑着走,他们扶着车跟着跑。他们的说辞也一样:“身子要正,眼要看前方。”但无论怎样,我就是学不会。从会泽学到昆明,再学到小哨。

  由于我一直学不会,又在外面读书,二嫂就把我的自行车骑走了,母亲只得重新为我买一辆。这是一辆紫色的、二十六吋的女式凤凰。我放假回到家,见自己房里多了一辆崭新漂亮的车子,欢喜不已,立即扛到楼下,推到球场上,自个学起来。说来奇怪,我只打算滑行,却不知怎么弄的,竟骑到了车上,当我醒悟过来时,自己正骑着车一圈又一圈地在球场上绕。这一下吓得不轻,因为我不知道怎么下来。在球场上学自行车的后遗症是:一骑上车就想往左拐。

  学会骑自行车,于我而言是一大壮举,时时就想骑着车出去转悠。每次骑到朋友家,都会被惊讶地问:“你学会了呀?真是新闻!”为此,我更为钟爱自行车。朋友们每有什么次大赛需要骑车的活动,总是立即报名,如环绕滇池一周,如去七公里外的蹉跎村等等。

  毕业后,单位距家仅五分钟的路程,我的自行车就只能落尘了。就在为此唉声叹气的时候,我被分了去管专业外文书刊。外文,我惟一能说几句的是英文,偏偏一翻开那些专业书,竟然绝大部分的单词都不知是何意。无奈之余,只得去学校恶补英文。大家都说:女子对语言有天分。这一点我很清楚,好多女同学听一遍别人的方言,就能鹦鹉学舌地说个似模似样,而我,同学四年,依然听不懂一些方言。学英语,这异国的语言,更是极度为难的一件事。不过,我还是可以从这件事中寻到乐趣——每周有两个黄昏,我可以骑自行车去学校。

  我喜欢一路狂奔,有此好的人并不少,一天,一个女子超过我后,转过头对我一笑。我匆忙跟上,她好似知道我正狂追她,一路不歇,骑得飞快。我集中精神,全力以赴,终于一点点拉近距离,赶上了她,在超过她的那一刹,我感觉到飞翔的快乐,也转头冲她一笑。因为知道她必定在后面奋力狂蹬,我不敢松懈,继续拚命往前冲。七公里的穿金路即将骑完时,我有些好奇,不知她是否还在路上,还是已到目的地,忍不住回头看一看,就在这时,她超过了我,同时再次抛了一个笑容给我,接着她笔直地冲出了穿金路,而我将左转,只能徒呼荷荷。

  后来在穿金路上,也遇过此类和我赛车速的人,但再也没有遇到她。她是个绝好的对手,那时又心怀天真,认为可能会成为朋友。但她再也没有出现,也或者,她出现了,我不知道——或许,我们在不同的时段狂奔在穿金路上。

  再也没有遇到这样的对手,我连骑快车也兴趣索然了。不过依然有事可做,我在口袋里放一个小录音机,戴上耳机,听课文。已结束一个学期,我在班上的成绩属于中等偏下,于是决心发奋读书。此举非常管用,听得滚瓜烂熟的课文,竟也能背得十分流畅,而且还使得在路上的这段时间不枯燥,为此我更是乐此不疲。

  穿金路非常笔直,从金殿往下,一直下坡,那时没有这许多的红绿灯,可以一口气冲到穿心古楼。回程就艰难了,一直上坡,而且越来越陡。后来放弃骑自行车而改坐公交车,是因为雨季来了。前半段穿金路的自行车道,往往被积水淹没,于是,后轮刚出一个坑,前轮又落进另一个坑里,一路颠簸,骑得费力不说,还提心吊胆,害怕遇到一个大坑连人带车载进去。

  现今想来,我之所以嫁给木华,是因为初相识时,刚刚从外地来到昆明生活的他就骑了自行车穿过大半个昆明城,一路询问,来金殿找到我,这份可想而知的艰难衬出的诚心,打动了那个冬天的我。那时的黄昏,我依然要去学校,他会骑着自行车,一个站一个站地尾随着公交车,走过整条穿金路后,车子右转去北站,他则左转回单位,我们在穿金路的终点挥手道别。

  世博会时,穿金路明显地富裕了起来——宽敞、整洁,路两旁都种了树,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之间,也有了绿化带,路灯更是一路亮到金殿。每到春天,垂丝海棠就开了小朵小朵粉白的花,夏天,高大的树木也使得路途不那么遥远。在这样的路上骑车,和过去相比已是享受。只是,过去每次都要穿过整条路,现在,我只骑一半的路程——我的单位由穿金路的终点改到了中段。而那时苦不堪言的学习,现在看来做的竟是无用功:我和英文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不再管理外文书刊后,已任那些英语词典和书籍尘封。

  奇怪的是,和英文阔别多年,现在竟连一句完整的句子都说不出口,而自行车,无论多长时间不骑,推出来后依然可以熟练地骑上就走。朋友说,真有开窍这回事。她练字多年,一直不理想,一个夜晚,突然感悟到了字的构成,随手写下几个,果然和以往写的字大相径庭,有了质的飞跃。我想骑自行车也是如此,在那个午后,那辆崭新的凤凰使我开了窍,遗憾的是,我没有对英文开窍,无论我如何努力,但只要一放置就能够忘得干干净净。因而,无论众人怎么说开车比骑自行车容易,四个轱辘比两个轱辘平稳,我就是坚持着不去学开车。

  转眼,就到了女儿对自行车感兴趣的年龄,但没有场地让她练习。于是全家人出动,母亲站在广场的一边,我站在另一边,盯着广场的管理人员,看他转到什么地方,以保证让女儿能够在他的目光之外骑个痛快。尽管如此小心翼翼,女儿也开心不已,总是问我什么时候能上路。我想了又想,终于有了好办法:“找个周末,让你爸爸把你和自行车运到穿心古楼,我在那等你,然后我们俩一起骑到金殿。穿金路又直车又少,最适合练车。”女儿听了,欢喜得把嘴咧得老开。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8-20 14:53 | 只看该作者
学骑自行车,对于每个人来说可能都是件难以忘怀的事情。文章从小时候学骑自行车到工作后因学习英语再骑自行车,生活气息十足,特别是路上“超车”那段写的很有现场感,精致的好文。
3#
发表于 2008-8-20 14:59 | 只看该作者
以骑车为线索,写出了亲情,爱情给与人的力量。问好。
4#
发表于 2008-8-20 14:59 | 只看该作者
转眼,就到了女儿对自行车感兴趣的年龄,但没有场地让她练习。于是全家人出动,母亲站在广场的一边,我站在另一边,盯着广场的管理人员,看他转到什么地方,以保证让女儿能够在他的目光之外骑个痛快。尽管如此小心翼翼,女儿也开心不已,总是问我什么时候能上路。我想了又想,终于有了好办法:“找个周末,让你爸爸把你和自行车运到穿心古楼,我在那等你,然后我们俩一起骑到金殿。穿金路又直车又少,最适合练车。”女儿听了,欢喜得把嘴咧得老开。
把学骑自行车的过程写的这般风光旖旎,真真好笔力!精华支持。
5#
发表于 2008-8-20 15:02 | 只看该作者
一个简单的线索 写出如此丰富的文,正如高老师所说的  真是好笔力!学习
6#
发表于 2008-8-20 15:21 | 只看该作者
由生疏的学车经历到熟稔的骑车过程,再铭记那个赛车的往事,多种线索串成了一篇反映生活的文章,这样的文字不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精耕细作也融和多种情愫。语言疏快明亮,浑成自然,不假雕饰。支持精华!
7#
发表于 2008-8-20 16:44 | 只看该作者
记得我学自行车时,是在一片树林遮掩的一条土路上,一个人遛车,不知摔了多少次,然后不知不觉一下子就会了。昙花版主的把学自行车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欣赏,问好!
8#
发表于 2008-8-20 17:12 | 只看该作者
文章质朴,厚实,学习!
问好!
9#
发表于 2008-8-20 17:17 | 只看该作者
笔触细腻,文字感人。
学习。
10#
发表于 2008-8-20 17:32 | 只看该作者
学自行车串起生活的流程,线索明晰,叙述流淌。有浓郁的原生态气息!
11#
发表于 2008-8-20 19:11 | 只看该作者
以学骑自行车为点,串起了生动有趣的往事,由古至今,写的纵横开合,极为随意而自如。学习、拜读、问好!
12#
发表于 2008-8-20 20:1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薛暮冬 发表
以骑车为线索,写出了亲情,爱情给与人的力量。问好。

欣赏.问好!
13#
发表于 2008-8-20 20:1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问候昙花姐姐。
14#
发表于 2008-8-20 20:26 | 只看该作者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昙花的笔触,看似平实质朴,实则多了寓意于文字的意味和厚实的意象,看来你越来越明白散文的真谛了,支持精华!
15#
发表于 2008-8-20 20:28 | 只看该作者
咱俩的车一样,紫色的凤凰26,我下乡10多年骑的就是它。
近两年下乡都是坐车去了。

真巧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5 04:41 , Processed in 0.08233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