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266|回复: 9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采访:女人心中的一缕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3 08: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采访:女人心中的一缕痛


  结束采访,已经是一周后的下午。那天下午,需要在宾馆好好清理一下,一周的山林奔波留在身上的气味不太好闻,换洗衣服也没有,清理洗漱完成,躺在床上整理录音和文字资料,后来就睡着了。没有梦,很安静,两个小时后自然醒来,感觉十分清爽。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如何把这次采访当成文学的素材。文学的功用便是处理某个社会的道德核心,这一事件的道德核心在哪里?在抚城,方老四的事件引起并代表着人们对于这种婚姻、社会道德的关怀。这一事件的意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婚姻平等和社会身份平等的可能性。这是我采访最后一位重要当事人后感觉到的一个困惑问题。

  一个孩子的声音在天宇中响起:

  “妈妈,我爸爸是怎么死的呀?”

  “不知道……”

  “同学都说他是杀人犯,他是吗?”

  面对幼稚的孩子,母亲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你要不和他离婚,他还能去杀那么些女的,还能死吗,妈妈?”

  母亲思绪翻涌,泪水涟涟……

  那个特定时刻,我心里所思考的婚姻道德问题,就是环绕着方老四和这位年轻母亲的关系,以及一个丈夫把五个无辜女人杀害之后,她怎么认识和拯救自己的内心和日后与其儿子的现实生活。全部的想法就在这点,而这一点直捣读者意识的中枢——因此,我如何能够深入它呢?如梦似幻的一些零乱思绪。后来,我就起床了。我决定到街上去走走,透透气。离晚餐送行还有一点时间,完全可以放下这些没有准头的想法,放松自由地感受一下这座小城。可是,走在街上,面前的人们却无法让我绕过自己的思绪,因此,这种思绪在预备写作上的地位不但没降低,反而升高。我把小说家看做是操纵和描绘道德问题的人,所以常常扪心自问,当今社会的理想和成就,有多少是来自人和同情不同人处境的不断自省与压力。而且我知道,没有这股压力的话,我们在社会上的处境会比现在更严重。这代表着一个伟大的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内在活力。这让人不安。

  那个上午,在教导员办公室,我见到了被刑警请来的这位年轻母亲。这是计划中的最后一个被采访者。没有这一环,就不够完整。开始的气氛有点尴尬,她很拘束,就我们两个人面对面地坐着,我问她抽烟么?她摇头。随着家常式的交流,谈话逐渐开始深入到一些敏感的问题深层次之中去了。她的眼睛告诉我,她还清醒。但是,无疑,她愿意向一个陌生的采访者说出她的一切。十四年前,毕业于吉林医学院高护系的她经人介绍认识了刚刚从部队复员回到抚城的方老四。当时,她只有19岁,长得端庄秀丽,性格开朗,加上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教育,浑身透着一股文静之气,正是放飞理想和偷偷编织爱情花环的季节。大学毕业后,回到抚城她如愿以偿,被分配到一个可心的工作,也正是在这时,她认识了生命中最重要一个男人——方老四。他喜欢他那健壮高大的身材,也迷恋他那当兵的经历。这是她的初恋。当时,方老四刚从锦州当兵回来,一米八二的大高个儿,五官端正,英俊潇洒,比她大两岁,穿着摘去五角星和领章的绿军装,口袋里还揣着党票,而且回来不久也被安排了一个好工作,这在小县城,已经是个相当不错的“条件”,走在大街上的回头率让她为之自豪和快乐。那时,无论他和她进商场购物,还是去电影院看电影,总能引起一些女孩子羡慕的目光。也许正是因为所有这一切,她和他第一次见面便一见衷情……

  我知道,一些作品中的真实性所引起的不安,也是因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学就一直逃避深刻的道德探索。这种探索太痛苦了,而且作家可以把注意力转向语言、形式方面的特殊问题。他们的成就颇为可观,但可能把真正的问题搁下不谈。当然,其中也有例外,比方说,报告文学一直在探索复杂的社会和道德问题,继承了这种文体并不悠久的传统。不过多数将现实转换成小说的作品,为保险起见,还是要说明纯属虚构之类,以避免可能潜在的危险和对号入座。

  我坐在大街的一块休息石凳上,注视着面前走来走去的人们。母亲说,年轻时的方老四,也像许多有志青年一样决心好好干出一番事业。回到抚城,有了好工作,更是豪情满怀。后来又有了她,更加如虎添翼。开始时方老四开大车,那在当时的小小山区县城里也是个不错的活儿,不久方老四就被调进某局专给领导开小车,身份更提高了一层。要吃有吃,要喝要喝,出来进去都邀朋呼友的,在抚城一带越来越晃得开。经过三年恋爱,他们结婚了,婚后的生活甜如蜜,如漆似胶,不久便有了一个可爱的宝贝儿子……

  可谓锦上添花。

  我觉得自己最初决心献身文学时,身上就肩负了中国作家一脉相承的责任:描写广大复杂的中国社会中我熟悉的片段,这些片段不仅使我可能对文学的成长有所贡献,而且对自己心目中理想文化的塑造也能略尽绵薄之力。在这层意义上,散文、小说或其他文体是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征服,当它描写事件事实和人生经验时,同时也创造出个人经验。年轻母亲说,如果生活就这么过下去,也许他们人生故事的结局完全应该是另一个版本。然而,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万花筒,事情常常千变万化,尤其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后面的日子发展变化非她所料,她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是,爱情这杯美酒会如此快地就这样失去了它原有的芬芳与甘醇。她常常问自己:“难道过去的一切全是假象,我和他的时光真要这样结束了么?”其实,前面我所介绍的方老四那些优点都是真的,否则她当初也不会看上他,更不会跟她。但是,那只是一个方面——方老四还有另一个方面:除了优点明显,他的缺点也很突出,尤其最致命的缺点就是脾气暴,性格特别偏执,好时怎么都好,又是秧歌又是戏,把她双手捧在掌心,视若珍宝;可一旦来了劲儿,偏执疯狂得有点吓人,这是结婚前她万万没有想到的。而给她今生今世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他们结婚仅仅半个月发生的一件事。

  那天晚上,她值班。

  方老四去了。

  初时还挺好,俩人有说有笑,恩恩爱爱,甜蜜而幸福,让人看着嫉妒。可是不知道因为一件什么小事,方老四突然火了——两人在单位打了起来。当时,才结婚刚刚半个月,蜜月还没过。开始她以为他会让着自己,不管怎样他毕竟是个男子汉。可形势的急转直下让她害怕了,方老四脸色铁青,不仅打了她,还暴跳如雷,追赶着她不肯善罢干休。后来她一看在自己单位里这样吵,怕影响不好,也想躲出去让方老四慢慢消气,就跑回了婆婆家,打算让他三哥管管他。可是到家一看,唯一能管得了他的三哥不在家,也在单位值夜班,只有婆婆一人在家。刚想离开,方老四撵回来了,就在家里,再一次对她大打出手……写实主义擅长于表达“表面上”看来不假思索的经验。我不知道,日后我在写这一段重要的变故和人生体验时,我会如何处理这些感受并将它们带入小说中去。


  采访时,她说:当时死的心都有。

  都这个时代了,哪有他这样的人呀?

  是的。我能理解。我很理解。一周来,按照局里的安排,教导员陪伴我开车往返十多个乡镇处于隐匿山林之中的那些第一现场、第二现场和第三现场,我的感觉常常是窒息的。尽管事件已经过去了很久,然而,每到一地我似乎仍然能够十分清晰地感受到那些地方漂浮着的一层恐怖阴霾及其一些女性生命最后时刻似有似无的挣扎与叫喊。一个有文化的新媳妇,结婚不到一个月就被打得鼻青脸肿,她做梦都没有想到。事情过后,方老四又恢复常态,搂着她又是亲又是认错,但她心里仍然是惊悸难安。其实,方老四脾气暴,她早就知道一点。没结婚时,方老四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要跟母亲脱离母子关系,而且一闹起来就非要用刀割手腕不行,血蹿箭似的吓人——每次方老四在家一闹,他的战友碰上也管不了,有了她后都要跑去把她找来,那时也许除了他三哥,在方老四面前她就是最有权威也最能管得了他的人了。然而,每次事后,方老四暗地里都要埋怨战友,生怕让她知道了自己的事之后,不跟他了……这些事,她也想过,一个跟自己老母亲动不动就要死要活割手腕的人,一旦自己跟他结了婚,没事倒好,有事呢?怎么办?到时谁还能管得了他呀?每念及此,她都想过跟他拉倒。

  事实上,后来她也真想跟他“黄”过。

  不止一次。

  最后采访这位年轻母亲结束的时候,笔记本上没有留下多少文字,录音机却已经不知不觉用掉了两盘正反各90分钟的带子。19岁的她,有段时间左右为难。方老四的脾气让她担心也惧怕,一想到日后自己就要跟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一辈子,要把终身托付给他,心里就没底。然而一想到与他结束恋爱关系,又有点舍不得——相处以来,他在她面前一直对她挺好的,有说有笑,有疼有爱,有时自己耍个小脾气,他也能像个大哥哥似的哄哄自己……想到这些,心里又挺甜蜜。她想到,俩人都处挺长时间了,单位和县城的人都知道了,也都挺不容易的,一旦就这么“黄”了,影响不好,再说自己也受不了呀!这么一想,她就又往好地方想了,只要他对自己好,不打不骂自己就行了。心一软,他们又好了。可是,用不了多久,又会出现以上的反复和磨擦。于是就再要结束一次。最严重的一次是他们相处了三年后,都买东西做家具张罗要结婚了,又闹了一次。可惜的是,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也许你读过德莱塞的的作品。在写实方面,我一直很欣赏并受着这位伟大作家作品的影响。毫无疑问,德莱塞是个写实主义的作家,德莱塞比二十世纪的美国作家更能探知基本的感受。我不知道我将如何表现这个沉重的题材。也许我的思想在某一时刻有些溜号,她停下了。后来见我歉意地一笑,就又继续讲下去。结婚刚刚半个月,他就往死里打她一次,给她年轻美丽的生命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记忆,让她一下悔青了肠子……可是,婚已经结了,生米已经做成熟饭,不忍耐又能怎样呢?尤其那时小县城里离婚的风还没有刮起来,当时谁要是离婚,立刻就会被传得沸沸扬扬,抬不起头。再说,心里虽说难以接受挨打的事实,可总不能因此就提出离婚吧?

  死的心都有。

  但不想离婚。

  当然,她没有死。也没有离婚。

  在跟文字打交道的日子里,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些与此有关的记忆。采访,访问,调查,采风或体验生活。或多或少,会从类似的活动中体验感受到真实生活带给我们的诸多内心体验和思考。没有死,日子也不好过,此后她需要整日提心吊担,方老四一生嗜爱女人和酒,干的工作又是成天拉着领导这个宾馆进那个酒店出,经常在外面喝得一步三晃,酩酊大醉,一旦喝多了,回家后就要发脾气找事儿,那是她心里最害怕也最无奈痛苦的时候。方老四一旦在外面喝大了酒,从外面一回来,她最熟悉的一种声音:你就听吧,首先是大门“哐”地一响,她的心就开始跳!紧接着二门又是 “咣当” 一声,她的心就差没跳出嗓子眼了,无论是躺下没躺下都得赶紧下地去迎接——后来有了儿子,只要一听他回来了,她就赶紧悄声对儿子说:“你爸回来了,快闭眼睡觉——”刚刚三岁的儿子立刻吓得就把被子一拽蒙住脑袋再也不敢出声……

  至于后来离婚,那是实在没有办法的事了。

  清官难断家务事。

  单位闹过,亲戚朋友领导们也调节、劝说过,可谁是谁非谁也说不清,不过,他们在一起过了四年,最后还是分道扬镖。采访时,她说:方老四脾气暴,偏执,但我决没想到他会走到这一步,会杀这么多人。你恨我你就干脆把我杀了呗,杀别人干啥呀?

  方老四恨她,还是离婚以后他又把她弄到家里去那一次。

  离婚后,她知道方老四不会善罢干休,肯定还会找她,因此开始她不敢在父母家住,而是住在朋友家。父母家住土楼(过去抚城建造的一种没有集体供暖,冬天需要各家自己烧煤取暖的一种楼房),她经常回家看看孩子帮助父母往楼上拎拎煤,拿点烧柴,然后赶紧离开,就怕让方老四在家堵着,当着自己的老人面打起来,让老人担心。那段时间,对于她来说是相对平静的日子,白天上班,晚上回到朋友家也挺放松,更让她心里感到温暖的是,她又处了一个男朋友,虽然感情不如跟方老四那样深,但毕竟也是自己看上的,而且对她也挺好,俩人已经谈婚论嫁,收拾房子买东西,打算结婚了。有一天,她正在楼下煤棚子里弄煤,方老四来了,二话不说拉上她就往他家拽——“干啥?你干啥呀!快松开!再不松开我喊人啦?”方老四不松手,“走!跟我回家!”在方老四心里,即使已经离了婚,她仍然是他的老婆,尤其需要她时!可她却认为,既然已经离了婚,他就没有权力再对她动手动脚,说死也不去,方老四恼羞成怒,见她死活不走又开打了……

  那一次,她被打得住了院。

  实在很惨。

  也正是那一次,她和她们家里决定到公安局去告方老四!

  于是,公安局经过调查准备抓方老四。

  方老四听到风声从此就跑出了抚城,从此下落不明,他对前妻的深仇大恨也就留在了心底……可怕的是,随着工作被开除和日后的许多痛苦遭遇令方老四的这种仇恨有增无减。其实离婚后,不仅她又找了男朋友,并且已经准备结婚,就是方老四,那时候也有了女朋友,同样也已经开始收拾房买家具张罗要结婚了——可这一跑,一连好几年方老四就再也没有回头,工作没了,自己也被开除了不说,跟他要结婚的那个女人也跟别人跑了,方老四听说后从此一厥不振,一步步从一个有志青年沦落为一个没有正式职业,到处漂荡,直至成为一个名符其实、无恶不作、甚至有些变态的社会渣子……

  我有时用上一大堆相近的字眼来传达自己的体悟,虽然犯了些错,但大体而言是朝着真理的方向迈进的,结果,人们不假思索地被自己写下的角色感动或教育,就像被人生感动一样。于是,这样的一些文字简直就是从人生中撕扯下来的,因此算不上是小说。比如对于抚城这一事件,我不能避而不谈。年轻母亲多多少少朴拙地传达出的强烈感受,这种强烈感受通常是与一些绝望而相提并论的。方老四将造成自己这一切所有不幸的帐,全部记在了她的头上。

  他偏执地认为:如果不是她当初一告,自己绝对不会落到后来那种悲惨地步!

  后来,随着在全国各地不同城市接触女人的增多,又一个个都留下苦痛的记忆,记在她头上的帐又转移到所有他曾爱过也曾爱过他的女人的头上。因此,一直到死,方老四除了对她的恨与爱难以释怀之外,他还耿耿于怀不忘其他女人。除了恨她,方老四还恨所有女人。

  也恨警察。

  更恨整个社会!

  之前,在前几天的采访中,除了去踏查那些留下生命的现场,在采访其他办案领导和刑警的时候都在不断加深和巩固着这一印象。审讯时,涉及到这个话题,刑警们曾告诉方老四,在全县数百名警察全力抓他时,警方也派了四名民警日夜陪在他前妻身边,目的就是防止他杀她。方老四淡淡一笑,说了实情。其实,方老四此前晚上曾经到她工作的医院去过,鬼魂一般,寻找机会准备对她实施报复。有一次,她处的对象在离开她的房间时,替她关了值班室的灯,但一出门,在她单位的院子里看见一个大高个男人迎面走了过去,引起了她男朋友的注意。以前她曾把方老四的照片拿给男朋友看过,那天晚上,她男朋友总觉得刚才过去那个高个子男人有点眼熟,于是就返身跟了回去……因此,那天晚上,方老四没有得手。

  不久之后,在“4.27”大案警方查出方老四就是制造抚城一系列强奸、抢劫、杀害女出租车司机的重大犯罪嫌疑人后,随着全力大追捕的迅速展开,方老四就再也没有机会实施自己对前妻的报复计划了!当时,指挥部从已经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对方老四之所以一直围着抚城周围的山上转而不肯逃离,认为他有未了“心事”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仍然想找机会对她下毒手……但方老四最终没有得手。

  现在,一切都过去了……

  在那个上午的最后采访中,有不少人相信笨拙与真实是一体的两面。其实,笨拙未必就表示具有真实的心灵。比如这个方老四。我大部分的文字缺少的不是才华,而是深入和实质。许多时候执著于小说的所谓“高级艺术”标准而对真实传达则不屑一顾,不能领略它的好处。但这一事件教育了我,老话说: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方老四被处决后,如今面对儿子似懂非懂的追问,她遭受着人间最惨痛的打击,欲哭无泪。一方面,儿子这样小,她没有办法让可怜的儿子明白已经发生的一切,觉得那样不仅对儿子不公平,也会对他今后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方老四所犯之罪,罪有应得,可是孩子没罪呀!他既是方老四的儿子,更是她的儿子,现在所有一切恩恩怨怨和罪恶都已经成为历史了,她不愿再想起那些令人伤心的过去,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身上。她后来处的那个男朋友,最终也没有走进她的生活,他们分手了——孩子成了她生命的最后闪光点。她曾不无艾怨地想到:别的男人在外边干这干那都是为了钱,为了孩子——可方老四在外边杀了那么多人,干了那么些坏事为了啥,给孩子又留下了什么?只有耻辱和罪孽!

  “妈妈——”

  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恍惚中我想我不止一次听到了这样的喊声。稚气未褪的男孩子声音,是啊,她曾经说过,我会想到,这时,记忆中的闪光点一定会迸发出耀眼的光,照亮了坠入无底深渊的她,她仿佛听见儿子在唤她,慢慢清醒过来,睁开了昏糊糊的双眼。“妈妈,”果然是儿子站在她面前,小脸上全是泪水,紧紧地抱着她的脖子,“妈妈,如果你不和爸爸离婚,爸爸还会杀那么多人吗?”“妈妈,爸爸让人抓住干啥呀?自杀得了呗?”“妈妈,你要是不找对象,爸爸肯定会一步一个头地回来找你的……”

  她一句话也说不出,泪水像断线珍珠,滚滚而下。

  她在心里说:“他就是一步磕一个头地回来找我我也不会再跟他过了……”

  但在采访期间,笔者从她的讲述中隐隐约约仍能感觉到她不愿承认的内心世界:她对方老四又恨又爱!这种感受是极其复杂而深刻的,刻骨铭心。不亲身经历不会真正理解那种无以言说的滋味。

  ……

  后来手机响了。教导员说一会儿去车接我,问我是否在宾馆休息,说市里刘支队也来了,就在局长那里。大家一会儿要在送行晚餐前聚聚,我告诉他我在外边,马上回去。那天傍晚我转身回去的时候,走在大街上迎面走来两个人。就在与她们擦肩而过时,阳光下我猛地发现那个女人正是上午刚刚接受完采访的那个年轻母亲——她身边那个几乎与她一样高的男孩子想必就是她的儿子了?不知当时她是否也认出笔者来,反正她像不认识一样就那么过去了。我忍不住停住脚步,慢慢回过头,以为她走过一段路后一定也会回头看上一眼。

  但是,她没有回头。

  她的儿子也没有回头。

  她们就那样亲密地搭着肩说着话消失在一条小胡同里……

  寒风凛冽。

  的确如此。我必须压住心里跃跃欲试的那种想法,我必须镇定,我就那样在刺眼的夕阳下站了很久,很久。一直望着她和她儿子消失的地方,不知到底都想了些什么……是啊,曾经给过她幸福与快乐,更给过她痛苦与恐惧,也给她留下另一个小生命的方老四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无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也不管他到底强奸、抢劫、祸害了多少不幸的女人,但那个消失的方老四除了与刚才那母子俩曾经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之外,余下已经成为记忆和幻影,尤其对那个只有12岁的孩子。她们应该重新开始平静而乐观的新生活——方老四生前所犯下的一切罪恶不应该成为阴影伴随她们一辈子……

  也许这就是那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始终没有回头的原因。

  也是她儿子始终没有回头看我的原因。

  我相信,她没有告诉儿子刚才与她们交臂而过的那个人就是上午曾经采访他父亲罪恶的那个记者……

  但愿她们平安,幸福。

  但愿!

  然而我知道,有一丝痛无论如何也无法抹去地留在了那个年轻母亲的心底。她只是一个人默默不语承受着而已,不想告诉任何人,更不敢将它流露给自己逐渐长大的儿子。历经漫长枯燥的追踪采访,临别晚宴上,高局长兴致很好。市局刘支队果真下午也赶来了,他是省刑事技术专家组成员,老朋友。高局长高挚酒杯,看看支队长,再看看我,对局办公室崔继江主任说的一句话令人至今难忘:“记住,抚城今后就是霍大哥的根据地!”语言不多,也未必当真,但我相信与高局长及全局干警的接触和采访是成功的。

  颂英雄主义,养浩然正气。我们的时代呼唤那些把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忠于职守,辛勤耕耘,在危难险重时刻,在党和人民需要的任何时候都能够挺身而出,保卫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指挥员和普通民警,才是应时代呼唤而生的真正英雄!

  我不知道我应该怎样完成这一切。方老四系列特大恶性案件的成功侦破,引起了吉林省公安厅和公安部五局的高度重视,先后派出宣传处一行数人前往案发地抚城进行拍摄;公安部华盛音像出版社等三家影视单位千里迢迢赴东北案发现场,在抚城公安局的大力协助下拍摄了电视专题片《追捕色魔》。此次采访归来,我曾将录相带回,看了一下。同时带回的还有大量有关此案的侦查原件、部技术科学研究所痕迹鉴定证书、中院判决书、高院死刑核准令、数次上报省高层报告复印件及资料。每一次看到这些东西,都会有一丝不可名状的痛在我心底,一次次辛苦,一番番挑战,除了辛苦和寂寞,在收获的季节,品味着只有写作者才能感受的苦中甘甜,寂寞之美妙。


                      09-4-3于歌谣苑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霍名夏 于 2009-4-23 08:23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4-23 08:15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还没编辑好呢。问好老霍!
3#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08:26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永生!正在编辑,差不多了~~
4#
发表于 2009-4-23 09:01 | 只看该作者
震撼人心的力作
5#
发表于 2009-4-23 09:33 | 只看该作者
这篇记写人物的散文,以生活为背景,缜密而又细腻地叙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尤其是作者建立在听觉和视觉的感受基础上的这篇文章,并不被有感就发的随笔态度所奴役,也没有死板地遵循人生论中的传统幸福观、享受观、生死观和与这些观念相铺相成的行为规范,而是刻意叙述的客观与真实,融感悟、观点、认识等个性于叙述之中,给读者留出了意识上的广阔空间。忠于客观,强调真实,使得这篇文章具有存在主义的人生哲学思想的韵致,很是质感。欣赏名夏的力作,精华支持!
6#
发表于 2009-4-23 09:37 | 只看该作者
这篇像是一篇纪实报道文学。作者通过一次采访,把一个女人的情感经历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也勾勒出一个脾气暴燥、潜意识里有犯罪的男人。文中也说出了: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确实是这样。有的男人,天生的秉性中便有暴力和犯罪的倾象,女人跟了这样的男人,便会受其打骂,陷入家庭的暴力中不能自拔。很发人深醒、揭露家庭暴力的文章。欣赏、学习,问好霍老师!
7#
发表于 2009-4-23 09:51 | 只看该作者
悲剧,使一个女人绝望到底。故事里的男人,是许多不懂法纪的代表,而女人,而是天下善良女性的典型。悲剧不可避免。
中国式的家庭,无论男人做出什么,女人也会不离不弃,这就是女人,她世界上最好的心,最好的人,如果没有女人的支撑,就不会有社会改变的结果。
8#
发表于 2009-4-23 09:52 | 只看该作者
方老四是个退伍军人,这个她也是有良好文化素质的女,这样的连理结合应该说是郎才女貌,幸福连连的。方老四理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应有对家庭对家属诚笃挚爱的生活心态,可是呢,他的暴躁的脾气,他的出乎想象的形迹却是为人所惊叹。从结婚起他的丑恶的一面已经暴露无疑,她也从此陷入了黑暗的生活之中。长期被无缘无故的暴打或虐待,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样的生活如笼中孤立无援的鸟。后来,终于离婚了但并没有逃脱他的掌控。不得已,报警。因为四处逃逸,这个时候,他的身心已经完全扭曲,他恨女人,恨警察,这又成为了他作案杀人的动因。后来,他却偏执地认为:如果不是她当初一告,自己绝对不会落到后来那种悲惨地步!这或许有可能。但不是绝对的因素。因为他的骨子里已经充满着仇恨,充涨着报复的情绪,只是发生的时间的长短问题。作者以采访的方式,直面他的原妻,在记述详实的过程中,融进了思悟。这样的安排,也确实给这个案件添上了沉重的味道。这个案子的成功侦破,确实也凝聚着公安干警的心血。颂英雄主义,养浩然正气。方老四罪该万死,死有余辜,但留下的现实问题却值得人们去思考。好文,精华支持!


她和他第一次见面便一见衷情(一见钟情)。。。
9#
发表于 2009-4-23 09:54 | 只看该作者
颂英雄主义,养浩然正气。我们的时代呼唤那些把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忠于职守,辛勤耕耘,在危难险重时刻,在党和人民需要的任何时候都能够挺身而出,保卫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指挥员和普通民警,才是应时代呼唤而生的真正英雄!
贴近现实的采访手记,的却震撼人心!支持精华。
10#
发表于 2009-4-23 12:13 | 只看该作者
  问好名夏,先收下,容若雨细读后再作回复,祝贺你担任了小说版版主职务,你才情俱佳,会做得很好的,祝福你!

11#
发表于 2009-4-23 13:54 | 只看该作者
拜读霍老师又一力作,真的是震撼人心!喜欢这样的穿插手法。问好霍老师!
12#
发表于 2009-4-23 14:26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字,让读过的人心中震撼。
一个人的转变,让人惊骇。
问好霍老师。
13#
发表于 2009-4-23 14:4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文学,把笔触放在了对女人的心理透析上,在叙述过程中也把自己的感受和一系列思考巧妙地整合进去,这样也很好的贯穿了读者的思维,看完后带给人的思考是多样性的。不过阅读后的感触除了沉重还是沉重,毋庸置疑,方老四是一个具有心理问题带有危险隐患的人物,我在想,当今社会上这样的人数不胜数,也因为这些人造成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悲剧。能有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减少这样的悲剧人生呢?
14#
发表于 2009-4-23 15:36 | 只看该作者
纪实手法,震撼。这种悲剧的根源什么时候能铲除?
15#
发表于 2009-4-23 15:38 | 只看该作者
可这一跑,一连好几年方老四就再也没有回头,工作没了,自己也被开除了不说,跟他要结婚的那个女人也跟别人跑了,方老四听说后从此一厥不振,一步步从一个有志青年沦落为一个没有正式职业,到处漂荡,直至成为一个名符其实、无恶不作、甚至有些变态的社会渣子……
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化,总有复杂的社会背后景,方老四当然不例外.
只是一个女人由此而留下的心底的痛,无人能医治.
问好霍老师,祝贺走上梦虚的领导岗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4 04:26 , Processed in 0.05218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