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3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一个新闻记者和他的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7 1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新闻记者和他的诗

                                    李惠文


  准确地说,马升红是一位记者,即一位新闻记者,而新闻记者是需要跑很多地方的,比如他要下乡采访等等。于是,他在采访途中写了很多诗,如《在金安乡》、《在金江乡》、《在观音峡》、《在大东乡》等。且不说他诗歌的好坏与优劣,但至少我们可以这样说,作为一个记者,马升红是有那种诗的敏锐和触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不仅仅是一名新闻记者,他又是一位诗人,并且是一位年轻的诗人。正因为如此,他所到之处大多都留下了他诗的一些种子和眼光。而当一个人在工作途中还留下了类似这样的一些诗,我觉得他是幸运的。因为在诗的情怀中,他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和采访,而且还不断充实和浸润了自己的人生。

  我认为人生大抵就是这样的,若没有诗或那种叫做诗意的东西在生命里存活,我们的人生就会遭遇到生活中的一些沉重和压力。当然,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迷惑,这是必然的,因为生活之所以叫做生活,是由于生活所包含的丰富性和艰难性。但诗能释放、缓解或者能抵御这些沉重和压力,这样以来,人的生存精神便会出来了。马升红不是土生土长的丽江人,只是一种求学的经历让他来到了丽江。因为热爱丽江这片土地和生命中的某种机缘,大学毕业后他就留在了丽江。但人在异乡更容易思乡,更何况他的妻儿都在滇东老家的陆良。于是,在陆良和丽江之间的思念和距离便成了他精神的一部分。这,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从陆良到丽江的距离》中看到:

  从陆良到丽江的距离\很长,很长\思念从天明到天黑\从天黑又到天明\\从陆良到丽江的距离\很短,很短\我抬头就能看到你的影子\我低头就能看到你的影子\\“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你说——\我们是连体人了。

  这既是对父母妻儿和生于斯长于斯的第一故乡陆良所说的,同时也是对生命中的第二故乡丽江所说的,这是构成他精神的一个轴,并且有了这个轴,他才选择了诗歌这种表达方式,把这种精神持续了下来。

   这当然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最大生活,所以我们就不断看到了年轻的马升红的诗。在他的诗歌中,有他自己对生活的种种理解,如诗歌《裸美落》中“仅仅裸美落这三个字,就是以生动一首诗”;以及“在这若明若暗的松村间,我们请来山神给我们放哨”。这样的句子实在是他自己的一种别样的发现,并为丽江这样的地方而增色,这是一个“外来人”为丽江所唱的赞歌!当然,类似这样洋溢着作者对丽江热爱的诗作还有不少,如《在大东乡》中:

  “大东乡,其实很小\黄昏后的炊烟,藏着\人间天堂\我始终捉摸不透\金沙江边\细小的杨树枝上\怎生得如此\耐心与沉寂?”

  这种感觉,入骨入髓,让人不再需要言语,只需要体味。它是世外桃源般丽江的风景和宝藏,需要更多的人来认识和挖掘,但它必须有人来发现、介绍和引导,这就像一个导游一样,你把游客带到了风景地,但首先必须识宝和让人跟着你的感觉走。马升红的一些风景诗便具备了这种潜质和要求,这在他的诗作《在观音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记得那是2006年4月的某一天,我误入其中\像一位梦游者\把自己介绍给湖水。”

  就这一句,把观音峡的湖水和特点给衬托了出来。也许是因为做编辑的关系,我曾经为他编过一些诗,也同时为其他作者编过另外的一些诗,但从诗的角度来说,我个人更习惯于阅读和发现类似这样的句子。因为这样的句子才是暖暖的,至少给人是亲切的,而对于诗歌,我认为首先必须具备这一点。否则,诗的氛围和兴趣就让人全没了,这怎么对得起读者或者要感动人呢?所以,马升红在《大石桥上》中低吟:

  “一场春雨过后\我变得茫然起来\那就观察一条鱼的静寂吧\它一动不动\生命竟是如此简单”。

  是啊,有的雨来得突然与意外,人确实也会在风雨中变得茫然和不知所措。在这种时候,我们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可以看雨中的鱼,或者花草树木,盯准某一个点就足够了。生命其实有时就是如此地简单和明了。而越简单,它可能越深刻,越出哲理。因此,诗人马升红在大石桥上所感受的到风雨也就不意外了。

  这就是马升红,因为年轻,所以充满了诗以及对人间大地、苍茫世界的爱。为此,在诗作《父爱》中,他说:“父亲啊\我小的时候\为什么\你对我总是\有求必应\\而如今\父亲啊\我长大了\为什么\你对我却总是\有求不应”,更加理解父亲的爱无言,以不说,不求为最大的体会和支持,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一种人生情操!所以,马升红更加关注一些弱势群体,把笔墨和眼光伸向他们,比如《农民的街市》、《农民的儿子》、《消息》、《乞丐兄弟》等便是这样的题材,并给了他们一定的关爱。特别是在诗作《5·12挽歌》和《温暖》中,作者更是把爱的触角伸向了2008年发生8级大地震的四川汶川,由此引发了他的一种大爱。尽管,在《网》中我们的诗人也感受到“每个人的一生\就这样生活在\他自己编织的网中央”,或感受到单薄的时候,以及诸如痛苦或疑虑的时候,但这是难免的。试问,我们中谁又没有呢?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诗人才学会了用诗去诠释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体验,所以就有了源源不断的诗歌作品出现,并且常常给我们带来惊喜。正如他的诗作《我是爱丽江的》一样,在我的理解中,这便是马升红的《我的丽江》。



[ 本帖最后由 闪闪的星星 于 2010-1-14 10:55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10-27 10:56 | 只看该作者
对于作者作品的审视和解读,有着情感的接近和相通和相融,也有着条分缕析的细致和认真。

欢迎交流作品,排版不规范,帮你编辑了一下。问好:)
3#
发表于 2009-10-28 00:1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朋友:篇尾声明没加。
4#
发表于 2009-10-28 13:2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中!问好
5#
发表于 2009-10-28 23:19 | 只看该作者
你上一篇的作者是马金艳,这一篇是李惠文,提醒一下楼主,这个版块是不可以发转帖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6:22 | 只看该作者
知道了!谢过斑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4 20:04 , Processed in 0.05171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