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77|回复: 41

[原创] 【故乡啊故乡——系列散文 5(漏 粉 条 • 粉 条 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5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LMC 于 2018-6-5 15:57 编辑

【故乡啊故乡 —— 系列散文 5(漏 粉 条 粉 条 史)
——谨将此文,敬献给我记忆深处的家乡——题   记

                                               MLMC 米粒满仓


                  六、漏 粉 条

        秋后,待村中田里的各种农活收拾利索,乡下便进入一年一度的冬闲。乡亲们忙活操劳一年了,该歇歇了。喘口气,再接着准备过冬御寒的棉衣被褥、吃的穿的,冬藏食物等。

    粉条,也是这时候开始着手筹办。生产队有人力,有工夫了;原料也有了,秋收刚从地里收获的多种粮食,都可以做粉条,如各种豆子,土豆(马铃薯、洋芋),地瓜(红薯);而前两者数量有限,也舍不得;豆子做粉条很好,但豆子有更重要的用处——做豆腐更好。地瓜,我们那里最多,也不金贵,因此做粉条几乎都是用地瓜,很少用豆子。

    但是,用食并不能直接做出粉条来。粉条是用“粉团”做的,所以要漏粉条,需事先做好粉团当原料。

    生产队专门有粉坊,就在我们第三小队部大院北边一排旧瓦房里,即每天晚上全体劳力记工分的那间屋隔壁。西边从南到北依次是牛棚驴棚马棚,东边是南北一列猪圈,院南侧的杂石矮墙,圈定分开了院子和院南的空地小广场。而破破烂烂的木棒钉制的栅栏门,有名无实从来不关不锁,总是歪斜在一边,像个蹲在墙边衣衫褴褛老人。一辆木质大马车,不用时就随意停在院子里。

    队里安排由几个人专干做粉条。秋天收获地瓜、豆类、土豆以后,就开始漏粉条。晒干了储存,等到年底免费分给社员。漏粉条,既是变相储存地瓜的途径,又是变换调制食物花样的方式方法。因为地瓜并不太好储藏,容易变坏、霉烂。所以,拣出一些不太好的、有点小毛病的地瓜做成粉条,可谓两全其美。

    做粉条,是用生产小队喂猪的大铁锅,喂猪时用它熬猪食,做粉条时也是在此锅做,用时临时泼几瓢水一刷。该锅是最大号的,印象中直径似乎有1.5米。做粉条,需急火、“硬”
!所以要烧煤炭或树枝木块。火既要旺且不会随时灭了。茅草不行,火力不足且容易熄火。这样需要有专人烧火“司炉”,随时调节灶火。

    需先制作“粉团”,即俗称的“淀粉”,因其化学成分主要是淀粉(各种糖类),故名。
做粉条的粉团,通常用地瓜做。生鲜地瓜磨成细粉,如在石碾上轧烂,再在水中一遍遍淘洗,最后沉淀下的就是淀粉。将带水的淀粉,放到包袱上人工挤压沥掉水分,剩下的一个团团就是
“粉团”,即成品“淀粉”。经过多日晾晒干透以后才能储藏。这就是我们平时做菜用的那个
“粉团”、淀粉。它也是做粉条的原材料。  

    做成的粉团,大约和一般的西瓜那么大,形状就是用布包袱包裹起来沥水后,形成的自然形状,不方不圆的怪异模样,类似一个瓷坛形,周边还有布纹、合拢抱团形成的皱褶,一个个摆在那里,比雪还白、纯洁无暇,看起来挺美,颇有些特点、一己韵味。看着,你会觉得这个白美极了、很是迷人!

    做粉条,第一道工序是“打糊”:将“粉团”入缸,用擀面杖捣碎。加适量明矾(白矾)
。用沸水化开,再以擀面杖飞快地搅拌。然后,几个人围着圆缸,弓身动手在缸里一齐“馊面
”,经常是五六个大人拥挤在缸口。这个场面十分热闹、很是壮观,操作者都非常出力、干起来紧张激烈,个个累得呼呼大喘热汗直流,因为要求快速馊好面糊糊。看上去像在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却是很劳累、出大力。

    有的地区做粉条,为了馊面均匀,五六个人是围绕大缸口缓慢旋转,人边绕缸走动转圈、双手边在缸里馊面,非常好看有趣,且有点艺术味、表演成分与色彩。简直好似民间游戏、儿童游戏;甚至像一种特殊舞蹈,如果配上音乐,简直就是“歌舞表演”了。

    由此可见,有些劳动、工作或作业操作,实在是蕴含一些艺术性、艺术元素或美感、美学元素在内的。其技术技巧、操作节奏、动作规范、轻重缓急等等诸多方面,其实都渗透或暗藏着某些艺术成分、或美术、美学因素。

    不知道,我们人类的音乐发明,与作业、劳动是否有关;是否因劳动而产生了音乐;抑或
,音乐就是直接从劳动、操作中生发而出、由现实的土壤直接“生根”“萌芽”?

    比如,我们的“劳动号子”“船工号子”“纤夫曲”等等,很有可能是直接诞生于劳动现场,或者音乐工作者根据实际劳动场面、景象、状况,采撷某些因素、元素创作而成?这些现场“事实”,或多或少都会暗示了音乐。

    打好了粉糊糊,便可以开始正式漏粉条操作:用底部打上小孔的葫芦瓢或铁勺子,孔大小按面条的粗细需要而定。操作漏粉条这个人,又累又热,还是个技术活,他就站在盛满沸水的大锅边漏粉条,整个人基本是置身在水蒸汽里面,可想而知有多热。他一手持瓢,里面盛有五六斤粉团糊糊,另一手不停地在瓢里拍打挤压粉糊,令其接连不断地漏下去、成为连续的粉条。粉糊糊的软硬稀厚,就决定了粉条是否流畅连续地漏下来,而且硬软合适、不会断开。他操作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粉条的质量。

    粉条是直接漏在下面大锅的沸水中。锅边另一个人手持木杆或竹竿,随时拨弄大锅沸水里的粉条,一是防止粘连成一大块,二是把熟了的划拉到旁边,为新入锅的粉条腾出空位。熟的粉条捞出热锅,放在冷水缸里用水反复冲刷漂洗,既为了冷却又防止粉条粘连到一起。然后用筛筐捞出来已经冷却的熟粉条,串上木杆挂起来、上架晾晒即可。

    漏粉条现场,满家烟雾缭绕、云山雾罩、蒸汽弥漫,是很独特颇具特色的作业。大锅上雾气蒸腾,各个工序所有人都是忙忙活活不可开交!一片热烈繁杂的红火景象。该场面颇有“
度”和感染力!是乡村特色独具的劳动场景。

    这样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干起来就难了。手工漏粉条是一项高技术的作业,对操作速度、时间和节奏的要求,对馊面技术、漏粉技术与操作参数都有很高要求,需快速紧凑,所有人的配合要严丝合缝、和谐严谨一致才能做出高质量的粉条。包括灶口的“火头军”。而且各个工序都很热很累,所以还是高劳动强度的作业。

    当然,现在,大都不用手工做粉条了。一是有现成的生产设备,成套设备甚至自动生产线
。从而大大提高了粉条的质量与清洁卫生。二是,一般人不需要自己漏粉条。到处都有现成的粉条可买,不必自己费事费力。

    粉条的“身世”与行迹步履,彰显了时代的巨变和足迹。从粉条生产装备条件的发展历程
,今昔对比,也能看出:新旧社会大不同,昨天今日两重天!


                  七、粉 条 史

        粉条古称索粉,又叫细粉、线粉、丝粉、凉粉等,是以豆类、薯类和杂粮为原料加工制成的丝状或条状、干燥淀粉制品。其中粉条按形状又可分成圆粉条、粗粉条、细粉条、宽粉条、扁粉条及片状粉条等数种。

    相传,粉条为春秋时期,山东省(齐国)的著名军事家孙膑所创。他《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孙子的后代,著有《孙膑兵法》。

    粉条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其中介绍了粉条的制作工艺和食用方法等。利用淀粉加工粉丝,在中国至少已经有1400年历史。《齐民要术》记载,粉英(淀粉)的做法是“浸米”、“淘其醋氮”、“熟研”、“袋滤”、“杖搅”、“停置”、
澄”。可见,远古时期,贾思勰就能概括总结得如此清楚、准确,实在是难能可贵!

    宋代陈叟达著《本心斋疏食谱》写道:“碾破绿珠,撒成银缕”,形象地描述了绿豆粉丝的做法。

    关于粉条,有不少传说和故事,举一例:传说,100多年前,有门氏两兄弟,到我们山东烟台晒粉条,有一次刚将粉胚做好,就遇上了连阴天连绵雨。情急之下,兄弟俩把乡亲们请来用油煎粉胚,加蒜拌着吃,味道奇特美好。因是兄弟所创,又用油煎焖,此后称为“焖子”。如今,焖子在辽东、胶东地区、烟台市、威海市一带仍然流行。

    可见,现在,我们烟台的名吃“烟台焖子”,是在烟台发明创造的。这兄弟俩的无心插柳、被迫无奈之下的“小动作”,想不到还成就了一个大发明。

    而粉条,也是山东人孙  膑、在山东发明的。

    现在,山东烟台的名牌产品——龙口粉丝,被称为“中国粉丝之冠”。是中国的传统特产之一,其生产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粉丝”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早产地是烟台市招远县,以后逐渐发展到龙口、蓬莱、莱州、栖霞、莱阳、海阳、牟平、福山等地。龙口粉丝的出口最早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民国五年(1916年)龙口港开埠后,直接把粉丝运往香港和东南亚各国。这时,招远、龙口生产的粉丝,绝大多数卖给了龙口的粉丝庄,龙口于是成为粉丝的集散地,因而得名龙口粉丝。因其原料好,气候适宜,加工精细,故而产品质量优异。

    招远(市),在历史上,至今一直是“龙口粉丝”的主要生产地。

    2002年09月10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龙口粉丝”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出的地域范围,为龙口市、招远市、蓬莱市、莱阳市、莱州市、海阳市等现辖行政区域。

    传统工艺特点:龙口粉丝以绿豆或豌豆为原料,利用自然微生物体系,采用传统的“酸浆发酵法”独特工艺,提取高纯度淀粉,然后经过打糊、漏粉、浸洗、晾晒或者烘干精制而成。

    粉丝与粉条,性味相同,仅有粗细之别,其区别标准是:凡直径大于0.7毫米的称为粉条
,直径小于0.7毫米的为粉丝。粉条与粉丝的制法也大同小异。除大豆以外的豆类淀粉,均可制作粉条。薯类制作的粉条品质也很好,其中红薯粉条——灰色、黄色,有宽有细,营养丰富;和红薯一样,是抗癌食品,适于熬、炒和凉拌;马铃薯粉条——色白,条细,养分多,适于熬菜,烹炒和凉拌菜用。

    我国悠久的食用传统表明,动物性油脂与粉条相配时,可获得其他调料难以达到的美味。比如,猪肉牛肉羊肉兔肉炖粉条,鸡鸭鹅肉炖粉条,都格外香醇味美!粉丝粉条,食用前一般需先经水浸泡发透,可烧、炒、炖煮、凉拌,也可制馅包膜,荤素皆宜搭配。虽然冷热皆可,但一般讲,粉条更适合热炖,粉丝更宜于凉拌。

    龙口粉丝,是从古到今,山东广大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完善,而逐步发展到了如今的先进工艺和优异品质。在明朝嘉靖年间就蜚声商界、畅销中外,历史上因从烟台龙口港外运,故而得名为“龙口粉丝”。而其实,最早的“龙口粉丝”并不是龙口市(黄县)生产,而是招远县制作的。

    龙口粉丝,是山东省烟台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明末清初,招远人创造了绿豆做粉丝的新技艺、新工艺。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招远粉丝以丝条均匀、质地柔韧、光洁透明而闻名国内外。1860年,招远粉丝开始集散于龙口港装船外运、出口国外,为了与烟台其他地区的粉丝区别开来,包装物上标以“龙口粉丝”“招远基本地”字样,这才开始称作
“龙口粉丝”。



【字数:3798字【2018-06-05定稿【2016-08-06/14:37开始写草稿】
人边绕缸走动旋转、是乡村颇有特色的劳动场景。一片热烈繁忙的红火景象。不需要自己费事
费力.意思一个是.用地瓜并不能直接做出.捡出一些不太好的.白色很是感?人!放在冷水锅里
那一句哪去了?类似面条过一遍冷水?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LMC 于 2018-6-5 14:27 编辑

———— 附   录  1 ———— 贾 思 勰  (简介一)

【这个材料不错。分享一下。但愿没有影响大家】

贾思勰的医学著作贾思勰的简介
12级分类:浏览2118次2013.07.03

贾思勰的农业科学技术巨作是《齐民要术》。
贾思勰(jiǎ sī xié),北魏时人,汉族,益都(今属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人,生活于我国北魏末期和东魏(公元六世纪),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 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作《齐民要术》一书。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表彰他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临淄区在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开发区——万亩农业示范园内建馆以志纪念。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LMC 于 2018-6-5 11:28 编辑

【这个材料不错。分享一下。太长,不知道文友们是否感兴趣。但愿没有影响大家】

———— 附   录   2  ———— 贾 思 勰 (简介二)


贾思勰
所属类别 : 历史人物|社会人物
贾思勰(xié),北魏益都(今属山东寿光)人,生平不详,曾任高阳郡(治高阳,今属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约在北魏永熙二年至东魏武定二年间(533~544),贾思勰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取材布局,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该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彰显贾思勰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临淄区在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开发区万亩农业示范园内建馆以志纪念。

  5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
贾思勰  国籍  北魏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山东益都( 今属山东青州 )
出生日期  不详  逝世日期   不详   职业   郡太守、农学家
信仰  道家
主要成就  撰写《齐民要术》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生平   3主要成就   4齐民要术   5书籍版本  6名言   7后世纪念

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北魏青州益都(今属山东寿光)人。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属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回到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活动,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

约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至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54年)间,贾思勰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作《齐民要术》。 全书凡10卷92篇,11万多字,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范畴。卷首有"序"和"杂说"各一篇。"序"是全书的总纲,"杂说"则被认为是后人所作。该书主要内容有:土壤耕作和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园艺和植树技术,包括蔬菜和果树栽培技术;动物饲养技术和畜牧兽医;农副产品加工和烹饪技术等。书中引用了100多种古代农书和杂著的内容,使《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及《陶朱公养鱼经》等一些佚失著作的部分内容得以保存下来,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齐民要术
据史料记载,贾思勰曾任北魏青州高阳郡太守。因其生活的年代正值北魏由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走向经济衰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他深感恢复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活对巩固政权实为必要。他十分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自高阳太守卸任后,贾思勰就开始致力于农学研究,足迹遍及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

突出贡献
贾思勰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齐民要术》全书结构严谨,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加工、酿造与利用;从种植业、林业到畜禽饲养业、水产养殖业,论述全面,脉络清楚。在学科类目划分上。书中基本依据每个项目在当时农业生产、民众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轻重位置来安排顺序。在饲养动物方面,先讲马、牛,接着叙述羊、猪、禽类,多是各按相法、饲养、繁衍、疾病医治等项进行阐说,对水产养殖也安排一定的篇幅作专门载说。叙述的农业技术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适宜。有的因缺乏素材,只保留名目,申明:"种莳之法,盖无闻焉。"元代《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清代的《授时通考》四部大型农书均取法《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书中所载的种植、养殖技术原理原则,许多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将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齐民要术》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养鱼。役畜使用强调量其力能,饮饲冷暖要求适其天性,总结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成熟经验。养猪部分载有给小猪补饲粟、豆的措施。书中已注意到饲育畜禽等在群体中要保持合理的雌雄比例。"养羊篇"提出10只羊中要有2只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则会造成羊群纷乱。对养鹅、鸭、鸡、鱼等都提出了雌雄相关的比例关系,鹅一般是 3 雌 1 雄,鸭 5 雌 1 雄。池中放养雌鲤20尾则配雄鲤4尾。

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酒、酱、醋等可能发明很早,但详细严谨揭示其制作过程,以《齐民要术》为最早。在"作酱法第七十"中,首先叙述用豆作的酱,但也记载了肉酱、鱼酱、榆子酱、虾酱等的制作方法。在"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提到藏生菜法:"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杂菜种别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许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经冬,须即取。粲然与夏菜不殊。"与"假植贮藏"措施基本相同。

记载有许多农业技术的观察材料。"种韭第二十二"中提到"韭性内生,不向外长"。"种梨第三十七"中提到梨树嫁接,接穗,"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丑"。同篇还有"每梨有十许子,唯二子生梨,余生杜"。"种椒第四十三"讲叙椒的移栽时称:"此物性不耐寒,阳中之树,冬须草裹,其生小阴中者,少禀寒气,则不用裹。"这些,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观察记载材料,得到后世农学家的重视。

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分析。尽管《齐民要术》序中写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反映作者受当时崇本抑末、非议经商的思想影响较深。但在全书中,如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篇,却详细描述了怎样进行多样经营,如何到市场售卖,怎样多层次利用农产品等有关经济效益的内容。在"种榆白杨第四十六"中,具体叙述榆树播种、杨树插枝育苗的技术,幼树隔 3至5年间伐作材料出售。

农学思想
顺应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贾思勰认为,农作物生长是有规律的。谷子成熟有早晚,早熟的谷子,棵体矮小,果实多。晚熟的谷子,长的高大,而果实少。强壮的苗长得短小,黄谷就是这样。

以粮食为中心,多种经营。贾思勰重农,首先是重视粮食生产。但他又并不把农业生产归结为生产粮食,而是要多种经营。《齐民要术》包括了粮食作物、园艺作物、林木、种桑养蚕、畜牧、养鱼、农副产品加工等内容。贾思勰认为,农副产品加工是农业生产的继续,是生产转向消费的必要环节。经过加工的农副产品,不但满足了消费的需要,而且价值提高了。《齐民要术》中就有酒、醋、酱、豉的制作,还有把粮食、蔬菜、果品、肉鱼加工成耐储食品的方法。

重生产成本,有经济核算。《齐民要术》是要教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可是农民要生产就有一个生产成本问题。贾思勰在书中谈到,实际是教导农民,首先要按市场条件来安排生产,其次要有适当的规模和合理的田间布局来生产。要使用临时性雇工,以降低成本。要重视成本核算和利润的计算。《齐民要术》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教农民如何计算,甚至连运输、销售的费用都有计算 。

创新思维
贾思勰当过太守,有当过太守的官身,可是他对农业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嘴上,或单单把别人的经验写在纸上。他是亲自去做,有了体验,再记录下来。就是说他写出来的,或总结出来的经验,是经过实践的。贾思勰为了掌握养羊的经验,他买了二百头羊,自己亲自去养。对种地,贾思勰更是不辞辛苦,到田头,住老农的窝棚,虚心向老农求教。对如何提高土地的地力,使农作物不断从土地得到充足的养料,更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著作简介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农书巨著,成书于东魏武定二年(544年)以后,一说为533年至44之间。《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书前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农谚三十多条。全书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另外,书前的"自序"、"杂说" 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一般认为,杂说部分是后人加进去的。书中收录1500年前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书中援引古籍近200种,所引《泛胜之书》、《四民月令》等汉晋重要农书现已失传,后人只能从此书了解当时的农业运作。

成书背景
《齐民要术》成书的时间为公元6世纪三、四十年代,它的问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基础的。北魏之前,我国北方处于一种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一百多年以后,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逐步统一了北方地区,社会秩序由此逐渐稳定,社会经济也随之从屡遭破坏的萧条景象中逐渐恢复过来,得到发展。北魏孝文帝在社会经济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尽管如此,当时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有待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贾思勰认为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是否富强,于是他便萌生了撰写农书的想法。

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农业生产的蒸蒸日上,也为贾思勰撰写农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贾思勰为官期间,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曾经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各种实验,饲养过牲畜、栽种过粮食。贾思勰不但注重亲身实践,而且善于向经验丰富的老农学习,吸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齐民要术》是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富有经验的老农当中获得的生产知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亲身实践与体验,认真分析、系统整理、概括总结,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这部伟大的著作 。

著书特点
贾思勰除认真吸收前人的典籍和农书中的精华、搜罗大量农谚歌谣外,还很注重考察和汇集同时代人的生产经验,有时还亲自试验。

贾思勰著书征引前人典籍,而不拘泥于前人见解。《齐民要术》许多卷篇都有相当分量的前代文献引述,为后世农书树立了范例。公元前l世纪西汉《泛胜之书》这部农学巨著,全书已无法寻觅,它的重要片段由于《齐民要术》的摘引,才得以保存下来。陶朱公的《养鱼经》等佚籍亦是如此。历史文献的征引,可以使人们较易看出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与继承关系,其弊病是有可能会导致泥古守旧,影响创造性的发挥。贾思勰在达方面是较为注意的,"种谷第三"引述《泛胜之书》播种段落有:"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贾思勰不同意此看法。他援引《史记》中"阴阳之家,拘而多忌"之类的话,并说:"止可知其梗概,不可委曲从之。"

对当代农业科学技术新进展的敏感和及时总结归纳,是贾思勰获得成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给中国农学宝藏添加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内容。如在选留作物良种方面,书中记载了粟的品种97个,黍12个,穄6个,粱4个,秫6个,小麦8个,水稻36个(其中糯稻11个)。在"种谷第三"所录粟97个品种中:有11个转自前人记载,86个是贾思勰自己搜集补充进去的。并指出北魏当时粟的品种命名法"多以人姓字为名目","亦有观形立名,亦有会义为称",还有根据味美味恶、是否易舂、早熟晚熟等命名的。这些记叙,贾思勰当时只是"聊复载之云耳"。而现今却对他所归纳的作物品种名称和命名原则给予很高的评价。

贾思勰之所以获得成功,还得益于注重调查和实地体验。从《齐民要术》的内容可以看出,既有广泛的种植业技术,也有养畜业的丰富经验,对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产品加工酿造和民众的吃食,叙述得也相当详尽。他的足迹并未局限于家乡附近,而是遍及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广泛的地区。他引民谚"智如禹汤,不如常更(指经历)",表明自己的见解是:即使有夏禹、商汤那样开国帝王般的智慧,也不如亲自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来得可靠。"养羊第五十七"记述了他自己家养羊的经验教训;"作酢法第七十一"中讲的作醋方法,是"已尝经试"的。如果没有坚实可靠的调查访求和亲自尝试,《齐民要术》难于达到如此精炼正确的程度,更不可能影响这样久远。贾思勰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总结出的"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原则,几乎成为其后我国古代农学家共同遵循的守则。就是现今,农学家们也不能对之稍有轻忽。

《齐民要术》所以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典籍中影响深远之作,与作者思路开阔、明于哲理、有济世救民的抱负也有关系。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指明,学习古圣先贤的教导,其根本目的是"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如何让民众生活安定,使他们富足和得到教养。对待历代人们提出的兴农主张和具体措施,他总是给予很高评价,称之为"益国利民,不朽之术"。所以,他写作的《齐民要术》也是"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齐民",指平民,"要术",为从事生产生活重要事项的技术。

贾思勰注重实践经验的归纳与提炼,但也很强调遵从事物发展规律。"种谷第三"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就是这方面的不朽名句。

历史意义
该书自出版后,受历朝重视,传遍海外后亦被常成为研究古物种变化的经典,达尔文研究进化论时,曾参考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有说此书正是《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用了不少篇幅介绍了蔬菜种植、果树和林木的扦插、压条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树抚育方面的技术。 在植物保护方面,提出了一些防治病虫害的措施,还记述了当时果农熏烟防霜害的方法:"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煴音云,yún,意思是没有火焰的暗火。)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就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看天气判断降霜的经验和防霜的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在普遍应用。《齐民要术》非常重视选育良种对于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作用。书中仅谷种就搜集了八十多个品种,并且按成熟期、植株高度、产量质量、抗逆性等特性作了比较科学的分类。还叙述了播种前怎样进行选种、晒种、浸种和用药物或者肥料拌种等种子处理方法,其中不少措施非常巧妙、合理,直到今天还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

《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六世纪以前家畜家禽的饲养经验并搜集记载了兽医处方四十八例,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方面,如直肠掏结术和疥癣病的治疗方法,历时一千四百多年,仍然沿用。《齐民要术》中还有我国独特的制曲、酿酒、制酱、作醋、煮饧(音形,xíng,糖稀的意思)以及食品保存和加工工艺的翔实记录,其中许多是现存最早的资料。《齐民要术》是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它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和北魏以前农业生产技术,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贾思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划分。《齐民要术》全书结构严谨,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加工、酿造与利用;从种植业、林业到畜禽饲养业、水产养殖业,论述全面,脉络清楚。在学科类目划分上。书中基本依据每个项目在当时农业生产、民众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轻重位置来安排顺序。把土壤耕作与种子选留项目列于首位,记叙了种子单选、单收、单藏、单种种子田、单独加以管理的方法。在栽培植物方面,对农田主要禾谷类作物作重点叙述。豆类、瓜类、蔬菜、果树、药用染料作物、竹木以及檀桑等也给予应有的位置。在饲养动物方面,先讲马、牛,接着叙述羊、猪、禽类,多是各按相法、饲养、繁衍、疾病医治等项进行阐说,对水产养殖也安排一定的篇幅作专门载说。叙述的农业技术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适宜。对当时后魏疆域以外地区的植物,也曾广为搜集材料并予以注释解说。有的因缺乏素材,只保留名目,申明:"种莳之法,盖无闻焉。"这种注重种植业、养畜业、林业、水产业、加工业间的密切联系,叙述所处疆域兼及其境外农产的结构体系,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具有首创的意义。《齐民要术》以后,中国著名的农学古籍与《齐民要术》规模相似的有元代《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以及清代的《授时通考》。这四部全面性大型农书均取法《齐民要术》,并以《齐民要术》书中的精练内容作基本材料。《齐民要术》书中所载的种植、养殖技术原理原则,许多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第二,精辟透彻地揭示了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技术的关键所在,规范了耕、耙、耱等项基本耕作措施。黄河中下游地区,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迅速,夏日连雨等特点极为明显。从远古以来,形成的对应措施是注意农时,讲究农耕方法。1972年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壁画中,已发现有畜力挽拉耙耱的图象。其年代要比《齐民要术》撰成早两个世纪以上。《齐民要术》在耕、耙、耱等重要农具的阐说,耕、耙、耱、锄、压等技术环节的巧妙配合,犁、耧、锄等的灵活操用诸方面作了系统的归纳,规范了秋耕、春耕的基本措施,若干重要作物的播种量,播种的上时、中时、下时以及不同土质、墒情下的相应播法。《齐民要术》在改造土性、熟化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地力,在作物轮作换茬,在绿肥种植翻压,在田间井群布局与冬灌等方面,有许多重要的创见。《齐民要术》把黄河中下游旱地农耕技术推向了较高的水平。千余年间,在近现代农学方法应用以前,世代治农学者很少能在北方旱地农耕技术领域添加重要的新内容。

第三,将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齐民要术》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养鱼。役畜使用强调量其力能,饮饲冷暖要求适其天性,总结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成熟经验。养猪部分载有给小猪补饲粟、豆的措施。书中已注意到饲育畜禽等在群体中要保持合理的雌雄比例。"养羊篇"提出l0只羊中要有2只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则会造成羊群纷乱。对养鹅、鸭、鸡、鱼等都提出了雌雄相关的比例关系,鹅一般是3雌1雄,鸭5雌l雄。池中放养雌鲤20尾则配雄鲤4尾。

第四,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在《齐民要术》中占显著地位。酒、酱、醋等可能发明很早,但详细严谨揭示其制作过程,以《齐民要术》为最早。在"作酱法第七十"中,首先叙述用豆作的酱,但也记载了肉酱、鱼酱、榆子酱、虾酱等的制作方法。在"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提到藏生菜法:"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杂菜种别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许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经冬,须即取。粲然与夏菜不殊。"这一鲜菜冬季贮藏的方法与现在的"假植贮藏"措施基本相同。

第五,记载有许多精细植物生长发育及有关农业技术的观察材料。"种韭第二十二"中提到"韭性内生,不向外长"。 "种梨第三十七"中提到梨树嫁接,接穗,"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丑"。同篇还有"每梨有十许子,唯二子生梨,余生杜"。"种椒第四十三"讲叙椒的移栽时称:"此物性不耐寒,阳中之树,冬须草裹,其生小阴中者,少禀寒气,则不用裹。"这些,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观察记载材料,得到后世农学家的重视。"种谷楮第四十八"中提到种楮子时与麻混播,秋冬留麻,为楮树幼苗"作暖",这是在深刻认识两种植物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相应采取简便易行的保护措施。"栽树第三十二"中所述果树开花期于园中堆置乱草、生粪,煴烟防霜的经验尤为可贵。其中叙述成霜条件是"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所讲与现代科学原理相符,而遇此情况要:"放火作燃,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类似的煴烟防霜措施,至今仍是减免霜害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

第六,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尽管《齐民要术》序中写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反映作者受当时崇本抑末、非议经商的思想影响较深。但在全书中,如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篇,却详细描述了怎样进行多样经营,如何到市场售卖,怎样多层次利用农产品等有关经济效益的内容。在"种榆白杨第四十六"中,具体叙述榆树播种、杨树插枝育苗的技术,幼树隔3至5年间伐作材料出售。种白杨一节,曾计算:1亩3垄,l垄720穴,1穴屈折插l杨枝,两头出土,1亩可得4320株,3年可为蚕架的横档木,5年可作屋椽,l 0年能充栋梁。以售卖蚕架横档木计算,1根5钱,1亩岁收21600文。1年若种30亩,90亩地3年1轮,可周而复始,永世无穷。"种葵第十七"提到,都邑郊区有市集之处,蔬菜种植安排得好,亦可实观周而复始、日日无穷的周年产销。《齐民要术》"卷头杂说"虽为后人添加,但长久以来已与全书融为一体。其中也曾叙及l0亩地内种葱、瓜、萝卜、葵、莴苣、蔓菁、芥、白豆、小豆等的精细种植计划,并指明,"若能依此方法,则万不失一"。书中还记载有较多以小本钱多获利的实际内容。现代学者从经济科学角度研究《齐民要术》,认为贾思勰的著作不单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古代农业技术典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营方法方面的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作为一部科学技术名著,经历约l500年的时间,仍被人们奉作古农书的经典著作。农史学家称颂《齐民要术》中旱地农耕作业的精湛技艺和高度理论概括,使中国农学第一次形成精耕细作的完整体系。经济史学家认为将《齐民要术》看作是封建地主经济的经营指南。还有人提出应该称它为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封建地主的家庭经济学。从事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果蔬贮藏的技术工作者都可以从书中找到古老的配方与技法,因而食品史学家对《齐民要术》也颇为珍视。

书本悬疑
贾思勰
贾思勰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等活动的地域范围主要在黄河中下游。《齐民要术》"种蒜第十九"写有:"今并州无大蒜,朝歌取种","并州豌豆,度井陉已东,山东谷子,入壶关、上党,苗而无实","皆余所亲见,非信传疑"等语。表明贾思勰所亲见的农园作物己涉及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朝歌(今河南汤阴附近)、壶关(今山西壶关)、上党(今山西长治)、井陉(今河北井陉)等许多地方。其他卷篇亦可觅出贾思勰足迹所到的一些线索。贾思勰任职的高阳郡,北魏时期曾有两个,一为瀛州高阳郡(今河北高阳一带) ,设郡历史悠久;一为青州高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魏书》"地形志"称:"故乐安地,(南朝宋)刘义隆置,魏因之。"《魏书》"高祖纪"亦载延兴元年(公元471年)"青州高阳民封辩自号齐王,聚党干余人,州军讨灭之"等语。贾思勰在哪一个高阳郡任太守?贾思勰是实职的地方官员抑或是输粟赏授的官阶?有待史家的深入探究。

书籍版本
《齐民要术》在《隋书·经籍志》"农家类"中有著录。全书共10卷92篇,合大字7万余,小字夹注4万左右。这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农学著作,自公元6 世纪初撰成,到北宋,其间经500年左右,全靠手抄流传。北宋时期,书籍刻印业发展较快,技术趋于完善,它才得以付梓。王应麟《玉海》说:"宋朝天禧四年 (1020)八月二十六日,利州转运史李昉请颁《四时篆要》与《齐民要术》二书,诏使馆阁校勘镂本摹赐。"历时约五六年,至天圣年间才刻完。《玉海》另引宋《国史补》称,"天禧中颁《齐民要术》于天下,以教种植蓄养之方",这里,《国史补》误把诏令刻刷年份当作颁发书籍年份。可以确认,北宋天禧四年诏刻刷的崇文院刻本,是《齐民要术》第一个刻印本,也是后来其他各本据以传抄、刻印的祖本。

《齐民要术》现在存世的约有二十四五个版本。栾调甫《齐民要术版本考》称:"按要术传刻之本,以宋崇文院校刊为鼻祖,龙舒重梓是其子本,元明翻刻,悉属云仍,而清儒校刊者,则又汲古之嗣续也。"晚近各家学者认为《齐民要术》现存世20余个版本,源自3个祖本,一是北宋崇文院原刻本,但到南宋时期,此本已属稀有名贵。现在我们在国内能见到的北宋系统本《齐民要术》,则是日本珍藏本的影印本;二是南宋绍兴本,又称龙舒本,现在国内最好的《齐民要术》的旧版本,是明代据龙舒本抄出的一种。国内传刻多以两宋系统本为祖本;三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湖湘本,转刻自南宋绍兴本 。

名言
力能胜贫,谨能防祸。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采捃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智如禹汤,不如常耕。
天为之农,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纪念馆
贾思勰纪念馆
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表彰他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临淄区在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开发区万亩农业示范园内建馆以志纪念。该馆位于济青高速公路临淄段北侧,下临淄路口向北500米即到。 贾思勰纪念馆掩映在一片新型果树和农作物之中,与周围环境和谐的融为一体,更显古朴典雅。

该馆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投资100多万元;在纪念馆门斗南侧的横梁上悬挂木质横式馆牌,黑底铜字,上书六个端整秀雅的魏碑字:"贾思勰纪念馆"。迎门处是一座精工高雕的贾思勰石雕像:贾思勰白发飘然,手捻胡须,右手握书,凝神静思。馆的一层为古代部分,主要展示贾思勰生平和其对农业所作的巨大成就;二层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与成就展览。

贾思勰纪念馆一层的展出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展出贾思勰及同宗兄弟贾思同、贾思伯的生平要略,以及贾思勰当年生活环境的复原图。第二部分利用微缩手法再现古代酿酒作坊制酒场景、贾思勰深入民间和田间地头了解耕作和种植技术的场景、古人生产生活的部分场景等,通过大量的文字版面介绍、绘图说明、实物展示、照片、沙盘等手段,系统展示了《齐民要术》的思想体系和科学技术成就。第三部分主要展示国内外现存《齐民要术》版本的实物、复制件、影印本照片、引用的历史典籍和国内外对《齐民要术》的研究情况。贾思勰纪念馆汇集了当今研究成果之大成,系统展示了《齐民要术》之精要,整个展厅空间丰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纪念邮票
1980年11月20日我国发行了《J58 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邮票四枚,第2枚就是贾思勰

词条标签: 人物 历史人物 农业科学家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LMC 于 2018-6-5 14:27 编辑

———— 附   录  3 ————   孙   膑(简介三)

【这个材料不错。分享一下。但愿没有影响大家】

孙膑 - 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
所属类别 : 历史人物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孙膑
国籍
齐国
出生地
阿、鄄间(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北)
职业
军事家

主要成就
取得桂陵、马陵之战的胜利
代表作品《孙膑兵法》
流派
兵家
追尊
武清伯
目录
1人物生平
2军事思想
3人物评价
4后世地位
5纪念
6艺术形象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孙膑画像
卫公子惠孙之后,以字为氏。卫有陶叔,为司徒后有,陶叔氏、司徒氏。 武公生季衅,采于宁为宁氏。 孙权号吴,而四世亡于晋,又有厉氏(孙皓以秀奔魏改姓厉。 《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与《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等碑文,孙武源出卫国姬姓孙乙。唐代孙壬林自述家族世系的碑文记载孙膑是卫武公的后代。

逃奔齐国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庞涓后来出仕魏国,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 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1]

田忌赛马
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作为赌注。孙膑发现比赛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建议田忌加大赌注,并且向他保证必能取胜。孙膑在"田忌赛马"故事中所采用的方法,被视为"策对论"的最早运用。

桂陵之战
孙膑 画像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 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次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邹忌反对救援,而段干朋则建议齐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来疲劳魏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齐威王采纳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齐军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

折叠马陵之战
孙膑
公元前342年,魏将穰疵在南梁(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和霍(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击退韩将孔夜的军队, 韩昭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救。 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率军袭击魏国首都大梁。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军事思想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在战争观方面,孙膑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他强调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以强有力的武力作为保障,才能够使国家安定、富强。但是他反对穷兵黩武,指出作战胜利能够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但战败也同样会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战必然会灭亡,自取其辱,所以必须慎重地对待战争,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孙膑主张积极地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来获得胜利,这样才能做到以战争抑制战争。他指出政治和经济条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强兵"必先"富国",只有具备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作为后盾才能做到"事备而后动"。他又指出民心军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战争必须顺应民心军心,要做到"得众"、"取众"。

战争认识论方面,孙膑提出将领要知"道","道"就是战争的规律。孙膑认为作战时人众、粮多、武器精良等因素都不足以保证取胜,只有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了解敌我双方情况,指挥得当,才能保证取胜。为此他专门阐述了积疏、盈虚、径行、疾徐、众寡、佚劳六对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矛盾,还对"奇正"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认为将领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些矛盾的作用,把握了这些矛盾的转化规律,才能利用微妙的变化出奇制胜。

战略思想方面,孙膑强调"必攻不守"。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进攻敌人防守的薄弱环节,不仅能够有效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能够转换攻守形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战术方面,孙膑提出"因势"、"造势"的思想。充分利用敌我双方的条件,造成有利于我的态势,以扭转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

在具体的战术方面,孙膑对阵法进行了专门论述,进而分析了攻击各种战阵的对策。他还专门论述了攻城的问题,把处在不同地形的城分为难攻的雄城和易攻的牝城两类,论述了当时攻城的策略与技术。

在军队建设、管理方面,首先,他对君主和将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将领必须忠于君主,君主不应该干涉将领的具体军务,将领要有独立的军事指挥权。其次,他对将领的素质进行了较多的论述。将领应当具备义、仁、德、信、智五个要素,他还分析了能够致使将帅作战失败的品德缺陷。最后,他就管理队伍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可以概括为任用贤能、严明纪律、奖惩公平、赏罚及时。

但是孙膑的军事思想也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他对战争的性质分辨不清,把士兵纯粹当作被驱使的工具,有些战略战术的表述过于简单片面,有时还夹杂着迷信观念,这也是应当指出的。

人物评价
鲁仲连:"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

贾谊:"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司马迁:"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2]

刘向:"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亦灭其国。"

班固:"当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颜师古注:孙武、孙膑、吴起、商秧、白起也。"

孔融:"不能止人遂为非也,适足绝人还为善耳。虽忠如鬻拳,信如卞和,智如孙膑,冤如巷伯,才如史迁,达如子政,一离刀锯,没世不齿。"

葛洪:"孙膑思骋其秘略,而司马刖之。"

司马贞:"其孙膑脚,筹策庞涓。"[2]

周昙:"曾嫌胜己害贤人,钻火明知速自焚。断足尔能行不足,逢君谁肯不酬君。"

曾巩:"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十七史百将传》:"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树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孺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3]

徐钧:"百年家学妙兵机,知彼犹怜己未知。绝爱奇功成砍树,何缘卫足不知葵。"[4]

陈元靓:"孙子知兵,翻为盗憎。膑足口行冤,坐筹运能。救赵存韩,军振威棱。削诸丑类,夫差马陵。功镂鼎彝,书揆缄藤。龙豹之韬,何愧典刑。"[5]

《幼学琼林》:"孙膑吴起,将略堪夸;穰苴尉缭,兵机莫测。"

黄道周:"孙膑学艺,才高被忌。刖足致伤,黥刑使废。谁知载归,反为齐利。救赵趋梁,已夺其气。减灶诱之,自奔速毙。万弩马陵,岂容回避。竖子成名,是谁之意?"

毛泽东:"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后世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齐将孙膑"。[6] 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田单、赵奢、廉颇、李牧、王翦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孙膑。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孙膑亦位列其中。

纪念
孙膑墓
孙膑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箕山镇孙花园村东北500米的向阳河东岸。

孙膑晚年辞官回归故里,在月厌河畔建一花园著书立说。当时,齐王经常派员到此探视孙膑这位曾一度为齐国建立了卓越功勋的一代兵师,并在花园东北建起了供官员歇宿的驿馆。孙膑辞世后,葬于花园东北侧驿馆前,前往祭奠的官员和百姓络绎不绝。久而久之,此处成为圣地,日渐繁华,驿馆进而发展成为驿城。后来,佛教传入中国,此处便又建起一座驿城寺。

1990年,在此地出土了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修亿城寺的墓碑一块,上刻有"膑墓址深邃",经考证确定孙膑墓址在此。经孙氏族人重建,孙膑墓占地600平方米,其中墓丘直径4米,封土高3米,立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7]

孙膑拳
孙膑拳是广布于山东省境内的一种外家拳术,始创于晚清时期,由于习练者多穿长袖衣服,人称"长袖拳";又因打拳时动作开合张显,又称之为"大架拳"。但孙膑拳是否为孙膑所创所传,已无从考证。2011年,孙膑拳被列为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

艺术形象
民间传说
孙膑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以"孙膑赛马"和"围魏救赵"闻名全国,特别是他和同学庞涓之间的恩怨纠葛,更因为《孙庞斗智演义》的流传而为老百姓所津津乐道,有五个行业尊孙膑为祖神。

第一是制靴业、制鞋业神。传说孙膑被庞涓暗害后,为保护被削去髌骨的伤腿,用兽皮制成有史以来第一双过膝皮靴,后世的靴匠于是把孙膑尊为制靴业神。还有一个传说是孙膑一日下山,遇上一个被毒蛇咬伤的樵夫。为了不让蛇毒攻心,孙膑一剑把樵夫的双脚砍了。樵夫一见脚没了,很不愿意。孙膑于是把自己的双脚砍下来,安在樵夫身上。孙膑没脚了,叫樵夫把鞋脱下来安在自己脚上。樵夫忘了问孙膑的大名和住处,回到家被妻子、孩子埋怨。樵夫的妻子说:"为了报答恩人,我们多做几双鞋子送去,免得他鞋磨破了又要受罪。"于是樵夫拿着鞋子到处打听。后来,樵夫找不到孙膑,就把鞋子送给人们穿,以此来了却自己的感恩之情。樵夫夫妻俩一直不停地做鞋、送鞋,天长日久穿了他家做的鞋的人常送些钱粮来,然后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帮着为别人做鞋,于是鞋匠这一行当就兴起来了。后来,鞋匠们知道了孙膑救樵夫的事,就把他敬奉为鞋匠的祖神,称孙祖、孙膑老师、孙膑神师、孙膑真人。鞋匠们一般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师,感谢祖师传艺后代。鞋匠的徒弟们在祭祀祖师后,向师傅献鞋,请求师傅指点。旧时北京鞋靴业者还在正月二十八在前门外同兴堂饭庄,举行祭祀孙膑的活动和宴会。

第二是皮革业神。传说孙膑被庞涓挖膝之后,只好跪步行走,这样要用皮张裹缠膝部。因为带毛的原皮非常硬,磨得膝部非常疼,他就将皮子去毛并使其柔软,用起来舒服,缝制也方便。从此便出现了皮革业,而孙膑也成了这个行业的始祖。旧时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南京的皮匠们都要聚会为孙膑祖师爷举行祭祀活动;今云南丽江古城附近束河古镇的"三圣宫"楼阁,至今还供奉着皮匠祖师孙膑的塑像。

第三是烧炭业神。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冬天,鬼谷子命令两个徒弟孙膑、庞涓去找 "无烟柴"。 孙膑决心一定要找到"无烟柴",而庞涓却为人十分狡诈,借故不去找。孙膑找了好多天没找到,忽然飞来一群乌鸦,一边飞,一边"哇哟"、"哇哟"地叫着。孙膑一听, "哇哟"、"哇哟"不就是"挖窑烧炭"吗?于是他挖了个土窑,又在山上砍了一些木头砍成一段一段的,装入窑中。点火后,几天功夫,就把一窑木炭烧成了。他用火点燃一试,果然没烟。"无烟柴"找到了。鬼谷子对孙膑十分满意,而庞涓对孙膑也就更加忌恨了。从此,人们把孙膑尊为烧炭业的祖神。

第四,豆腐业神。传说鬼谷子为考验孙膑、庞涓,假装生了病。孙膑为让老师吃点有营养的东西,就磨了豆浆。正巧他晾的盐,被露水化成盐水流进了豆浆,豆浆就成了豆腐(还有一个传说是庞涓往豆浆里洒了泡尿)。鬼谷子吃完豆腐后,夸奖了孙膑,要求孙膑再做点。庞涓十分嫉妒孙膑,偷偷的往盐水里加了点石膏水,没想到也成了豆腐。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孙膑和庞涓供奉为豆腐业的祖师爷和保护神。

第五是泥塑业神。无锡惠山泥塑从业者,从很早就供奉孙膑为本行业祖神。传说孙膑曾流落吴地以做泥人为生;后来孙膑出任齐国军师,以泥人、泥马布阵,破了庞涓的"五雷阵"。再后来,惠山人把孙膑捏泥人的技艺继承了下来,从此惠山泥人声名远扬。[9]

文学形象
孙膑画像
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孙膑于第八十七回《说秦君卫鞅变法 辞鬼谷孙膑下山》中登场。

在第八十八回《孙膑佯狂脱祸 庞涓兵败桂陵》中,魏惠王想要试探孙膑的才能,命孙庞二人演练阵法。其余记载与《史记》基本相同。

明末清初的吴门啸客所著历史小说《孙庞斗志演义》。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LMC 于 2018-6-5 14:37 编辑
青衫子 发表于 2018-6-5 08:36
没见过做粉条的,但是从小经常吃,算是家常菜的一种,白菜炖粉条呀什么的,印象深刻。欣赏问好。

欢迎光临!问好!是的,。我们这里也是!祝好!
才投稿,回来去拜读大作!: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LMC 于 2018-6-5 14:37 编辑
刘彦林 发表于 2018-6-5 09:06
MLMC的《【故乡啊故乡 —— 系列散文 5(漏 粉 条 • 粉 条 史)》,呈现给读者的是“漏粉条”的故事 ...

欢迎光临!问好!感谢彦林文友的认可,好评!
文友如此认真、细致的评论,老人敬佩,感动!多谢了。祝好!开心如意!才投稿,回来去拜读大作!: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光笑靥 发表于 2018-6-5 09:50
满仓老师的记忆里都是宝贝啊。我家这里头些年也做粉条,很麻烦的。过程叙述很到位,钦佩

欢迎光临!问好!
阳光老师过奖了!感谢认可,好评!祝好!如意安康!
才投稿,回来去拜读大作!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媚 发表于 2018-6-5 10:36
有治史的手法吧,文章似乎同时具有史料价值。我对于市场的粉,碍于负面新闻什么的,一直不大感兴趣。你这样 ...

欢迎光临!问好!
才投稿,回来去拜读大作!
感谢川媚文友的认可,好评!祝好!如意安康!

下一篇,就写你害怕的卫生清洁问题,草稿已经差不多完成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房子 发表于 2018-6-5 17:11
两个章节,都关乎粉条。前一个详实叙述粉条在作者家乡的生产过程,以及相关生活场景,生产技艺和在时代发展 ...

欢迎光临!问好!
感谢房子文友的认可,好评!防止版主阅读的如此认真,点评这么细致。辛苦了!多谢费心!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LMC 于 2018-6-5 23:47 编辑
甄小竹 发表于 2018-6-5 21:06
仔细阅读了,也长见识了。
我没有见过做粉条的,可是却喜欢吃。
尤其喜欢白菜炖粉条。粉条就是要红薯粉, ...

问好!是的,中国人,吃粉条比较普遍,确实好吃。
不过,豆类做的粉条,更好,更有筋。感谢认可,祝好!开心如意!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墨雨my 发表于 2018-6-5 23:40
我老家有种小吃"肥肠粉",很有滋味。店家下粉条也如同文中所述,很有意思。拜读,学习并问好! ...

问好文友!欢迎,是的。感谢认可,祝好!开心如意!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心是 发表于 2018-6-6 16:38
长知识~~~就日常生活的粉条就写这么好~~~~~大力支持朋友~~~

欢迎光临!感谢支持,谢谢好评!祝好!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牛老伍 发表于 2018-6-6 21:31
满仓老师佳作,很有料呀,拜读!

欢迎光临!朋友好!感谢您的认可,好评!辛苦了!开心如意!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心是 发表于 2018-6-6 16:37
满仓朋友真棒~~高出手就被精华了~~~~~~

感谢童心是老师的好评!祝好!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心是 发表于 2018-6-6 16:37
厉害了满仓朋友~~满仓火了~~~

问好,童心是老师!感谢好评!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7 01:16 , Processed in 0.07018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