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65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素 王 孔 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7-15 2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蒲素平


首先说,我特别喜欢孔子,喜欢是一回事,写出来又是一回事,孔子对于我们来说,太熟悉了。中国的历史,是孔子如影随行的历史,孔子伴随着中国人从两千年前一步步走到今天。不了解孔子,不认识孔子的价值,就不了解中国的过去,也就无法预知和把握中国的明天。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也正因为此,写一篇孔子的文章是极艰难的。说孔子,写孔子的人太多了,历代大儒、专家不计其数,孔子的书,我没有读懂几本,所以我是没有资格写孔子的。可我又是喜欢孔子的,说实话,有些人写的文章我并不喜欢,觉得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说的孔子,远离了孔子本身,留下了迷雾一样的孔子。我们想起孔子的时候,往往首先是想起他的语录,也就是他说过的话,这样有时就禁不住想说几句,写几笔,比如说,写着写着,我怕老夫子突然从我的电脑里走出来,给我谈谈他自己,以及他那个时代。

如果这样,也是一件十分好的事情。

如果这样,有关孔子的好多事就能说得清了。

老夫子是一个极其生动、鲜活的人,一生好学,喜欢笑容满面,喜欢调侃、开玩笑,喜欢唱歌、弹琴,喜欢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喜欢读书、讨论、思考,喜欢射箭,周游。简单地说就是六艺皆通,一个大大的通才,绝对不是文革说的“孔老二是个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人”,那样说,不仅仅是对孔子的侮辱,更是对我们自己智商的一个极大侮辱。

孔子是一个鲜活的人,有着一腔热血,有毛发,有皮肤的人,一个有声音,有笑声,有温度,有色彩,一个极其有意思的人。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其实,我小时候,正是批林批孔的年代,那时把孔子叫孔老二,说孔老二这个家伙克己复礼。那时根本不知道克己复礼是个啥意思,就觉得一定不是好词,然后就听说这家伙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曾翻遍历史也没找到证据,可能是他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治于人吧,所以那时我认定孔子是个剥削阶级,尽管我不知道什么是剥削阶级。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孔子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志于学”。“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赞他“博学”。可见孔子出身贫贱,刻苦学习,是个励志的好青年。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天下殊途同归”,君子“以同而异”,正名分,大一统,天命论。

孔子是个可爱的人,一个有动作的人,他说话音调是高高低低,决不呆板,面目表情极其丰富,合着当时的环境,完全不像现在的老师,一个表情,站在讲台板书。他讲道理,但不死讲道理,他是引导你,让你自己去思索,领悟。他与子路、冉有、颜回等弟子的对话,无不像电影一样,成了一个个立体故事。我想,这也许是《论语.》流传了两千年后,仍然鲜活,道理朴素而大道的原因吧。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孔子善琴,历史记载孔子曾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 但还没有熟练的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襄子又说:“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情感意蕴。”

又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突然大喊,我抓住他啦,抓住他啦。这个人身材修长,目光深邃,玉树临风,君临天下,就是周文王啊。

襄子赞叹说,这曲子就是《文王操》。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抓住事物的本质。




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成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起点,孔子从这里出发,今天我们又回归这里,这是一个多大的圈子啊,历史是这样,文化也是这样。

孔子具有流浪精神,我们一说到孔子的时候,脑袋里出现他带着弟子,坐着牛车颠簸流离于各国之间,一路扬起的风尘遮蔽了道路,路边的荒草在阳光下,或勃勃生机或耷拉着头。

活脱脱一条丧家犬的形象,孔子说,是啊是啊,我就是一条丧家犬。

学术界公认孔子有一种“迷人的情调”,智慧、宽厚、幽默、快乐、健康。

我们看看孔子的流浪之途吧。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孔子做了鲁国很高的官——大司寇,大约相当于后来大家熟知的宰相。仅仅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国人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齐国听到了这个消息就害怕了起来,担心鲁国强大起来会称霸,便送给鲁国国君美女,使其不理国家政事。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去卫国。

到了卫国寄住在子路妻子的兄长颜浊邹家中。卫灵公问孔子:“你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说:“俸米二千石。”卫国也照样给了他俸米二千石。可见孔子的名气有多大。

过了不多久,有人向卫灵公说了孔子的坏话,卫灵公就派人监视孔子的出入。孔子害怕在这里获罪,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卫国。先到了曹国,又到了宋国,并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死孔子,就把树砍掉了。孔子只得离开这个地方。孔子到了陈国,寄住在司城贞子家里。孔子在陈国居住了三年,正好遇上晋国、楚国争霸,两国轮番攻打陈国。于是孔子就离开了陈国,经过卫国时,卫灵公听说孔子到来,亲自赶到郊外迎接。但卫灵公年纪老了,懒得处理政务,也不起用孔子。孔子长叹了一声说:“如果有人起用我,一年时间就差不多了,三年就会大见成效。”孔子在中国历史发出一次又一次长叹。

这一次又一次长叹是下一次行动的起点,是下一个希望的开始。

一路上孔子很忙,除了走路,还要考察,教育学生或者说一边走一边给学生讲,还要游说、做官、施政等,这些是同时进行,忙而不乱,水到渠成。或者说孔子把生活当成了学问本身,当成自己施政的历练。所以说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不是凭空而来,他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是强大的根基。比如,在卫国时,他的一个学生问他,一个地方有人口很多后该怎么办?

孔子答:富之。

富了之后?学生问。

答:教之。

学生赶紧打开小本记录下来,这就是《论语》。

再看一段对话。

路边小店,孔子和弟子们边吃边聊,孔子的教育之路是随时随地。

颜回问:夫子,你所谓的仁道究竟是什么呢?

答:克己复礼,心身一致为仁,仁道发自内心,并不是求人而得。

问:礼之本是什么?

答: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行。




孔子一路奔波,不是为了赚钱,要赚钱,他早就赚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是为了当官的,要当官早就当了,官职司徒,辞职而去。不是为了爆得大名的,他早已名扬天下,弟子满天下。

我们一生追求的功名利禄,在孔子这里,却是不屑一顾。

所以孔子是大气之象,大器之成。

在路上,这不仅仅是一种姿态,就像西游记里说的:赶路要紧。一个春秋时期的六十岁的功成名就的老人,终其一生都在路上,都在自我放逐,都在追寻,都在学习,都在教育,从精神到身体,从思想到灵魂。这里面经过了多少打斗、战乱、凶险,饥饿、白眼、嘲笑等等,凡是我们能想起来的事情,孔子统统遇到了。孔子无怨无悔,自得其乐,这得有多坚定的理想啊,

一个有理想的人是“可怕“的,因为他为了理想,无所惧怕、勇往直前。

一次,在奔走的路上,学生问:老师,我们这么卖力气为他们服务,他们怎么不用我们啊?是我们的仁德不够吗?是我们的智慧不够吗?

多刁难的话题啊?看孔子如何说:一个勤劳的农民未必收成最好,一个最巧妙的工匠做出的工具未必能让人们满意,就像一个人的学说,即是能得到传播,也未必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如果不完善自己的学说,只求世人的接受,那我们的理想就太低了啊。

颜回说:我们的学说不完善,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学说完善了,别人不采纳,那是别人的耻辱。

这就是孔子,孔子的意义在于坚持自己理想和独特性,丧家狗方显其高贵,使其成为了万世师表。

这几年,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着实大大火了一把,其中于丹讲了孔子的《论语》心得,之后出版成书,成为了畅销书,有人送我一本。几年前我在北京参加一个活动,恰好会议有一项议程就是于丹的演讲,讲得也是《论语》心得。于丹说:“《论语》的真谛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让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就是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这观点如何?暂且不讨论,但有一点必须说,于丹忽略了或者说故意没有说出孔子思想的核心,那就是批判性和独立性。比如丧家狗的原意是思想批判性和形态的边缘性。

孔子的学说之所以没有被各诸侯国使用,最直接的一点就是他的批判性让各地君主无法接受,可见批判性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到了汉朝,孔子被封为“素王”,到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发挥的巨大作用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孔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尊称他为“至圣”、 “万世师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大家熟知的一句格言。

时间之流水滔滔西去,其实时间这个东西似乎是恒定的,一直独立于此,但又滔滔而去,渺小的生命面对无穷的空间和时间,这种沧桑感、这种无力感,迅捷地触及了每一个人内心,使你怆然涕下。

孔子呢?孔子六十二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七十岁时总结自己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所有的大道,化为了生命的习惯,生命的点点滴滴历程,是一个看似平易的境界,成为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这就是孔子的境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时孔子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

颠沛流离十四年,公元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这期间,孔子经受了什么样的变故?

当孔子回到家时,老妻已去世,哀哉!孔子垂泪无言。七十岁,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哀哉!至此,一个终生为天下人的人,只剩下自己的学生了。七十一岁,他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先他而去。孔子大哭:“天丧予、天丧予”,“昔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 七十二岁,学生子路在一次战斗中牺牲,数日后,另一个学生冉耕去世。

七十岁的孔子发奋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传道天下,给人鼓舞、借鉴,叫人和谐融洽。近者,可以其中之道奉父母,远者,可以其中之道侍君王且多识于鸟兽草木之王。

公园前479年,孔子七十三岁,正在作《春秋》时,突然有人说,有人在西方猎到麒麟,孔子心中一动,叹到“吾道老矣”,随停著《春秋》。

那一天,孔子唱到(孔子是个擅唱的人):

泰山其颓乎!

梁木其坏乎!

哲人其萎乎!

七日后,泰山一样的孔子倒下,梁木崩、哲人萎。

孔子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三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六年。
2#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22:27 | 只看该作者
本文自《文化的背影》一书,唯觉得此以背影为书名似为不妥,在我看来,孔子文化的身影并未曾转身,亦未曾离去,只有有一颗好古向学之心,孔子随时都会笑容满面地与你洽言欢叙
3#
发表于 2019-7-17 10:59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好岾,学习来了.
4#
发表于 2019-7-17 16:52 | 只看该作者
堕三都的第二年(前四九六),孔丘被赏识他的国君姬宋任命为代理宰相(摄相事),三桓已经大为光火,而孔丘却不到三个月,就把一位很有名望的文化人少正卯逮捕,立即处死。然后宣布少正卯有五大罪状,这五大罪状是:“居心阴险,处处迎合人的意思。行为邪恶,不肯接受劝告。说出的全是谎话,却坚持说的全是实话。记忆力很强,学问也很渊博,但知道的全是丑陋的事情。自己错误,却把错误润饰为一件好事。”这种烟雾蒙蒙的抽象罪名,说明凡是有权的人,都有福了,他们可以随时把这顶奇异的帽子扣到任何一个人头上,而仍能振振有词。恰巧遇到君主主持对天老爷的大祭典,在分祭肉的时候,三桓故意不分给孔丘。这是周礼社会中最严重的一种处分、表示已被深恶痛绝。孔丘只好流亡,出奔卫国。

——柏杨《中国人史纲》
5#
发表于 2019-9-11 15:30 |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生不逢时的孔子!
6#
发表于 2019-10-14 12:23 | 只看该作者
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突出贡献是巨大的、卓越的;他的思想和学说流芳百世,成为当今中华儿女的教科书,成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5 11:25 , Processed in 0.05043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