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7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三国三大战役对企业文化的三大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3 1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国三大战役对企业文化的三大启示


    三国时期是个混乱的年代,近百年之中战乱不断,能称得上大的战役有三个,其意义重大,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研究三足鼎立必然要研究这三大战役。官渡之战曹操PK袁绍,结果曹操获胜,袁绍大败,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盟PK曹操,曹操大败,刘备顺势占据荆州,三国鼎立初具规模。彝陵之战孙权PK刘备,结果刘备大败并病死白帝城,三足鼎立局面进一步得到巩固。这三大战役有众多共同之处,比如都是火攻,官渡之战曹操火烧袁绍乌巢屯粮,赤壁之战周瑜火烧曹操战船,夷陵之战陆逊火烧刘备连营,还有就是都是以少胜多等等,我们不去过多地研究这三大战役的战略意义以及战役特点,我们仅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一番,就颇有价值。

    一、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这三大战役无一例外,都是一方占据绝对优势,刚开始都是势如破竹,后来经过形势演变,双方的优劣态势急转而变,原因何在?在于一方骄兵,一方哀兵。在最先的相持中一方因为有优势,有战绩,结果主帅大意骄傲,甚至一意孤行,进而将帅离心离德,兵将疏于防范,战斗力大减。而另一方因为前期失利,或劣势地位明显,必须背水一战,凝聚力逐渐递增,进而群策群力,一心抗敌,士气大涨,同仇敌忾。官渡之战时,袁绍瞧不起曹操的几万人马,骄傲气焰无限膨胀,致使自己不纳忠言以致失败。赤壁之战时,曹操因为不用一兵一卒尽得荊襄九郡,于是也骄傲起来,就在东南风起,一旁谋士提醒时还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隆冬季节有东南风不足为奇,全没想到东吴周瑜会用火攻。彝陵之战时,也是如此,刘备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人不冷静,心态不平和,危机意识也几乎没有了,此时也离失败不远了。由此我想到我们现在还一直沿用的国歌,就在于提起我们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其意义非凡,用意深远。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 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 前进!进!! ”

    多么铿锵有力声音,像是在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也要胜不骄败不馁。企业文化也应如此,要去强调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应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这样三种意识的团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在企业中形成具有这三种意识的氛围,如此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团队才能无往而不胜。

    二、决策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开门纳谏,进谏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注意方式方法,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纵观三大战役,关键时刻,一旁总有谋臣提醒主帅危机已经来临,但冥冥之中像是有第三只手挡住了主帅的眼睛,这是人性,还是这娑婆世界的必然,我们不得而知。看官渡之战时的袁绍,他简直可以称得上愚蠢至极,该听的都不听,不该听的都听了,当形成属下相互倾轧这个局面时,决策者就应该反思,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是不是自己耳根软,视线被蒙蔽等等。毛主席说过,“堡垒总是最先在自己内部被攻破”。孙子也说,“可胜在敌,不可胜在吾,先为不可胜,待敌可胜之时胜之”。漏洞在于自身,失败的基因首先是自己先行种下的,这点不可不重视。赤壁之战时是曹操自己连上的战船,夷陵之战时是刘备自己在密林中扎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另外还有一个沟通的问题,当主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时,属下如何进谏也是个问题,沮授、田丰等人不可谓不是一等人才,然而下场何其悲惨,何也?不逢明主?其实也不尽然,我认为还有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他们不会沟通。他们不可谓不知道袁绍的为人,从袁绍兵败田丰就知道自己的死期已到这一点,就可知道田丰是了解袁绍的,那么田丰和沮授等人,进谏时就不应该一味死谏,一味地说写袁绍听不进,很刺耳,很容易动怒而干些出格的话来,而是转弯说些、出些袁绍能够接受的话和主意,这样起码自己的下场也不会如此悲惨。赤壁之战曹操败回许都后,酒席宴上曹操嚎啕大哭,他想起了英年早逝的郭嘉,说假如有郭嘉郭奉孝在,就不会有此大败,致使一旁的谋士愤愤不平,说早就提醒过你,是你不听而已。我大胆预测如果郭嘉在,他会以曹操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谏,这就是智慧的层次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对方能不能接受,看怎么说,看谁在说,还有以往的经验等等都会影响决策者是否纳谏,这里面实在是有大学问。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决策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开门纳谏,进谏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以自己的事业为大前提,怎么有利就怎么做,这在企业文化中就是上下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问题,最终目的是实现孙子所说的“上下同利欲”。

    三、智慧魅力无穷,人才至为关键。三把大火、以少胜多都是智慧的象征,是人才力量的集中显现。官渡之战时,曹操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丫就跑出来迎接,因为他有智慧,他知道帮助自己的人来了。赤壁之战时,周瑜、诸葛亮的极高智慧也得到显现,而曹操的谋略人才相对来说就薄弱的多。夷陵之战时也是如此,倘若诸葛亮同刘备一起伐吴,其结果可能就是另外一个了,但西蜀也需要看守,防止曹丕偷袭,而孔明不得不留在西蜀,说到底这还是一个时机问题,官渡之战前田丰就说这不是伐曹的最佳时机,最佳时机已经错过,必须等待新的战机,奈何袁绍不听。智慧的高低在于谁更能把握时机、把握有利态势,变劣势为优势,应时、应机、应势,找准位置,明确方向,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与时俱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创大业,在企业文化中也是如此,要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给更多人才以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因为说到竞争最终还要归结到人才的竞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智慧的人才,如此等等。








[ 本帖最后由 夫子山闲人 于 2010-6-17 17:0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6-14 07:46 | 只看该作者
以历史为借鉴,以具体的战役为背景,作者从骄兵必败的客观事实,引申到企业文化创建与运作之中,有理有据、客观翔实地诠释了“智慧的高低在于谁更能把握时机、把握有利态势,变劣势为优势,应时、应机、应势,找准位置,明确方向,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与时俱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创大业,在企业文化中也是如此,要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给更多人才以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因为说到竞争最终还要归结到人才的竞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智慧的人才”的道理所在,既具有明晰的逻辑性,又充满了辨证的气息。诚如日本剑客信奉的那句“留一只眼睛给自己”的座右铭一样,应时、应机、应势,找准位置,明确方向,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与时俱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创大业的成功前提,就是决策者要客观分析,开门纳谏,“留一只眼睛给自己”,这也是本文的意境所在,颇有借鉴的价值,欣赏并精华支持!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0-6-14 07:47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09:5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敬版细心点评与诚心鼓励

“留一只眼睛给自己”这座右铭确实挺好,很值得认真品悟一番
4#
发表于 2010-6-14 11:00 | 只看该作者
把握时机、把握有利态势,可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
5#
发表于 2010-6-14 21:58 | 只看该作者
有理,不过可转发孙子版,作为军事研究成果理好
6#
发表于 2010-6-15 08:42 | 只看该作者
再次欣赏!
7#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08: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许也 于 2010-6-14 11:00 发表
把握时机、把握有利态势,可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


:) 问好许版,端午节快乐
8#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08: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老庄主 于 2010-6-14 21:58 发表
有理,不过可转发孙子版,作为军事研究成果理好


呵呵,感谢高庄主来读,端午节快乐:handshake
咱们先研究企业文化,再研究军事,其实它们是相通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嘛,

[ 本帖最后由 夫子山闲人 于 2010-6-16 08:22 编辑 ]
9#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08: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0-6-15 08:42 发表
再次欣赏!


问好敬版,端午快乐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6-17 17:37 | 只看该作者
郭嘉论袁绍与曹操

   另外一个故事,是用曹操的例子。郭嘉是曹操初期最好的参谋长,头脑并不亚于诸葛亮,可惜年轻就死了。当时曹操想打培袁绍很困难,袁绍当时是世家公子,部队也多,等于军政大权都掌握在袁绍手里。曹操力量薄弱,简直不能和袁绍比。可是当曹操和郭嘉讨论当时的战略时,郭嘉对曹操说,不必担心袁绍。袁绍一定会失败的,因为袁绍是公子少爷,世家公子出身,处处讲规矩,到处要摆个架子。而你曹操,不讲究这些,体任自然,出来就出来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会成功。而袁绍处处来个礼仪规矩,文化包袱太重了,摆不掉,一定失败。你的体任自然的直截了当作风,大家都愿意合作,是成功的有利条件。

    因为处处要人守礼,要人讲节义,这是令人痛苦的事情,要人压制自己,每一个人讲修养;要求每个人都是圣贤,有学问,有道德,守住这种贞节是很困难的。即使每个人都讲礼,都守规矩,这样习惯了以后,万事就都没得进步了。换句话说,文化学术悠久了,没有精进,也不行。

                                   摘自南怀瑾《历史的经验》
11#
发表于 2010-6-17 21:14 | 只看该作者

读后

好文章,领导之术也!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09: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百年 于 2010-6-17 21:14 发表
好文章,领导之术也!


谢百年来读
问好
13#
发表于 2010-6-18 17:36 | 只看该作者
由历史而现实,由军事而企业,构思好,视角新,受启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6 00:21 , Processed in 0.16225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