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77|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奴性学术的苍白与孱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5 14: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许多人提说过《阅微草堂笔记》这本书,看来此书一定有很高的知名度。书名也很雅致,是很容易让人想到稗官野史或者民间野史的那种消遣娱乐之书,我素来对这样一些颇具个性的东西常怀敬佩之意的,早就想一睹为快,却苦于多年寻书而不得,实乃憾事。多年养成的习惯,凡是想读之书如果读不到,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块心病而郁结不散,定要想方设法四处搜寻的。
  
  去年深秋,偶闻来了一个外地人开办的商品展销会,听说还有一个书市,心为所动,前去探观,果见——又果见居然有《阅微草堂笔记》一书,甚喜,不论真伪盗正,先购得一本,如获至宝,回家即刻捧读。
  
  我很庆幸,书的版本还算正规。
  
  尚未读罢,感觉大不如前所期望,后来竟至于四肢瘫软,怎么也使不上劲来——不是此书给我施了蒙汗药,而是书的内容让我颇感意外,并有被骗的感觉,想来想去,仿佛又不完全怪书本身,而要怪我的孤陋寡闻和偏听盲信。虽至于此,在自己,却也不是太大的过失,因为该书毕竟还有一定的知名度,也就勉强读完。
  
  读后静而想之,又觉有些事情其实也很合理。
  
  自古至今,世人皆好急于事功,今人似乎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古人更加忙碌又偏好“快餐式精神文化娱乐”,于是,抄袭剽窃有之,粗制滥造有之,胡拼乱凑有之,张冠李戴有之,一方出于赚钱的目的,一方出于赶急图快、简明扼要的目的;或者,有些出于装点“门面”的需要,有些出于纯粹商业利益的需要,于是,同一学科或同一课题的五花八门的学说和同一学说千奇百怪的版本总是风行天下,真伪难辨,良莠难分。再说,如若将学术问题上升至家国大业的高度,如曹丕所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野为民常有潜心治学忠心卫道者,在朝为官也有装腔作势欺世盗名者。我以为,《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阅》)当属后者。
  
  读《阅》一书,总是不由得让人想起书的作者仿佛有后宫阉人的嫌疑。他在该书中的为文立意和创设的作书主旨极其谦和柔弱,柔弱的程度已经到了他本人敢怒而不敢言、敢想却不敢为的可怜地步。作者在作书的时候,仿佛听到了封建礼教大厦岌岌可危且摇摇将倾的风吹草动了,好像已经想到事态的发展将要影响到自己的仕途和钱粮了,就想扶持一把,但也是很柔弱地扶持了一把,援手之力聊胜于无,又想全心全意地讨好某主,又遮遮掩掩欲言又止,在很媚态地笑着,但每一块笑肌都在既不自然地拉伸和收缩,仿佛一个柔弱的文人真的遇上了杀气腾腾的大兵或者悍匪,顾及尊严要正颜厉色,出于保命又要死皮赖脸,同时而动的媚态和奴相何其昭昭焉。
  
  书的作者纪昀,这个名字鲜为人知,但若说到纪晓岚则广为人知。
  
  纪昀就是纪晓岚。
  
  一本书的好与坏往往是很难界定的,因为书的好坏标准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确定的概念,是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的动态的东西。一本哲学著作在以江湖术数为生的人那里就不是好书,至少也是意义无多;一本好的诗集对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来说远不如购货订单那么重要。那么,《阅》一书又如何论其好坏呢?
  
  初看起来,《阅》中的内容大都是一些相关狐、鬼、灵、怪之类的粗鄙的东西,属于茶余饭后围坐槐柳、怪异闲聊的话题。但一细究,却非如此。
  
  远的不说,自宋代的朱熹、二程以降,由孔子集大成的儒家学说被这些人打造成了封建礼教的官方标准教科书,其根本目的和用意当然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上层建筑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在这个大前提、大背景下来看待纪昀的《阅》一书的著书目的,其正面主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这里将要讨论的却是它的行文方式。
  
  纪昀生活的时代及其本人多少有一些特别。
  
  人所共知,清朝是女真人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他们本是游牧民族,从来信奉骑射等武功的力量,但在公元1644年以后,历史演变过程赋予他们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良机:被人雇请帮忙剿灭“反贼”,事成之后却赖下不走了,创业百年,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世,又出了一个极有作为的皇帝乾隆,实现中兴,建立盛世,与康熙时代并称“康乾盛世”,基业大成,江山稳固,经济的腾飞和文化的发达就成了当务,封建文人当然也就生逢其时,这是第一个特别之处。
  
  第二个特别之处,也是这个王朝走向成熟的关键所在,就是清统治者们深刻吸取前面那个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元朝在这里统治失败的教训,他们以极其宽容的胸襟积极吸收并利用中原汉民族文化,以汉治汉,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了他们长治久安的愿望,维护了他们作为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也有效地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无疑,他们施行的政治策略是很成功的。
  
  纪昀其人,出生于清雍正年间,为大清王朝供职于乾隆年间,奉召侍帝,官至翰林学士、兵部侍郎,逝于嘉庆年间,历三帝。他人生的黄金时期正好出于清朝的全盛时期,可谓幸运。纪昀以其聪明睿智、圆滑机巧而仕途坦荡,但由于其人处事精于权衡和算计,也因此得了一个“倡优大学士”的不雅名号。通过这个不雅名号不难看出其人无以掩饰的奴性人格,其阿谀逢迎之功自不待言说。官位显赫至于炙手可热,但他不飞扬跋扈,不是完美的文人雅士但有附庸风雅的极端嗜好,按理,养尊处优以终天年就可以了,但纪昀其人却不甘寂寞,而作为准文人的不甘寂寞的直接行动便是著书立说。
  
  身居高位的纪晓岚念念不忘自己读书人的“正统资格”,当然也不会忘记自己一介儒生的“匹夫”之责,他除了奉旨编好《四库全书》之外,自己还想留下一家之言以使自己的文人名声流芳千古,人之常情亦无可厚非,《阅》一书即为其人在此情况下所作。
  
  自古以来,伴君之人多操阿谀逢迎之术,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是此类中人的全身之计和生存之道,高官厚禄的纪昀自不例外。乾隆颁旨编纂《四库全书》,既是一个明确的文化意义上的学术看重信号,也是一个明确的帝王文治业绩整合信号。一方面,乾隆想借此千古留名,另一方面,他也想以此种方式把儒学发扬光大,以资清治。揣摩圣意,看准动向,是纪昀向来的拿手好戏。重学术“大气候”环境业已形成,学术方向已经十分明确,趁此机会大“秀”一把,也不枉重臣的分量和学士的名号,无疑,纪昀又一次抓住了一个双收名利的大好机会,于是,他也要在维护“礼教”名说这方面大发其言了。
  
  然而,纪昀的做法却有些令人费解,好像有些“前怕狼来后怕虎”那样的踟蹰不前,也有些“妆罢低头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那样的举棋不定、没有十足把握。
  
  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卫道士”,纪昀是一个成功的人物,但作为儒学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他其实是一个失败者,至少也是不称职,并且,在某些程度上他确乎向人们给他的不雅名号一样是一个可笑的失败者。
  
  首先,纪昀作为一个在儒家学术方面想有所作为的儒生,远不及前人朱熹和“二程”,也不及后来的王国维乃至梁漱溟;其次,作为志怪传异的文学家,他远远不如写出聊斋志异的前人蒲松龄。
  
  很明显,《阅》一书的本愿是想进一步阐发“仁、义、礼、智、信”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就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需要来说这是没有错的,作为封建统治集团的中坚人物之一,他的所想与所为都是他的本分和应尽之责。纪昀的不成功之处在于他所用方法上的有失精当和实际效果的十分微弱,因为他采用的不是学术论证或者学术演绎与训诂的方式,而这些方法正好是对应于封建统治本身的森严和科举制度刻板教条的特征的,但是,纪昀没有这样做,而是采用了相对自由松散、不无戏谑气息的奇闻怪谈收录方式,并且多为人与“狐、鬼、灵、怪”的奇遇传闻,并一律袭用佛家的“因果报应说”和十分勉强的准儒家“惩恶扬善说”。或者说,纪昀在该书中公然宣扬严重背离儒家倡导人文精神力量的“宿命”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并以此来助推他的“礼教”正统说,特别是用来证明“仁、义、礼、智、信”至关重要性,他的精神背景的含糊不清,他的学术立场的动荡不定和背离初衷,他的心理基础的脆弱,方式方法的软弱无力,学术风格的极不严肃就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也便清晰地透露出其人人品人格方面表现出来的严重问题,仿佛一朵美丽的鲜花配上了几片枯叶,或者,俨然一个亭亭玉立的美丽女人配了一个丑陋的侏儒;美丽的鲜花也就显得了无生气,美丽的女人也就变得老气横秋而花残柳败。
  
  先看他的儒术。
  
  通读全书,给人的感觉是纪昀仅仅知道“仁、义、礼、智、信”所为何物,并且,这些基本礼教知识的基本概念仿佛是他的儒学知识的全部。知识没有更新,应用也不灵活,思想没有进步,方法鄙陋苍白,因而,所得结论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也就不足为信。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纪昀采用的论据大多是并不存在的“狐、鬼、灵、怪”,所举事例明显带着劝说和规避的嫌疑,并没有深入到人的精神领域中去,缺乏清晰的层次和脉络,也没有触及深层次的人性空间。不存在的东西不能作为证据或论据,亦不能作为修辞的喻体,这是很简单的常识,不知纪昀不管这些还是不懂这些,反正,《阅》一书让世人看到其实他并没有兜揽“瓷器活”的“精钢钻”,整体情绪的灰色调和整本书的败落感就显得一目了然。
  
  再看他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
  
  该书中经常引用“姚安公”(纪昀故父)生前的言论,并明确指出“姚安公”生前所言也多是道听途说,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让人怀疑是作者便于写作、立论的假托之词,因其不是作者亲自得来的第一手资料,他的论述和辩说当然就缺乏必要的力度和可靠性,因为材料和论据已经很不可靠,所得结论又何以服人呢?又何以教化世人感召人心呢?
  
  不能。
  
  “以理服人”是学术研究的事情,“以情动人”是艺术创作的事情,前者已经不可信也不可靠,后者又显得低俗、老套,作为志怪类的文学艺术作品远不如蒲松岭的《聊斋志异》,作为学术著作远不如王夫子的《读通鉴论》,更不如朱熹的《四书集注》,至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则更不可望其尘焉。
  
  相较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手法新颖独特,意境狰狞含蓄,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就显得轻率、肤浅,甚至有些“嬉皮士”,其人“中慧”的贫乏鄙陋和“外秀”的羸弱粗糙已是何等的非同小可!世人所知纪昀其人巧思善辩的才子名号大抵出于他的谄媚术和圆滑术,总之是猥琐不堪的“全身术”和“保位术”。且不说《春秋繁露》的精准严密和《读通鉴论》的灵活实用,亦不说《聊斋志异》的奇诡怪谲,单就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样单一的艺术理论著作也是《阅》所不及的,《阅》表面上的“淡定”、“豁达”实在让人恭维不起来。
  
  读罢,再深深思考,又觉得这样对纪昀其人求全责备也有些过分和残酷,原因是他奉圣意编纂的《四库全书》毕竟是代表一代帝王文治方面丰功伟绩的宏篇巨制,纪昀必然要尽心尽力使出全身解术的,圣上功德,作为臣子不得超越。从《阅》一书人们尽可得知,纪昀其人“名大家虚”,“谗术”有余而“技术”与“学术”不足也是由不得他自己的事,孟子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精心务作“谗术”,那就必然要荒疏于“技术”和“学术”,如果专心于“技术”和“学术”,那就无法顾及经营“谗术”,这是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规律的,无论历史还是现实,这样的事情常有发生,绝非纪晓岚一个。既然一心要做“倡优大学士”,必然要牺牲时间和精力去精心务作,至于“技术”和“学术”,至于人格培养,那就是其次又其次的事情了。
  
  不过,纪昀毕竟还是一个文人,在这一点上也不能徒有虚名,那么,弄出一个非驴非马的东西来胡弄世人之中的浅薄者和盲从盲信者,《阅微草堂笔记》一书,应该还是可以的吧。
  
  2013-2-12
  
  
2#
发表于 2013-2-15 20:04 | 只看该作者
问好!
当年读聊斋,对与之齐名的阅微很是向往,没机会买,于是下了个电子书在手机里读,结果读了一半怎么也读不下去了:要讲道理的话不如直接读四书五经或程朱理学了,何必用他装神弄鬼来教训呢?据说,纪昀还是看不上蒲松龄的,因为他不理解聊斋中那样生动细致的描写,因为作者不可能亲眼看到,更不可能与故事中人物心灵相通,所以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都是不真实的,所以,阅微中就绝对没有这么描写,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叙述。
3#
发表于 2013-2-15 22:43 | 只看该作者
学术问题要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观点,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伪饰。文章观点鲜明,论述深刻。
4#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水如空 的帖子

谢谢水如空,问候朋友过年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太和五中张奇 的帖子

谢谢张先生,祝你春天快乐!
6#
发表于 2013-2-16 21:07 | 只看该作者
观点客观中正,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见解不俗,深刻透彻,掩卷令人深思的文字。据说纪晓岚在乾隆大搞文字狱中立下汗马功劳,为后人不齿,不知真假。
7#
 楼主| 发表于 2013-2-17 1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吴墨 的帖子

不说他的政治劣迹,单说他的学术能力,是为世人所不认同的。问候吴先生,准春天快乐!
8#
发表于 2013-2-17 16:44 | 只看该作者
此书我倒是读过,一本才子书而已,作者本意可能只是先记了一些段子,后因畅销而不断地编下去,结果成了一大本,多是记录奇闻异事,多些茶余饭后谈资罢了!若是上纲上线,自然不济,就当是百花齐放吧!再说文字也精炼,可汲取之处还是很有一些的。
9#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1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一孔 的帖子

谢谢指教,请常联系。
10#
发表于 2013-2-21 09:43 | 只看该作者
庆幸网友中会有如此认真的文章。而且出手不凡,值得阅读和学习!
拜读了!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13:43 | 只看该作者
先生过誉,面对众多文友,当尽全力作文也。祝你春天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18 03:33 , Processed in 0.09212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