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一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倾听——读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对朦胧诗的再梳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18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倾听——读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对朦胧诗的再梳理

  几年前,在辜老的《书缘人间》里知道孙先生的大名,而真正拜读孙先生的著作却拖到今天。因缘际会,读辜老先生的书,有我太多需要拜偈的文学大师,有我太多需要拓展的文学艺术。去年底,购来孙绍振先生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愧对书斋》两书,利用这期寒假闲时读毕。我之拜读孙先生的两本书,实乃有我自认之连环的优雅书事。其一,辜老复我第一信既提到他这位毕业北大中文系的老朋友;其二,因了一段时间刚刚读过李黎,张朗朗,徐晓,野夫以及高尔泰的新书,而他们的书且同为“流放者”的心灵自述,涉及太多七十年代的文化史,觉得有必要回过头来复读北岛、李陀的《七十年代》,或直言表述为有必要再次梳理和深入一下七、八十年代关于“朦胧诗”的点点滴滴。

  辜老在《书缘人间》里,提到孙先生关于新诗的论著,我注意到其中那篇涉及朦胧诗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这篇文章发表在1981年10月21日的《诗刊》第3期,是我读孙先生书的重点。接着看到辜老对孙先生的评价是“能说善道,侃大山一流”,凭此文“崛起”而声名远播,是福建理论界的头牌人物。果然,这么吸引的介绍,让我在孙先生的著作里得以印证。

  在整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北岛都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诗歌英雄,“朦胧诗”的崛起,《今天》从地下走到地上,曾引起诗界一场轰轰烈烈的争论。以支持新诗改革的谢冕、孙绍振和徐敬亚三人的文章,便在诗界树立起“崛起”这个定义。据说这个定义是脱胎于李四光的报告文学《亚洲大陆的崛起》,带头人谢冕以他的文采让地质学的崛起变成了文学史、思想解放的历史关键词,一场诗界革命因这两个字而进入实质阶段。《诗刊》从此开始真正的刊登朦胧诗,而朦胧诗则以它的叛逆精神,打破当时现实主义创作统一诗坛的局面。推介力挺“朦胧诗”的史称“三个崛起”的理论文章是:

  1:1980年5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2:1981年第3期《诗刊》发表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
  3:1983年第1期《当代文艺思潮》发表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如果说,谢冕的文章态度比较温和,孙绍振先生上升到“美学原则”的崛起文辞就相当犀利了。孙先生这篇文章在理论上旁征博引,无懈可击地支持和维护了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作。值得一提的是,孙先生甚是把舒婷的诗当作新诗复兴的标志。如此高的赞誉,客观上奠定了舒婷于诗界的地位。我虽然谈不上诗歌爱好者,但无可否认的是,舒婷的《致橡树》曾使我激动于一种“爱”的精神依托,成为某种行动的指南。

  这似乎不难理解,记得诗耽于哲理,倾向于内心真实,追求形式的完美的法国文学家瓦雷里:“一个人在决定性的年纪读了一本决定性的书,他的命运将由此改变。”“朦胧诗”以“燃烧”的作用,确是对八零年代的审美提供了新的文化元素,一句诗甚或可改造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现在看来,我们之所以共鸣野夫《八零年代的爱情》,很大程度是基于一种诗化的精神境界与引领。那是一个用“朦胧诗”表达个人青春记忆的时代,而“朦胧诗”留下的另一个鲜明特征,就是这个群体对时代及其政治表达了自己独立与清醒的认识,这也是小文例举几多“流放者”的回忆所共有的特点,也是我因之而回顾和梳理“朦胧诗”的意义所在,更是我在30年后晚来对孙先生“美学原则”之崛起的致敬。

  在辜老撰文《舒婷》的文章里,多有对“朦胧诗”的阐述,也有提到孙先生对舒婷的推介。为力挺舒婷,为助顾城一臂之力(当时顾城的诗还不能出版),1982年开放前沿的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这可能是他们以朦胧诗人的身份首次出版的诗集。诚如辜老所言,“因那是朦胧诗刚冒起,鞑伐之声四起,孙绍振撰文推波助澜”,这本诗集“故有其特殊的时代意味”。

  前些天在一次与辜老的交流中,我汇报了正在复读“朦胧诗”,拓展孙绍振先生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先生问我读过舒婷顾城的什么书?我惭愧说只读了些他们的一些小诗。先生遂告诉我舒婷、顾城的散文更可圈点。于是,我又从架上翻出老先生的《随缘》,找到《顾城书简》来读;于是我对顾城诗歌之外的文采陡增敬佩之情;而新的收获是重新体味了原甸(时为香港知名诗人?)主编的《诗与评论》曾刊登辜老先生的一篇诗论。也正是这本《诗与评论》,拉开了辜老与顾城通信的序幕。辜老先生时为香港几大报的主编,曾约稿北岛和江河等人的诗作,遗憾《诗与评论》这个刊物只出版了一期就夭折了。我在读了辜老先生58篇情真意切的散文后,现在很是渴望读到老先生与诗有关的这篇评论了。

  “朦胧诗”作为一个时代的标致,“去政治化”以及坚信“文学的特殊价值”,为孙先生予以“美学原则”的崛起定义,在现代诗的发展中有里程碑的意义,虽然它当时也曾受到老一代诗人的批驳。而于近两年读之风景所趋,众多读者以及我的同僚,我们同期阅读着大量劲头风靡的“流放者”的文本,这些文本很大一部分涉及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我的梳理客观是为了弥补抑或深入曾经很隔的理论空缺,不为学术研究,唯是愿望于提纲挈领,亦为提醒更多的文友,在对“流放者”回忆青睐的同时,历史的关怀需要上升到理论高度。(2014年2月17日星期一)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4-2-19 10:09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版第一贴,以为祝贺中财评论版块的成立。还望各版众友前来支持。
3#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跟帖交流。孙先生目前还在笔耕不缀,关于散文诗的创作亦有新解,早年掀起朦胧诗的崛起浪潮,对现代诗的发展推波助澜,其文学理论著作亦惠泽文坛,演讲口才更是一流。
4#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14-2-18 13:41 发表
这次买了几本现代作家的书:许冬林、丁立梅。只因上次在一本书上读到许的《言不说》中有关胡兰成《今生今世》里的民国女子一章。颇有些小新颖,不人云亦云。
然后由董桥的《这一代的事》延展了一下夏氏兄弟的书。
...


阅读真的是科学、系统而又轨道的事。晰子是有心人,我绍介的这本书,一般不被人特别注意。也是跟老先生的一段书缘,你拿到手后,我相信会跟我一样,连环拓展出更多未知。这种收获的幸福,不言而喻。
5#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黄叶斌 的帖子

问候黄老师,谢跟帖子交流。
6#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14-2-21 14:59 发表
水,我的《书缘人间》到了。好快啊。嘿嘿。


不错,先当书目看。我真的很相信你可以拓展出很多……好,读过有什么心得,我们再沟通交流。
7#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安颜 于 2014-2-20 23:38 发表
烟波深处   风住尘清
——附议一水的历史关怀观
和一水轻聊过俄罗斯白银时代。
不过一点皮毛感叹,遂引起一水真挚共鸣,并诸多 ...


真的十分感谢安颜,你能腾出时间来,回这么多的话给我,真是让我激动不已,握手。我记住了,今一天忙着,先留存,备我仔细拓展研读。
8#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红秋叶 于 2014-2-20 13:46 发表
这似乎不难理解,记得诗耽于哲理,倾向于内心真实,追求形式的完美的法国文学家瓦雷里:“一个人在决定性的年纪读了一本决定性的书,他的命运将由此改变。”“朦胧诗”以“燃烧”的作用,确是对八零年代的审美提供了 ...


再问秋叶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21 08:03 , Processed in 0.05391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