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5-5-9 18:54 编辑
话说“打鸡”
由于从未拥有过一辆私家车(照现在农村教师的工资收入,也许这辈子都不会有了),所以很难了解也很难理解有车一族的生活,所以以下的记叙难免会有很大道听途说的成分。不过没关系,笔者在这里姑妄言之,读者姑妄听之也就是了。与事实相符的不妨一笑而过,与事实不相符的也不妨交流指正。如此,综合各家之言,关于此类事件的记叙便可能会最大限度接近现实了。
闲言少叙,这里要说的是关于有车一族的事,尤其是在农村普遍收入不高地区的有车一族(比如,我的当上领导的同事们)。大体说来,能够买得起并且养得起私家车的,基本可以分为三种人,一是“公家人”,即某些公职人员;二是“买卖人”,即某些经商人员;三是“社会人”,即某些“涉灰”人员(虽然这类人经常游走于法律边缘,但由于不常违法,或违得不重,谈不上“涉黑”,故称其 “涉灰”。由于其“黑白两道”都吃得开,故民间都称之为“社会人”。)。而这三种人往往都是互相关联的。比如,公家人要发财,就免不了要受到买卖人的供养;买卖人要发财,就免不了受到公家人以及社会人的庇护;而社会人要发财,则往往要微妙地平衡好公家人和买卖人之间的关系。当然,最好的状态就是三者之间的和谐相处,一边欺上,一边压下,一边压榨,一边垄断,于是便有大笔大笔的银子流进他们的腰包,于是,才有了买车和养车的资本。
就笔者所在的地区而言,一般的公家人年收入也就在三万元左右;而社会人可能会略高一些,但却很不稳定;买卖人则高低不等,少则一两万,多则十数万。以这样的收入要养一辆私家车还是很有难度的。以三万元的收入为例,衣食住行总要一万元,孩子念书也要一万元(保守估计),礼尚往来也得上万元,这还要一家人平平安安,没病没灾,否则,便很可能入不敷出。可见他们除了可以保证一家人锦衣玉食外,之所以还能买得起、养得起一辆私家车,便大抵是“不用自己加油”的缘故(这还是现在上边管得严了,过去有些人甚至车都不用自己买)。当然,这油谁来给加,不同人的手段是不一样的。不过正所谓“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有其果,必有其因,只是其因不为我等小民所知罢了。
不过这里要说的却不是关于买车和养车的“大事”,只是一件偶尔听来的小事。这件事是如此之“小”,以至于小到只能被讲述者以笑话的形式说出来,以至于讲述者提及此事时都没有躲避我这个非有车一族的“圈外人”。当然,笔者在这里也只是如实地将其记录下来,若您在阅读时非要“以小见大”,非要“窥一斑而见全豹”,则不在笔者管辖的范围之内了。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既然是有车一族,无论是“公家人”,是“买卖人”,还是“社会人”,无疑都是当地响当当的“体面人”,然而,却无意中听人说到,他们中的某些人经常可以吃到新鲜的鸡肉,而这鸡既不是养的,不是买的,不是送的,也不是找借口讹来的,而是亲自“打”来的。这就叫人奇怪了:鸟可以打,兽可以打(当然一般时候也是违法的),鸡也可以打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但可以打,而且与打鸟打兽相比,几乎没有任何风险。由于农村家里的土鸡(亦称柴鸡、笨鸡,赵本山小口中的“笨蛋”就是指这种鸡下的蛋。)多是散养的,除了晚上回到家里,平时都是松到外边去自己觅食,于是就给打鸡者提供了方便。当几个哥们忽然嘴馋想要吃鸡的时候,便拿上弹弓,开上车,去各个村边转悠,一旦发现路边有鸡又没人的时候,司机便悄悄停了车,摇下车窗;乘客一弹弓过去,便有一只鸡应声倒地;随后匆匆打开车门,捡鸡上车,开车跑路。回家以后,立即烧水煺毛,很快地,就可以吃上一顿香喷喷的“铁锅炖”了。
据讲述者介绍,打鸡也是很讲究技巧的,经过长时间的比较研究,归纳概括,最后总结出几条基本经验:一是尽量打公鸡不打母鸡。因为母鸡是感性动物,一旦发现有不明车辆停在路边,便会惊惶失措,不假思考就立即四散奔逃,这样,就很难打到了;而公鸡是理性动物,而且拥有一大群母鸡的公鸡往往骨子里有一种天生的高傲,以及要保护自己女人的责任,所以一旦发生突然状况,首先想的不是自己逃命,而是立即伸长了脖子查看情况,再通知其他同类(往往都是它的妻妾们)。打鸡者们恰恰利用了它们的这一特点,就在它们伸长了脖子那一刹那,一弹弓过去。于是,具有先人后己伟大精神以及临危不乱冷静头脑的大公鸡便壮烈牺牲了。
第二条经验是尽量打脖子不打头。当然,鸡的身上有厚厚的羽毛,弹弓打在身上基本是没用的,但打到头上同样麻烦。因为鸡的生命力很强,头上中了一弹,即使大脑被彻底打坏了,一时也不会死掉,身体还会因失去了脑神经的控制而乱飞乱跳,这样,抓起来就困难了。可是打脖子就不一样,无论是打中了颈动脉还是神经,整只鸡立刻翻倒在地,即使暂时休克假死过去,也足够留下时间叫人捡回车里了。
问题只在于,你的弹弓真的有那么准,可以一击而中吗?当然可以。正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只要你肯用心,只要你肯坚持,只要你肯向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要想打鸡,自然免不了要多加实践,著名的《卖油翁》里不是有一句名言“无他,但手熟耳” 吗?这道理不用多讲,谁都明白,打的多了,准确率自然也就高了。不过还有一个前提条件,你一定要拥有一件可以一击而中的利器。不是连孔子都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吗?要想在车停、窗摇、鸡望的一瞬间一弹中的,用树叉绑橡皮筋制成的土弹弓,再用晒干的泥球儿做子弹是不行的,这种家伙给孩子玩,打打别人家的玻璃还可以,想打鸡就不合格了。要想打鸡成功,而且保证百分之百成功,总要买个数百元的特制弹弓,再加上轴承里的铁珠做子弹才行。可以想像,有了这样的利器,就连人都可以一弹击翻,更不必说要打只公鸡了。
问题只在于,这些人可都是有车一族啊,又不是那种小偷小摸的地痞流氓,他们真的就差这一口吃的,非要开着车出去打鸡不可吗?当然不是。既然养得起车,谁还会吃不起鸡呢?不要说那一套弹弓就够买十几只鸡的,平时哥们们聚聚会,吃吃饭,唱唱歌,洗洗澡……哪次不得花个千八百的?谁又会在乎一只鸡呢?那么他们何以会自降身份,去干这种小偷小摸的下三烂勾当呢?也许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种事几乎是绝对安全的。不要说停下车打了鸡再捡鸡上车只要十几秒的时间,一般不会有人看见;就算是有人看见了,随后追来,凭他们骨肉长成的两条腿又怎么可能追得上钢铁橡胶做成的四个轮子的汽车?这就如贪官腐败一样,如果知道“伸手必被捉”,相信没有一个人会堂而皇之地去违法乱纪。几乎绝对安全的外部环境,才是促成他们敢于胡作非为的基本动力。
此外,对于打鸡者们来说,也许除了“白拿谁不拿”的一般心理外,大概也如名星们吸毒一样,有着某种追寻刺激的变态心理在做怪吧?因为在这样相对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他们都已经成为有车一族了,都已经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了,都已经成为身份显赫的成功人士了,都已经提前进入小康社会了……他们还有什么要追求的呢?似乎也只有乱占小纪、违点儿小法、弄点小利……才更刺激、更有趣、更能体现优越感、更能实现其人生的价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