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6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送瓜、摸秋及其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27 2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铜人像 于 2015-9-27 21:52 编辑

送瓜、摸秋及其他
  ——竹枝词里的武汉中秋习俗
  说起中秋节,人们大概只记得赏月吃月饼,事实上,在我国古代,中秋节的节目,要比现在更为丰富多彩。下面,我们不妨以叶调元的一首竹枝词为向导,去体验体验:
  叶氏《汉口竹枝词》第八三首写到:
  中秋云是闺人节,瓜果中庭礼月华。一路送瓜图热闹,不知喜信应谁家。
  后面,作者自注道:“俗以端午为小儿节,中秋为妇女节。”
  
    原来古代也有儿童节和妇女节,只不过与当今的这两个节日时间不同。中秋节过妇女节究竟怎么个状况,请先读三首写中秋节的竹枝词。
  中秋云净碧天清,处处红颜达晓行。今夜姮娥欣有伴,飘香坠粉满江城。
  —程世绳
  姊妹相邀看桂花,禅林兰若路非遐。乘舆直上三山径,不是商家是宦家。
  —施襄
  红袖相携唱踏莎,满城儿女夜游多。果然能使沉疴起,不祀神农祀素娥。
  —王景彝
  “红颜”、“姊妹”、“红袖”都是妇女的代称,从“处处”、“满城”等词语看,节日那天,果真是女人唱主角的世界,称其为妇女节是一点也不假。
  鄢少麟的《武昌中秋竹枝词》,同为妇女节的中秋节有更为细致具体的描述:
  一
  晨起梳头笑语哗,争呼女仆买鲜花。早餐勿用荤腥品,只为今朝拜释迦。
  二
  未人殿门便下车,罗裙贴地拜神娲。座前愿乞杨枝露,洒遍侬家并蒂花。
  三
  观音拜罢人城游,莲步姗姗上鹤楼。恼煞少年群笑语,偷评时样美人头。
  四
  菊花烂漫炫秋光,色色飞春斗短长。人眼风流须记取,晚归细语画眉郎。
  五
  鹤楼游罢又长街,货肆新开左右排。买得中秋团月饼,回家一笑唤儿来。
  六
  傍栏赏月又看花,围坐同将麻雀叉。直到八圈圈到底,夜深兴尽各还家。
  七
  莽夫扭捏扮红妆,闹送金瓜兴倍狂。学尽闺中儿女态,为他人造育儿方。
  俗以食此瓜便得子。
  八
  今夜冰轮月正圆,多沽美酒赏婵娟。邻家姊妹来相问,如此良宵可早眠。
  这组竹枝词一共八首,词的作者以时间为序,巧妙的穿插姊妹们的行踪,展现了闺中女儿们一天的活动内容。通过他绘声绘色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见大姑娘,小媳妇们所享受到的各种欢乐。她们一个个穿红戴绿,涂脂抹粉,相携相拥游遍全城,及至通宵达旦。这应是她们最开放,最洒脱,最满足,最欢乐,最幸福的一天。称之为妇女节,是一点也不假。
  写到此处,不由想起儿时听过的一首童谣:“三八妇女节,男伢好造孽,女伢看电影,男伢做清洁”。歌词虽然很孩子气,有点调侃味道,但直至今天,国务院仍规定“妇女节”,只放女同胞们半天假,比之于她们的曾曾祖母,曾曾曾祖母辈,幸福指数就显得太太可怜了。
  
    八月十五这一日,妇女不约而同的先去赶庙会,祭拜神灵,《武昌中秋竹枝词》前三首就说这事。所有女人都很慎重,盛装艳服,沐浴戒斋(早餐无用荤腥品),叩首下跪,毕恭毕敬,一切完毕后,才去游山玩水,逛街购物。
  祭拜什么神很有讲究,释迦牟尼自不用说、为什么要拜观音,观音是送子娘娘,神娲更了不起,她不仅炼石补天,抟土造人,还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还有一位神也是非拜不可的,不过要等夜深人静时,一个人悄悄的拜。拜谁,即前面竹枝词所谓“不祀神农”而拜的那位“素娥”,叶调元的一句“瓜果中庭礼月华”,说的也是这事儿。
  每逢中秋之夜,未出嫁的女孩子,都会在月下焚香燃烛,供上瓜果。对“月亮菩萨”说着心里话。祈求能遇上一个如意郎君,获得一段美满姻缘。
  关汉卿杂剧《阖怨佳人拜月亭》的关键情节:女主人公瑞兰在花园中摆设香案,拜月祈祷,希望早与心上人终成眷属,后果然天随人愿,心想事成。
  这风俗还和另一位神祇“月老”有关。月老,又称月下老人,他是中国民间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据说,他能在冥冥之中用红绳系住男女双方之足,以促成姻缘。这和罗马神话中的丘比特可以一比。不过,除了年龄上的差异,二者还有两点不同,月老用红绳,丘比特用金箭,红绳可以结良缘,金箭却是既可促使婚姻,又可终止婚姻,拆散人家夫妻因缘。
  相比而言,中国的神更为慈悲善良,甚至于好管闲事,管你接媳妇(找老公),还包你生孩子。
  结婚、生子是中国女性祭拜“女娲”、“观音”以致“素娥”的原始动因。这种欲望合乎天理人情,马克思和孔夫子都曾予以认可。冥冥之中,中国老百姓也确是把结婚生子,看成仅次于吃饭的大事。许多民俗如“送瓜”、“摸秋”等,也都是由此而派生的。
  
    “送瓜“是中秋节的重头戏。凡家境殷实,人缘好,地位高的人家,如果娶妇数年没有生育者,亲戚朋友们就会热心给他们“送瓜”。
  本文开篇所引叶调元竹枝词后半“一路送瓜图热闹,不知喜信应谁家”。即是指流传于武汉地区的“送瓜”风俗。范锴为之作注:“俗于中秋之夕,锦彩饰棚,设瓜其中,灯火鼓乐,群送于戚友家,谓之"送瓜"。受之者必备酒食以犒来众。妇女欢迎,咸庆多子之兆,盖取瓜瓞绵绵意也。
  汉阳人胡大经的同题材竹枝词,则较之更为详实、更为完整,几乎是范氏注释文的诗语版本:
  西风轻拂碧窗纱,鼓乐喧阗夜送瓜。瓜瓞绵绵齐颂祷,不知结子在谁家。
  江夏王景彝,也有一篇“送瓜”。与胡大经相较则更胜一筹,优点在于描绘细腻,行文摇曳多姿,且更显趣味盎然:
  一颗妆成百彩花,巍峨牌匾小排衙。明年果应熊罴梦,拔去宜男只种瓜。
  这首竹枝词有气氛的渲染,有对妆成“状元游街”百彩花的具体描摹,特别一个典故运用更寄托了对受赠人“望子”的良好祝愿。
  “熊罴梦”语出。《诗经》:“吉梦维何?维熊维羆”。这句诗,反映了古人以梦中见熊罴为生男的征兆认识,故而,后人将“梦熊”一语作为对人家“生男孩“的祝词颂语。
  当然,什么事都得有个限度。常言道,过犹不及,下面一首所反映的现象,就因为过于媚俗,竭力搞怪,以至于丑态百出,令人啼笑皆非:
  莽夫扭捏扮红妆,闹送金瓜兴倍狂。学尽闺中儿女态,为他人造育儿方。
  
    源于同一社会心态,由“送瓜”又衍生出“摸秋”的风俗。所谓“摸秋”,是说有人家也盼着生儿子,却无人给送瓜,只得去别人瓜园里偷,偷到后藏妇人的床底下。
  桂子盈盈白露凉,育儿心切晚添妆。蓬门少妇金闺女,并作瓜田一夕忙。
  汉阳人徐志的这首竹枝词,曾被误读成“送瓜”,揣摩其诗意,明明是“育儿心切”,晚上跑到别人瓜田里闹一夜,这不是“偷瓜”又是干啥。
  “蓬门少妇”交代这家人的家境、人缘及地位,点明其不得不采用“偷”的手法,来满足自己是愿望(金闺女,是对闺阁妇女的美称,也并非有钱人家的千金小姐)。
  明明是“偷瓜”何以要称之为“摸秋”,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其一,偷东西不能白天去,也不能明火执仗的照着亮,只能在瓜田里,乱摸,摸着啥是啥,这是从动作上讲;其二,偷东西总是不光彩的事,须背着人,得偷偷摸摸的干,这是从心理上分析,还有一种,因为做贼不光彩,避讳“偷”字,就学孔乙己的精神胜利法:“窃书不算偷”,于是乎,偷瓜就就成为“摸秋”了。
  这一阶层,应该是农村的大多数,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久而久之形成了风气,结伙为盗的陋行转而成为一种雅事。嘉庆年间的熊士鹏,专门写了一组《摸秋词》,将其作为风流韵事加以歌咏。
  一
  新堆云髻碧于鸦,斜亚秋风左右花。抛却满园莺粟子,赚人月下脱香纱。
  二
  卖花声近晚妆楼,楼下花竿不断秋。末丽簪来环影白,流苏还缀夜香球。
  三
  踏青鞋子踏春埃,又唤摸秋绣侣催。不识谁家金鼓响,高烧红烛送瓜来。
  四
  歌笛湖头水潺湲,滋阳桥上石斓斑:贪乘夜月明如镜,才下蛇山又凤山。
  五
  御菜园中草不芟,梳妆台畔语喃喃。归来荷叶镫无数,照见佳人藕白衫。
  六
  缟袂红裳裒露归,峨眉初细乳初肥。藁砧剪烛嘲乡里,一摘瓜生再摘稀。
  六首竹枝词包揽了“摸秋”的全过程,一个个特写镜头引人注目。作者用精细雅致的文笔描摹“妇人、闺秀”们的衣着甚至发饰,以略带调侃的语气刻画她们的举止行为,将这群雅贼的心态,表现得入木三分。她们此刻不是在做贼,而是作游戏。惊险刺激里渗透着喜悦。少不更事的女孩子们,得到了从未有过的体验与享受。
  送瓜也好,摸秋也好,为何都与瓜有牵连,大概是以瓜像人形,且有“多籽”彩头。据说所用之瓜多为冬瓜、南瓜之类大瓜。人们还常给盗得的瓜描眉画眼,穿上衣服,甚至瓜肚子上插细竹管,让瓜尿床。由此可见,这些民间风俗,与其生育观念有关。在没有既定国策的清代,“多子方能多福”,生儿育女是家庭的头等大事。
  
    再介绍一种更奇葩的民俗,此俗亦见于江夏人王景彝的《吾乡中秋竹枝词》:
  涂山剖石古曾传,炼石搏人一转关。就使摩挲真应手,生儿也带一分顽。
  据作者介绍,在他们乡的紫阳桥,以前有许多生得古怪玲珑的石头。中秋之夜,有的妇人悄悄去抚摸石头的窟窿眼,据说这样可以生孩子。
  诗中“涂山”,指女娇,是上古时代传说中涂山氏的女儿,夏禹的妻子,夏启的母亲,竹枝词把她与“炼石搏人”的女娲搞混了。是否真有灵验,可想而知。不过那份虔诚,想想都令人落泪。想孩子痴迷到这等地步,实在是愚昧至极了。也许是当事人夫妇一方患有生育功能的疾病,那就另当别论了。
  
    清代有些中秋风尚,如吃月饼,赏花等,一直流传至今,仅将所涉及的诗文读一读,其余,就不予一一细说了。
  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没有关于月饼的作品。鄢少麟在写妇女逛街购物时,提到过月饼:“买得中秋团月饼,回家一笑唤儿来”,在外玩了一天的母亲,用月饼哄孩子,可见月饼是孩子们的喜爱之物。
  徐志从卖饼人的角度写月饼的质地精美,人们竞相购买,互相馈赠,及卖家生意的火爆,足见喜食月饼,已不只是小孩子了。
  碧天如水月如瑶,卖饼人家设色饶。纱罩纱笼千百盏,中秋端的胜元宵。
  王景彝的一首《月饼》最有史料价值:
  曾记红绫佳话留,一轮月借饼师修。若非八万四千斧,玉屑安能给九州。
  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红绫佳话”。据《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曾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新科进士。这是现今能看到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另一个是“饼师”,相传面点业信奉的“饼师神”为汉宣帝刘询。如果此事当真,月饼的渊源又得上推千余年。
  
    关于“赏花”的风尚,叶调元倒是情有独钟,三首关于中秋的竹枝词,写花占了两首,一首写桂花,一首写菊花,都是时令花卉:
  西风信到桂花开,接福朝阳玩几回。为爱天香看不足,一千钱赁一柯来。
  菊花开足似盘盂,异种奇葩谱上无。看者不知顽者苦,晒台几月费工夫。
  
    以上所有诗文及注释皆从道光本,关于中秋习俗,光绪本还多“叠瓦塔”一俗"。
  这在王景彝的《吾乡中秋竹枝词》中得到印证:
  乱石堆成三尺台,合尖也似七层开。儿童妙具双钩手,翻出浮图缩本来。
  叠瓦塔,一名“宝塔会”作者自注:儿童争以乱石砌小塔,亦中秋塔灯之意。
  同治年的《江夏县志风俗》亦这样记载:是夜(桉:指中秋夜)作宝塔会,始自小儿,以石块砌塔,于内燃烛。里人沿之,聚瓦堆砌,高者丈余,烛影灯光,玲珑有致。月上时,群具衣冠,拜其下,鼓吹喧闹,饮酒欢呼,自宵达旦。
  
    另有“洗眼”,各版本注释均有记载,只是写法有异,少数版本写作“流眼”。然关于“洗眼“习俗的具体内容,所有版本都语焉不详。
  其实,“洗眼”一词,古已有之,根本用不着费力考证。其本义为“拭目。谓仔细看”。
  唐杜甫诗《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洗眼看轻薄,虚怀任屈伸。”宋梅尧臣《河南受代前一日希深示诗》诗:“洗眼看旧书,怡然忘宇内。”清潘耒《汴河行为方中丞欧馀作》诗:“且为公歌汴河诗,洗眼坐待河清好。”
  引申义为,谓观赏秀美的景色。
  如宋苏轼《九日寻臻闍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诗之二:“笙歌丛里抽身出,云水光中洗眼来。”
  郑知同的竹枝词,用的就是此义:
  黄鹤楼头洗眼明,三城扑地大江横。莫吟崔浩登临句,何处乡关动客情。


  
  
2#
发表于 2015-9-27 20:24 | 只看该作者
没办法!
3#
发表于 2015-9-27 20:37 | 只看该作者
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习俗,虽然各地不一,但是追求相聚的相思,估计是一致的吧!
4#
发表于 2015-9-27 22:00 | 只看该作者
长见识,问候中秋快乐!
5#
发表于 2015-9-28 21:17 | 只看该作者
行文融知识和乡俗于一体,读来也算大开眼界。问候祝福!
6#
发表于 2015-9-29 09:50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朋友来江天发文,节日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16 07:04 , Processed in 0.05547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