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3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余华的广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29 2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隔十年之久,余华的新长篇《兄弟》即将由上海出版社出版。我用百度搜索了一下,发现《文汇报》、《新京报》、新晚报、新浪网、中新网等等都做了大量的报道,已经有相关网页33,000篇,我相信,这个数字还将继续攀升。这不能不说是空前的奇迹。余华这两个字,是一个品牌,这个品牌,余华自然懂得其中的涵义,他在小心谨慎的维护。这个品牌隐喻其中的是文学的大腕、文坛的名人、商业的价值,还有读者和学术界的期盼,喜欢,厌恶,批驳甚至幸灾乐祸;后面一点,已经有人急不可耐开始狂轰余华——一世的英名将毁于《兄弟》一书。关于余华,我记忆中有如此相关的话:余华的小说,你看一部后,就再也不想看下去,不是艺术的水准,而是拒绝他颠覆“美好”和“向善”的癖性。这是从普通阅读的出发点来说话,无关文学和艺术,但也从侧面看出,余华作品中的冷漠、暴力、阴暗的色调,给予很多读者的是一种压抑和难以接受的阅读感受。但无论如何,你不能不忽视余华的存在,在文学日渐卑微的时代特征下,他的影响力还是积极的。
                 
  这些相关的报道,大多引用了余华自称“有'狄更斯'小说的味道”这一说辞。看到这样的说法,我自己是信服的;余华没有撒谎,并且,这对于余华,根本就毫无难度。很长的时间,我一直认为,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一直没有将狄更斯作为鼻祖不能不说是一种奇怪的现象。象征、隐喻、异化、荒诞这些基本的现代派小说手法,在狄更斯的笔下早就初露端倪。狄更斯的幽默、漫画夸张的艺术手法,以及细微的心理分析都隐约浸透出一种在他之后西方现代派小说的纯正味道来。而在狄更斯后期作品中显露的阴沉的色调、深刻的寓意,作为早期先锋派小说急前锋的余华来说,更是早早就娴熟运用开来。甚至,余华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呐喊》中的人物形象李秀英本身就是一个极端“狄更斯”式化的人物,包括她的闭门不出,她的病态的敏感等等;而且从这部小说中也可以窥视,狄更斯应该深刻影响过余华本人的写作。
                 
  至于,余华的其他说辞,比如,这部小说“让我流泪”,比如“这是一部失控的小说”,比如“这是我目前为之最好的小说”,比如“这是一部'强度叙述'的小说等等;还有陈村在他的读书论坛率先发表的《兄弟》的前两章节的行为,这个行为肯定得到了余华的授权和默许;还有已经开始对余华狂轰烂炸的若干评论,都和上面余华的”有'狄更斯'小说的味道“一起组成了一个精明的营销广告。广告已经开始发挥作用,起码对于我这个喜欢写点文字和读点文字人来说,产生了强烈的购买的欲望。余华的广告是成功的。说这些,我并不是否定余华,正相反,我对此赞赏,这是中国作家的成熟表现。
                 
  我想,写作本质上和商业的营销是抵触的,这种抵触贯穿于你的创作和对艺术的追求中。这个过程完结后,作为一个世俗的人,要吃饭,要穿衣,要生活,在商品市场的大潮里面,必须选择后一种进程,追求“作品”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小说,如果发表,如果出版,也是“商品”,它本身就不可能不带有“商品”的属性。最近看过两篇文章感触良多。一篇是舒婷的《顾城一辈子都在为钱发愁》,其中写到顾城因为生活的困顿所表现出的异常举动,忍不住落泪;另一篇是王心丽的博客文章《仰望夜空,想生活和钱》。王心丽说:为什么不谈钱,为什么要羞于谈钱,写《落红迷归路》的时候,病得很重,医院并没有优惠我,那些进口药品都是用稿酬买的。人走100米都虚汗淋漓,少1元钱都上不了出租车。在电脑上敲半个小时键盘,就要在床上躺两个小时……王的话让我读出了一个卑微写作者的酸楚和艰辛。现在的无赖刊物(不支付稿费)越来越多,作者辛苦写就的文字的报酬也越来越低,一个要指望写作(特别是纯文学创作,特别是还想在艺术上有所追求的人)来养家活口,几乎难于上青天。所以,写作者也应该像王心丽一样大胆说出,为什么不谈钱?也应该像余华一样,坚决、坚定为自己的作品营销和“广告”。
                 
  至于,余华的作品真正的价值和优劣,自有读者评判,也自有历史可以给出公证的结论。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5-7-30 17:24 | 只看该作者
广告的做法多种多样。作家为自己的作品巧妙地做广告,应该理解并支持。余华,也应该得到支持。半树的观点,我同意。
余华是我的“准老乡”,他老家是山东高唐的。其父亲估计为南下干部。
对他的小说,关注过中短篇及小长篇《活着》。虽然先锋,虽然冷酷,但他的小说,感染力不强。其原因,也许与半树所说的“给予很多读者的是一种压抑和难以接受的阅读感受。”有关。就这一问题,我曾与不少小说作者探讨,他们说他过于冷漠。
余华也算享受到商品给他带来的好处了:《活着》让南海重新包装,一印就是二十万册。他花70万在北京购置了房子。
但是,对于目前的余华而言,新长篇的艺术质量,对他影响会较大。因这是他十年后的新作。
3#
发表于 2005-7-30 18:16 | 只看该作者
读过余华的《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印象深刻,喜欢。期待阅读新作。
4#
 楼主| 发表于 2005-7-30 20:0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广告的做法多种多样。作家为自己的作品巧妙地做广告,应该理解并支持。余华,也应该得到支持。半树的观点,我同意。
余华是我的“准老乡”,他老家是山东高唐的。其父亲估计为南下干部。
对他的小说,关注过中短篇...


回武,我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参加一个笔会,在会上,尤风伟曾经透露了一个信息,余华的《活着》,多种版本,先后再版,累计到现在竟然已经有100多万册的发行量。当时,与会的所有人都非常惊讶,根本就没有想到,余华会悄无声息地做到这一切。而他的《活着》的电影版权,张艺谋当时给了一个非常高的价钱——10万元。我有的时候甚至想,余华之所以写得慢,与他毫无经济压力也有关系,呵呵~~···
5#
 楼主| 发表于 2005-7-30 20:0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白冰时代 发表
读过余华的《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印象深刻,喜欢。期待阅读新作。


谢白冰,我又略微修改了一下这个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19:51 , Processed in 0.06762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