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26|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相轻”与“相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8-13 1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可分为“相轻”与“相重”两种。两者相较,“相轻”的情形要多一些。

  “文人相轻”的例子很多。历史上的,我想举一个明代“后七子”之间的。

  明代的谢榛与李攀龙、王世贞、李先芳等人组织诗社,自为盟主。李攀龙当官后,谢榛与他论起年龄大小来,想以老大哥自居。李难以忍受,再加上论诗观点有异,攀龙便写信给谢榛,绝交。王世贞等人站在李攀龙一边,削谢榛之名于七子之列。李攀龙死,王世贞继他之后主盟全国诗坛。世贞列有前五子、后五子、续五子、末五子,以至于最后广为“四十子”,但就是没有谢榛的名字。谢榛把自己创作的拟李杜长歌寄给王世贞,王世贞看后,骂为“丑俗稚钝,一字不通”;进而说谢榛何不撒泡尿照照自己。

  现实当中,“文人相轻”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了。

  某地文联有两个年龄相当的作家,一个写小说,一个写散文。两人于街头迎面遇见,亦互不理会。各自往对方身边派遣心腹,刺探发表数量的实底。这一年,小说家得知散文家发表散文五十篇后,立即突击完成三篇小小说在地级报纸上发表,以便扯平。散文家知道后十分恼火,见了小说家,便同情似地问:“听说你住院了,什么病?”小说家听了,咬咬牙,忍住了。

  还是那个市文联的事情。一书法家与一散文家因为争当文联副主席,从背后的相互贬低,发展到办公室里开口大骂。最后,因为书法家年龄大些,当上了。当了仅仅两年,退休。这时,散文家才荣补此缺。两人虽是邻居,却视若仇敌。彼此有点小病小灾需要住院时,从不相互帮忙。书法家退休三年,一病而亡。

  说“相轻”的事情让人不快,还是多说说“相重”的吧。

  对于文人之间的“相重”,许多版本的文学史上都要提到李白与杜甫。

  天宝三年,李白失志离开长安,于洛阳遇见比他小11岁的杜甫。相见倾心,接谈甚欢。后又在汴州见到高适。三人同游数月,然后到北海太守李邕处相聚了好长时间。他们彼此之间,切磋诗艺,纵论国事,亲如兄弟。

  分别后,杜甫写了好几首诗怀念李白。一首曰“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最后一首,更有着深刻地理解与怜悯。诗题为《不见》,曰:“不见李生久,佯狂其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行,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欧阳修与苏东坡之间,“相重”得亦极为感人。

  苏轼对于欧阳修,自小就十分崇拜。他“昼诵其文,夜梦见之”。及长,对于欧阳修的文风更加折服。而欧阳修呢,一见三苏特别是苏轼的文章,便立即给予高度评价:“后之文章当如此”。苏轼的好文,让欧阳修读得汗出如浆。他对梅尧臣说:“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正是因为欧阳修对于苏轼的文章有着这样的态度,所以,他才能够宽容地对待苏轼在科举时杜撰典故的行为,并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现实中,我知道一则较为感人的例子。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友,在二十岁左右时曾醉心于小说创作,也曾发表过一篇。但是,后来的二十多年,他没有写出小说来。在他年近五十的时候,发现本地一位作者写出了几个较好的中、短篇。立即,他在各种场合进行宣传。这位作者在农村苦熬多年,三十岁时才在县城一家工厂做了一名门卫。在这位作者购房困难时,同样处于购房困难中的老友,毫不犹豫地拿出八千多元相助。感动得这位作者泪水长流。后来这位作者成为一家报纸的副刊编辑,向老友约稿。老友虽然写有几百篇散文,但他几乎不给那位编辑发他的稿子。

  “看着别人写出好的作品来,高兴!”老友常常这样说。

  从历史与现实的相反的例子当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相轻”使彼此不快;而“相重”则可以使双方其乐融融,心生温暖。

  李白与杜甫之间,由于亲如兄弟,别后还相互思念。欧阳修与苏轼二人,一个大力奖掖后进之士,心中充满发现人才的喜悦;一个则满怀感激之情。老友与那位作者,因为彼此敬重,从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与“相重”的健康的感情相反,因“相轻”而来的却是气愤、窝火、嫉妒等等心理。谢榛因为与李攀龙争什么兄弟辈分,致使李攀龙难以忍受,因而交情断绝。与结社之初的彼此友好彼此和谐相比,谢、李二人皆感难堪。还有王世贞,说谢榛何不撒泡尿照照自己;这话,谢榛知道后十分生气。王世贞自己把话说出后,也感过分。某市文联的小说家与散文家、书法家与散文家的相争,亦使各自的心中极不平和。

  “相轻”,因为什么?无非是名利二字在做怪。文章,好比自己的孩子,生出来,慢慢地养大,总希望别人说一声好。这样话,好像一经把别人轻视了,就能使自己的文章好起来似的。自己的文章好了,做牟取名利之具时,不就更有份量了吗。

  而“相重”者呢,他们却能够把这点斗筲名利抛开,能够从大的方面,去对好的文章抱欣赏的态度。这样的人,知道艺术是极其艰难的事情,无论什么人,做出一点成绩来,皆非易事。这样的人,知道在好的作品面前,应该取尊重的态度,而不能心存嫉妒,违心贬低。具体到李白与杜甫而言吧,他们之间决无争天下第一诗人的心思,所以能够推心置腹,两两无猜。欧阳修呢,看到自己开创的古文革新运动后继有人,内心深处涌出一种极大的欢喜,哪里还会去轻视苏轼呢?我的那位老友也是,决不因为自己没有写出好的小说而对写出来的作者心存嫉恨,而是满心热诚地去肯定、去褒扬。

  他们,都有一副宽广的胸怀。

  现在的这个社会,因为对于物质太过崇尚,致使人们没有一点理性地去胡乱争夺。此外,还因为科技的发达,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遂使人们骄傲得像一只公鸡似的昂首鸣叫。而谦卑与忍让,则成为稀有的品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文人之间“相轻”的情形便越来越多了。情势如此,谈谈文人的“相轻”特别是“相重”,或许不至于没有一点意思吧。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5-8-13 18:10 | 只看该作者
传统话题有新义.出乎其类而拔萃!
相重是境界也是胸怀,我辈当追求.
虽不能至\心向望之!
3#
发表于 2005-8-13 18:39 | 只看该作者
以往只听说“文人相轻”,没想到“文人相重”的例子也不少啊。文章议古论今,举例详实,有说服力。分别讲出了“相轻”和“相重”的原因。“相轻”者为了名和利,“相重”者不计名、利,胸怀宽广。然,我个人以为主要还是“名”的思想在作怪,所谓自古文人皆“清贫”,文章本身很难带来利益的。所以因为文章所产生的争斗主要的也就不是因为利益。至于“名”,倒是证据更充分些,文人的大多清高、自傲,这本身就说明文人对“名”是很注重的。所以,文人“相轻”、“相重”,应该主要是跟“名”有关。当然,以上只是简单的表述,关于我的观点我相信还可以从理论上、现实上等等找到根据。
4#
 楼主| 发表于 2005-8-13 20:58 | 只看该作者
[QUOTE]最初由 旭日东升 发表
传统话题有新义.出乎其类而拔萃!
相重是境界也是胸怀,我辈当追求.
虽不能至\心向望之!

谢谢旭日东升点评!
相重,实在是太重要了,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5#
 楼主| 发表于 2005-8-13 21:02 | 只看该作者
[QUOTE]最初白冰时代发表
以往只听说“文人相轻”,没想到“文人相重”的例子也不少啊。文章议古论今,举例详实,有说服力。分别讲出了“相轻”和“相重”的原因。“相轻”者为了名和利,“相重”者不计名、利,胸怀宽广。然,我个人以为主要...

谢谢白冰时代点评!
名利二字,是分不开的。古人往往取名在前,得利在后。古之文人往往除了科举之外,把自己的诗文让权贵们看看,若有欣赏者,久而久之,大名得享,做官的日子也就快来到了。像明代的谢榛,因为诗有了名,当时的番王们便资助他出诗集,还接济他的生活。这使得谢榛得以生活无忧。名利之间,也很复杂的,一言能以道明。
6#
发表于 2005-8-14 10:09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这个社会,因为对于物质太过崇尚,致使人们没有一点理性地去胡乱争夺。此外,还因为科技的发达,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遂使人们骄傲得像一只公鸡似的昂首鸣叫。而谦卑与忍让,则成为稀有的品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文人之间“相轻”的情形便越来越多了。情势如此,谈谈文人的“相轻”特别是“相重”,或许不至于没有一点意思吧。

承教!的确,相重者,双方都受益,何乐而不为呢!以此文自警!
7#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5:09 | 只看该作者
[QUOTE]最初由 嫁于东风 发表
现在的这个社会,因为对于物质太过崇尚,致使人们没有一点理性地去胡乱争夺。此外,还因为科技的发达,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遂使人们骄傲得像一只公鸡似的昂首鸣叫。而谦卑与忍让,则成为稀有的品质。在这样的大环境...

承教!的确,相重者,双方都受益,何乐而不为呢!以此文自警!

谢谢嫁于东风点评!
8#
发表于 2005-8-14 17:40 | 只看该作者
武斑此文写得及时,给大家敲了一记警钟!

无论古今,文人相轻的现象都比相重严重,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啊!
9#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20:21 | 只看该作者
[QUOTE]最初由 冷眼看 发表
武斑此文写得及时,给大家敲了一记警钟!

无论古今,文人相轻的现象都比相重严重,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啊!

谢谢冷版点评!
是啊,相轻两损,相重两益。
放开心胸,团结前行。
10#
发表于 2005-8-14 20:42 | 只看该作者
武版说的我也有想过。确实是这样,我想,“名”也是一种无形的、长远的“利”吧。只是这样一来,如何解决“文人相轻”恐怕单靠博大的胸怀还有点不够。或许该从现实的、历史的方面来寻找解决之路。

同意冷版的看法。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21:02 | 只看该作者
[QUOTE]最初由 白冰时代 发表
武版说的我也有想过。确实是这样,我想,“名”也是一种无形的、长远的“利”吧。只是这样一来,如何解决“文人相轻”恐怕单靠博大的胸怀还有点不够。或许该从现实的、历史的方面来寻找解决之路。

同意冷版的看法... 是
谢谢白冰点评!
您的思考,很好。
解决“文人相轻”,却非易事。因为文人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在私下的场合发生的。
12#
发表于 2005-8-15 08:16 | 只看该作者
人们说同行是冤家,这也可能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同行总要争高低,有才能的人也有可能会互相嫉妒,作为文人也不能免俗。
13#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08:17 | 只看该作者
[QUOTE]最初由 牧文老树 发表
人们说同行是冤家,这也可能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同行总要争高低,有才能的人也有可能会互相嫉妒,作为文人也不能免俗。

先生所言极是。
文人相轻,极易发生。所以更应时刻警觉。
14#
发表于 2005-8-15 11:36 | 只看该作者

这事情岂止文人

同行、同乡、同学、同僚相轻或相重
只要是人,总会有这些事情发生……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这事情岂止文人

[QUOTE]最初由 单立人 发表
同行、同乡、同学、同僚相轻或相重
只要是人,总会有这些事情发生……

谢谢单立人先生点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20:04 , Processed in 0.05333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