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69|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走过那道山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29 0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11 编辑 <br /><br />  走过那道山岗
  
  村子的南面,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道高高的山岗。山岗的那面,是另外的世界。
  
  从村子到山岗,是一条很长很长的山路,蜿蜒、崎岖,有的地方还很陡峭。靠人的双脚,是无法走过那道山岗的,除非骑着毛驴。可是,那时,村子里只有大户人家才会有毛驴。爷爷一辈子都没有走过那道山岗,爷爷总是很向往地说:“山岗的那面,肯定是一个花花世界。”
  
  我很小的时候,夏天一清早,爷爷就和我一起坐在大门口的门墩上,看着太阳从高高的山岗升起,把第一缕阳光照过来,照在我家房顶上的烟囱上。我家的烟囱就冒出缕缕炊烟,在阳光底下,变成粉红色。粉红色的炊烟在房顶绕来绕去,缠缠绵绵的,恋着房后那片柔软的树梢,久久不肯散去。阳光却扩展得很快,不一会儿,就照亮了整个房顶,整个院子。然后,就照在了我和爷爷的身上。
  
  夏天,山村里早上的阳光是最美好的,清澈、柔和。
  
  此时,山坡下面的房屋还都笼罩在黛青色的晨曦中,公鸡不鸣叫,烟囱不冒烟,家家户户仍旧沉睡在梦里。坐在门墩上的我和爷爷,被明媚的阳光照着,在山区清凉的早晨,感觉到了阳光的温度,感觉到了阳光一点一点移动的脚步,像是看见冬天窗子玻璃上厚厚的霜花,被阳光一点点融化,看得到,也感觉得到。在我的记忆里,那个时刻,似乎是一天里最为美好的时候,像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爷爷说:“这个时候,山外一定是很明亮了,那些高楼大厦,一定都被明亮的阳光照耀着,城市里的人们,一定都行走在明媚的阳光里。”那道高高的山岗,不但挡住了走出大山的路,也阻碍了阳光的脚步。山里山外,完全是两个世界。
  
  爷爷一直很向往山外面的世界,一直想走过那道高高的山岗。可是,他始终没能够走过去。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村子。
  
  爷爷说,是他的爷爷的爷爷拖家带口,从关里逃到关外,最后在这里落了户,至今有多少年,谁也说不清。前前后后又有许多人家从关里逃到这里,有的是因为战乱,有的是因为饥荒,在这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村子里定居下来。这里的人家祖籍大多是山东,陆陆续续来到这里,繁衍生息,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山村。这个深山里的村子,在岁月的深处不断扩大、变化,村里村外的树木越来越密了,人也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以四个姓氏为主体的村落,所以,这个村子就叫做“四大家”。而南面那道高高的山岗,就叫做“岗子”,走过那道岗子,就走出了大山。
  
  爷爷很向往大山外面的世界,他并非没有机会走出大山,他是可以走过那道高高的山岗的。可是,他没有,始终没有走出大山一步。他从来没有跟我们说起为什么,是对大山的眷恋,还是对外面世界的恐惧,阻碍了他的脚步?他不说,我们也无从得知。
  
  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子,偏僻、幽静,符合躲避战乱,隐居生活的条件。可是,也因此带来了诸多的不利。例如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这些又造成了这个山村的闭塞与落后。
  
  在大山的怀抱,这个村子像一幅古老的画卷,安静、古朴、闭塞。
  
  不知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辈们是如何找到这里的,在重重的大山深处,远离外部世界,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他们是为了子子孙孙可以安静地生活,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地繁衍生息。寒来暑往,在岁月的行走中,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村子,成了一个世外桃源。
  
  像北方许多山村一样,村子总是背靠一座大山,守着一条山川,山川里常常会有一条蜿蜒悠长的河流,河流的两岸,有逶逶迤迤的林带,林带的两侧,是一块一块的田地。四大家就是这样典型的山村。房屋错错落落修建在北山的南坡,背风、向阳,是阴阳家所谓的“向阳宝地”。顺着山势,东西延伸开来,疏疏密密、高高低低、随随意意。虽然是不经意而为,却暗合了某种章法。像是宋词的长调,合辙押韵,气韵生动、流畅。这也难怪,山里的村子,特别是有些历史的村子,是很讲究“风水”的。
  
  最初,四个大姓的人家比较集中住在一起。渐渐的,就形成了四个大院,筑起了高高的围墙,修建了很巍峨壮观的门楼,厚厚的大门。门楼的前面安放着用青石雕凿的石狮子,石狮子的两侧,还会有高高的拴马桩。从山坡望过去,四个大院,四座高大的门楼,很有些庄严的气势。这些古朴的建筑,在大山的深处,用独有的形式,诉说着这个山村的沧桑岁月,曾经的荣耀与衰落。
  
  随着时代的变迁,四个大院早已经物是人非了。除了那四个高大的门楼还保留昔日些许风采,大院里的人,早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都已经是外姓人。高高的山岗阻住了走出的脚步,却无法阻止村子里的变化。院子里有人搬出,不愿意被围在高墙大院里,到更宽阔的地方盖房搭屋;有人喜欢深宅大院,就从外面搬进来,重温大院昔日的荣耀。只是,今夕已非往昔,一切都难回从前。
  
  唯一不变的,是这里的人非常喜欢栽种树木。因为这里山高水深,四周的大山一年四季光秃秃的,举目望去,满目荒凉。村子里的人就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栽种各种各样可以成活的树木。经年累月,一代一代的努力,这个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村子,竟然有了绿树环绕,有了浓浓的绿意,有了鸟语花香,充满了勃勃生机。
  
  村子里那些长辈们,不知是被四外那些荒山秃岭吓住了,还是陶醉于自己亲手营造出来的绿色村庄,把那道高高的山岗当做围墙,遮住了外面窥探的目光,也挡住了山里人出行的脚步。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那高高的山岗,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山外的人进不来,山里的人也走不出去。
  
  这里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笑话:一年闰月,山里的老人们谁也算不准哪一天是除夕夜。于是,就派村里的教书先生骑上毛驴,到山外去打听。谁知刚刚走出大山,毛驴就下了驴驹,耽误了行程。等教书先生打听明白回到村里,早已是来年的正月了。这个笑话虽然不免有些夸张,却说明了这个山村的闭塞、出山不易。
  
  爷爷和他们那一代人似乎很满足这样的生活,安静、平和、与世无争。他们似乎很希望那道高高的山岗成为一道永远迈不过的门槛,让自己的子孙们永远生活在自己的羽翼下,活动在自己的视线里,过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不求大富大贵,但求一世平安。和我在一起的时候,爷爷经常哼一首很古老的民谣:“山下的女人是老虎……”
  
  在更深更远的深山里,的确有一座寺庙,里面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和尚。他们常年生活在深山里,从不走出大山一步,不问世事,真正与世无争。
  
  和尚住在深山里,讲究的是一种修为,一种晨钟暮鼓,吃斋念佛的境界。被那道高高山岗阻住出行脚步的人们,真得可以平静地面对这里的一切,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吗?
  
  爷爷怎么也没有想到,第一个走过那道高高山岗的,竟然是他的儿子,我的父亲。那一年冬天的一个夜晚,突然从山外来了一支队伍,二十几个人,挎着长枪短炮,个个年轻力壮,英姿勃勃。这个二十几个人的队伍的到来,让这个平静了几十年的山村,不再平静了。村里的年轻人,男男女女,眼睛都放了光。平日里从小到大看腻了的老面孔,不用抬头,光听脚步,就知道来的是张三李四,忽然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而且个个年轻英俊,尤其队伍里那两个梳短发,腰里别着短枪的女兵,更是让村里年轻老少看直了眼。年轻人和孩子们跟在队伍的后面,从这家走的那家,在家里再也呆不住了。
  
  老人们感觉到了某种威胁,他们嘀嘀咕咕,躲在暗处观察、监视。观察着队伍上的人的一举一动,也看着自家孩子们。
  
  但是,那道高高的山岗,终究没能阻挡住那些向往外部世界的脚步。队伍离开了,爷爷的儿子也一同失踪了。爷爷沉默不语,望着那道高高的山岗发呆。他是怨恨那道高高的山岗没有留住他的儿子,还是担心外面的世界将他的儿子吞噬?他咬着一杆长长的旱烟袋,吞吐着浓浓的烟雾,一口接着一口。在那呛人的烟雾里,他的眼里噙满了泪水,还有深重的忧虑。
  
  一旦有人走过那高高的山岗,这个山村的屏障就不复存在。村里的年轻人不断出走,走过那道高高的山岗,走向外面的世界。自然,外面的人也不时进来。买卖的、说书唱戏的、探险寻宝的。大山里的村子,从此不再平静。
  
  在城里安了家的父亲,每年暑假,都会把我送回到大山深处的村子里,送到爷爷的身边,陪伴爷爷一个假期。不知是让我对这个山里的故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还是用以弥补年轻出走对父亲的亏欠。每天清早,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爷爷就把我叫起来,坐在高高的门楼前,看着太阳从山顶升起来,一边给我讲这个村子的陈年往事。他有滋有味地抽着旱烟袋,看着南山上面那高高的山岗,讲着与山岗有关的故事,不管我喜不喜欢,不管我听懂听不懂。当然,他再不担心我随时会走过那道高高的山岗,从他的身边消失。他已经适应了有人从山岗走出去,又走回来。有时候,他会自言自语地说:“大山的外面,一定很吵闹吧。”我们给他讲城里的事情,他却总是提不起精神,一会儿就睡着了。
  
  他对外面的世界,对他曾经心生向往的世界,已经没有了热情。
  
  爷爷最终没有走过那道高高的山岗,也没有让那道高高的山岗成为他希望的藩篱,他长眠在大山的怀抱,安卧在村子后面大山的山坡上。我们把爷爷安放在北山的高处,与南山那高高的山岗遥遥相望。我想,爷爷就是大山的一部分,他用一生的时光守护着大山,守护着大山里的村子,他也想守护着他的子子孙孙。
  
  没有高大的坟茔,没有精致的墓碑,只是一堆黄土,一个小小的坟头。当太阳升起的时候,第一缕阳光照射过来,最早照在这个小小的坟头上,比照在村子里那高高的门楼还要早。爷爷长眠在这里,就不必为有谁走过那高高的山岗而忧心忡忡。那道高高的山岗,早已不是山村的屏障,人进人出,车来车往,一条宽阔的公路,把大山与外面连接起来,昔日的闭塞安静,成了了今日非凡的魅力。人人都说这里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2#
发表于 2015-11-29 17: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11 编辑 <br /><br />沙发了,很荣幸!问候何足道哉朋友。
文章充满着温情脉脉的色彩和人文情怀,爷爷没有走出过大山,爸爸走出了大山,而自己偶然回到大山,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延续糅合在一起,成为一幅生动的夕阳西下、知足常乐的幸福画卷。
老兄祖籍也是山东的奥,我是山东的,半个老乡。
山东人杠杠的!

3#
发表于 2015-11-30 08: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11 编辑 <br /><br />真情细腻,写出了一个温情的乡村。

4#
发表于 2015-11-30 09: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11 编辑 <br /><br />生存能力在增强,生活方式在进化发展。站在时间流程上观望人的生活,前人的艰难困顿令后人怜恤,今人为自己的生活状态相对感到安慰。但是,后人仍会对成为过往的“今人”表示同样的怜恤。话语的关键在于,在技术层面,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表示接受(道德方面姑且不论),不然,人就不会找到安放自己生命的恰当时空。
欣赏新作,即颂冬安!

5#
发表于 2015-11-30 09: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11 编辑 <br /><br />山里山外的世界,一虚一实,幻化着人生.平实的笔触,发掘真谛.

6#
发表于 2015-11-30 13: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11 编辑 <br /><br />一道山岗,承载的是岁月的记忆,更是一代人瞭望外部世界的窗口。两个地理位置的相互观照,在时光的对接里,反映的是岁月的变化,生活的改变,寄寓的是作者或者说那里人们的精神诉求和精神情怀。

7#
发表于 2015-11-30 16: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11 编辑 <br /><br />个体与共性的深刻思索,总是在您灵性的文字中得以淋漓体现。问候老师,遥祝。

8#
发表于 2015-11-30 21: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11 编辑 <br /><br />爷爷的世界也许早就在心里美好过了,只是因了某种特定的原因没能实现而已。
一幅缱绻柔情的画图,一种娓娓道来的声音,印象中的人物与风情,在时代的风逝里成了镌刻的永恒。很令人心醉的书写。

9#
发表于 2015-11-30 22: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11 编辑 <br /><br />村子,大山,乡情,亲情,总有些东西让我们感动。

10#
发表于 2015-12-1 10: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11 编辑 <br /><br />表面看,是写一座山冈;内质上,却是写对爷爷的那份深情,以及对一抹乡情的安放。语言质朴,叙事沉稳。一篇佳作。欣赏学习。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0: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11 编辑 <br /><br />沙发了,很荣幸!问候何足道哉朋友。
文章充满着温情脉脉的色彩和人文情怀,爷爷没有走出过大山,爸爸走出 ...[/quote]
谢谢枫版点评。我们这里许多人祖上都是从山东过来的。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0:41 | 只看该作者
木祥 发表于 2015-11-30 08:39
真情细腻,写出了一个温情的乡村。

问好木祥,谢谢来访。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0:42 | 只看该作者
李兴文 发表于 2015-11-30 09:20
生存能力在增强,生活方式在进化发展。站在时间流程上观望人的生活,前人的艰难困顿令后人怜恤,今人为自己 ...

谢谢李老师深刻点评,谢谢。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0:42 | 只看该作者
孙憨憨 发表于 2015-11-30 09:51
山里山外的世界,一虚一实,幻化着人生.平实的笔触,发掘真谛.

谢谢朋友,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0:43 | 只看该作者
房子 发表于 2015-11-30 13:58
一道山岗,承载的是岁月的记忆,更是一代人瞭望外部世界的窗口。两个地理位置的相互观照,在时光的对接里, ...

谢谢房子版,辛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18 02:53 , Processed in 0.10380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