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08|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读《石上柏》】之《黑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2 1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6-3-12 15:59 编辑

      【我读《石上柏》】之《黑昼》      高迎春

  散文《黑昼》,是辽宁籍作家杨志广的作品,是一篇纪念抗日战争六十周年的回忆文章。文章标题,采用的是“奇句夺目”式标题。应该是阳光明媚的白天,却是黑云压顶,浓墨似漆,这样的场景,让人在惊悚的同时,似乎闻到了血雨腥风的味道。初看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使之开卷之初,惊从心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接下来,散文切入,杨志广采用画面展示描写法,将时间、地点、背景,轻轻勾画出来,恰如电影镜头,画面中有全景,有中景,有近景,形成具有空间感的具体画面。“1943年6月6日,一个极其平常的夏日”。作者以两句话,交代出时间和季节。简洁的话语,却不简单,让人感觉,有些话压在心头,欲说还休。第一幅画是全景:冀中平原,曹家务村。这个早晨。因昨夜大雨滂沱,故而空气凝重,阴云笼罩,太阳躲藏,暗无天日。第二幅画是中景:早起的姥姥,从隐蔽的地窖里取出玉米面,放入野菜,熬成稀粥。然后,呼唤姥爷、母亲、小姨起床。第三幅画是近景:桌子上,几碗野菜粥。起床后的一家人,就靠这稀薄的菜粥,来打发肚子。姥爷吃了半碗,把剩下的倒给了小姨。杨志广用笔画这三幅画面,让人感觉是平静的,然而却是压抑的平静,令人不安的平静。

  突然,尖利的枪声,打破小村的沉寂。姥姥大惊失色,日本鬼子来了,快躲起来。母亲和小姨跟着姥姥,迅速躲进地窖。姥爷赶紧把地窖口伪装好,鬼子兵已经闯了进来,对着姥爷凶狠地打了一记耳光。八路的有?不等姥爷回答完,就被鬼子们的枪托,打倒在地。老爷被打的口鼻流血,躺在地上呻吟不止。鬼子们掏出绳索,将姥爷五花大绑,押出院子。这一段,杨志广采用“一石激浪”描写法。那几声枪响,犹如巨石落入水中,激起轩然大波。姥爷一家,立马陷入危难之中;整个村落,立刻陷入危难之中。走到村口,姥爷看到,全村百十号人,都被日本鬼子押解至此。有男人、有妇女、有老人、有孩子,人们都充满惊恐和迷茫。人们不知道凶神恶煞般的鬼子,将他们带往何处。此刻,天空阴云密布,闪电划破天际,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人们在暴雨中前行,雨声中夹杂着鬼子歇斯底里的叫骂声。

  滂沱大雨,渐渐停歇,鬼子号令人们止步。人们定睛一看,原来已经来到王庄村东开阔地。不大一会,周围十几个村子的村民,都被日本鬼子集中到了这里。村民面前,是几捆打人的棍棒,是几口盛水的大缸。鬼子们手持木棒,手持蘸水的皮鞭。惊恐的村民,终于知道鬼子又要严刑拷打,逼着人们交代八路下落了。首先从村民队伍里,拉出三名壮年男子和一名老人,分别拖到水缸旁,将他们的头摁入水缸。几个人惊恐地挣扎,却被一次次被摁入水中,呻吟声渐渐微弱,最后全都昏死过去。一名日本兵,举起明晃晃的刺刀,朝着其中一人的肚子猛然刺去,只见血水奔涌,躺在地上被刺中的人,撕心裂肺惨叫一声,便不再动弹。在场的许多人,被这血腥的场面惊呆了,一些胆小的人立刻昏厥在地。这一段,杨志广采用场面描写,把鬼子的残暴,刻画的淋漓尽致。

  日本鬼子的暴行,还在进行。有两个年轻的女子,被拖入不远的玉米地里施暴,凄厉的哭喊声不时被鬼子们淫荡的狂笑淹没……两个女人昏死过去,日本人仍不罢休,竟然残忍地割下她们的乳房。人群中的许多男子,都被按倒在地,日本鬼子就像疯狗一样,高举木棒抽打人们。每个人都被打得皮开肉绽,旷野里哭声一片,血肉横飞。许多人,当场就被打死了。姥爷自然也难逃厄运,被鬼子按倒在地,沉重的木棒,打在他的背部、臀部、腿部,开始疼痛钻心,渐渐麻木,知觉丧失。姥爷就在危机关头,屏住呼吸装死。鬼子用手试探姥爷的鼻息,发现死人一般一动不动,才停下击打,扬长而去。松弛下来的姥爷,终于昏厥过去。这一段,杨志广采用特写法,将鬼子没有人性的残忍,血淋淋地展示给读者。字里行间,一腔怒火,激发起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怀。

  一场浩劫,血腥结束。当姥爷在死人堆里苏醒过来,鬼子和乡亲们都已不知去向。姥爷支起麻木的身子,朝着家的方向挪动,到了黄昏时刻,才爬到家门口。姥爷大难不死,在炕头上躺了两个多月,才渐渐调养过来。但一条腿,却落下残疾,每到下雨阴天,就会痛的钻心。后来才知道,没死的乡亲,被日本鬼子送到外地做苦工,直到鬼子投降,只有很少的幸存者,得以重返故里。结尾,杨志广用了拍合结尾法:姥爷生前说过,人都说六六大顺,可1943年6月6日,自己却经历了一生中最黑最长的一天。结尾段,拍合开头段,两相照应,犹如两个巴掌,鼓掌响亮而圆合,耐人寻味。振兴中华,勿忘国耻!相信等到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一百周年,杨志广的这篇回忆文字,依然会是一篇金光闪闪的文字。

                                                                        
                        2016年3月12日写于迎春堂


通联:山东省宁津县开瑞社区二号楼三单元101室       高迎春       邮编:253400



简介:杨志广,男,1966年4月出生,回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三部诗集,一部散文集,一部影视文学作品集。

抗日战争雕塑:





2#
发表于 2016-3-12 12:40 | 只看该作者
大哥的评写的老辣,升华了我的拙作,谢谢!
3#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14: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6-3-13 10:39 编辑
杨志广 发表于 2016-3-12 12:40
大哥的评写的老辣,升华了我的拙作,谢谢!

写完就发上了,再读又修正了几处文字。不客气!


4#
发表于 2016-3-12 15:52 | 只看该作者
《黑昼》看过的,经高老师这么解析,更入心了。
问候!
5#
发表于 2016-3-13 09:00 | 只看该作者
杨志广 发表于 2016-3-12 12:40
大哥的评写的老辣,升华了我的拙作,谢谢!

哈哈,其实杨老师可以多说几句,我们也可从中多学习。关于原作,关于评论。
6#
发表于 2016-3-13 10: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6-3-13 10:53 编辑

一直较为欣赏迎春老师的评作。感觉他文字古香,观点鲜明,表述有力,特别是近年对于作家创作方法论的研究,我极为赞肯并以激励。
此篇,更是“方法论”持续。顺便,希将此进行到底!
他的这类评论是边读边写的。也为我等原来的读完才写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范例。读完再写,可以思考上几层次,但有些忘了,势必费时太多,也难一下捉住要领。当然如此也有弊病,即为抓“实”,总揽尤其是“发现”往往有限。这样的辩证法,我们也只有在多多操持后才会有多弥补。总体而论,他这种(包括这篇),现抓感受,从对象题目入手,甚至从第一句开场入手,提纲挈领,定文基调。在此我需要励之,将此“方法论”研探到底,力达和穷尽散文及至别的文体之创作方法研究。也希望文友们,多关注作者这种有效探索研究,倘今后可读到他的这本评论专集,必然对散文及其他创作有益。
他这种(包括这篇)在方法中找方法,很细致,力穷尽。他是较我们有着不少的艺术及评论理论功底学习积累的,故他的发现及揭示就较为敏感,也详尽准确,这样对号入座,对象不信服不行,读者不接受很难。但有几个需要注意,作为老友之间提出以引思考:一是在“方法论”揭示展述的同时抓文特点问题,一篇文的总体及主要特征,我们是要力争揭出的,即使无法全面,部分及个别也行;二是“我”体发现,每人读书不同,感受不同,"我体"尤显重要;三是复述与转述问题,我以前也是复转较多,本为理解上的评述,却往往弄不好成了一般性内容复核,占了大量篇目,得不偿失,好点的或说提升后的做法是,只少许意引而不大段转述,除非名言经典警句,这虽需些时间及功力,但我想这值得。总之这些共勉性东西,我此一并交往,我们版主共事一场,多年文友,真心相谈,但愿突进!
7#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11:58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6-3-13 09:00
哈哈,其实杨老师可以多说几句,我们也可从中多学习。关于原作,关于评论。

我这样的评论,算是还原分析方法的一种。就是试图还原作者的构思以及艺术手法,从而给读者以启迪。这本《石上柏》定价25元,论坛可以用稿费交换。如果对原作感兴趣,不妨告诉超版用稿费换来看看。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12: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6-3-13 14:08 编辑
梁星钧 发表于 2016-3-13 10:52
一直较为欣赏迎春老师的评作。感觉他文字古香,观点鲜明,表述有力,特别是近年对于作家创作方法论的研究, ...

    感谢星均留言与我探讨写评论的问题,优点与不足我都记在心里了。我这样的写评论,算是文本解读方法论的一种,试图还原作者构思及其艺术手段。对于这篇文章的意义,我仅在文后提了一句:振兴中华,勿忘国耻!相信等到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一百周年,杨志广的这篇回忆文字,依然会是一篇金光闪闪的文字。七十年过去了,对于那个年代的记忆,人们似乎已经淡漠了。有了这样的回忆文章,就可以教育后人勿忘国耻,这是肯定的。
      我读过孙绍振教授关于“还原”分析方法的文章,他说:长期以来,我们的文本细读之所以水平不高,除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念和狭隘功利论的局限以外,就是方法论上落伍和不自觉“。评论一篇文章,最好是近看与总观相结合,我的近看有了,总观就似乎弱了一些。有了你的提醒,以后我会注意的。我也读了黄叶斌的评论集,我感觉评论是有两个方向的,而我则选择了文本细读,还原作者构思及艺术手法的探索。每一篇散文的构思和意术术手法,都是不雷同的,而这些就是文本细读评论的魅力所在。
      既然论坛管理层以这样的方式挽留你,你就在评论版再发挥作用吧。毕竟,这个评论版是因为你的提议才设立的。握手致谢!


深知你意。
我昨天跟李管说了,明天满延时一月,我可以干到明天。理由我也跟她说了,评论版因我建议而开设,我完整地干满了一届又一月,这义工当得也行了;大家轮流服务吧,我不在这指手画脚,评论版照常要发展;主要也因我事务太多,本地竟有三本文学杂志都要我参与(其中两本是直接执编及助理),况我还要静心自己创作,时间精力分配不过来,我敷衍下来也不好(网上另一处主编我也搁手了),还望支持理解并予正向使劲。但我们的文学促进只会有增无减这样好吧。
补充一句:近日我正欣赏志广先生的音乐作品及演唱,不想今日读到他的散文评论,幸甚,幸甚。(刚才回复未完,市里的《批评家》杂志也电话索评论稿件,因全市评论工作会议刚刚天开过,我是参加并表态发了支持言的。可见文学飘离在外多年的我,倾注及助推下当地文学事业也属情理中事)
9#
发表于 2016-3-13 22:5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高板厚实评论!向高版学习!
10#
发表于 2016-3-14 08:15 | 只看该作者
高版解读细致!
11#
发表于 2016-3-14 10:15 | 只看该作者
高版主有心啊,《石上柏》的作品,每一篇都细读,不易啊。
12#
发表于 2016-3-14 12:25 | 只看该作者
杨老师的《黑昼》我也读了,就是在《石上柏》上面,印象很深。高老师的解读真正做到了如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逐段讲解的认真与严谨,让我对这篇文章再次深入的认知了起来,更懂得了学做的技巧,真的很感动。
想二位老师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3-15 19:13 | 只看该作者
肖娴 发表于 2016-3-13 22:52
拜读高板厚实评论!向高版学习!

谢谢鼓励,问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3-15 19:14 | 只看该作者
翠微 发表于 2016-3-14 08:15
高版解读细致!

谢谢翠微光临阅读,你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3-15 19:15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16-3-14 10:15
高版主有心啊,《石上柏》的作品,每一篇都细读,不易啊。

也不是每一篇,基本选的都是我感兴趣的作品。你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21 08:23 , Processed in 0.06808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