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2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文艺呼唤健康的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26 0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艺呼唤健康的批评


     《人民日报》 ( 2006-05-26 第14版 )

  编者的话: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康的文艺批评。然而,近几年来,评论界与创作界却纷争迭起:相互攻讦乃至谩骂者有之,收人钱物、替人吹捧的“红包批评”者有之,空洞无物、玩弄概念者有之,以西方的流行理论强解中国文化者有之……这些现象已经严重损害了批评的声誉,影响了文艺界的健康生态。在创作与理论空前活跃的今天,实在有必要认真讨论一番什么是健康的文艺批评,如何构建健康的批评环境。

  概括而言,健康的文艺批评要求评论者从文艺本体出发,以真知洞见本质,指明文艺现象的来龙去脉、源流影响,其价值在于指导文艺实践的逻辑的思辨性和理论的概括性;对于创作者而言,则要有宽广的胸怀虚心接受不同的乃至批评性的意见。本期文化圆桌约请各方人士畅谈这一主题,以飨读者。


  ①

  健康的批评源于自重

  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炯指,文学评论是文学事业的重要的一翼。作为作家与读者的桥梁,文学评论向读者解读作家的作品,同时也向作家反馈读者对作品的意见,它还以宏观的视野,概括评论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某一作家群的创作得失,总结其成就,也指出其不足,对文艺发展的趋向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和殷切期待。好的文学评论总以自己丰赡的学术视野和精湛的艺术素养,表现社会的良知,树立科学的批评标准,认真研读作品,如鲁迅所提倡的那样,“坏处说坏,好处说好”。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评论有很大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健康繁荣。但是,近年在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学评论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如受拜金主义的影响,出现了放弃原则,胡乱吹捧的所谓“有偿评论”;也出现了一些“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的沽名钓誉的评论,或以所谓“酷评”,肆意骂人,不尊重作家的劳动,或歪曲作品的原意,随意解读,将自己的臆想强加于作者;还有“六经注我”的评论,不管作品的内容如何、相干不相干,都拉来论证自己的理论观点;更有不讲道理,只逞意气的评论,名曰“争鸣”,实则互相攻讦,完全没有与人为善的应有风度。凡此种种不正常的评论,不仅玷污了评坛,降低了评论的水平和威信,也引起广大读者的不满。因而,发展健康的文学评论,实在是我们今天仍需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发展健康的文学评论,自然需要评论家的自觉和自重,但在当下的历史语境中,又是个必须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必须由评论家、作家和媒体共同做出努力。媒体上的评论自然需要评论家去撰写,但评论家写什么和怎么写又往往受到媒体的制约。当下有些媒体为了吸引读者以促销自己,反而主动约请评论家去撰写不健康的评论,甚至给予高价收买,此风实在不可长。评论家的劳动固然应该受到尊重,也应该有正当的报酬。但作家以高价去收购吹捧自己的评论,甚至为了“炒作”自己而去收购媒体来刊登吹捧自己的评论,此风同样不可长。评论家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决不应为金钱所左右。否则,这实际上就是学术腐败在文学评论界的表现。文学评论自然允许各种不同的观点、方法和学派,需要开展追求真理的“百家争鸣”。健康的争鸣就要以理服人,决不应相互谩骂。我们之所以提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美学的历史的文学评论,就在于它坚持辩证唯物史观的实事求是的精神,重视按照审美的规律去对待文学作品,尊重作家的劳动,坚持以人为本,与人为善,按照科学发展观去建设和谐社会的原则去正确处理评论家、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同志关系。本着通过批评达到团结的目标,既旗帜鲜明地肯定应该肯定的,反对应该反对的,充分说理,决不无原则地阿谀奉承,也决不恶语相向,随便伤害同志。

  ②

  评论的声音缘何失真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认为,文艺评论需要发出真实的声音。而这种真实的声音,是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概括或具体分析,基于阅读或欣赏感受,忠实于文艺评论家的真切感悟而作出的对文艺作品的审美分析。这种评论是充满科学精神的艺术批评,是对文艺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准确揭示。

  现在文艺评论发出的真实的声音减弱了。盲目褒扬、庸俗肤浅,以及批评标准的随意性和批评脱离作品的非文本化,都使文艺批评丧失了引领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自觉和对读者(观众)欣赏趣味的导向性,文艺评论的价值随之弱化。

  搞好文艺评论,首先要求一种认真求实的态度。评论家要坚持自身的品格,敢于将自己真实的艺术感受表达出来。种种原因形成的唱赞歌式的文艺评论和其它不切合作品实际的评论,已远离文艺作品的艺术性、审美性,也影响不少文艺作品在读者(观众)面前失信。文艺评论的这种境遇,使不少评论者也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评论。在一些座谈会上,有的评论者发言中首先申明自己没有来得及看作品,但却仍以泛化的感想侃侃而谈。这样的评论发表出来,当然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文艺评论发出的真实的声音,要建立在评论家深刻认知自身道义责任和具有清醒社会良知的基础上。文艺评论家要真正认识文艺繁荣发展的深刻根源在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之中,关注和体验人民群众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喜、怒、悲、欢。对当前文艺创作中的问题,对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纷纭的文艺现象也要予以关注,并作出客观、准确的理性分析和判断。同时,要深入认识、准确把握文艺创造的基本原则和文艺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各个艺术门类独特的规律和美学品格。

  只有如此,文艺评论才能尊重文艺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劳动。通过对作品的审美分析,准确揭示作品的思想蕴涵、创作风格、人物塑造、语言艺术以及作家艺术家对艺术本体的把握等等,以评论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对作品的深刻感悟,显示正确的批评导向的魅力。那么,文艺评论价值的体现则是不言而喻的。

  ③

  批评需要良好的环境

  上海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毛时安说,什么是健康的文艺批评?鲁迅先生说得精准明白,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有良好的批评生态环境。今天的文艺批评,要对文艺作品说好容易,说坏则是难上加难。名家名流名作,当然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一位写市民小说出名的女作家,读者批评她作品有小市民气息,结果她火冒三丈,对批评家大张挞伐。还有名作家,动不动就要把对他的作品的批评诉诸法律,对簿公堂。值得注意的是小虎屁股同样摸不得。你一摸,他就在网上动粗,骂你没商量。有的文艺作品是地方文艺领导亲自作为政绩“抓”出来的,甚至还有领导钦定的表扬意见,你当然无法说坏,戏院排出新戏,历经千辛万苦,甚至演员自己砸锅卖铁,你又怎么忍心说坏。坏处不能说坏,于是就只能遮遮掩掩,或犹抱琵琶半遮面,或王顾左右而言他,说些无关痛痒的废话、空话、套话。

  其次是批评自身的问题。我们实在太缺少内行的批评家了。因为不内行,一些批评家无法凭自己敏锐的艺术直觉和精湛的艺术素养,判断自己面前的作品艺术价值的好坏高下。他们判断作品好坏的标准,往往来自作家艺术家的来头、名气大小,来自在场观众或其他批评家的脸部表情变化,来自所谓“大家的看法”,甚至来自权威的高低或红包的厚薄,从而失去了一个批评家面对作品的独立判断。因为不内行,一些批评家在无法判断好坏的同时,更是无法说出一部作品的好坏。他们时常下笔千言却言不及义,口若悬河却云遮雾罩,谈了半天听了半天,最终让人不得要领。于观众于读者得不到任何有益的启示。著名音乐指挥家李德伦生前曾对卡拉扬录制的贝多芬CD提出过批评。他认为卡拉扬是音响发烧友,所以他录制自己指挥的贝氏作品喜欢亲自上操纵台,结果他的CD极强和极弱的处理,都是操纵的而不是作品实际音色的体现。而我们再看看,现在国外来个大师、大腕演出后我们能听到多少内行的批评呢?今天文艺批评已经变成了文艺表扬,而且是廉价的没有水平的表扬,因为一些批评家的“表扬”,也是外行的无的放矢。总之,批评还是应以实实在在的“坏处说坏、好处说好”为准。

  ④

  警惕网络批评环境恶化

  中国传媒大学学者胡智锋、张国涛指出,随着大众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尤其是以网络为平台的影像及制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传统的以专业批评为诉求、以“铁肩担道义”为责任旨归的文艺批评之外,出现了以网络传播为渠道的网络化的文艺批评。如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电影《无极》的“解构”,实际上就构成了一种“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一度广受关注的“韩白之争”,导火索是评论家白烨在平面媒体发表的一篇批评文章,但争论的主要阵地却在博客上,博客的互动优势为这场论战增添了浓烈的火药味;再如各种关于“超女”的说法与论争,这些都可以纳入广义的文艺批评范畴。具体来说,在“网络时代”广义的文艺批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网络的普及,使文艺批评的载体从传统的平面媒体为主导,向着大规模的网络媒体延展。有些重要的批评话题,或由网络率先发动,或由传统媒体引发,但批评的高潮常常是以网络为平台,最后再波及到其它媒体之上。

  其次,网络传播的发达,使文艺批评由原来的单向传播向着现在的互动传播、即时传播延展。网络博客、论坛给网民提供了一个“想说就说、一吐为快”的平台,这个平台让他们可以即时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并能迅速得到网友的反馈,“互动”是网络批评较之于传统批评的优势。

  其三,网络批评的兴盛,使得批评的话语权不再由少数专业批评家所掌握,而是向着大众化的草根阶层延展。“草根批评”的繁荣一方面带来了批评表面的无限风光,但另一方面,难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

  其四,网络批评的评价不再以专业化、权威性、严肃性为标准,点击率、下载量、跟帖量、视听率等成为第一的标准。在这些标准的引领下,消解权威、消解正面、消解严肃的,情绪化、戏谑化的,搞笑的、宣泄的、无聊的东西在网络中极易泛滥,无底线的追捧与无原则的谩骂甚嚣尘上,并导致文艺批评生态的恶化,这种正在蔓延的批评趋势理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文艺批评在提升民众审美水准,建构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们既要看到“网络化”文艺批评带来的表达自由,但更要看到网络文艺批评的复杂性、低俗化、泡沫化。我们期待着网络时代的文艺批评不仅仅满足于宣泄与喧哗,更要担当起积极的、健康的净化、教化社会的责任。
2#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06:42 | 只看该作者
近期网上的批评很异常,今天浏览报刊无意中发现了如此精彩的文章,所以转过来,请大家分享。
3#
发表于 2006-5-26 08:30 | 只看该作者
老渭转的这篇文章不错,可以看看.
4#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12:4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老渭转的这篇文章不错,可以看看.
 

谢谢武版的欣赏和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3 23:15 , Processed in 0.14214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