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90|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在另一条路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21 15: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24 编辑 <br /><br />  许多年前,我和许多人在这里游走过;许多年后,我和一些人还在这里游走着。    
      许多年前在这里游走的人,有些随老旧的城市一起消失了,他们在那个城市老旧的躯壳坍塌之前就像风吹尘沙一样飘散到四面八方。他们沉落的地方,有些离城市很近,有些很远。他们活着的时候过着老旧的日子,他们故去之后,那种老旧的日子被另一些活着的人带到新城市,拿在手上,也放在心里。多年以后,活着的这些,很少有人再提起过那些故去者们墓地所在。我偶尔想起,但从不与别人谈说。    

      许多年前和许多年后,其间有几十年漫长的时光相隔,许多许多人都没有再见过面,彼此也没有音信相通,也不知活着还是死去了。    
      
      我常想起他们,除了故去的,我相信其余的全都活着;我也相信依然活着的他们还记得这个城市,记得我,毕竟,这个城市是我们最早开始一同游走的地方。我是他们的好同伴之一。    

      许多年后,还在这里游走的人越来越少了,不常见面,偶尔见面常常也只是面面相觑,仿佛没有足够的力气走得更近一些,也不想亲密地交谈几句。不知所措,勉为其难地打个招呼也是言不由衷的。我就觉得我和他们都是这个城市奇怪的遗存或者多余的过客。我不能完全理解他们僵硬笑容背后的意思,但那种微笑的样子依然熟悉依然亲切。    

      来了,很少的几个,都是从年轻的人堆里斜着身子挤过来的。这是一场筹划已久的聚会,很少的这几个是伟大的发起者。走近了,亲密了,这回大家有话说了。他们努力提高说话的声音,那种声音从年轻的欢笑甚至浪笑中挣脱出来,仿佛衰老的骡子不慎落水了,在翻腾着、哗响着的河水中尽力伸长脖子不想被淹死。声音那样微弱,我却能听出暖意来。握手,手都是像干柴一样的,都捏得很紧,好像执意要从对方的手中捏拿出多年前的一些什么宝贵的东西来。紧靠着门店与门店之间逼仄的空缺站着,把宽敞的城市街道尽量让给疾行的人,让给悠闲地迈着方步闲逛的人,让给春草一样冒出来的年轻人,那些年轻人的确如春草一般无边无际无孔不入的。    

      我看出来了,我们这些重逢者从没有抓牢过这个城市,我们仅仅是在这里度过了一些日子,吃了很多食物,睡了很多觉,说了很多话,走了很多路,生了一个孩子。走着走着,说着说着,觉得自己要走的路越来越少越来越短,也越来越没有多少话可说了。在我们面前,面目一新的城市是一列高速列车,但我们早已不在车上。也许,我们曾在车上,后来下车了,下车以后城市列车加速了;也许,那列车行驶得太快了,我们只好下车。想起来了,这个小城极像多年前的小站,我们在这个小站上车,又在这个小站下车。我们一起乘车而行,几十年过去了,才发现彼此并没有走远,只是被这个城市暂时淹没了。又见面了,原来我们还在这个城市。还有许多,好像是走失了,好像提前下车了,好像坐过站了,不知道他们还能不能回到这里。    

      我们这样谈论着别人,但不知久不谋面的别人会不会这样谈论我们。    

      见了面的,开始打听一直没有见面的。有一些消息令人惴惴不安,有一些让人感伤。电话号码,是经过九曲十八弯才打听来的。拨通,叫上姓名,再无话可说,舌头,牙齿,口腔,都好像是借别人的,自己根本不会用。终于有机会说几句话了,但无话可说,至于见面,也是更难的。结论是电话这东西也靠不住,打电话的事情总像听着阳光发出哔啵之响,但头顶上总有浓云在隔着,只要有风吹来,电波那头说话的人和他说的话都会被吹得烟消云散踪影全无的。    

      有人建议使用微信,既能见面又能说话,还能传发图片,跟在眼前差不多,虽然那东西学起来也有难度的。    

      有人已经会用了,有人愿意学,有人不吭声。    

      我们很快就在微信里谈论先前的城市和先前的日子。也谈到这个城市曾经遭受的一场场灾害。关于那些灾难,我们之中,有人和我一样亲历过。另一些人听说了,他们是在远处听到的。    

      有人说这个城市像一个女人,多年不生育也不想再生育了,而那场最大的灾害发生之前它居然再次受孕。那场灾害引发了它的产前阵痛。太痛了,疼得死去活来的,但终究还是活过来了,并且一次生下了那么多孩子,这个城市开始响起前所未有的哭声和笑声。也有人说,先前的城市和先前的日子太遥远了太缥缈了,大概由于那时候的人和日子都是穷斯滥矣的。先前的城市好像在梦里,或者像慢行列车经过的一个个小站,那些小站要么在崇山峻岭之上,要么在汤汤大河岸边,要么在广袤戈壁腹地,要么在苍茫高原的沟壑里。很远很远,那列慢车走了很长的时间。那些站名,乘车的人记住了一些,忘记了一些。那些乘客,此时,此地,好像只剩下我们几个了,好像刚刚下车,头脸上还蒙着厚厚的风尘。    

      我们下车了,那列车加速行驶了,或者,那列车加速行驶了,我们才下车了。我们几个都站在这个小站上,看着改头换面的城市,睁大眼睛寻找熟悉的东西。我看出来了,这个城市是一列从不出站也从不进站的列车,但它确实从某一个时候起开始飞驰了,那种速度让我们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那就不再看那列车,接着谈说那些走失的,那些提前下车的,那些坐过站的,那些搭错了车的。    

      男人们像初生的小蝌蚪那样把脑袋攒聚在一起,神色诡谲地谈论女人。某说胖女人好;某说瘦女人好;某说还是恰到好处的好;某不发表意见,但好像喝醉了;某只是一个劲地发笑;某像一个小学生站得端端正正的听,好像做好了准备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另某说,都这把年纪了,有什么好谈的,你看她们,皮松肉垮的,男人们面对这样的女人,大抵会安分守己的。    

      此君说的“她们”就在我们跟前。他们和她们原本是无所谓聚合还是离散的。开饭之前,他们怯生生地分成两个阵营,酒足饭饱之后,他们又自情自愿地聚到一起了。男人们开始欣赏久违的女人。女人们,此时的她们像早起的一窝麻雀在大肆喧哗,她们大谈夫君,儿、女,麻将,异地购房,按揭买车,网购,以及婆婆的不分青红皂白公公的刻板固执。    

      后来,男女团体各自的谈资好像都耗尽了,又聚到一起,共同寻求新的谈资。我们先想到点数那些没有到场者。某女是早谢的花儿;某男属于真正的英才但不幸遭了天妒;某在异地高就,大概是人活到威风八面再无什么新的趣味就去坐牢了;某在几十年里一鼓作气结婚离婚好几回,现在还是高傲的孤鸿,时时还在响着远音……    

      “那么,你有过多少个女人?”是在问我。这让我大吃一惊!其实我也知道他想探问我这么多年来安不安分。我就报以虚数。所有的听着都用雷同的哗笑对我说我在吹牛。我知道,这个问题怎么回答都让人怀疑,而我的回答显然远远超出他们想象力能够到达的边际了,他们好像浑身瘫软地沉默了一会儿以后,又像饱食之后必须要改改口味那样把话题引开了。    

      我们开始在微信里谈论先前的城市和先前的日子,也展示当下的日子。谈得最少的是这个城市遭遇的那场重大灾害,无论在场还是不在场,或者亲历还是听说,大家都对此心有余悸,但主要是从此得到了关于活命的神谕。许多人都知道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简直跟风中的蜡烛没什么两样,既然还没有熄灭,那就要好好地亮着。    

      让我最感到牵怀萦心的是各人的眼睛,怎么都像动画人物的眼睛那样怪怪的,都那样滑稽可笑地睁着。我总觉得那样的眼睛很像一样东西。像什么呢?像豆荚。那些豆荚被人摘下了,晾干了,裂口了,或者尚未裂口,都呈现着鼓鼓的豆粒。整张脸也像干缩的豆叶,里面包着的感伤是很难被阳光和风清除干净的。    

      是的,太像干豆荚和干豆叶了。那些春草一样冒出地面喧闹不已的人就像破荚而出的豆子,他们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蹦出、喷洒出来的。    

      住在城市,却不在城市列车上;列车日夜飞驰发出的呼啸声天天都要听的。天天都在观赏城市的繁华,就像一场盛大的演出那样繁华。    

      许多年前,许多年后,其间发生的一切都无关紧要了。我只想这样看见,我和一些人仍然游走在城市。也想知道曾经一起游走的,现在依然活着的,还有多少能见面。被城市列车摔出来的,我们应该聚到一起,重新构建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城市,那个城市应该很简单,只有供人居住的房子、宽敞的街道,以及自由自在的日子。我知道,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从冰原大陆一样广阔的生活场景中分离出来,按照自己的喜好组成大大小小的冰山,在闲散的时光海洋上漂浮、游荡,最后完全融化到时光洋流中去,那样,所有在这个世界上来过的人都将重新聚在一起,宽广无边的时光海洋,那里才是每个人真正的家园或故乡。    

      跳广场舞吧,聚众出游吧,聚餐吧,费用都实行AA制。把人所共知的场景和情景拍成照片发到微信群里,那些图片像春草一样呈现出快乐与幸福的形色,吐露出热烘烘的香气。干豆荚一样的眼睛,干豆皮一样的脸庞,好像都赶上了温存的春天,人人都像白色的百合花一样尽情绽放。    

      我和他们在微信里找到了新的时间流向。离开了城市高速列车,在彼此的音容笑貌里找到了自由快乐的故乡,找到了没有围墙的院落,找到了四季花开的田园,找到了稻熟麦黄的土地。再次回到二十四节气中,找到了赶集的同伴,找到了窃窃私语的角落,找到了深藏在生活底层的自己,那是真实的自己,那样的自己都没有长大,更没有老。    

      在城市灰色森林中,像鸟一样飞行、游荡,我和他们找到了安静的林中小径。那是一条通往未来的时光小径,顺着那条小径走下去,远方,有一个新的城市在等待我们,我相信,在那里,我们将获得新生。    

       我们是热闹城市中很难被人发现的自有部落。我们在那里慢条斯理地打麻将,无关城市的疾徐快慢;我们低声交谈,城市根本听不见;我们在阶沿排成长线晒太阳,我们和那样的阳光是老相识了;我们像种族大迁徙那样成群结队去散步,我们总是记得要顺着墙根儿和路边行走的;我们像天上的仙人那样坐在奇花异草旁打纸牌。我们按时醒来,也按时入睡……    

      这个城市经历过许多次灾难,但是,忘掉它吧;这个城市一天比一天热闹了,但是,随它去吧;不断有人从城市高速列车上摔下来,收留他们吧。城市在不断地蜕蛹重生,城市也就在不断地坍塌不断地崛起,但这些,从此与我们不甚相关,我们只存在于远离时光巨流的涓涓细流中,在那条宁静的细流中,有一座这个世界上任何城市都无法比拟的崭新城市,那个城市里的热闹也是很安静的。    

      我们可以把这个城市尊称为城市,也可以不称作城市,我们可以理睬它,也可以不理睬它,但我们正在行走的那条小径所通往的地方一定是我们不能不赶赴的。    

      2016-4-21
      
      





2#
发表于 2016-4-21 17: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24 编辑 <br /><br />   坐沙发拜读兴文文友关于城市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最新作品,问好!

3#
发表于 2016-4-21 20: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24 编辑 <br /><br />文章开篇就很出彩,在那短短的段落中包含了时光与无奈,流逝与茫然等等许多内容。文章对生存的状态作了一次深入的描述,写得平静,从容,欣赏并问好!

4#
发表于 2016-4-21 21: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24 编辑 <br /><br />在物质、精神都高度文明的当下,时间却让我们心中的一些东西,在消失,依然是老道的笔触,抒写出了在纷繁的城市变化中的内心失落。拜读李老师大作,问好李老师!

5#
发表于 2016-4-22 11: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24 编辑 <br /><br />先记号,再韵味儿,后回帖

6#
发表于 2016-4-23 10: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24 编辑 <br /><br />走上一条道路,必然会失去另外一条路上的风景。即便就是在行走的道路上遇到的风景,也不属于自己。这与其说是失落,还不如确切说成是悲剧。城市就是一种人为的风景。无论我们遇到还是没有遇到城市这个人为的风景,都不必刻意去迎合或者融入,一切都要顺其自然,这才是生活的真谛,才是人的自由的真实所在。更何况,即便就是城市,也难逃自然的厄运,也不是谁的风景,没有必要以所谓城市人和乡下人的身份来划分人的地位、档次、修养乃至一切。这是人自己为自己设下的一条歧视与隔离的死亡界限。憧憬客观存在的人性平等(其实我用憧憬一说已经表示了我的悲哀),再度重现人的本真与真正的自由——无论是身体的还是精神的自由,是文章的意境所在,它轻易就给我带来了如是的感触,可见本文的力道和指向是明晰的。欣赏并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6-4-25 09: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24 编辑 <br /><br />走上一条道路,必然会失去另外一条路上的风景。即便就是在行走的道路上遇到的风景,也不属于自己。这与其说 ...[/quote]
    首先感谢敬版对拙作如此真诚的评述!
    从城市和乡村的对比性叙述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批判物欲主义的盲目与混乱,我深知这种做法的浅薄性和幼稚性。抛开人的符号性存在不说,作为本体意义上的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感性角色决定了这种存在的抒情性,理性角色决定了它的理辨性,这两种属性的合理性都毋庸置疑。从方法论角度来说,抒情性和理辩性仅仅只属于手段。但我好像一直在追求目的论的可能性,比如,人有哪些潜质与创造性可以实现人与世界、与自身内在进行深度沟通,比如还有那些本相可以让人走到认识世界、认识人自己的更高处、更通透出,科学不能解决,宗教不便参与,似乎只剩下艺术了,那么,不虚构,不想象,好像就是不可能的。但若只要求纯粹的叙述,虚构性或者虚构手段就不符合文体要求,而接下来的问题很容易会变成探讨什么才是文体了。
    文化价值论有时候很尴尬,比如我常触及到的城市和乡村的对比性,以及由之而生的价值论。我不大谈及道德沦,我以为此论要么未到时候,要么早就过时了,价值论好像是依然存在的,毕竟,它跟商品社会和消费时代关系密切,因而,即便文化价值论有时候不免尴尬,谈无可谈,也只好回过头来谈谈价值论。
    再次感谢敬版深度批评,并祝敬版春天快乐!

8#
 楼主| 发表于 2016-4-25 09: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24 编辑 <br /><br />坐沙发拜读兴文文友关于城市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最新作品,问好![/quote]
谢谢文华,即问春安!

9#
 楼主| 发表于 2016-4-25 09: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24 编辑 <br /><br />文章开篇就很出彩,在那短短的段落中包含了时光与无奈,流逝与茫然等等许多内容。文章对生存的状态作了一次 ...[/quote]
谢谢雨夜昙花版主关照!如多批评拙作浅陋之处,我更会感激不尽!

10#
发表于 2016-4-25 09: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24 编辑 <br /><br />首先感谢敬版对拙作如此真诚的评述!
    从城市和乡村的对比性叙述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quote]
我很喜欢如是的交流,也认同兴文的观点。有关价值论一说,我以为在本文中并不存在过时或者为时已晚的问题,我们的认识取向,无一不是由价值决定的,所谓美学、生存、利益、品性、素养、取舍甚至本能等等,都是价值判断、趋利避害等等衍伸出来的直接或者间接的表现。文学艺术也是价值论的一个表达手段,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它的性质就是如此。所以从价值取舍的角度叙述事物,一如本文,是客观的是感性的也是具有说服力的。再次欣赏文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4-25 09: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25 编辑 <br /><br />在物质、精神都高度文明的当下,时间却让我们心中的一些东西,在消失,依然是老道的笔触,抒写出了在纷繁的 ...[/quote]
    谢谢肖娴文友留评,谢谢一直以来的关照!
    物质积累与生产,目前可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若论及文明,似也值得商榷,因为文明毕竟关乎人的精神生活,也即,物质发达程度与人的精神生活质地和状态之间处于何种关系,尚需进一步论证;至于精神高度,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些,当下的中国人全面沉湎于权钱欲望之满足的情况下,大家是否需要一定的精神高度,是否具有一定的精神高度,这些问题当前尚未解决,论证尚无结论,也不便看出高度。像我这样表面上在舞文弄墨的人,也只是躲藏在权钱社会的角落里,自我欺骗自我麻醉,总体上只能算好一个弱者,诸如我希望自己的精神能够强大,虽然实际上并未实现。
    再次感谢肖娴,并祝你春天快乐!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4-25 09:36 | 只看该作者
敬一兵 发表于 2016-4-25 09:29
我很喜欢如是的交流,也认同兴文的观点。有关价值论一说,我以为在本文中并不存在过时或者为时已晚的问题 ...

谢谢敬版!
13#
发表于 2016-4-25 09:50 | 只看该作者
人与城市的关系,人与变化的地理的关系。这种关系之间,反映的是人本体的精神需求与环境对立的关系。其实,这几乎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回到人的本体看这个社会,就会产生诸多的错落与差异。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视角,来认识人与现实的落差,现实价值带来的误区,回归人的本源。从精神的本质上,保持人的独立性,来审视现实,此乃人的情感与思想的根基。欣赏,问好。
14#
发表于 2016-4-26 09:45 | 只看该作者
在我们面前,面目一新的城市是一列高速列车,但我们早已不在车上。也许,我们曾在车上,后来下车了,下车以后城市列车加速了;也许,那列车行驶得太快了,我们只好下车。----也许,无论居住多少年,这些,始终是我们与城市的关系。
久不见,问好李老师!
15#
发表于 2016-4-26 10:04 | 只看该作者
对个人情感的滞留,对人情世故的关联,对时间的印象,对物我的相关性。做了一些探寻和思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2 15:57 , Processed in 0.05663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