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历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历史不能忘记的名字 digest 春夜听雨 独上栏舟 2009-4-6 16 5391 花落无声 2009-4-8 19:18
土地 明月清风 慕容空空 2010-6-14 3 1735 百合梦月 2010-6-14 17:52
清溪河的雨 明月清风 若雨 2010-8-30 32 5004 若雨 2010-9-2 08:24
梦里水乡 attachment 春夜听雨 若雨 2010-9-8 34 4407 若雨 2010-9-13 09:05
历史的烙印 digest 明月清风 百合梦月 2010-9-15 35 6365 古月灵秋 2010-9-18 14:03
没有一个人是她真心要爱的 digest 明月清风 川上子 2011-5-14 15 4386 @闲云野鹤@1 2011-5-19 20:36
不绝的回声 digest 春夜听雨 夏冰 2011-5-30 40 6190 李会和 2011-6-4 08:01
尘封八十多年前的珍贵记忆 文化创新 马西良 2011-10-1 2 2435 夫子山闲人 2011-10-5 08:36
无 题(十八) 文化创新 成功在望 2011-11-21 1 2213 敬一兵 2011-11-22 09:07
无 题(三十) 江天漫话 成功在望 2011-12-12 3 1910 南山菊 2011-12-15 20:43
无 题(三十三) 文化创新 成功在望 2011-12-17 1 2139 敬一兵 2011-12-19 08:54
无 题(三十四) 理念创新 成功在望 2011-12-18 2 2352 太和五中张奇 2011-12-19 09:34
参观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诗六首 古韵清风 成功在望 2011-12-21 3 2227 雪香村客 2011-12-21 22:49
无 题(四十八前进中的中国) 管理创新 成功在望 2012-1-6 1 3334 敬一兵 2012-1-9 09:20
200条需要改进与改良的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 成功在望 2012-1-7 1 1866 敬一兵 2012-1-9 09:13
南溪古寨 春夜听雨 若雨 2012-6-26 7 2211 lichezhiyuan 2012-6-27 14:28
憨山之罪 江天漫话 夏冰 2012-7-28 16 3422 南山菊 2012-8-5 09:45
飞天 digest 春夜听雨 青衫子 2012-8-30 16 4214 青衫子 2012-8-31 09:55
江夏笔记,中国式小人的100种特色 会员文集区 成功在望 2013-5-24 0 797 成功在望 2013-5-24 12:54
闲话散文 书话评论 高迎春 2013-6-17 31 9248 牛学伟 2013-6-25 15:01

相关日志

朱德
夜莺 2016-6-3 08:44
多年来,学界对朱德的研究,与其他领袖人物相比显得薄弱。很多人对朱德不太了解,有人只知道“朱德的扁担”,知道他德高望重,或说他顾全大局,再多就说不清楚了——   朱德研究是领袖群体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党史、军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笔者有个感觉,多年来,学界以及媒体对朱德的研究与宣传,同其他领袖人物比较起来,显得有些弱,或者说不那么热。究其原因之一,是人们对朱德不很了解。因为朱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的历史作用、历史功绩被有意无意地掩盖或淡化或抹杀了 ; 在制造个人崇拜的“左”的年代,“左”的党史总要突出宣传一个人,而朱德个人的特点又是谦虚谨慎,从内心愿意把一切归功于党和人民。所以,朱德给不大了解历史的人的印象往往是模糊的,有的人只知道“朱德的扁担”,知道他德高望重,或说他顾全大局,再多就说不清楚了。笔者以为,只有从几个历史视角的比较中找到朱德的生平特色,才能廓清朱德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功绩,从而认识他的历史地位。朱德的生平特色,可以用很多“最”来概括,本文列举其中的 6 个。这是从特定的视角和论题上比较出来的“最”,是可以从时间或内容上量化、界定和类比的。 一、在中国近现代革命中的经历最全面   在 1946 年朱德 60 寿辰时,中共中央致他的祝词说:“你是中国人民六十年伟大奋斗的化身” ; 周恩来的祝词说:“你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为什么朱德能得到如此高的历史评价 - 因为只有朱德经历了 20 世纪中国革命的全过程。他既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又经历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且不是一般的经历、参加,而是一直站在历史的潮头、斗争的前列。上个世纪初,他在中国最早的两所军校之一的云南陆军讲武堂,秘密加入同盟会,投入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 ; 在辛亥革命的云南“重九起义”中,他是攻打总督衙门的前驱队长。接着,他作为滇军重要将领参加了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他为寻找救国之路而远赴欧洲,回国后即投入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领导南昌起义,经历了 10 年土地革命战争全过程、 8 年抗日战争全过程和 4 年解放战争全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又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26 个春秋。因此,朱德堪称“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 二、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最典型   在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中,许多人 ( 如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等 ) 都经历过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转变,而朱德在实现这个转变中更具有典型意义。朱德曾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忠勇战士,但当他发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终成泡影时,他不惜抛弃高官厚禄 ( 滇军旅长,军界名将,月薪两千大洋 ) 追求革命。他离开云南时像逃亡一样历尽危难艰辛。他远渡重洋,终于在德国见到张申府、周恩来,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旧势力里已经是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而在共产党这里仅仅是个新兵,还要背着旧包袱甚至于一时不被理解信任,但他心甘情愿“投降无产阶级”,从头开始。他的转变比其他人的转变更为艰难,更有标志性意义,更能说明:为什么旧的革命搞不下去了,为什么五四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先进的知识分子都集合在中共的大旗之下。  三、他是人民军队历史上惟一的全军总司令,在军队创建发展史上最有代表性  在人民军队创建、发展的各个关键时刻、重要时期,朱德都不仅亲历,而且作为主要领导者。他参加领导了标志人民军队诞生的南昌起义并坚持到最后,带领起义军余部发动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湘南暴动,首创了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众武装三结合的人民武装体系 ; 他率湘南起义部队万余人同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井冈山,组建了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他统领了红一军团的建立、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组成红一方面军 ; 在长征中亲历了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四方面军与红二、红六军团 ( 即组成红二方面军 ) 的会师、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会师。抗战后又亲率改编为八路军的 3 个师开赴华北前线,开辟敌后战场。在党的领袖群体和军事将领中,只是朱德有这样全面的经历,因此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外媒体就称朱德是“红军之父”。   朱德历任人民军队的最高军事首长,是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是人民军队历史上唯一的全军总司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是第一任、第二任中革军委主席,直到 1936 年底毛泽东接任。以后,他也长期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四、在长征中走的路最多  长征中走的路最多,说明朱德长征中经历的坎坷曲折、艰难危险最多。二万五千里长征,他比毛泽东、周恩来等多走了一年时间,多走了一万多里。他是 3 次过草地, 3 次过夹金山等四五座雪山,特别是在隆冬时节,他率领几万饥寒交迫的大军翻越了比夹金山高得多、险得多的大雪山党岭山,在人类迁徙史上、战争史上绝无仅有。朱德在长征的统帅部中年龄最大,但只有他没有要给每个高级领导人配备的担架,而只要了两匹马,一匹驮文件,一匹常常是随康克清在司令部队伍后面收容伤病员。  五、新中国成立后向中央写出的调研报告、建议最多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几乎每年都有几个月时间到各地视察,调查研究。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他视察的地区和部门最多。除了西藏、宁夏和尚未统一的台湾,他走遍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他调研后及时向党中央、毛泽东汇报情况、提出建议。写出的调查报告、建议最多,且十分宝贵。比如: 1953 年在人们只关注搞工业化时提出要保护和发展手工业。 1957 年初他坐小飞机低空掠过海面登临海南岛,最早提出开发海南岛。在大跃进刮共产风的狂热中提出不能吃大锅饭,要保留家庭和私有财产,要让农民致富,等等。他的许多建议,至今看来也是十分宝贵的。   六、最早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开始了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表现在毛、刘、周、朱等的著作与讲话中,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概念的是朱德。 1965 年 12 月,朱德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过去我们是学苏联的经验,现在我们要“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朱德提出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基本观点 : 搞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向外国学习,但又不能一切都照抄照搬 ; 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夜郎自大”和“闭关自守”,要搞好“内外交流” ; 应当让农民致富,群众生活越富越好,等等。 核心提示:他们整不着爹爹,就拿朱琦撒气,批斗、抄家是家常便饭……朱琦去世后的第 10 天,我们回北京去见爹爹。康妈妈才告诉他。 朱琦在“文革”中也受到了很大的牵连。因为爹爹还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又有周总理等不时地保护,当时造反派不敢对爹爹太放肆。他们整不着爹爹,就拿朱琦撒气,批斗、抄家是家常便饭。 1969 年 6 月,朱琦被送到山西榆次“五七干校”学习。当年年底,他从山西回来后,又被下放到天津附近一个叫汉沟的小车站改造,在那儿当仓库保管员,一直干到 1972 年,才给重新安排了工作。恢复工作后,由于劳累,也由于“文革”这几年的折磨,朱琦患了心脏病。 1974 年 6 月 10 日,朱琦突然去世,没有留下一句话。孩子们都不在家,他们都当兵去了。怕爹爹经受不住这个噩耗,只对他说“朱琦突然犯病了,在医院抢救”。爹爹很担心,整整一个星期睡不好觉,总是问情况怎么样,还需要什么药,得到的答复也总是“还在抢救”。 6 月 20 日,朱琦去世后的第 10 天,我们回北京去见爹爹。康妈妈才告诉他:“抢救无效,朱琦走了,追悼会都办好了,孩子们想回来看看。”那天,爹爹显得很虚弱,他看着我,喉结动了几下,好像要说什么,但一时没有说出声。这时,坐在我旁边的康妈妈,轻轻地拍了拍我,示意别再哭了。爹爹说:“你们开始不告诉我,这不对,我就这么一个儿子,这么年轻就走了,很可惜。他上过中央党校,受过高等教育,走得这么早,太可惜了。” 爹爹曾说:“假如我不在了,我没有任何财产,房子是国家的,还有这个桌子,全部交给国家,你们要不上。但是我有一部分书是自己买的,还有一部分是国家发的,你们可以看,可以拿去学习。我的会客室有一个主席像,这个你们可以拿走。”事实也是这样,康妈妈病逝以后不到 24 天,中央管理局就把家具全拿走了。朱琦病故后,当时铁道部政治部主任对康妈妈说:“你看朱琦病逝了,可是力平一个人在天津,把她调到你们身边,对你们本身也是个照顾,对力平也是个安慰。”当时我也在场,康妈妈没说话,爹爹说:“力平在天津工作这么多年了,有群众基础,工作也不错,调到北京的新单位也不好参加工作,还是在天津好吧。”一句话否定了。(离休之后的 1996 年,我才调到北京。)秘书抱不平说,总司令太正统了,从来不为孩子说句话。 核心提示:他们整不着爹爹,就拿朱琦撒气,批斗、抄家是家常便饭……朱琦去世后的第 10 天,我们回北京去见爹爹。康妈妈才告诉他。 朱琦在“文革”中也受到了很大的牵连。因为爹爹还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又有周总理等不时地保护,当时造反派不敢对爹爹太放肆。他们整不着爹爹,就拿朱琦撒气,批斗、抄家是家常便饭。 1969 年 6 月,朱琦被送到山西榆次“五七干校”学习。当年年底,他从山西回来后,又被下放到天津附近一个叫汉沟的小车站改造,在那儿当仓库保管员,一直干到 1972 年,才给重新安排了工作。恢复工作后,由于劳累,也由于“文革”这几年的折磨,朱琦患了心脏病。 1974 年 6 月 10 日,朱琦突然去世,没有留下一句话。孩子们都不在家,他们都当兵去了。怕爹爹经受不住这个噩耗,只对他说“朱琦突然犯病了,在医院抢救”。爹爹很担心,整整一个星期睡不好觉,总是问情况怎么样,还需要什么药,得到的答复也总是“还在抢救”。 6 月 20 日,朱琦去世后的第 10 天,我们回北京去见爹爹。康妈妈才告诉他:“抢救无效,朱琦走了,追悼会都办好了,孩子们想回来看看。”那天,爹爹显得很虚弱,他看着我,喉结动了几下,好像要说什么,但一时没有说出声。这时,坐在我旁边的康妈妈,轻轻地拍了拍我,示意别再哭了。爹爹说:“你们开始不告诉我,这不对,我就这么一个儿子,这么年轻就走了,很可惜。他上过中央党校,受过高等教育,走得这么早,太可惜了。” 爹爹曾说:“假如我不在了,我没有任何财产,房子是国家的,还有这个桌子,全部交给国家,你们要不上。但是我有一部分书是自己买的,还有一部分是国家发的,你们可以看,可以拿去学习。我的会客室有一个主席像,这个你们可以拿走。”事实也是这样,康妈妈病逝以后不到 24 天,中央管理局就把家具全拿走了。朱琦病故后,当时铁道部政治部主任对康妈妈说:“你看朱琦病逝了,可是力平一个人在天津,把她调到你们身边,对你们本身也是个照顾,对力平也是个安慰。”当时我也在场,康妈妈没说话,爹爹说:“力平在天津工作这么多年了,有群众基础,工作也不错,调到北京的新单位也不好参加工作,还是在天津好吧。”一句话否定了。(离休之后的 1996 年,我才调到北京。)秘书抱不平说,总司令太正统了,从来不为孩子说句话。 1959 年 7 月,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严肃中肯地批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引起了毛泽东的盛怒。经过半个月的猛烈批判,一纸《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撤销了彭德怀的国防部长职务。之后,从 8 月 16 日到 9 月 12 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批判彭德怀的火力比庐山更强,目的是彻底肃清彭德怀在军内的影响。   在许多人表态批判彭德怀时,朱德却说:“彭总在生活方面注意节约,艰苦朴素,谁也比不过他。彭总关心经济建设,只要纠正错误,是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的。”毛泽东对他的发言很不满意,在政治局常委会上,批评朱德发言“未抓到痒处”。朱德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毛泽东的决定,只好沉默不语。从此,“老糊涂”之说,不胫而走。   朱敏在《我的父亲朱德》一书中,引用康克清的话:“在会议最紧张的时候,朱德和毛泽东谈过一次话,他对毛泽东直言:‘我觉得这次会议发言民主风气不够。’毛泽东听朱德这么一说,先是一愣,想了一会儿,说了一句话:‘你对一半儿,我对一半儿。’”由此可见朱德无私无畏而正直的品格。   在庐山会议期间,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表决《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投票时,按照惯例,大家都要高举臂膀,便于统计。 朱德和彭德怀,不仅是战争年代的总司令和副总司令,还是十分亲密的战友和兄弟。朱德的女儿朱敏的大儿子刘建说:“爷爷在对待彭德怀的问题上,态度格外鲜明,他觉得那不是什么错,是一般性的认识问题。   而朱德虽说也举手了,但他弯曲着胳膊,那动作,一看就知道他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举的手。散会以后,毛泽东在庐山散步,遇见朱德说:“你啊老总,举手举了半票!”朱德笑答道:“反正我举了手,至于手是怎么举的,我就不知道了。”   庐山会议后,倔强的彭德怀搬出了中南海永福堂住所,到京郊挂甲屯吴家花园离群索居,开始了读书和务农的生活。但朱德还是惦记着自己的老战友和兄弟,他不避嫌,不怕受牵连。他常常去玉泉山居住,为的是方便看望居住在附近的彭德怀。朱德的每次来访都给满腹冤屈和苦闷的彭德怀带来很大的安慰。   其实,他俩性格上还是有一致之处的,那就是寡言,两人可以半天不作一声。于是,下棋成为他们交流的方式。这对战场上的正副司令,一坐到棋盘前面,楚河汉界,将帅对垒,寂寞的空气里,顿时就充满了烽火岁月征战的豪情和快乐。   朱敏回忆说,性格不同,两人下棋的作派风格迥异。同样是吃子,朱德吃子是先用自己的棋子将对方的棋子扫开,然后把对方的棋子拣出棋盘,排成一溜,像展示战利品一样,如大河漫滩,不温不火。而彭德怀则不同,他吃子的模样同他的脾气一样吓人,“砰”,把自己的棋子砸在对方棋子上面,然后从下面把棋子弹出来,把“俘虏”的棋子扔在一边,似提刀四顾,舍我其谁。   如果碰到彭德怀悔棋,朱德会敏感地抓住对方手腕,眼睛瞪得滚圆:“不能赖棋,放下。”彭德怀则梗着脖子:“你是偷吃,不算。”朱德说:“吃你的子,还要发表声明吗?战术不行就不行嘛,悔棋算啥子。”    1974 年 11 月 29 日,彭德怀去世时,临终想见朱德,他一次一次地向看守请求,可谁也不告诉朱德。直到彭德怀逝世后,朱德才知道彭德怀的临终心愿,他顿时老泪纵横,对着空荡荡的房间大声叫嚷:“你们为啥子不让我去看彭老总?要死的人,还能做啥子?还有啥子可怕的!”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芬的这首小诗,曾经激起无数少男少女们对自由和爱情的咏叹,其实真正懂得自由含义的,是那些为自由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他们带着一脸的沧桑,一身的硝烟,一次次丧失家庭、一次次重铸爱情,用毕生的追求和奋斗,实现着那浪漫的诺言。朱德曾经有过五次婚姻,本文记录的是他与第四任妻子湖南姑娘伍若兰的故事。 1928 年 2 月 17 日,也就是耒阳被攻下的第二天。灿烂的朝阳仍像往日一样,把绚丽的阳光抹上耒阳城。耒阳群众大会召开,欢迎朱德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 , 街口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街上出现了三五成群的手持小红旗的妇女,领头的那位就是耒阳县女界联合会会长伍若兰。每一个街角,每一棵树旁,每一堵墙下,都有人在那里贴标语,旋即就有一群群人跑过来观看。此时此刻,“欢迎工农革命军”的呼喊声,如同江河中的波涛此起彼伏,耒阳的街巷成了欢乐的河流。 紧接着,一面鲜艳的红旗越飘越近,嘹亮的歌声也越飘越近:“一杆红旗,哗啦啦地飘。一心要把革命闹。盒子枪、土枪,卡啦啦地响,打倒那劣绅和土豪!……”这正是工农革命军最爱唱的歌! “革命军进城啦!”“革命军进城啦!”大伙儿望着身穿灰军装,臂缠红带、扎着绑腿的工农革命军,高举镰刀斧头的红旗,浩浩荡荡向耒阳城开过来。 这时,站在欢迎人群前列的伍若兰不由地睁大了眼睛,踮起脚尖观阵。她终于发现,领头的一位年纪约莫四十一二岁的军官,身穿打了不少补丁的灰色粗布军服,脚穿一双草鞋,背上背着一个斗笠和一个公文包。斗笠的细竹片,已被雨水浇得溜光。由于日夜行军打仗,生活环境非常艰苦,军官粗壮的身躯显得黑瘦了些,四方脸庞上,连鬓胡子毛楂楂的;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着慈祥而又深邃的光芒,给人一种威武和亲切的感觉。伍若兰指着这位军官模样的中年人,直言问身旁的县委书记邓宗海:“他莫非就是那个名扬湘南边界地区的朱德吧?”“对,对。”邓宗海连声说,“他就是朱德,现在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 两天后,耒阳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耒阳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刘泰任主席,徐鹤、李树一任副主席。伍若兰万万没有料到,这天刚刚吃罢午饭,刘泰忽然进门,没有寒暄,劈头就说:“兰妹子,朱师长请你去。”“请我?”伍若兰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愣怔片刻以后,才和刘泰一起走进了朱德居住的祠堂里。 发现伍若兰进来,朱德向伍若兰微笑着点点头,表示欢迎。伍若兰坐下的时候,邓宗海向朱德介绍说:“她叫伍若兰, 1903 年出生于耒阳城郊九眼塘一个书香世家 , 毕业于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 1925 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做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的工作,曾任共青团耒阳县地方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长,现在是耒阳县女界联合会会长。她可是我们这一带有名的才女哩!”邓宗海还强调:“ 1927 年 5 月‘马日事变’后,伍若兰同志被耒阳县政府当局悬赏通缉。但她坚持在当地斗争,化装为村妇,四乡联络同志。 9 月,我被湖南省委派回耒阳,她协助我等重建了中共耒阳县委。今年 2 月 16 日,伍若兰与我等率领耒阳农军,配合你朱师长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攻克耒阳县城。她的贡献真是多多!” “好啊!革命的才女!”朱德握着伍若兰的手,笑逐颜开:“听说祠堂门口的对联是你写的,我记得上联是‘驱逐县团丁’,下联是‘喜迎革命军’,横批是‘赤遍耒阳’,对吧?” “对的。”伍若兰高兴地回答。“你写得不错嘛”,朱德诙谐地说,“笔力好,内容也好。不愧出自才女的手笔啰!”“我没写好,请师长多指教。”伍若兰嗫嚅道。“你是啥时候从衡阳女三师毕业的?”朱德问。伍若兰答:“去年夏天。”…… 伍若兰没有想到,这一次造访成为一段传奇姻缘的开始。 2 月 23 日,朱德在灯光下,盘着腿儿坐在床上补鞋,伍若兰和小姐妹们眉眼儿带笑走进屋里,冲着朱德直嚷嚷:“朱师长好!” “朱师长,你什么时候学会补鞋哟!”姑娘们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朱德停下手中的针线活,抬头看到伍若兰和她的伙伴们站在面前,忙站起身,满脸笑容地指着旁边的一条长板凳说:“坐吧。”姑娘们推让着坐下后,朱德和蔼可亲地问:“嗬,你们兴师动众,有什么事呀?” “我们是耒阳县女界联合会的代表,还没有登门拜访过朱师长,今天特来慰劳慰劳。”一个叫山菊的姑娘笑呵呵地回答。“嗬嗬,我有什么值得你们慰劳呀!”朱德笑了笑。这时,山菊姑娘补充说:“你率领工农革命军打了大胜仗,解放了我们耒阳城,还不该慰劳慰劳呀!”谈了一阵妇女联合会的活动之后,山菊姑娘的目光投向伍若兰,然后又把目光转向朱德,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朱师长,我们伍大姐想单独和你谈谈,你看行吗?”坐在一旁沉思的伍若兰,连忙垂下了脑袋,而且产生了一种不自然的羞怯感,半晌才吐出一句话:“山菊呀,你不要乱说嘛!” 也许是逗趣儿,也许是出于善意好心,就在伍若兰羞涩地埋下头,脸蛋儿红得像熟透的柿子的瞬间,她的伙伴们便嬉笑着呼啦一下跑走了。望着低头不语的伍若兰,朱德忍不住笑了:“若兰,你要单独和我谈谈,怎么又不开口啊?” “我……”伍若兰说了一个字,嘴巴又合上了,好像在想什么心事;慢慢抬起头来,两片嘴唇颤动了一下,像有许多话要说,慢慢又没有了。她要说什么呢?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朱德看到这一点、不再催促伍若兰,只因势利导地劝道:“你的伙伴们喜欢开这样的玩笑,那就由她们去吧。你既然来了,就应该坐一会儿,摆摆龙门阵也好嘛!” 伍若兰想朱师长的话不错,她有摆龙门阵的嗜好,摆就摆吧。于是便打开话匣子,把女界联合会几天来的新鲜事儿全盘端了出来。说完以后,她那对水灵灵的眼睛时而望着朱德,时而紧紧盯着他手中那只打补丁的布鞋,黑黝黝的眸子里,不知闪动着什么念头。朱德望着伍若兰发呆的样子,不由问道:“若兰,你又在想些啥子呀!” “我想,”伍若兰憋不住扑哧笑出了声:“师长那只鞋好有一比呀!” “比啥子?”朱德回眸一笑,语调惊奇而快乐。伍若兰戏谑道:“好比呀,好比一条胖头鱼张开了嘴巴。” “是吗?”朱德突然像孩子般纵情地笑,“说得好,很形象咧。”伍若兰也朗朗地笑起来,并欠起身子,伸出一只手抢过朱德手中的那只鞋,十分麻利地用手指量了量尺寸,然后把鞋子递了过去。随即,不顾朱德一脸诧异,不作声地跨出门槛,一溜烟似地跑了。 两天后的早晨,伍若兰拿出自己最喜爱的印花帕子,把刚刚做好一双新布鞋包好后,风风火火地来到朱德住的屋里。“若兰,今天你又是来单独和我谈谈的吧?”朱德说。 “你真会说笑话,师长!”伍若兰不好意思了,声音像蚊子哼哼。朱德满脸真诚:“为啥子声音这样小?你在我面前说话,怕啥子嘛。”伍若兰羞涩地避开朱德锐利的目光:“谁怕呀!要怕,我就……” “对,对。”朱德立即接上话茬,“你要怕我,就不会再来了。”“嗯。”伍若兰不再紧张,不再拘束,她用双手慢慢地托起印花帕子包装的小包裹,然后给朱德递过去,爽快地说,“我这次来,半是为女界联合会的事,我们打算开展几项活动,特来请示师长。这另一半嘛,当然是为了你。”打开小包裹,朱德半惊半喜:“怎么,原来是给我送来一双新布鞋呀!”说着,他从鞋里摸出一张纸片,只见上面写着一首诗:“莫以穿戴论英雄,为民甘愿受清贫。革命路长尘与土,有鞋才好赴征程。” 望着伍若兰,朱德心情激动,情不自禁地握住她的手说:“若兰,你这双鞋做得好,诗也写得好啊!”一种温暖的感觉渗透了伍若兰的全身。 鞋与诗得到朱德的赞扬,伍若兰心里也非常高兴,说话的声音也有点飘逸:“人家专门为你做的、写的,不下点功夫怎么能行啊!”瞅着伍若兰那么欣喜的样子,朱德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感激。 但是,过了一会儿,朱德渐渐收敛起笑容,眉头也渐渐蹙紧了。他不由把目光投向窗外,透过玻璃凭窗远眺,久久地、目不转睛地向远方望去。他没有望远处的庄稼和渠水,也没有望更远处的山峦和森林,他眺望着沐浴在朝阳中操练的战士们,情不自禁地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伍若兰说:“眼下北风劲吹,春寒料峭,可有半数以上的人还打着赤脚……”朱德的话,使伍若兰心里觉得很不安宁。她眺望窗外赤着脚跑步的战士们,顿时心里豁亮了:一双鞋,只能解决朱师长一个人的问题,可他手下还有 1000 多个官兵呀! 伍若兰那张沉静的脸上,忽然漾出微笑。她望着坐在对面的朱德,充满乐观和自信地说:“朱师长,我现在要来个毛遂自荐,衷心希望你能够批准。”“你要自荐啥子嘛?”朱德不解地问道。 “我要自荐当个编织厂厂长,把耒阳县女界联合会的姐妹们组织起来编草鞋,让同志们不再打赤脚行军、打仗,你看行吗?”“行啊!行啊!”朱德喜出望外,他没料到,聪明的伍若兰竟然和自己想到一块了。不用说,此时的朱德对伍若兰也更喜爱、更钦佩了。 品味着那一连串的“行啊,行啊!”伍若兰顿时感觉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不由一阵激动:“朱师长,你真好!”“你呀你,真是个精灵鬼咧。”朱德爽朗地笑道:“看来,我没有认错人呀!你这个黄毛丫头,可真有一股子豪爽劲儿!” 甭看伍若兰平时泼泼辣辣,风风火火,这时候面对朱德却腼腼腆腆、温温柔柔,完全是一个羞于见人的少女。她觉得自己被一种突然降临的、神秘的幸福笼罩着。是的,她感到幸福和激动,因为是他带领工农革命军解放了耒阳,是他同她“心有灵犀一点通”…… 时间如流水,稍纵即逝,很快五天过去。这天早晨,天空没有云彩,太阳一步一步地爬上来,通红的火焰照耀着军营。这时,伍若兰领着十几个姐妹们,肩上挑着一捆捆黄澄澄的草鞋,说说笑笑地跨进了师部大门。朱德、王尔琢等师部领导刚从操场上回来,还没来得及坐下,听说伍若兰她们到了,忙热情地同姑娘们一一握手。在阳光下,朱德的脸膛显得通红,闪着光彩。他瞅瞅面前的一担担草鞋,旋即望着姑娘们,乐呵呵地说:“嗬!这下子你们真是帮了工农革命军的大忙,我这个当师长的要当面向你们致谢啰!”伍若兰嗔怪道:“朱师长,说致谢那就见外了,我们军民本是一家人哪!” “说得对。”朱德不无幽默地说,“好一个口齿伶俐的辣妹子,连一个谢字都要给免了!那么,说说吧,若兰同志,你们怎么这样快就编织了如此多的草鞋!” 别看伍若兰毕业于衡阳女三师,喝过墨水,会写文章,平时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可这会儿却坐在一旁,半晌不开口。她的伙伴伍德莲倒机灵,竟无拘无束地说开了:“朱师长需要这些东西,又很急,我们怎敢耽搁呀。若兰大姐连夜开会给我们布置任务,还成立了临时纺织厂呢。姐妹们昼夜不停地编呀,织呀,硬是只用五天时间就编织好了 1000 双草鞋。”听罢伍德莲的这番话,朱德心里禁不住又增添了几分对伍若兰的好感,觉得这个身材颀长、眼睛明亮的姑娘活泼热情,泼辣能干,不仅是衡阳女三师出来的高才生,而且是这一带难得最早从事革命活动的女子之一。一时,朱德从心底里产生一种莫名的爱慕之情。 其实,伍若兰也是一样,她对朱德的敬仰由来已久。还是在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进耒阳城之前,她就听说过这位在湘南一带颇有传奇色彩的领导人,不由肃然起敬。后来在耒阳城,她几次与朱德的接触中,对他有极好的印象。要说爱慕,她对他确实未见面时就有好感,一见便钟情啊!但她内心十分矛盾,本想早些敞开自己的心扉,却又感到难以启齿。 不久,工农革命军需要一些熟悉当地情况的同志随军做宣传工作,任耒阳县女界联合会会长的伍若兰被调到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政治部。如今朱德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成了自己的直接领导,她更是十分崇敬,并在内心充满了对朱德无法抑制的爱慕之情,朱德在工作中也发现伍若兰勇敢果断,明事理,有能力,共同的战斗生活渐渐地使两颗纯洁的心紧紧相连。 朱德当时孑然一身,战斗又如此频繁、残酷、紧张,善良纯洁的伍若兰觉得应该有个人来帮助照顾朱德的生活,使他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战斗,便大胆与家人商量,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毅然决定和朱德结为夫妻。 第一次约会中,朱德向伍若兰讲了自己的经历,然后吐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若兰,对于你,我从看到祠堂门前那幅对联之时起,就产生了好感。你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女子,又信仰马克思主义,和我志同道合,我愿意和你一起革命,一起生活,你也愿意吗?”伍若兰望着面前直爽而敦实的朱德,顾不上羞涩,很爽快地说:“朱师长,只要你不嫌弃,我愿意同你一起生活,一起行军打仗,永远也不离开你。” 此时此刻,激动、兴奋几股情绪搅在一起,在朱德的胸膛里翻腾着。他因为心情极好,故意打起趣来:“你有麻子,我有胡子,我们就‘麻麻胡胡’结婚吧!”伍若兰听出来这是几句笑话,不由得笑起来。 3 月的耒阳,春江水暖,草木葱翠,生机勃勃的山野洒满了阳光,干练自强、年方 25 岁的伍若兰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朱德的驻地水东江的杜陵书院,举行了简朴而热闹的婚礼。 喜讯传开,部队中有个调皮的宣传队员编了一首歌谣:“麻子胡子成一对,麻麻胡胡一头睡。惟有英雄配英雄,各当各的总指挥。”这支歌谣,表达了工农革命军战士伍若兰对这位非常勇敢,且能文善武的女性的喜爱,亦表达了他们对她与自己敬爱的师长结为秦晋之好的由衷高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1 次阅读|0 个评论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2 05:04 , Processed in 0.03710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