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73|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诗歌笔记 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9-19 1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灿 于 2016-9-19 17:25 编辑

  二十一

  我写旧体诗以来,很多朋友问过我,什么是平仄?我说,这个其实很简单。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声,阴平、阳平是平声,上(shǎng)声、去声是仄声。说得更通俗一点,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不过,古代的平仄和今天是有区别的。诗和词是按照古四声,曲和今天的普通话是按照新四声(当然,曲韵和普通话还有细微的差别,不过两者已经很接近了)。古四声不同于新四声,不是阴阳上去,而是平上去入。具体说来,那个时候平声不分阴阳。平水韵中平声也分两卷,只是因为字太多,才分上下卷,并不是按阴阳来分的。古代有一部分上声字今天变成了去声,不过这一点也可以忽略,因为上声和去声都属于仄声,古体诗中上声韵和去声韵有时也可以通押。入声是新四声中没有的东西。今天的入声字读音就分别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当然,也有部分字读音和今天完全不同,这一点前面也讲过。

  我们读古典诗歌可以按照普通话,但是心里要知道,古今语音是有差异的。曾经有人听我讲了平仄之后,他竟然用普通话的平仄来对一首诗对号入座,说怎么和我讲的不一样,结果闹了笑话。

  二十二

  韵和韵母并不是一回事,很多人却把两者混为一谈。

  曾经有人问过我一个很愚蠢的问题:“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生’韵母是eng,‘情’的韵母是ing,怎么是押韵的呢?”我说:“你犯了两个错误。首先,韵和韵母不是一回事。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押韵,例如an和uan、en和un(uen的简写);韵母读音接近也可以算押韵,如e和o、ing和eng等。另外,你选的是一首古人的诗歌。古人用的韵当然是古韵,怎么会按照今天的普通话新韵?”

  二十三

  鲁迅先生的《自嘲》里面有两句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说这是鲁迅对敌人和人民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对人民大众,鲁迅当然愿意无私奉献。可是,这么解释也不合理。鲁迅怎么会把人民大众叫“孺子”呢?自己高高在上,把人民都当成小孩子,这像话吗?

  孺子牛是有典故的。齐景公有个庶子名叫荼,齐景公非常疼爱他。有一次齐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戏,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口里衔根绳子,让荼牵着走。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这个故事反映的是老辈对晚辈的疼爱。我们看了曹聚仁先生的《鲁迅评传》,有一篇讲青年问题,才知道,这里的孺子应该是年轻人,而不是所有的人民群众。鲁迅的时代,旧势力不断地摧残、压迫年轻人,阻碍社会进步,鲁迅对此很反感。我们知道,鲁迅的一生非常关心青年的成长,因此这里的孺子就是青年。鲁迅是甘愿为青年默默奉献的,这才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这样解释才通了。


2#
发表于 2016-9-19 13:15 | 只看该作者
朋友笔勤呀,赞一个!
“鲁迅先生的《自嘲》里面有两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感觉“两句”不太妥当。
3#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13:17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6-9-19 13:15
朋友笔勤呀,赞一个!
“鲁迅先生的《自嘲》里面有两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感觉“两句 ...

诗歌中的一句和我们白话文中的一句不一样,我们是有句号是一句,近体诗中那叫一联两句。
4#
发表于 2016-9-19 17:11 | 只看该作者
说真的,越来越爱看老师的“诗歌笔记”了,讲得细致全面,就连古韵与新韵的区分都讲解得非常到位准确,特别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原来我误以为“孺子”是指人民大众,看过这篇笔记文章,这才恍然大悟,澄清了多年以来的误解!

欣赏!问好!共勉!
5#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17:21 | 只看该作者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6-9-19 17:11
说真的,越来越爱看老师的“诗歌笔记”了,讲得细致全面,就连古韵与新韵的区分都讲解得非常到位准确,特别 ...

小时候我们的老师这么讲,书上也这么写,但我总觉得有问题。后来才知道真实的意义是什么。
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17:23 | 只看该作者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6-9-19 17:11
说真的,越来越爱看老师的“诗歌笔记”了,讲得细致全面,就连古韵与新韵的区分都讲解得非常到位准确,特别 ...

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错误的东西没有人想到怀疑,反而以讹传讹。我们仔细一想,怎么能把人民叫孺子呢?这不合情理啊!为什么就没有人反对呢?
7#
发表于 2016-9-19 17:29 | 只看该作者
李灿 发表于 2016-9-19 17:23
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错误的东西没有人想到怀疑,反而以讹传讹。我们仔细一想,怎么能把人民叫孺子呢?这 ...

有人反对的,而且提出异议的人还很多。
只是大多如此:无论诗还是词,只要是文字,往往喜欢按有益于自己的一面(或说按自己想要的内容)去作解释。
8#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17:53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6-9-19 17:29
有人反对的,而且提出异议的人还很多。
只是大多如此:无论诗还是词,只要是文字,往往喜欢按有益于自己 ...

你说的很对,确实是这样。
9#
发表于 2016-9-19 19:01 | 只看该作者
李灿 发表于 2016-9-19 17:21
小时候我们的老师这么讲,书上也这么写,但我总觉得有问题。后来才知道真实的意义是什么。

上初中时老师这么讲,自己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一直没有发现正确的解释!时至今日得以澄清,得益于这篇“诗歌笔记”,难能可贵!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19:16 | 只看该作者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6-9-19 19:01
上初中时老师这么讲,自己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一直没有发现正确的解释!时至今日得以澄清,得益于这篇“ ...

前辈谦虚了,有的不是我们个人的原因,我们的教育体制确实存在问题,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极为不利。我对此极为痛心,但是无可奈何。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19:17 | 只看该作者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6-9-19 19:01
上初中时老师这么讲,自己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一直没有发现正确的解释!时至今日得以澄清,得益于这篇“ ...

有些知识,我们明知是错的,考试必须这么写。靠自欺欺人,这样的教育能走多远?
12#
发表于 2016-9-19 20:44 | 只看该作者
知道一些诗韵知识,谢谢
13#
发表于 2016-9-21 09:04 | 只看该作者
喜欢第23节的表达。
其实你的诗歌笔记可以在表达上更加精致、更加广博些。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9-21 10:18 | 只看该作者
何也 发表于 2016-9-21 09:04
喜欢第23节的表达。
其实你的诗歌笔记可以在表达上更加精致、更加广博些。

你的意见很好,只是本人才学有限,精力也不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1 18:10 , Processed in 0.07604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