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朱国前 于 2016-10-10 21:02 编辑
美尽其间 妙不可言 ——《陌上桑》人物经典描写
朱国前
人们形容女子的美貌,往往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比喻,实际上,也就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衬托其美,使其分别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玉环演绎的精彩故事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她们美能敌物敌人,貌可倾国倾城。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传说西施在古越国浦阳江边浣纱,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容貌,都惊艳得沉入江底;落雁,指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弹出《塞上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曲睹人,纷纷掉落在地;闭月,传说貂蝉在花园中拜月时,有云彩遮住月光,被王允看到。此后王允就对人说貂蝉比月亮还漂亮;羞花,传说杨贵妃在花园中赏花时,悲叹自己的命运,以手抚花,花瓣收缩,花叶垂下,被宫女看见,就说杨贵妃与花比美,花儿都羞得低下了头。
审美观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清纯俏丽的瓜子脸,甜美可爱的苹果脸,娇媚含嗔的杏眼柳叶眉,顾盼流转的大眼卧蚕眉,精致清新的单眼皮小眼睛,分明有神的双眼皮大眼睛,薄薄精致的樱桃小口,厚厚丰满的惑人大嘴,齐整明细的小玉齿,凸显有致的大虎牙,“环肥燕瘦”汉代赵飞燕身轻能作掌上舞的“掌上身”,唐朝杨玉环“肌理细腻骨肉匀”的贵妃之体。黄金比例,匀称得体,各显其型,各尽其美。
聪明机智的作者,不能也不便把笔下的美强加于读者,往往不作正面描写,不写实点破,注重侧面烘托,以虚求实,借助外界人或拟人化的物的表情动作等反应不可言表的意图和取向。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根据各的审美情趣及价值取向,想怎么美就怎么美,想有多美就有多美。
《陌上桑》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描写,实写采桑女秦罗敷采桑工具及服饰,极言其精美华丽。
金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但仅仅有对服饰及劳动工具的正面实写是屡见不鲜的,也是远远不够的,更有“画虎画皮”喧宾夺主之嫌,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而相貌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貌的美各有所见,各有所爱,既不能强加于人,更难尽其美。聪明的作者避实就虚,力写“见者”众人的反应,神态各异实而美感一致,以此衬托罗敷的美貌,同时给读者留下尽情想象空间而又无以伦比的美。然而英雄所见略同,一个毫无疑义“大众美人”的形象力透纸背而跃然纸上。美就是美,这也不悖大众审美视觉与心理。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望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几句侧面描写,借助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反应,即动作、神态变化,表现对罗敷的倾慕,即使不再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读者也能够感受到她美丽的姿容了,此处的描写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同时,在修辞上,运用了夸张、排比的手法,极大地美化了主人公,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效果更好。这是古诗文中人物侧面描写的经典及人物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完美结合的典范。以至于后世诗人作家们竞相效仿,大行其道。
还有罗敷夸耀夫婿地位高贵,人才出众的语言(外貌)描写。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极言夫婿出众超群,官运亨通,地位高贵,前程远大。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极言夫婿仪表堂堂,风度翩翩,行为高雅,人才出众。
这些语言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借文中人物之口的巧妙描述,亦含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与对罗敷的外貌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