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9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读陈忠的抒情诗______兼论诗歌未来的发展趋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0-18 1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陈忠的抒情诗______兼论诗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位喜欢诗歌的朋友曾经向笔者提起过陈忠,我的朋友介绍说陈忠的诗歌很耐读,并且说他是一位不错的诗人。笔者很快地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看到了他的艺术简历,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陈忠的很多的抒情诗。陈忠的艺术简历是这样写的:1960年出生于济南。山东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曾在《金融导报》《中国妇女报》做新闻记者,2002年开始网络诗歌创作。曾出版诗集《在夜的旷野上》、《让面孔呈现面孔》《空中之巢》(与人合集)。2005年4月创办山东名人网站。
    这是陈忠的一首新作品:【冬季手迹:消失的事物越走越远】:我看见许多消失的事物越走越远|它们像被微弱的风不经意吹灭的灯盏|留下来的只有雨雪和怀念|你得承认是某种空虚迅速地枯萎了大地|光阴背后的那些尘埃就是日常生活的经验。。。。。。笔者认为,强烈的感情和凝炼的词句以及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这是一位诗人的重要的素养和条件。我们在陈忠的诗歌之中,已经清晰地看到了上面提及的所有的艺术要素。抒情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力,用诗的语言,为读者插上让思绪腾飞的双翼,让读者的进入无限的遐想空间。然而,所有这些,完全靠得是,作者激情火花的迸发与读者思想火花碰撞。正因为如此,当我们读到一首挚情而凝练的好诗的时侯,我们才会产生情感的愉悦,从而在心底引起强烈共鸣,从而产生诗歌所独有的艺术感染力。我们现在正在深刻地感悟一幅这样的图像:消失的事物像我们不经意间吹灭的灯盏,我们只能记忆那些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雨雪风霜,当尘埃落定之后,我们刻骨铭心的积累就是那些宝贵的生活的经验。
    我们再看陈忠的另一首:【冬季手迹:比内心的生活更加脆弱】:我眼里的湖水即将冷却|阳光,开始倾斜|坐在岸边的人像一个神秘的巫女|她用手指在空气中画着|她用手指在空气中画着|远处的画舫坐满了很多唐朝的传说|?而我记得的只有你倾诉后的沉默|那个夏季积蓄的泪水太多|一闪即逝的的激情,就像梦|只留下一个空酒杯的轮廓|病中的菊花苍白如雪|凝固的空气,尖锐而刻薄|我看见宫女打扮的那些不再年轻的女人|继续在用后半生编织着谎言|戏说她们也曾被宠爱过|纷乱的白色蝴蝶飞舞着|它们暗示着什么|冷清的旱冰场,那个独自吸烟的男人|开始意识到记忆的松动|有时,比内心的生活更加脆弱|。诗是一种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诗歌以情动,以情感人。由此可见,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是诗歌最显著之特点。抒情诗以抒情为主,即使是叙事诗,也同样地离不开情感。无情感而言志向,无情感而欲动人,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一首抒情诗,如果没有充沛情感的注入,往往会损伤诗的艺术感染力,这样的诗歌试图激发读者阅读热情的企盼,可以说是不可企及的。作为一位抒情诗人,爱是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是陈忠抒情诗的主题。我们在陈忠的诗歌之中,看到对爱充满渴盼,却爱得平静而不动声色。这种隐形的爱,寂寞又忧伤。陈忠是感伤诗人,却从不对生活产出哀怨。爱与感伤是一把剑之上的锋利的双刃,爱到极致,于是爱就转向了感伤。众所周知,写感伤诗是一条寂寞之道,诗者必须经得住寂寞,耐受得住心灵的苦难,且需长期奋进而后方能得到成功。人到中年的诗人陈忠,之所以写内心之感伤,之所以心甘情愿地为伤感而付出,是因为诗人已经了走过风华正茂以及充满梦想的年龄,正在进入追求理想,反思生活苦涩酸甜滋味的人生之秋的新时期。这正是陈忠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一个转型期。转型期的诗歌创作需要大胆地探索与勇敢地实践。我们看到:陈忠反复徜徉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企盼寻找一份神圣而真实的感情,然后在爱的极致与伤感之中,去实现一个拥有赤诚之心的自我。在这首诗之中,湖水,巫女,画舫,白蝴蝶以及吸烟的男人等关键词,帮助我们一步一步地实现跳跃性思维,从而在脑海里展开一幅电影蒙太奇式的画面,从而让我们拥有了无尽的非同一般的想象力。笔者以为:这是陈忠最近写出的一首不错的抒情诗。
    陈忠在抒情诗:“秋天的四个侧面”之中,依然继续进行着他的“伤感之旅”。陈忠在诗中写道: 荒原上的葬礼|是宗教的一种礼仪|秋天|只是一种哮喘之后的呼吸|一个即将死去的人眼里|干枯的树杈|显得很拥挤|。我们看到: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荒原上,肃穆的人群,萧索的秋风,摇曳的野草和枯树之上的枝杈,在共同为一个逝去的灵魂祈祷,安息吧,我的朋友。诗人的这种持续进行着的感伤,在这里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小高潮。死亡,一般会被认为是生命的终结。但是,宗教者的眼中,死亡昭示着一种新生,即一种新的生命历程的开始。宇宙的法则就是这样的,时间没有起点,同时也没有终点。一根直线穿越时间隧道,既也没有起点,无尽的直线一直延续,直到永恒。
     陈忠的诗歌语言,是极其简洁与流畅的。我们可以用四个字对陈忠的诗歌语言加以概括,这就是:“惜墨如金“。陈忠的这种诗歌语言风格,在他写的:“济南写意.短诗六首”之中,显得更加突出。 你的眼波|横着一黛湿润的山色|半城湖|被风吹着|垂柳|烟雨里斜着|。【选自济南写意之“大明湖”】。二十七个字,就将泉城名胜大明湖的神韵写的明明白白。看了这首诗之后,我们不得不叹服陈忠驾驭诗歌语言的能力。我们在诗人的笔下,看到了一个波光粼粼,佛山倒影,垂柳依依的大明湖名胜景区。
     众所周知: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诗歌的生命力也是在于创新发展。现在有人说,诗歌衰落了,已经退出文学讲坛的主流位置。我们由此而导出一个问题:“诗歌为何衰落?诗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笔者认为,导致目前诗歌衰落的原因很多,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在当今中国,写诗的人越来越多,而读诗的人越来越少,这是诗歌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变化。这种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思想意识的不断进步。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文学,乃至对于诗歌的态度,也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在中国,从来都不缺少热爱文学的人,他们是中国文学作品的忠实读者。这其中,也包含了为数不少的诗歌读者。有人说,在当今中国,文学被边缘化了。笔者以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当代文学并非是被边缘化,而是高潮过后之文学本原的一种回归。文学现在已经回归到原本应当属于文学的位置上。诗歌作为一种高雅艺术,从来就不是一种大众文化的样式。读诗,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还需要有阅读及赏析的充裕时间,而且还需要一种读诗的悠闲的心境。由此可见,读诗的门槛并不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可以读诗的。另外,诗人们似乎都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总希望自己的诗,得到所有读者的正面肯定,但有时他们却忘记也应该去肯定别人的诗歌。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状态:一方面,不少的诗人们粗制滥造,写出一些艺术水准一般的诗歌。平心而论,这些艺术水准一般的诗歌,能够引起读者们的阅读兴趣吗?试想,写出诗歌的很少有人去读的,而且缺少对于诗歌评价分析与批评,诗歌难道还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吗?
     此外,笔者以为,应试教育是使我们的诗歌衰落的另外一个原因。本来,中国的亿万青少年,应当是诗歌最广大的读者群。可是,应试的教育把我们青少年形象思维束缚了,青年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只注重高考科目的学习,哪有时间阅读和学习诗歌方面的相关知识。再者,高考语文考试题目,对于诗歌,也是采取排斥态度的。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广大青少年失去了让想象力向上腾飞的空间,应试教育逼得他们只学会了高谈阔论“议论文”。青少年学生们的情感已经被束之于高阁,心灵乃至日趋于麻木。在这种状态之下,青少年学生们还能够写诗读诗吗?
    笔者认为, 社会风气也是影响诗歌衰落的原因之一。市场经济社会,人们在大气候的感召下,人们往往会产生太多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人们往往会产生以一种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思想。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这种唯我独尊的思想,也是一个人发展的动力,如果正确引导,也是一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如果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应用于文学方面,这就会出现问题。按照世俗的观念,金钱是衡量艺术的重要标准。但是,一首思想性艺术性具佳之好诗,它的篇幅很短,其稿酬也不高,那么,你能够说这不是一首好的诗歌吗?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诗歌起源于【诗经】,中国古代诗歌已经步履蹒跚地行走了了几千年。中国新诗歌则始自于胡适先生,新诗歌的产生与发展仅仅不足一百年。古体诗与新诗是两个不同的文学样式,但是,新诗是从传统的古体诗演变而来的,新诗依旧还有一些古体诗的影子。新诗歌必须向中国古典诗歌汲取营养,才能更快地向前发展。这一个问题,早就被五四时期的众多诗人以及诗歌理论专家注意到,比如像徐志摩、朱湘、戴望舒等优秀诗人,他们的作品,不仅在音乐性与节奏上借鉴古诗词之精华,并且还在在意境、意象方面借鉴古诗词的精髓。“五四时代新诗人”已经在继承传统再创新的道路上,向前行进了很大的一步。有人觉得,这些只是浅层次的借鉴,仅仅得其传统的外壳,而没有得到传统的实质。有些人认为,诗人们仅仅学习到一些诗歌艺术技巧。这样写出来的新诗往往四不象,这些新诗,仅仅有新诗的壳,骨子里还是传统诗歌的模式,并不能够完全发挥现代汉语的可塑性及其巨大的潜力。这些观点都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我们知道,在建国初期,也就是从1949年至1976年间,中国新诗完全沦为了政治工具的附属品,意味着中国新诗的巨大停滞期。直到1976年,“朦胧诗”登上中国的诗坛,才真正意味着中国当代诗歌春天的到来。以舒婷,顾城,海子为代表的一大批新诗人,创作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新诗歌。毋庸置疑,朦胧诗是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后来,经过几代中国诗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的新诗革新真正深入到了更深层次,诗人们从诗歌的内部真正地开始构中国当代诗歌的金字塔。进入21世纪的中国诗歌,正在面临前进道路上的又一个新的问题。这一个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诗歌的未来趋势和走向问题。笔者认为:随着新时代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随着全民休闲时代的即将到来,一个新诗创作的新高潮即将来临。在未来的诗歌创作新时代之中,诗歌将会朝着更加自由,更加向健康向上,更加自然与和谐的方向发展。这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彻底地改变过去诗歌的颓废状态,让我们的诗歌,从喧闹和奢华之中,重新回归于自然和淳朴以及流畅。在未来的诗歌创作新时代之中,诗歌评论与诗歌批评更加丰富多彩,诗坛将重新展现“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令人满意的场景。在过去的一些时候,诗歌并不自由。诗歌作为一种表述方式,或多或少总会被某些政治因素所控制。正因为如此,这样,在某些时候会遏制了诗歌的创造力。笔者认为,诗歌应该有自己固有的自由发展空间。一个诗人的文字技巧或许可以提高,而诗人博大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任何文字都不可能重塑的,能够重塑的只能是诗人的灵魂。   
          笔者希望:陈忠在未来创作更多更好的新诗歌,同时也希望:山东的诗人们在未来创作更多更好的新诗歌。我们由衷地希望看到:一个能够代表齐鲁悠久文化的“齐鲁诗派”之迅速崛起。


【全文完】
黄盟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17:05 | 只看该作者
笔者喜欢写一点文学评论。
2016-10-18
3#
发表于 2016-10-19 08:19 | 只看该作者
赞同培养孩子们对于诗歌的兴趣和爱好,从点滴做起。
4#
发表于 2016-10-19 09:01 | 只看该作者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感动无数革命者者的诗句,现在读来依然感到了其中的澎湃激情和真挚情怀。
5#
发表于 2016-10-19 14:28 | 只看该作者
注意发文的格式,如果是原创首发,请标注“版权”。
欢迎发文。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9 16:56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6-10-19 14:28
注意发文的格式,如果是原创首发,请标注“版权”。
欢迎发文。

好的。下次用排版工具。2016-10-19
7#
发表于 2016-10-24 09:01 | 只看该作者
当代文学并非是被边缘化,而是高潮过后之文学本原的一种回归。文学现在已经回归到原本应当属于文学的位置上。诗歌作为一种高雅艺术,从来就不是一种大众文化的样式。读诗,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还需要有阅读及赏析的充裕时间,而且还需要一种读诗的悠闲的心境。
                                   ——我甚为共鸣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7:36 , Processed in 0.04708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