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朱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朱老爷子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16-10-31 20:34 | 只看该作者
朱竹 发表于 2016-10-28 19:06
我的故乡土地肥沃且能自流灌溉人口稠密解放那年土改每人平均不足一亩,文中的那个糟老头子三口之家拥有水田 ...

我i的家乡在内蒙古凉城县,那里地多人稀,如果家有三五亩土地,应该算是贫农的.......
17#
发表于 2016-10-31 20:52 | 只看该作者
王克楠 发表于 2016-10-31 20:32
被伤害的何止以一个人,何止一家呢?克楠共鸣之。

朋友,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或许我辈过来的人才有清醒的认知,并且承担着给后人一个清楚交待的义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到农村住队,工作队长对我说,进队后先开个批斗会,批斗四类分子树立工作威信。我说,总得了解下情况,有的放矢批斗吧?工作队长说,了解啥情况?四类分子包括他们的子女就是原罪,日妈倒娘骂一顿不会错的!这是个阶级立场问题,工作队须立场鲜明,才能开展工作。立场不清,在贫下中农中就没有威信。哎哟哟,嗨!
18#
发表于 2016-10-31 21:02 | 只看该作者
王克楠 发表于 2016-10-31 20:31
感谢您的直言,中国的很多人至今不肯面对真实啊,可悲的中国!

这个,客观地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中,毛泽东同志的指导思想并不极端,极端的是形而上学们滥用他的早期调查研究。“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被滥用了,以至走向极端!旁系亲属中有地主富农成分的,当兵都不成。旧时期做过甲长——一般是农村中有声望的农民罢,冠以伪杂,也要受到专政的。这事儿,一九七五年春张春桥姚文元《论资产阶级法权/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两论出笼,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极端!
19#
发表于 2016-11-1 09:17 | 只看该作者
我倒是想起了“土改”。
假如当初新政府从地主手里(以发国债的形式)购买土地,再把土地转租给农民、最好是分给农民,农民再以分期缴纳的方式给国家支付地款或租金,这样,既基本保证了原地主私权不被侵犯,又为广大无土地的农民提供了可以耕作的土地,皆大欢喜,远比首先罗列罪名(比如“恶霸”等)将其打倒,再瓜分土地、房产的做法更加高明(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行的什么什么改造也是异曲同工的)。
寻找敌对势力,贯彻仇恨教育,其毒流传甚久,至今未止,悲矣!

点评

兴文是一位清醒者。  发表于 2016-12-2 12:50
20#
发表于 2016-11-1 15:05 | 只看该作者
原汁原味的普通人的历史,带给独特的认知和感受!
21#
发表于 2016-11-2 20:22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读朱老师的文章,没有过分雕琢,原汁原味体现散文的真实朴实,让我了解了自己不曾了解的很多历史,谢谢
22#
发表于 2016-11-3 15: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放飞梦想 于 2016-11-3 15:26 编辑

作品把朱老爷子一家的各个成员及全家的生活境遇叙述得非常细致有趣,特别是朱老爷子的性格特征也很有立体感,结尾诙谐生趣,值得一读!

拜读!问好!
23#
发表于 2016-11-4 10:26 | 只看该作者
问好,论坛的朱老爷子。;P;P

点评

透透吉祥!  发表于 2016-12-2 12:51
24#
发表于 2016-11-4 10:42 | 只看该作者
言默然 发表于 2016-10-31 21:02
这个,客观地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中,毛泽东同志的指导思想并不极端,极端的是形而上学们滥用他的 ...

确实是这样的,往事不堪回首,但愿中国历史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
25#
发表于 2016-12-2 12:58 | 只看该作者
朱竹的《朱老爷子》是呈现历史真实的,文中朱老爷子确实是大户人家,但是老爷子是特殊的,“老爷子老太太下边有四个儿子,娶了四房儿媳妇,竞相生了十一个孙子,外加一个孙女。这样,每人平均拥有的土地也就不多,解放后成分仅划了上中农。有人说是老爷子和四个儿子强大的生殖繁衍能力,使全家免遭地主之难”,这样的写法虽然有一点黑色幽默,但是毕竟呈现了土改运动的真实,还有给地主干活的长工待遇怎样呢?是不是高玉宝写的“半夜鸡叫”呢?朱竹先生写到“老爷子和干活的吃白米白面细饭,妇女们以及外边求学归来的儿孙们吃粗米粗面粗饭。”所以,生活的真实和图片上的宣传是不一样的。至于划成分,“朱姓人家糟老头子相比,其糟糠之妻仅生了一个弱不禁风的干巴小儿,不曾娶妻,自然无后,三口之家拥有土地不足上中农的一半,既不雇长工,也无骡马车,连头小毛驴也没有,但却划成地主。”成了地主又怎样?成了地主就成了敌人,就要进地狱…….中华民族本来不是一个好斗的民族,但是后来变得好斗了,不仅和外敌斗,还要进行窝里斗,对立面众多,人人自危……真实虽然让人难于接受,可是走出“好斗惯性”也是必须的,不改变,就无法保证长治久安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 23:05 , Processed in 0.08723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