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文学的精神向度——兼谈当代文学的现代性 [打印本页]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6-10-31 09:50
标题: 文学的精神向度——兼谈当代文学的现代性
本帖最后由 柯英 于 2016-10-31 13:43 编辑

                                                                    
  在大学学习文学概论时,老师总是先入为主地把一种文学评判的价值观念强加给我们,这种观念是有框框的、模式化的,让你记住一堆现成的概念,如主题、典型、意义、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等,驾驶这些概念来评论作品,无一例外地归结到社会价值论中去。评论者其实是一个描述者,他的“评论”只是根据一定的理论来推导即可。然而,当我们的目光投向西方现代文学时,在卡夫卡、博尔赫斯、普鲁斯特、奥威尔、帕慕克、米兰·昆德拉等人的作品中,很难找到对应的现成概念,这些现代主义的大师已经打破了传统文学既有的秩序,构建成造型别样的殿堂。要登堂入室还需要取得相匹配的“通行证”。
  
  以卡夫卡为例。《变形记》是他的广为人知的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从主人公格雷戈尔梦中醒来变成一只硕大的虫子开始,一开始就给人一种荒诞不经的感觉,而平淡、冷漠的叙述又是写实的,以写实的手法展开一系列反常的、虚妄的、离奇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荒延化的现实、虚妄化的物事,对人物说不上同情,也谈不上憎恶,只是隐约感受到他所面对的现实危机重重,个体与强大的现实那么不协调。是的,卡夫卡的作品大都描写这种人性的不协调、生活的不协调、现实的不协调。如果理解到此为止,那么就会忽视一个天才作家的思想深度。
  
  卡夫卡要告诉我们远不止这些,他的《审判》中的约瑟夫、《城堡》中的K,《判决》中的本德曼,都跟变成甲虫的格雷戈尔一样,面对身不由己的命运和生存的困惑,极力去冲破重围,但最终无一能够逃脱得了强大社会机器的主宰,等待他们的无非是生存的痛苦和无望。卡夫卡“寓言式”的文本,正是从人类生存现状的意义上揭示现代人精神的“逃离”与分裂。米兰昆德拉说得更直接:“现代历史具有某种以广泛的社会维度产生“卡夫卡式”现象的趋势:权力的逐步集中倾向于神化自身;社会活动的官僚化把所有机构变成了无穷的迷宫;以及作为结果的个人自我感的丧失。作为这种趋的高度浓缩,极权主义国家已经显示出卡夫卡小说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事实上,我们所谓的民主社会同样与官僚化和非个人化的过程关系紧密。整个地球都已经成为这一过程的舞台。卡夫卡的小说是它的想象的、梦幻的夸张;极权主义国家则是它庸常的和物质的夸张。这种趋势只是在卡夫卡死后才如此清晰而蛮横地呈现于历史舞台。”
  
  通向未来的文学向来带有一点冒险的成份,卡夫卡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位格写下了超迈的作品,但未得到同时代的承认;米兰昆德拉在捷克极权统治下写作受到审查而后逃亡法国;帕慕克因为触动了土耳其宗教神经而被追杀。提升人类精神向度的大师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宽容和理解,甚至连他们的作品也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读者认可,帕慕克到中国北大演讲时说,他的写作是为所爱的人写作、为自己写作、为世界上那些少数读懂他作品的读者写作。实事如此,阅读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对读者的知识积累的确是一大考验。大众读者已经在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或超现实主义的带领下,沿着寻找“人的社会价值观”的路子走了很远,突然间他们调转头来走另一条没有路标的路,他们肯定是不适应的。
  
  海德格尔有一个概念:“存在的遗忘”。意指当下人们被技术性(或历史、政治、文化)支配、超越、占有,而失去个体存在的独立性,个人的个性、情感、思想在这个时代被遮弊、遗忘。这个概念是解读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一把钥匙。
  
  深入思考总是沉重的,尤其是思考人类隐秘性思想、精神活动或人在时空中的位置时,不得不把自己置于某种超越现实的空间,让你的思想努力地去接近大师们所思所想。昆德拉谈到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狄德罗的《宿命论者雅克》时说,在堂吉诃德时代,人们面前是一个广阔敝开的世界,“他可以自由地外出,也可以在他高兴时回家。早期欧洲小说都是写穿越世界的旅行,而这个世界看上去无边无际。”“他们生存于一种没有始终的时间和没有边界的空间之中,介身于一个前程未可限量的欧洲之中。”但到卡夫卡时代,社会制度呈现出控制人的超强能量,“灵魂的无限之梦就失去了它的魔力。”人在现实中存在中的职业是确定的、活动空间是确定的,甚至连意识形态也是合乎价值规范的,一旦违背既定的圈套,就与世界格格不入,就是时代的怪异分子。正是这种“无所不在的集体”,摧毁了人生存过程宝贵的个性。昆德拉感叹地说:“环境的陷阱太可怕了,它像一只真空吸尘器那样抽取着他的全部思想和感情。”
  
  西方现代主义就是从人性生存意义的角度思考人,发现人的灵魂的无限性需求,质疑存在背后的种种多义性迹象,因而赋予小说发现的意义。他们的理念往往与社会正价值观不相容,像一个持有不同政见的异端分子,端居云霄之上观察着人类的活动。他们拒绝“实证”什么,不再是简单地“再现”现实生活,特别反感主流传播媒介中类同化的时代精神——“这种被政治的多样化所掩盖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共同精神,正是我们时代的精神。在我看来,这种精神与小说的精神是水火不相容的。”(昆德拉语)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他们的写作总是与时代发展保持距离,并努力做着对抗世界进程的思考。
  
  精神向度决定着作品的深度,思想力度又决定精神走向。从正统的、传统的文学观念中跳出来,作一点对世界文学同步的接轨,也许能拓展更广阔的视野和领域。


[/copyright]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6-10-31 09:55
发一个理论探讨的,没有小说好看,分享一下学习心得,权作交流。
作者: 潭边老桑    时间: 2016-10-31 10:32
我觉得犹太作家都是天才。说起卡夫卡,几乎无人不膜拜。可他生前,也没发表几篇作品,如果他的好友按他的遗嘱烧掉他的那些没完工的小说的话,恐怕现代文学史就要被改写了,这个鼻祖级的大师,40多点就英年早逝,他有着怎样的孤独和对文学的狂热!
欣赏。
支持柯英老师!
作者: 言默然    时间: 2016-10-31 11:47
拜读,受益,拜谢柯英老师分享!
作者: 潭边老桑    时间: 2016-10-31 11:58
沉思在舞蹈 发表于 2016-10-31 11:15
这文学天才,是否精神都有点分裂?

天才都不是正常人。天才和精神病人在本质上没什么两样。所以,千万不要向他们靠近,因为,英年早逝的,几乎都是些大师级的人物,他们的精神,因为长期虚构,回不到现实,就分裂了,出毛病了。对于天才,只可远观。近了,会传染你的。:lol
作者: 碣石清风    时间: 2016-10-31 12:04
很受益。支持。
 “精神向度决定着作品的深度,思想力度又决定精神走向。从正统的、传统的文学观念中跳出来,作一点对世界文学同步的接轨,也许能拓展更广阔的视野和领域。”说得好,赞。

作者: 雪白演义    时间: 2016-10-31 13: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钟羿    时间: 2016-10-31 13:26
本帖最后由 钟羿 于 2016-10-31 14:53 编辑

理论的东西,多少学过一点。总觉得理论家或评论家很厉害。专业术语用得杠杠滴,让人感觉莫测高深。但那些除了文学家以外的家,说得天花乱坠,结果跟没说一样。
以前,老师告诉我,《红楼梦》是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这个,我信。又告诉我,《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我就纳了闷了:曹雪芹生在清中期,居然先知先觉,为封建制度唱起了挽歌?曹雪芹写作的时候,真的会想那么多吗?不过没关系,有人帮他想很多。一本《红楼梦》,曹雪芹没得到好处,却养活了一大帮人。
再拿卡夫卡为例,性情那么软弱,精神那么敏感的人,想法可能出超出常人很多。他把主人公变成了虫子,制造了难以摆脱的困境。然而,当他握笔书写时,真的就把小说与整个世界联系起来了吗?
世界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人。真正引领文学走向的,还是那些大师和巨匠,哪怕有的东西,他们根本没想到。
作者: 潭边老桑    时间: 2016-10-31 13:53
钟羿 发表于 2016-10-31 13:26
理论的东西,多少学过一点。总觉得理论家或评论家很厉害。专业术语用得杠杠滴,让人感觉莫测高深。但那些除 ...

卡夫卡无疑是伟大的,开创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新格局。其实,关于变形与神话,中国的古典小说里早就有了。封神榜、西游记、聊斋,里面的变形,比卡夫卡要想象力丰富得多。问题的关键是,中国的那些作品,只停留在变形本身或者说躯壳,而卡夫卡,他的小说的精神向度则是内在的深入拷问。所谓心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在这个意义上,在精神向度的层面上,卡夫卡要比中国的古典作家们要高远得多。

作者: 李炳君    时间: 2016-10-31 19:45
跟着柯英老师学点理论很必要。我欣赏那句话,不为迎合任何人写作,为自己写,为自己的心灵写。我写的就是我想写的。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6-11-1 07:59
潭边老桑 发表于 2016-10-31 10:32
我觉得犹太作家都是天才。说起卡夫卡,几乎无人不膜拜。可他生前,也没发表几篇作品,如果他的好友按他的遗 ...

谢谢支持!看来老桑先生阅读面很广,能对卡夫卡的生平和事迹如此了解,读得一定很深入,欢迎交流!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6-11-1 08:00
沉思在舞蹈 发表于 2016-10-31 11:15
这文学天才,是否精神都有点分裂?

不好说,思想走向极端的作家,精神肯定跟常人不一样。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6-11-1 08:00
言默然 发表于 2016-10-31 11:47
拜读,受益,拜谢柯英老师分享!

谢谢支持,多交流!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6-11-1 08:02
碣石清风 发表于 2016-10-31 12:04
很受益。支持。
 “精神向度决定着作品的深度,思想力度又决定精神走向。从正统的、传统的文学观念中跳出 ...

谢谢清风版主支持!一点学习体会,欢迎批评。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6-11-1 08:06
雪白演义 发表于 2016-10-31 13:20
写得好,论坛缺少这样专业化的文学理论。小说精神与铁板一块的现实价值是相冲突的,小说就是于幽微处描摹这 ...

说得好,如此理解小说,你的取向就有了层次。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是要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慕写现实只是作了一个传声筒。而在体制内的约束,又无法像卡夫卡、昆德拉一样揭示更多不协调的东西,写作者很无奈的。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6-11-1 08:14
钟羿 发表于 2016-10-31 13:26
理论的东西,多少学过一点。总觉得理论家或评论家很厉害。专业术语用得杠杠滴,让人感觉莫测高深。但那些除 ...

我一直认为,理论与写作是基石与台阶的关系,基石能奠多高,台阶便铺多远,每一个写作者心中都有准绳,这个准绳便是理论的成因。尽管大多作家不写评论,但对于先进的写作理念始终是关注并实践着。我曾在文学评论上下过很大功夫,后因种种原因放弃了,深入骨髓的理论却伴随我的写作。这类评论只是个人心得,每个人阅读的体验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只要于自己有益,在对经典作品的阅读中能把握多少、理解多少,都可以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体验。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6-11-1 08:17
潭边老桑 发表于 2016-10-31 13:53
卡夫卡无疑是伟大的,开创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新格局。其实,关于变形与神话,中国的古典小说里早就有了 ...

是的,精神向度不同,经典作家就走得更远一些,也是时隔若干年后仍在阅读中感受到的魅力所在。
文无定式,任何有益有东西都学一点,把握个人的取向,即使走不了多远,其码写出的文字能经得住时光的检验。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6-11-1 08:19
李炳君 发表于 2016-10-31 19:45
跟着柯英老师学点理论很必要。我欣赏那句话,不为迎合任何人写作,为自己写,为自己的心灵写。我写的就是我 ...

过奖了,共同交流。在这里,每一个写作者都有各自的经验,交流一下,取长补短。
谢谢支持!
作者: 戏笑九宫    时间: 2016-11-1 08:29
认真学习阅读了这篇文章,也一一看了大家的交流互动,很受益,感觉很好!
我读外国文学不是很多,虽然自学也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凭,但认识确实肤浅,所以说读后定会抽时间阅读一些外国名著或经典,所以说受益匪浅。
这里只说读此作一点感想:  “深入思考总是沉重的,尤其是思考人类隐秘性思想、精神活动或人在时空中的位置时,不得不把自己置于某种超越现实的空间,让你的思想努力地去接近大师们所思所想”——文章中这句话感同身受,之所以有感是因为在自己平时的阅读解析当中确实如此,但我想改一个词,不是“大师们”而是我所读文章的“每一位作者”!他们有文学想要表述的东西,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想他们究竟想要表述什么?这也是我非常反感那些自以为是的“名家”,对他人作品全盘否定的原因。拙见浅见。
好文值得仔细学习品味,感谢柯英老师,辛苦!
作者: 钟羿    时间: 2016-11-1 10:17
本帖最后由 钟羿 于 2016-11-1 10:36 编辑
柯英 发表于 2016-11-1 08:06
说得好,如此理解小说,你的取向就有了层次。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是要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慕写现实只是作了 ...

摹写现实也未必就作了一个传声筒。因为以前学过俄语,比较欣赏批判现实主义的托尔斯泰。世界文学流派众多,异彩纷呈。不是所有小说都要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卡夫卡是个自传色彩很强的作家,作品缺乏整体而明确的意涵,作品基本主题就是人的异化和孤独。当时在小说的大家庭里显得很另类。听说中国不少作家受其影响。学习长处是应该的。但我觉得,营养还是多方面吸收好一点。多样化生命成就了这个世界,生命又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小说也不例外,如果小说都像卡夫卡那么写,或都像托尔斯泰,或都像莫言,那小说走向灭亡,也为时不远了。柯英莫怪,其实我也不懂文学理论,就是瞎掰呼几句,大家聊聊天,显得论坛热闹点。回头还要写自己的东西。文学家的作品,愉悦世界,我这样的爱好者,愉悦的是自己。文字作为一种爱好,充实自己,结交朋友,也挺好的 。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6-11-2 08:59
戏笑九宫 发表于 2016-11-1 08:29
认真学习阅读了这篇文章,也一一看了大家的交流互动,很受益,感觉很好!
我读外国文学不是很多,虽然自学 ...

谢九宫版主用心用力倡导论坛风清气正的好氛围!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6-11-2 09:13
钟羿 发表于 2016-11-1 10:17
摹写现实也未必就作了一个传声筒。因为以前学过俄语,比较欣赏批判现实主义的托尔斯泰。世界文学流派众多 ...

每个人的认知不同,对小说理念就有不同的想法,我认同的、理解的,未比要强加于人。从评论到写作,我接触过各类流派、各种风潮的观点,也实践过各种路数,随着对小说理解有了一定广度和深度,回头审视自己,才有了明确定位。每个作者的气质禀赋不同,写作中必然找准自己的路数,选择适合各自气质的写作最为重要。我用三年多时间写了一本关于匈奴的历史文化的书,积累了大量素材,一直想写一个长篇,如果按传统的历史小说来写,几乎不费什么劲就写下去了,但要想超越,必须明白写作的路数,因此写了几个开头都不如意,总是找不到自己想写的感觉。像迟子健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要是按传统路数写鄂伦春人的历史文化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说这么多,就是表明一点,小说的写作还是要有高的起点,从世界经典作品中学习一些东西。
作者: 邱天    时间: 2016-11-2 09:19
一篇好文,值得一读。
作者: 钟羿    时间: 2016-11-2 10:52
柯英 发表于 2016-11-2 09:13
每个人的认知不同,对小说理念就有不同的想法,我认同的、理解的,未比要强加于人。从评论到写作,我接触 ...

我生长在北方,很久以来,一直想写一部关于北方历史的长篇,却苦于没有好的素材。确实,有了素材,怎样把它利用好,写出不同凡响的好作品,是需要深思熟虑的。祝愿柯英创作顺利,将来作品出版了,我要一睹为快。
作者: 潭边老桑    时间: 2016-11-2 11:45
柯英 发表于 2016-11-1 07:59
谢谢支持!看来老桑先生阅读面很广,能对卡夫卡的生平和事迹如此了解,读得一定很深入,欢迎交流!

有些经典与大师,他们与它们,是殿堂级的,是必须瞻仰与阅读的,我们没有走过长征,但我们可以重温长征,或者,不到长城非好汉,一些标志性的景观,我们必须去欣赏。卡夫卡,我是从他的短篇开始读起的,天才型的大师确乎与众不同,我真的喜欢其作品,当然,我没有精力去阅读他的全部作品,但他的短篇,我确乎细细揣摸过。大师及大师们的经典,实在太多太多了,没个十年八年,是看不下来的。有些作品,硬着头皮读,很费神。我很羞愧自己的阅读量的少。比如追忆逝水年华、百年孤独、尤利西斯等等,我无法看下去。所以,我只能说,我只是一个庸俗的信徒!一名俗家弟子,一名爬上文学墙头偷窥功夫的爱好者。我喜欢阅读经典,经典放着光,不是一个人一群人说它好就好,我得亲自去阅读,亲自去感受它的好。事实证明,有很多所谓的小说大师的作品,都不能成为经典,它们可能风光畅销一时,但终于被淘汰。中国的作家,大抵如此,这个年代,有多少人还去读巴金、茅盾、赵树理、梁晓声?我的看法是,经典永远都在讲述真相,经典不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经典是普世的人性、人道的展现。一切虚伪的作品,一切装腔作势的作品,都不可能成为经典。
卡夫卡,但凡读过其作品的人,都应当想到一个词:杰出。我们从阅读的角度,可以喜欢,从写作的角度,却觉得他不能模仿。模仿他的作品,必死!王蒙搞了个《活动变人形》,王小波搞了个《变形记》,有意思吗?没意思。再怎么也比不过卡夫卡的变形记。
如果时间允许,卡夫卡作品包括一些我没有读完的作品,比如城堡,会去读的。
瞎说了。哈哈。
作者: 潭边老桑    时间: 2016-11-2 11:55
柯英 发表于 2016-11-1 08:17
是的,精神向度不同,经典作家就走得更远一些,也是时隔若干年后仍在阅读中感受到的魅力所在。
文无定式 ...

我现在,忽然觉得,我们这些爱好者,与那些真正的小说家相比,缺少的不只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个人的胸怀与境界。所谓工夫在诗外。诗外,是多么宽泛!诗外,又是多么重要。小说之外,我们的私生活,我们掌握的别人的生活,我们对于小说的敬畏对于文字的敬畏,我们对于这个社会、世界的三观,很重要很重要。有很多小说,都会融进作者的观点与看法。这些诗外的东西,决定了一个小说家作品的深度与高度。如果我们没有卡夫卡们的天才,我们只有向生活学习,向经典学习,不是轻狂浮躁地学习,而是带着敬畏之心去学习,去阅读。一个没有阅读的小说家,他能走多远呢?
作者: 潭边老桑    时间: 2016-11-2 12:15
柯英 发表于 2016-11-2 09:13
每个人的认知不同,对小说理念就有不同的想法,我认同的、理解的,未比要强加于人。从评论到写作,我接触 ...

不滥写,不瞎写,可见先生对于文字对于小说的尊重与敬畏。我在某个论坛,看到某个作家,一天写一篇短篇小说发在论坛,连续上十天都是如此。作家说,他一定要写出成绩来,拼命写出来。我在惊讶、敬佩这位作家的同时,忍不住瞄了几眼其作品。并不感觉如何,不是被别人已写过,就是写的细节不真实。短篇小说啊!一天能写一个十天连着十篇!可能么?大师们写一辈子,才写出几十个上百个说得过去能留传下来的短篇。他想一天写一篇。如此,十年就可有三千篇小说传世了。我不得不佩服这位作家的勤奋,这种精神,是非常令人尊重与感动的,但是,我要说,练练笔可以,发表,千万不要糊弄读者!当然,我们自己,可能一天到晚一个字也敲不出来。当然,我们要承认我们自己能力的不足。但,你总得对文字与小说有一点敬畏之心吧!小说,是一个呕心沥血的活儿,是一门手艺活。小说家除了是一个设计者,还是一个建造者,所有的细节都需要自己亲自去建造!这不是儿戏!你造出那么多废品,还要求读者去买单去喝彩,这是不实在的。
所以,柯英先生说那个历史小说迟迟不动笔,我敬重。
作者: 潭边老桑    时间: 2016-11-2 12:18
柯英 发表于 2016-11-1 08:06
说得好,如此理解小说,你的取向就有了层次。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是要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慕写现实只是作了 ...

与现实保持距离——有小说家说过。想想,的确如此!
作者: 钟羿    时间: 2016-11-2 15:08
本帖最后由 钟羿 于 2016-11-3 11:07 编辑

    我是不懂文学理论的。但就文学爱好者来说,我有自己的看法,在这里胡说几句,权当为论坛增加点活力。   
    从很小的时候,我便知人生的短促,人生的不可再现。那时,读了一本外国名著,甚至走在路上,都要读低头品读,自得其乐,有点像现在人玩弄手机。
    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滋养我的环境使然,我对世间的一切,都保持怀疑态度,不知道在哲学领域,这算做哪一派?我始终认为,无论是文学大师,殿堂级的人物,还是身边的老百姓;无论乞丐与国王,老人与孩子,在我的眼里,都是一样的。大师是人,而非神,神是不存在的,无非好事者出于自身利益,把某些人推上神坛。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我偏爱苏轼和陆游,但即使他们生活在现在,走到我的身边,我一样会表达对他们的看法。他是我的朋友,在我面前,他们没有任何光环。
    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奇迹。我喜欢文学,是因为她书写人生喜怒哀乐的同时,不排斥芸芸众生的所思所感。大师,比较凡人,可能眼光更高一点,但不会超越很多。
    就目前的科技。人类所认知的世界来说,并非真正的世界。哲学追求人世间普遍的真理,永恒的人性,可永恒在哪里?宇宙都是有生命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作为个体的人,生活在有限空间的有限时间段,能活得明白,将自身生存领域,更深地挖掘一下,已经很不错了。
    昨天,儿子对我说,克莱因瓶(Klein bottle)是指一种无定向性的平面,比如2维平面,就没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克莱因瓶最初的概念是由德国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提出的。克莱因瓶和莫比乌斯带非常相像。克莱因瓶的结构非常简单,一个瓶子底部有一个洞,现在延长瓶子的颈部,并且扭曲地进入瓶子内部,然后和底部的洞相连接。和我们平时用来喝水的杯子不一样,这个物体没有“边”,它的表面不会终结。它也不类似于气球 ,一只苍蝇可以从瓶子的内部直接飞到外部而不用穿过表面(所以说它没有内外部之分)。(当时听傻了,百度搜之。)
    它不可能在三维空间制造出来。我听后很震撼,很小的时候,我就想,蚂蚁是否生活在二维世界,它看不见头上的天空。那我们人类呢?是否就像蚂蚁一样?看不见多维空间的一切?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是否只是世界的一个侧面或倒影?
    有人说,文学要超脱现实的层面,接近与大师的所思所想。那么,现实以外的空间又是什么模样?读王维诗歌,偏爱那种空灵的意境。意境由何而生呢?没有人的宇宙的广漠,王维入定,恐怕也想不到吧?
    我同样表示质疑,大师在文学领域,可能超出常人。(这一点必须肯定)但,大师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未必比普通人高很多。这一点,大师本身更清楚,不清楚的是那些人云亦云,喜欢造神的人。
    从内心出发,延伸到广阔世界,展现人类生存的困境,相对来说,现代派作品可能更持久些,比较现实主义作品,更为人津津乐道。细思量,如果人类进步到困境减少,那些情节支离破碎,搭建文字迷宫的作品,是否就像孩童的积木,更容易坍塌?
    活在有限时间的有限片段,更够把当时人类生活状态呈现出来,在人类文明的链条上留下一个环节,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至于未来,还是由未来的人来书写为好。

    我在小说里,借用女主人公曾有这样的回复——
    我说,这场雪多美啊!这场雪与一年以后,十年以后,乃至百年、千年以后的雪究竟有什么不同吗?
    雅冬眨着眼睛,困惑地说,好象没有什么不同吧?
    我说,当然不同了。这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就象你是你,我是我,你不可能是我,我也不可能是你。你只属于你自己。雪花融化了,在合适的条件下,还可以重组。你认为人的躯体分解了,还有机会重组吗?
    雅冬晃动一下身子,衣褶之间的雪山崩塌,纷纷滑落下来。她半天才说,我不知道,我只希望明明白白活一次就够了。
    所以,即便我是文学爱好者,也把自己创作方向定位很清楚。借用我在散文里的一句话:“未来,假如我还有一点点激情,假如还有一点点写作的欲望和冲动,我一定会认真书写人间的温情,把最美的文字、最好的祝福献给善良的人们!”




作者: 雪落梅花    时间: 2016-11-2 16:03
这个帖子一定要收藏!一路看下来,受益匪浅,为大家的观点见解折服,为各位理性深入的交流感动,谢谢柯兄及各位参与交流讨论的大侠们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6-11-2 16:18
   拜读,学习,问好!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6-11-3 10:03
本帖最后由 柯英 于 2016-11-3 16:45 编辑
钟羿 发表于 2016-11-2 15:08
我是不懂文学理论的。但就文学爱好者来说,我有自己的看法,在这里胡说几句,权当为论坛增加点活力。   ...


善于质疑是个好习惯,写作者最怕的就是跟风,只有对一切敢于质疑,才能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6-11-3 10:03
雪落梅花 发表于 2016-11-2 16:03
这个帖子一定要收藏!一路看下来,受益匪浅,为大家的观点见解折服,为各位理性深入的交流感动,谢谢柯兄及 ...

问好!感谢你的参与和支持!
作者: 熊荟蓉    时间: 2016-11-3 10:31
精神向度决定着作品的深度,思想力度又决定精神走向。
提炼得真好!谢谢柯老师!
作者: 逐鹿江南    时间: 2016-11-3 15:16
这种观念是有框框的、模式化的,让你记住一堆现成的概念,如主题、典型、意义、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等,驾驶这些概念来评论作品,无一例外地归结到社会价值论中去。

深有同感。我们的教育和文学批评出了大问题,个中原因,不说出来大家也心知肚明。由此,我们的作家受到这种惯性教育的影响,自然写不出优秀的作品来,我们国家也就与大师绝缘。几年前有人不是问过我国为什么产生不了大师吗?其实他最清楚。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6-11-3 16:34
于文华 发表于 2016-11-2 16:18
拜读,学习,问好!

    谢谢,有时间会来学习欣赏的,问好!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6-11-3 16:40
熊荟蓉 发表于 2016-11-3 10:31
精神向度决定着作品的深度,思想力度又决定精神走向。
提炼得真好!谢谢柯老师!

熊老师的小小说写得真溜,你才是高手啊,有点班门弄斧了。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6-11-3 16:45
逐鹿江南 发表于 2016-11-3 15:16
这种观念是有框框的、模式化的,让你记住一堆现成的概念,如主题、典型、意义、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等,驾驶 ...

分析的有理!我们就是受贯性思维影响太重,常常跳不出既定的圈子,写作的约束性因素太多了,时时提防着触雷区、触边线。
作者: 油纸伞    时间: 2016-11-4 14:03
都是外国人名字啊,不怎么适应。
窃以为,如果谈现代诗歌,可能欧美早些入行。
但,从小说和散文来说。我们自己的小说比国外的不迟些。
从理论联系实际来说,用中国的小说作引字和列举,来阐述理论,觉得更真实些。
毕竟,我们去欧美很少,最多旅游一下。我们更多的只是读来几本外国小说而已。

作者: 油纸伞    时间: 2016-11-4 14:09
其实,文化这东西很诡异,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严谨。重力加速度永远就是那个恒定的质,1加1,不变等于2.所有的逻辑和理论都是围绕一个不变的数质而理论。
而文学和文艺,如狗肚子的骨头,总是会变化的。卡夫卡,欧亨利,甚至梵高。这些人活着时,作品一逼吊糟。死了,艺术价值就升高了?而且,我们为之追捧而显的我们牛逼?
作者: 油纸伞    时间: 2016-11-4 14:16
说白了,文人喜欢凑热闹。凑国外的洋热闹、、
其实,和菜市场围观没什么区别。
文学和小说只是一种情绪,受时代、背景,环境多种因素影响。个人主观意识的一种宣泄,和撒尿一样。没什么对错和好坏。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6-11-18 09:35
油纸伞 发表于 2016-11-4 14:16
说白了,文人喜欢凑热闹。凑国外的洋热闹、、
其实,和菜市场围观没什么区别。
文学和小说只是一种情绪, ...

    这样的交流与探讨真好,取长补短,才会有所进步!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6-11-18 11:49
于文华 发表于 2016-11-18 09:35
这样的交流与探讨真好,取长补短,才会有所进步!

一点学习体会,请于版主多指教。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6-11-29 20:47
一个作品的精神层面决定了它能走多远,思想的刻画和剖析能决定作品有多宽,拜读理论文章,提高欣赏水平
作者: 暴雨迎风    时间: 2016-11-30 15:00
支持!!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