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万里山水 于 2016-11-9 23:38 编辑
让十二个人坐在一间屋子里讨论案情,他们被赋予的任务是对法庭指控的少年杀父案件给出一个结论,或者无罪或者有罪,有罪的结果是孩子将被电椅处死。无论有罪无罪,都需要12个人的意见一致。美国的陪审团制度的工作流程,在《十二怒汉》里可以得见一二。这部电影有可以反复观看的趣味,理由很多。我不相信每一句对白和表情,可以在第一次观看的时候人们就可以完全了然入心,我觉得要做到完全理解和明白,可以在反复温习老电影的时候,得以实现。
先说一个简单的话题,片名叫做《十二怒汉》,感觉就有点失之于精确。十二人多为中老年人,叫做汉子尚可,大多数的人们在讨论过程中呈现愤怒的情绪不少,但是还没有都呈现愤怒的状态,有的人就比较冷静和理性。好在人们为剧情吸引,不会为旁支末节而斤斤计较。所以可以被默许和忽略。而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就是表现这伙大老爷们对于细节问题的态度和不懈追究。本来大家都有许多事情还要忙,举手表决一致通过看上去再明显不过的案情处理结果,皆大欢喜赶紧走出闷热的房间回家,就是马上就会出现的情形。谁若是提出反对 ,估计会让大家惊奇和意外。和想象的一样,结果就有一个人,对有罪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和反对。 这个人在电影里叫什么和干什么都不知道,这个只能在影片进行中得以了解。在人们去卫生间和会议休息的片刻里,可以得知他是位建筑师,一起参加陪审团的人们,则有的是广告商,商人,这非常像是人们在网络论坛上进行的交流。只知道对方的网名,不知道对方做什么和平时的如何为人处世。可以明确的事情是,表现出的态度和语言,直接反映出人的状态。当然人们面对面地讨论,要比网络不见面的发言,要真切和直观的多些。而直接面对一场对于讨论者而言,只是一种看法和结论的过程,而对于当事的犯罪嫌疑的孩子,则意味着是一次命运的裁决和生命的终结的宣判词。
一个十八岁少年用匕首刺入父亲的前胸,被楼下的老人和铁道对面的一座楼房里的妇人亲眼看到,种种证据几乎宣判了少年的死刑。讨论过程似乎只是一个过场,并且大伙有的人一小时后要去看球赛,门票都买好了。而不同意见的出现,虽然显得多余,但是也被大家商量为讨论一个小时就解决问题,还是被大家认可的。建筑师提出不同的意见,只是基于一个简单的诉求:根据证词,那孩子是有罪的,或许人真的是他杀的,六天的陪审过程,听到了目击者接连不断提出证词,语气都十分肯定。对于审批他有特别的感觉,话说的不要太硬,一边倒的舆论攻势,反而可能遮掩着什么。被告并没有做过完整的轿车讯问,遗漏了一些小细节。而这些担忧,让他对于案件的发生过程产生了一些疑惑。
这种反对和质疑,是被大多数的人们不以为然的,有大嗓门的甚至直接开骂,混蛋混账之类的语言直接使用。相信建筑师的涵养不错,倘若是愤怒的汉子,估计也会大打出手。好在没有骂爹骂娘,况且他也懂得如何面对众人的情绪,甚至很巧妙和折中的不断改变方式。结果他居然找到了支持他的同盟者。建筑师并没有说那孩子无罪,他只是说他无法确定他有罪。这种动机争取到了第一个赞同和支持者。尔后由于有了不同的意见存在,逐渐地增加着赞同者的数量。
这样的进程无疑是充满趣味和戏剧性的。一部电影,不追求场面的铺张,细节的复杂,而是通过一次会议,一场争辩,矛盾冲突集中,人物性格却异常精准地展现出来。让显示了编导的自信和思想的敏锐,可以说表现得相当出色。也让人们做一些可能的联想。如果案件都可以做到平心静气,或者相对的平和地讨论,那将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心浮气躁的现实,基于利益和偏见,强权,舆论导向,一些本来可能理清的案件,都朝着情绪化的意志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冤假错案的发生,十二个男人的表现,更像是一个社会,一些阶层的缩影和代表。人们的愤怒,无知,霸道,自私自利,漠不关心都得以表现,幸亏在能够关切当事人的人们主导下,逐渐走向意见统一。
人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支持,反对和弃权。有人喜欢高声断喝,有人心不在焉,有人有理有据说明着观点,有人漫骂和诅咒,对于案情本身未必投入,自己内心的不平衡倒是可以趁机发泄,直让人感到对那个孩子的命运感到担心。喜欢里面的人们的原因之一,就是认真,你可以认为有罪,也可以认为无罪,但是你不可以随意更改,你需要说出理由和依据。经过来回争辩,从十一比一的支持比例开始,一直演变成最后全部认为孩子无罪,之间虽有反复,但是终究达到了认知的一致。而意见之所以统一,就是对于证人证言的来回演示。过程的重现和生活常识的依据,本来牢不可破的瘸腿老人和近视的妇人的证词,居然都被一伙人的考证和实践去推翻。这是理性的胜利,也是一群男人做为陪审团成员,为法庭和孩子,做出的一份答卷。
人们在对别人的生死做出裁决和评判的时候,如果缺少像建筑师一样的人,很可能随风摇摆随着大众一起,对着已经形成的舆论走向进行推波助澜,麻木不仁。而这对于当事者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让质疑在合理的相对精确和科学的推导下进行排除,让罪责的定罪令人信服而不是靠高压政策强行下达,则法庭将可能在最后关节让一些无辜的人得以自由。如此也会让十八岁的呼格吉勒图的悲剧得以消除,也不会产生围绕着一些轮奸强奸案带来的诸多争论,包括著名的法学家,律师和法医不平的呼声。
《十二怒汉》是一部精确的电影,简单的场景,精到的人物塑造,可谓入木三分。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于人们的启示也相当明显。相信证人的话,还是相信当事人的话,的确可以玩味和思索。如何公正司法是一个问卷,关乎到当事人的性命,关系到司法者的名誉,也关系到律师和陪审团以及无数观望者的素质和利益,包括对于社会正义和文明与否的形象,维护和构筑,且不可草率和随意对待。
2016年11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