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烟波钓徒zzc 于 2016-11-10 09:34 编辑
惜哉,赵括! ——谈谈“二代”们的教育问题
《史记》中“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早已家喻户晓,赵括因空谈兵法而无实战经验,长平一战身死疆场,损兵40几万,留下千古笑柄。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我为之惋惜绝非要为之翻案,只是觉得在赵括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家长能够及时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也许赵括能成为一代名将,既保住自家性命又成为赵国长城。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赵括是个好坯子。
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生子如赵括也应是万千家长的渴望。看看“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用现代话说就是赵括智商极高,学习勤奋,机敏善辩,在学习军事理论方面已经超过了他的专家父亲,虽然他父亲不认可。这样的孩子该是让多少家长羡慕嫉妒恨的啊!优秀的孩子有点小傲娇也是可以理解的。哪一个出类拔萃的青年不是意气十足的?这本算不得大病。随着孩子长大,阅历增加自可消除吧。
其次,子不教,父之过。
对这样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又有点骄傲的孩子该怎么教育呢?赵括的父亲赵奢却是反面教材: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这是一个做父亲的该说出来的话吗?三岁看老?一言定论?孩子有优点,也有不足,这不很正常吗?作为家长的应该怎么做呢?发挥长处弥补不足,促其成长,才是正理。怎么能将孩子一棍子打死呢?赵括最大的缺点是什么?缺少实战经验。优点是什么?满腹的军事理论。怎么让他成才?上战场当兵历练,从小兵开始,逐级锻炼,让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不出十年八载可成帅才!孙皓晖在《大秦帝国》中通过白起之口说出了“若赵括此战不死,十年之后必为大秦克星”这个道理。多么明白的道理和成长路径,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财富需要打理,人生需要规划。可是赵奢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任由孩子的缺陷存在,放任自流!难道赵奢就是想让孩子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啃老?甚至眼看着孩子成为国家的罪人?
当然,可能赵奢去世太早了,还没来得及给孩子安排明白。如果赵奢不死也许上阵父子兵,带赵括历练几年,经验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同时代的乐毅父子可算典型了。乐毅将两个儿子乐乘乐闲都带在身边历练,虽然两位都没有成为父亲一样的名将,可也是国家倚重的军事将领。
最后,括母难辞其咎。
丈夫去世早,教育孩子的重任自然落到了母亲头上。以“马服君”的名声功业,求赵王给孩子个参军锻炼的机会,不算什么难事,何况小赵括已经小有名气了呢?但是括母也没有对此做任何的安排计划。或许赵括的母亲做了安排,但赵括不屑于从军?感觉一个喜欢军事的人却不屑于参军,让人不可思议。拿脚趾头想想也知道赵括从军绝不可能当个大头兵啊。总之,赵括就是喜欢军事,就是不去军队锻炼,就是破天荒当了将军。这真是天大的笑话了,哪一个将军不是行伍出身,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而后成为名将的?
孙皓晖在《大秦帝国》中说小赵括曾给太子做了伴读,所以当太子成了赵王时赵括自然受到赏识重用,但是任用一个从来没有战斗经历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接替老将廉颇,荒唐的不是赵括,而是赵王,任人不查,自不待言。
说到这里,您不觉得赵括的父母也很荒唐吗?尤其是他的母亲。丈夫去世早,孩子怎么教育的?看看括母的分析吧“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这小子一点也不像他老子,为帅不亲将士,贪财好利,工作不专心。想来当妈的看到这种情况绝不会不劝阻吧,一定是劝而不听,愤而见赵王。不然,孩子小小年纪能成为国家栋梁,该是多么光宗耀祖的好事!想来此时的赵括已经是无法说服的了,可是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做了些什么呢?怎么就到了“说不了,劝不听”的地步?
接触过一些中学孩子的家长,相当一部分说孩子很叛逆,和家长没话说,在家里谁说都不听,我行我素。看着一脸的无奈,我真想说孩子小时候很好,现在却怎么说都不听,作为家长的不觉得应该负些责任吗?可反思过哪里出了问题?当家长说什么都不听的时候,您还能说在教育孩子吗?那真就成了放任自流,小树凭天长了。
如果读一读括母“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的请求,各位真有“知子莫若母”的感叹?我心里却是在滴血的,这是一个母亲明知孩子打了败仗就要身死疆场,或者伏法治罪时,万般无奈的自保之词啊!我想任何一个母亲读到这里都会落泪的,如果自己家里恰有这么一个明知将走向死路却无力挽回的公子哥儿,那位母亲该是怎样的肝肠寸断呢!
我不是要为赵括开脱,根本原因自然是他自身问题,我现在想探讨的是父母教育子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