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活碎片
3
沟壑、涝池、乡土情。
记得八十年有一首唱红了大江南北的歌曲,至今我也还能哼哼几句,“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萦绕在家乡的周围,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是啊,人无论走出多远,不管家乡贫瘠与富庶,她是扎在人心底永远的根。
我的家乡也不美。一家一户的院落,土坯泥巴筑起的院墙,土坯柳柴搭建的房屋,构成了一个自然淳朴的村庄。村子里没有小桥流水的景物,倒是有一条深沟壑,从村子中心贯穿而过,直通我家门前的一座蓄水池,也就是被我家乡人称之为的涝池。
那条弯弯曲曲,行如蛇似,被水侵蚀冲刷得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的深沟,仿佛一位身怀世事的古人,那印记着岁月的厚重和尘世间磨砺过的沧桑痕迹处,隐藏着村庄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朴素的村庄,像身着布衣大襟袄的爷爷,绕在村子中心的沟壑,仿佛爷爷腰间的宽衣带子。
多少回梦里,我依旧身靠着那棵苍老的裂开了皮的杨树,依然站在沟沿堎上,看欢快的雪水,带着雪山的情义,携着泥土的芬芳,将一汪深情为村庄注入了“一泓清泉。”
从我记事起,这条沟壑就横亘于我家门前。我不知道它有多古老,但以沟的深度和宽度来衡量,可以断定它与村庄的开拓者并行。在我的眼中,它是一位熟睡的老人,那哗哗的水流声,好像它在梦境里发出的鼾声,呼吸均匀,心跳平稳。
我喜欢站在沟壑沿的杨树下遐想。据说,我们是国人皆知的宋朝官员滕子京的后人,当时因滕子京在宁夏一带为官,后遭人诬陷弹劾被罢官免职,流放去湖南,家族中有人不愿跟随,诸西行来到了河西走廊,选择了在祁连山下安家落户。我想我们的前辈既然选择了这块地方,那一定有他的理由。
每次,我都是轻轻地走过去。轻轻地,我把它看成是村子里最老的长者,用我家乡的的尊称,就是太爷爷辈的。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探望沉睡梦中的孤独老人。
我看见了它的姿势,或者说是睡相,在它均匀的鼾声中,我也能感觉到它的疲惫与不堪负重的心身。在凄风冷雨中,在冰霜雪夜里,它敞开胸怀,枕着冰冷的石头,蜷缩着瘦弱的身子,凝望着与它一样古朴的村庄。
沟壑的粗粝,坚韧,伤痕累累弯弯曲曲的身子,服从坚硬的地质变化,从祁连山走出,一路穿山跃石而下,带着雪山的深情厚谊,携着草原博大的精髓,为村庄输入命脉。
夏天的沟壑沿被嫩绿的青草覆盖,阳光下绽放着洒脱鲜艳的马莲花,粉团花,打碗碗花。记忆中童年的影子清晰地与沟壑叠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心中一道无法忘却的乡村风景。
多少次梦里,我被哗哗的水声惊醒。妈妈总是一脸惊喜地告诉我们“放涝池了。”因为我们常年吃涝池水,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我的家乡依然是春寒陡峭。前一年秋天,涝池蓄的满满荡荡的水,经过了一个冬天的人畜饮用,到了第二年春天,像口大锅一样的涝池,底部渐露,粘着尘土、草屑的薄冰,映衬着天上懒洋洋的云朵,在村子上空游荡。村人们牵着牲口,提着水桶,拿着铁钎,在冰面上敲一圈,咕嘟咕嘟的水从冰面下冒出来,再用水勺拨开飘荡的冰沫、杂质,舀出来一桶让性情急躁,刨蹄尥蹶的牲口先喝够,然后再挑上一两桶,回家倒进水缸,等慢慢澄清,才能烧开水、做饭,供人饮用。
从扁都口吹出的风,不管白天黑夜,掠过原野,扑进村庄,撕扯着杨树的枝条,掀起屋檐上的柳柴茅草,向村人示威,发泄。最遭殃的就是涝池,村子里的柴草,灰土大多被风卷进毫无遮挡的涝池。这时候,村人手提水桶,站在涝池沿上长吁短叹,有人蹲在涝池边上一边拨拉杂物,一边怨声载道;老天不长眼,刮成这样,我们咋吃哩,也会有人风趣滴回答;“我们想办法给涝池做个盖吧,风来了就拉上,”“那我们还得专门有人站岗放哨了。”呵呵呵,怨声被笑声代替。一场幽默的风趣过后,大家挑着各自的水桶回家。
如果说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那我们村里的涝池,就是村人们的命脉。
夏天的乡村,天空清澈靓丽,阳光下的蜜蜂与蝴蝶,在村外的草叶间,花蕊上玩渴了,就会飞进村,爬在涝池沿上贴着水的边缘,尽情地畅饮。被阳光晒热的水里,泛起了无数米粒大小的红色虫子,它们与蝴蝶对峙,与蜜蜂嬉戏。所以,村人夏天饮用的水,都是天刚亮的时候,人人赶趟从涝池挑水,家家户户厨房里备着一个盛水的大缸。清早天凉,虫子大多沉在水底下,细心的人家在挑水时带着一个用纱布做的笊篱,在往桶里舀水的过程中,将水过滤一遍。水桶满了,过滤过的纱布上粘着密密麻麻的虫子。村人称小虫子是水里的“虱子。”
虽然我们喝着飘有虱子的涝池水,但村人们没有辜负这座涝池给予一代又一代村人的恩惠。他们对涝池的精心维护,细心照料和整修,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伴随着季节转换的脚步,伴随着庄稼草木植物的生长,村里的人对哪个季节给涝池注水,哪个季节要对涝池整修,都是有计划按步骤的实施。
涝池的维修一般都在夏天,蓄水三四年后,涝池就要进行一次大的修护,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保养。
维修涝池是一项辛劳又庞大的工程。从外观看,老池就一个从平地上去的土坑,像口大锅,底部和边沿用土夯瓷实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涝池能长时间储存水,它的秘密在涝池的底部。一个圆形的池塘下面铺一层厚厚的黄胶泥,为的是水蓄上后不易渗漏。记得那些年,生产队计划在这一年围修涝池,那春耕忙完后,田地里的杂草还未露头。队干部首先是召集村人开大会,讲维修涝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场动员过后,要求在此期间人人不能请假误工。虽说平时有些村人也有惰性,但维修涝池却让他们无法逃避,因为即便那时没有包工一说,但修涝池的活基本是落实到户甚至到人。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集体生产队,农活很多,但没有哪一件农活让村人干得这么起劲,这么卖力。按村人们的话说;缺吃少穿生活也可以过,但缺了水,人的活路就断了。
被抽干了水的涝池底部,蔓藤缠绕的水草,黑色的淤泥,嗅着污水乱飞的蚊蝇,呱呱呱叫的蛤蟆,陷在污泥里的蝌蚪以及不知名的虫子,将涝池的丑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忘不了父老乡亲们维修涝池的场景。我想这不是矫情,这是人到了一定年龄时的一种回望,一份思念。现在想想,那些壮年劳力,赤脚光膀,站在带有异味的淤泥里,要一掀一掀的污泥装进架子车,再一车一车拉出去,没有架子车的人,就只能用芨芨草编的筐,套在一根木棍上,我们叫杠子,两人一人一头,抬着走,抬筐的大都是女人。带着水浆的泥又重又沉,从涝池底部向上走,坡度很大,他们就这样一干就是一天,且不说装车溅起的泥巴,就身上浸出的汗,闻着也是臭的。即便是这样苦,村人们仍然干得乐乐呵呵,有的男人干着干着也会哼几句小调,什么《小寡妇上坟》、《哭五更》,惹得女人一阵嘲笑,那笑声里,有男人的放肆,有女人的柔情……
这座涝池始筑于何时,我也不知道。从我记事起,老池就坐落在我家的门前,那荡着涟漪的水影里既没有跳跃的鱼虾,也缺少活水的清澈灵动,只有游弋的蝌蚪,和躲在水草中的蛤蟆,还有愉悦在水中观察人类的水虱子。然而不管涝池有多么的不卫生,因它与村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它被村人时刻关注着,牵挂着。
记得有一年秋天,雪山水一夜之间注满了涝池,村人们站在涝池沿上,淡然地对着一汪清波发出兴奋的感叹;哎,今年冬天就不用东奔西颠厚着脸皮讨水吃了。因为也遇到过冬天涝池水或是漏底了,仰或是注入时的差错,还未开春,涝池水干了,连底部冻的冰块也敲完了,那就只得到邻近的村子借用,几天可以,时间长了,人家也不允许。
然而就在那年,进入深秋的一个夜晚,我们被一阵吵闹声惊醒,妈妈抓起衣服急急忙忙出门,我躺在被窝里侧耳倾听外面的动静,狗叫声和着女人的哭诉声划破了村庄的宁静。好大一阵子,妈妈哆哆嗦嗦进门,带着满腹怨气告诉我们;“某人家的婆媳吵架,婆婆一气之下跳进了涝池,幸亏发现及时……”妈妈一屁股坐在炕沿上叹气“涝池水不能吃了,即便重新注水,这天都冷了,水咋能流下来……”
第二天,睡梦中的我们又被一阵嘈杂声吵醒,喊了几声“妈妈”没有应答,我知道妈妈一定是早就出去了,她这一夜肯定没睡好。我也赶紧起来出门看热闹,涝池沿上聚集了几乎全村的人,男女老少站在一起,指责、叫骂。有的女人提着水桶,朝着涝池北面那家紧闭的庄门吐口水更有甚者,扯开嗓门“呔,哈怂,你们嚷仗(吵架的意思),咋能祸害我们呢!走找他们要水……”愤怒的人群呼啦一下堵在了出事人家的门前,有用拳头打门的,有用扁担敲的,有胆大顽皮的孩子还隔墙扔石子、土块。
本来就破旧的门扇被拍得“啪啪”直叫,仿佛经受不起这种刺激,快要开裂的样子,人们的叫骂一声高似一声“开门,出来,给我们要水走……”这时,生产队长站出来阻止“不要再惹是生非了,再要逼出个人命谁负责?先去那面挑,”他指了指邻村,“我们再想办法吧。”有人大声问队长,他们挡住咋办,这么多人去挑?队长皱着眉头“先去试试,不行的话,我再找人……”
一群人提着水桶去了邻村,邻村的人还未反映过来,有人快步进涝池挑了水转身就走,当他们知道了原委后,村人一呼百应,他们将涝池围成了一堵墙。
后来经过两村的生产队长反复磋商,我们在邻村只能挑水一天,并且每家只能挑一次,他们的涝池已安排村民把守。
当天下午,我们村的队长组织一部分人排抽涝池水,并有专人在村上挨家挨户收鸡蛋,每家一个鸡蛋,要去送给水管所的人,以便能顺利派水。
在村人们的万分期盼中,队长通知,晚上要放涝池。不过这次与以往不同,每家派一个男劳力,要守渠,还要跟上流水一路走,看护水流到涝池为止。
深秋的祁连山下,早晚寒气逼人,为了能早点吃上水,尽管大家怨气难解,但还是穿上棉衣,披上毡袄,扛上铁锨,背上麦草去跟水,守渠。
记得那一夜,好像全村人都没睡觉,各家的窗户都透着亮光,人人都在关心水的到来。我家没有男劳力,只能由妈妈出工。队长分派我妈看守我家门前到村外的一段水路。妈妈扛着铁锨,打着手电,一直进进出出,哆哆嗦嗦,直至等到半夜水携着冰屑跌跌撞撞进入涝池,才坐在火炉前安心取暖。据说,那一夜,七八十里路程的水渠沿上火光冲天,邻近几个村子的人都在观望,担心我们村的水被冻结到半路。那家惹事的婆媳,也被队长撵到渠沟上,一直跟水走,时不时被人吆喝,责骂。后来队长开会向村人说明让她娘俩跟水的缘由,这样做为的是让她们,也让全村的人记住教训。
许多年过去了,那座陪我长大,给过我命脉的涝池,连同我的亲人们,时不时会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隔三差五走进我的梦里,给予我回忆,给予我感动,一直温暖着我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