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54|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曹真残碑》说到“三国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2 0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曹真残碑》说到“三国文化”
            
              lqm407

  三国时期,我的家乡陇右一带是蜀魏争夺得很为厉害的地区之一。大家耳熟能详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的故事多发生在这里。遗址众多,内容丰富。因此,我市现在将“三国文化”列为“五大文化”之一,作为“历史名城”的重要历史内容。
       
  因为我们这里地理位置特殊,所以一直是军事战略要地。其实历史上发生在这里比三国时更为重大的战争与事件还有很多很多,但地方当局不予重视,而将个“三国文化”考究了又考究,弘扬了又弘扬,热闹得了得。
       
  三国时我们这里属于魏国,蜀国从来没有占去过,所以对我们来说祖国应该是魏国。蜀国是侵略者,是进犯者,是破坏者。可是,现在家乡“三国文化”的基调却是尊蜀反魏的。当然,全国各地的“三国文化”也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大多是站在蜀国立场上来书写的。这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是相同的。
       
  对三国这段历史,我也是很感兴趣的。我熟读过《三国演义》、《三国志》等书,也阅读过不少相关资料,写过一些有关“三国”的文章。今天,我正在整理我老师张举鹏先生《简述天水出土的《曹真残碑》》的文章,就又忍不住动笔来诉说我对此段历史的认识。
       
  《曹真残碑》的原委是这样的:诸葛亮二出祁山失败之后,守卫陇右一带的魏将曹真就在天水立了一块石碑来警示当地的老百姓。此碑建于魏明帝太和六年,也就是公元232年。清道光末年出土于天水州城之东郊。原碑已被日本人收买去了,现存于日本某图书馆。
       
  碑文将诸葛亮和蜀兵称为“蜀贼”,谴责“蜀贼”的侵犯,告诫军民严防,对“蜀贼”格杀勿论。碑上署名的人很多,能辨认的起码有六、七十人。
       
  应该说,到了三国后期,天下大势基本已定。老百姓盼望早日结束战争,早日统一全国。而当时最有能力统一国家,结束战争苦难的只有魏国或后来的晋国。如果我是三国时候的人,我是会支持魏国或晋国的。这不只因为它是我的祖国,更重要的是它最有希望尽快地带来和平。
       
  可是在传统观念上,大家都希望刘蜀一方成功,魏国或晋国失败。不仅原来是蜀国的四川人这样认为,原来是魏国的河南人、陕西人、甘肃人也这样认为,甚至全中国人都这样认为。
       
  现在要问的是,当时这三国之中究竟是谁代表正义,谁代表非正义呢?这个问题我们至今也分辨不清。依我看,他们都是军阀,都是老百姓苦难的制造者。为了个“江山”,他们杀来杀去杀了将近一百年,杀红了眼,杀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杀得历史倒退、文明停滞;杀得山河破碎、金瓯不全;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当时,大家认为蜀国好吗?未必。从《曹真残碑》碑文来看,魏国老百姓对诸葛亮的进犯是愤慨的,是坚决反对的。
       
  蜀国诸葛亮和姜维屡次侵魏,进军的路线大多是陇右一带。这样,陇右一带就是战火的中心,是受灾严重的地区。陇右一带本来自然条件不大好,老百姓生活困苦,遇到战争,更无异雪上加霜。过去看《三国演义》看到失街亭、天水关、铁笼山、陇上装神等情节,觉得好玩。但现在想来,觉得残酷。蜀军来一次,陇右百姓就遭劫一次,伤亡一次。比如陇上装神,就是诸葛亮装神弄鬼来抢夺老百姓刚成熟的麦子。蜀军深入魏地,经常粮草不济,所以他们经常抢劫粮食。再者,就是蜀军失败,也要劫掠些老百姓而去。街亭失败那次,诸葛亮就将西城(在今天水)的一千多户百姓劫掠到蜀国去了。想想那携老拖幼、背锅带灶、草行露宿、艰难跋涉、饥寒交迫、离乡背井的惨状,你能说蜀国和诸葛亮好吗?
       
  战争,既造成了魏国的灾难,也造成了蜀国的灾难。充满杀气的“屠蜀贼”几个字,就令人想到蜀兵死亡的惨状。蜀国老百姓的儿子不能耕田种地养家糊口过安定生活,而是被迫当兵搞侵略而死于异国它乡。战死的不少,被俘的也被魏国一杀了之。而且,诸葛亮的北伐没有一点光明的前途,苦难没完没了。这能说好吗?
       
  对蜀国的侵犯,魏国人民奋起反抗,保家卫国。《曹真残碑》就是明证。当然,魏国中也有一些象姜维这样投敌叛国的人。但是,不屈不挠为国流血牺牲的人也不在少数,其英勇事迹至今犹在天水一带流传。
       
  三国本来就是一段军阀互相残杀的历史,但从《三国演义》开始,这段历史却被炒作日弄得光辉灿烂了。经过“艺术加工”,现在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美丑混杂;一些人被丑化,一些人被美化。现在所谓的“三国文化”,说白了就是“蜀国文化”、“诸葛亮文化”。根本就没有文才武略的“曹操文化”,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的“司马文化”。所以那是片面的“文化”。
       
  当然,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他的道德品质、治国才能等方面让人敬佩。但是,我们不能爱屋及乌,连他发动的没有成功希望,只能制造灾难的战争也颂扬起来。如今我们弘扬“三国文化”,将古战场列为景点,让人知道点历史知识,认识一下战争这个人类怪物的丑恶面目,从而树立反对非正义战争、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这是对的。但现在“三国文化”的基点却不是这样。“三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战争。但它又不是控诉战争,而是颂扬战争;不是批判发动战争的人,而是对其大肆褒扬。我们的诗文赞美战争的“辉煌”,赞美战争的“精彩”,赞美战争发动者的“军事才能”与“神机妙算”。我们甚至将古战场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下一代进行战争思想灌输……
       
  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能不进行深思……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6-22 11:13 | 只看该作者
。“三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战争。但它又不是控拆战争,而是颂扬战争;不是批判发动战争的人,而是对其大肆褒扬。我们的诗文赞美战争的“辉煌”,赞美战争的“精彩”,赞美战争发动者的“军事才能”与“神机妙算”。我们甚至将古战场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下一代进行战争思想灌输……
极富个性的剖析。任何时间的事件,都有怀着一种理性的态度进行深层次上的剖析。好文。问好。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13:2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荣河阅读。
4#
发表于 2008-6-22 20:29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当然是并不了解这个碑的。
无论如何,战争中受害最大的都是老百姓,当天下大势已定时,再发动战争就是不义的行为。诸葛亮的隆中对也说到:天下有变,才该出兵的,可是他不等有变,就多次讨伐,真是逆天而行。
5#
发表于 2008-6-23 07:46 | 只看该作者
可贵的思考。尤其刘备这个 弱智讨伐逆贼,复兴“汉室”的由头是他姓刘,甚至曾经是刘邦的 后代,所以就是正义之师,仁义之师,威武 之师。滑稽。
6#
发表于 2008-6-23 08:34 | 只看该作者
所有战争都是残酷无情的,但正义的战争得民支持,非正义的战争不能颂扬。所谓得人心者的天下,就看如何使自己站上正义之席。
7#
发表于 2008-6-23 09:03 | 只看该作者
  发动一切非正义战争的人都是愚蠢的。把三国文化弄成挂羊头卖狗肉,这是和尚念歪经。搞政治的玩政治,没有几个不念歪经,劳动人民的血汗钱财只能被遭贱,这就是所谓政治家的丑恶嘴脸。
8#
发表于 2008-6-23 18:21 | 只看该作者
只能说,战争,受伤害最大的是老百姓。

欣赏并学习4版的文章,读后总有思考。
9#
发表于 2008-6-23 21:19 | 只看该作者
很理性的思考。问候!
10#
发表于 2008-6-24 08:5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黑雪 发表
可贵的思考。尤其刘备这个 弱智讨伐逆贼,复兴“汉室”的由头是他姓刘,甚至曾经是刘邦的 后代,所以就是正义之师,仁义之师,威武 之师。滑稽。
11#
发表于 2008-6-24 11:32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就受到灌输“军事文化”“军队文化”“军人荣耀”

少受“人文”教育。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9:4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水如空 发表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当然是并不了解这个碑的。
无论如何,战争中受害最大的都是老百姓,当天下大势已定时,再发动战争就是不义的行为。诸葛亮的隆中对也说到:天下有变,才该出兵的,可是他不等有变,就多次讨伐,真...


  对诸葛亮,虽然不敢说是逆行天下,但他发动的北伐战争成功的希望极小。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9:4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黑雪 发表
可贵的思考。尤其刘备这个 弱智讨伐逆贼,复兴“汉室”的由头是他姓刘,甚至曾经是刘邦的 后代,所以就是正义之师,仁义之师,威武 之师。滑稽。


谢谢黑版阅读。
这些天干啥呀?多来江天啊……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9:4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海凹 发表
所有战争都是残酷无情的,但正义的战争得民支持,非正义的战争不能颂扬。所谓得人心者的天下,就看如何使自己站上正义之席。


谢谢海先生阅读。
三国战争,很难说谁正义谁不正义……
15#
发表于 2008-6-24 19:46 | 只看该作者
“三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战争。但它又不是控诉战争,而是颂扬战争;不是批判发动战争的人,而是对其大肆褒扬。我们的诗文赞美战争的“辉煌”,赞美战争的“精彩”,赞美战争发动者的“军事才能”与“神机妙算”——

解读历史,需要的正是4版这样认真、客观、辨证的态度。甘肃一带的历史文化底蕴很厚重,4版能联系实际,这样认真品去一段历史,并有所思考和记录,是我学习的榜样。

荐读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4:33 , Processed in 0.06249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