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35|回复: 13

[分享] 【资料卡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1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钟羿 于 2016-12-21 21:05 编辑

    朋友举家迁往深圳,托我保管很多书。其中有四大本八十年代的《资料卡片》,内有很多关于小说的理论知识,闲来无事,打打字,转发上来,与文友分享。有的很实用,有的可能已经过时,出现错漏,请文友有选择地学习吧。希望对文友的小说创作有所帮助。大家都写出好小说,论坛才能兴盛不衰。如果喜欢,我会陆续发上一些包括文学、美学、哲学等资料卡片。

    【文章改“法”】
    正如不相信“文章作法”那样,人们也很少谈及“文章改法”。但我认为,修改文章却有改“法”。所谓“法”,当然不是秘诀,而是方法,有它特殊的规律性。综观许多名家的文章修改法,择要归纳几条如下。
    朗诵推敲法
    也许大家有这么一个体会,拿到一篇文章以后,眼看或默读时所能领会的毕竟有限,而一经朗读,通过自己绘声绘色地再现,不仅使原作得到完善的表达,而且有进一步的发挥。因此,读中推敲,马上就会发现,语言顺当否,文字和自己原要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等等。这样一读一改,可以逐渐淘汰原先文字语言中粗糙的成分。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每写完一篇文章,都是自己朗读几遍。有一天深夜,他写完了一篇作品,照例放下笔拿起手稿朗诵起来,竟使屋外人误以为他在和友人作长夜之谈。他曾这样说过:“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
    重抄斟酌法
    常言道:“读一遍,不如抄一遍。”往往自己的文章,读时没有发觉,抄时就发现了问题。抄,可以说等于一字一字地咀嚼一遍,它不仅能增强记忆,而且会使自己的思路不断清晰、明朗起来,可以对原稿不断地作出新的补充、削删。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对自己的作品总是反复不断地重抄,顽强不倦地推敲寻找贴切的词句,当每一行重抄,听起来象生动活泼的口语时,他才心满意足。
    搁置提高法
    文章写完后,大概是自己写的缘故,写时又是自己尽力而为,想改又觉无从下笔。在这种情况下,修改就不要胡乱动笔,要象鲁迅所说的那样:“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
    苏联杰出的作家富尔曼诺夫是个写短篇小说的能手。他曾经这样谈到自己的修改经验:“写时快,而送出去付印要慢。时时得揣摩,看一看,摸一摸,——相信吧,每一回你都会发现缺点的。等到你扪心无愧了,那时候再送出去。”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提高的,搁上几天的文章再拿出来看看,也许会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这样反复琢磨,才能臻于完善。
    触类旁通法
    修改文章不要为改而改。一时不明白的地方搁置几天,自己继续学习,深入观察生活,从别种事物和现象中触发灵感,悟出妙处。俄国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写《诱惑》时,修改了几次,曾为自己语言贫乏、无特色而苦恼。后来,他得到一本法院审问犯人的记录,从中受到了启发,把《诱惑》改得更生动了。改文章也需要在生活中汲取养料,补充自己。
    征求意见法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凡人之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问妍媸,抑又自惑。必待交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白居易求“老妪解诗”,是众所周知的。北宋诗人张来见过白的手稿,上面尽是涂改,有些诗稿几乎改得面目皆非。白居易担心自己偏爱,因而专门写信给诗友元稹,约他共同讨论,痛加割爱,可见他的惨淡经营。
    请别人提意见改文章的例子不胜枚举。著名作家老舍总是“动手写就准备修改”,他写了剧本,念给演员听,请别人提意见,然后修改。文章是作者的产儿,容易产生不忍割爱的现象,而别人的意见往往比较客观。
    当然,文章修改方法不仅仅是这些,就是上述几种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列夫·托尔斯泰说:“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抛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可以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改是写的深化过程。许多作家、诗人的写作实践已证明这一点。(《青年文摘》一九八四年第6期)

    【组合——一种丰满形象的手段】
    组合,是完成丰满形象的手段。人物的性格不是脾气,专写脾气就是画脸谱,用不着组合。但是,这是人的表象而不是形象,是人为的美化、丑化,而不是刻画。《红楼梦》中,文盲王熙凤也曾凑趣地作过一句诗的,道学家贾政也曾讲过一个怕老婆的故事。作者这样“组合”,恰恰表现了一个特定的思维方式、感情方式,而这些又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展现的。刻画出单调的外貌、脾气最容易,而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才是难的。
    要想完成真实而丰满的人物形象,就要诸多情感的组合。两个以上的素材碰在一起,既可以碰出火花来,也可以象火遇水那样一下子熄灭。这就提醒作者,“组合”要合理。一个人对自己很悭吝,花一分钱也要掂量;对他人很大方,倾囊相助而不惜,这两件事往一起一组合,迸出了大公无私的火花。相反,组合得不妥。会使火花成烟。
    人是多侧面的,是多线条的,但又是统一的、谐调的。如果你在写作时“为了多侧面而多侧面,”不顾及人物意识的统一性。模糊了好人与坏人的根本区别。刻画出的人物必定是失败的。《红楼梦》中的醉金刚倪二,是放高利贷的,也曾“轻财仗义”,无息贷款给贾芸。但是,这和鲁达拳打镇关西、慨助金家父女毕竟不是同质事物。前者是看在“芸二爷”的面子上,后者是济困扶危。
    还是那句话:“组合”是构思的基本含义,组合的优劣,往往是一篇作品成败的关键。(《语文文摘报》)

发表于 2016-12-21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钟先生分享心得心水,待慢品学习。
致敬!
发表于 2016-12-21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钟老师对文章的润色是下过苦功的,都形成理论了。
佩服!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1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6-12-21 20:12
钟老师对文章的润色是下过苦功的,都形成理论了。
佩服!学习!

草舍误会了,这是文摘。
发表于 2016-12-21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钟羿 发表于 2016-12-21 20:28
草舍误会了,这是文摘。

值得学习研究。
发表于 2016-12-21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受益匪浅。问好!
发表于 2016-12-21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唉,十几岁那时候,我也搞过摘抄本,卡片,记下一些观察所得之类,后来工作了,全成了废品,被我妹当引火柴烧了。我小时的文学启蒙,是我叔叔订的《语文报》,那个东西上的知识,让我大开眼界。
钟兄你上次说的冯骥才的什么什么吃别人的什么的那个,在哪可找到。
发表于 2016-12-21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好久没有过来咧,问好钟老师~~
发表于 2016-12-22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早仔细研读学习,大受脾益。这篇书摘对于写作很有启发思考作用,欢迎此类文摘首次诞生在梦游太虚,辛苦!
发表于 2016-12-22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过,很受益。
发表于 2016-12-22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钟老师的这篇写作理论,我只想说你的朋友将书托咐给你真是找对了人,让我们也学习受益了!
发表于 2016-12-22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分享,学习中。
发表于 2016-12-25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钟先生交流分享,问候!
发表于 2016-12-25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6 20:19 , Processed in 0.12638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