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906|回复: 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崭新的民俗风情是民族的悲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22 1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了钱干什么?旅游!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旅游看什么?当然是秀美河山和民俗风情。秀美河山不成问题,那是大自然赋予给我们的,虽然几经人为肆虐,也只能让大自然受点皮外伤,我就不信你能把九寨沟填平了!一个三峡大坝就几乎把全体中国人累得吐了血,不信谁还敢轻易在大象身上练飞脚。何况,大自然有自我修复功能,它抖一抖身子,我们辛苦“破坏”了几十年的汶川就恢复了原样。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大漠绿洲,那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人为的“保护”或“破坏”说白了都是不自量力,西北连降五年雨,黄土高坡也会长满水稻,东南暴晒三年,江南水乡也会平地起沙尘,谁能左右?事实上,朝代兴衰只不过是大自然气候冷暖的玩物,人们也只是一群饥饿的狗,追逐着物产而东迁西移。只要命足够长,没准哪天你居住的城市就成了中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而对于民俗风情的破坏,则是真正令我们担忧并心痛的。清朝的霸业还充斥于电视机里,满族的风情却几欲灭绝了。现代人糟蹋、毁灭古人的积累,可以说是瞬间的,就像一个家族,五代人辛辛苦苦积攒的家业,如果遇上一个抽大烟的,转眼荡然无存。人相对于大自然不过是一群蝼蚁,但如若败家、毁坏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则是异常地彪悍和神勇。我们的优势是拥有了老祖宗望尘莫及的破坏工具。比如原子弹,如果当初扔在京都,日本马上就会绝了历史的痕迹。


    对于民俗风情的毁坏是全方位的,也是多管齐下的。天灾的毁坏我们无能为力。大自然想抖落它身上的虱子,谁也留不住。玛雅人去哪了?玛雅文明随着玛雅人的蒸发而消失得干干净净;苦心经营了一千多年的灿烂辉煌的古埃及文明因为几十年的干旱,连同它的民俗风情一同被尼罗河带人沙漠深处。这种快捷迅猛的毁坏本来应该使我们对劫后余生的一切东西更加敬畏,倍加珍惜,然而我们却一次次地充当了可耻的毁灭的帮凶。


    战争是无情的杀手。它所掠过之处,一切文明都像装甲车碾过草地般变得惨不忍睹。这种毁灭五千年来无时无刻地进行着,战争的历史车轮后面挂着一把扫帚,它一边开拓出新的天地,一边把跨过的历史清扫得了无痕迹。于是,蚩尤的文明没了,留下残存的子孙在云贵高原哀嚎;党项的风情绝迹了,西夏的民俗只在银川的一个旮旯里凝缩为一个符号;曾经在北魏时期雄踞一时的北方六大重镇之首的怀朔镇,也随着拓跋鲜卑的覆灭而淹没在茫茫油麦地里,余秋雨望着那个模糊的轮廓和零星的残砖剩瓦,也不得不感慨:历史在这里留下一个巨大的脚印!建筑是战争摧毁民俗风情的主要对象。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八国联军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兄弟间的纷争有时候还顾忌一些坛坛罐罐,因为毕竟都是祖上留下的,有时候争的恰恰正是这份祖业,而外邦的入侵就没那么客气了,能抢的一律抢走,带不了的就地销毁,我得不到的你也别想再拥有。殖民和教化消亡着本土的民俗风情,因为外邦还要征服我们的心。猪一样记吃不记打是我们的特色,祖坟让人刨了,心也跟着人走了,台湾就是例证。战争的发动者几乎都是疯子,他本来想要鸡蛋,却生生把鸡杀了,这叫杀鸡取卵,还有竭泽而渔。战争的推土机碾压过后,我们只能看到战车停止的前方,后面一片荒芜。

    政治的毁坏是极其可怕的,它往往伴随着对人心的摧毁。战争的发动者是疯子,而政治的发动者会把别人变成疯子。人们在政治的酱菜园子里染上一身匪气,疯狂地挖出自己业已腐朽的祖宗的尸骨,践踏鞭笞而欣喜若狂。焚书坑儒致使礼仪尽失,虽经两千年来仁人志士竭力呼号,也无力回天,至今礼仪之邦的名号已成笑柄。移风易俗是政治毁坏的响亮而合理的称号。远的不说,我们刚刚还在为自己脑袋后面的小辫子窃窃自喜时,辛亥革命的一把剪刀就要了人们的命根子,没想到这招还真灵,昨天还哭天抢地的人们,擦完眼泪就穿上了西服,过起了洋年,仿佛祖上本来就是一条狗。更可怕的是“破四旧”,那可真是尖端的“移风易俗”,移得毁自家祖庙成了风,易得六亲不认成了俗,可怜我泱泱五千年文明古国,老祖宗几百代含辛茹苦留下的一点家底,灾难没毁完,战火没烧净,却生生让我们自己几乎给砸完了。

    商人和官人对毁灭起着推泼助澜的作用。曾几何时,官人有了业绩考核,私欲的官人与私利的商人一拍即合,立刻勾搭成奸,一时间,全国上下狼烟四起,城市乡村乌烟瘴气,一个个血红的“拆”字像一坨坨政府的大印,把一切古旧的东西烫得遍体鳞伤。工业园区下面压着多少古老的冤魂,高楼大厦淹没了多少风情民俗,繁华的商业街推走了多少古迹文物,汽车的喇叭掩盖了多少鸡犬相闻之声,我们无法统计,但我们知道,败家的娘们为了买几件挂在脖子上的首饰,天天都在偷卖祖上的家底,如果钱足够多,天安门她都敢卖。

  
    在我们有限的认识里,说起古迹或老字号,怎么也得几百年以上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炎黄子孙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随便在哪都能留下一些古迹。可悲的是,我们沿着祖先的足迹走一遍,竟然闻不到一丝祖先的气息。今天,有百年历史的建筑就敢称古迹,有十年历史的店铺就能冠以中华老字号,我们的民族已经活不过三代了。崭新的民俗风情是民族的悲哀,它人为地缩短了民族的历史和传承。



    复古只不过是商人的幌子。他们天天在做的,是推翻一条真正的明清风情商业街,建一条真正的商业风情街;他们赶走了真正的游牧部落,建立一座表演的游牧部落村;他们用铜臭熏染了多情好客的傣寨,打造了拉客抢钱的傣寨……民俗风情成了舞台剧,搔首弄姿的现代人穿着草裙,像哑巴似的哇哇乱叫,假和尚和尼姑到点下班,手挽手开车扬长而去,留下一座空空的假庙;旅游点到处是穿着各种仿古的或民族的服装,一副清纯的样子雇工在兜售着假冒伪劣商品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如同做了处女膜修复术的妓女,除了让人恶心,再无其他。偶尔有几个痴情的傻小子上当,也只能触动人们对于古老的事物的伤感和怀恋之情。

    民俗风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了灵魂的民族,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撞到哪里哪里厌恶。可悲的是,这种对于灵魂的毁灭,仍然在持续,它甚至在嘲笑我们的智力。无可奈何!







2#
发表于 2016-12-22 14:58 | 只看该作者
先占个座,慢慢看~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2 16:35 | 只看该作者
王阳 发表于 2016-12-22 14:58
先占个座,慢慢看~


4#
发表于 2016-12-22 16:51 | 只看该作者
美文,点赞
5#
发表于 2016-12-22 17:23 | 只看该作者
唉!触动了文人痛心疾首的事,不说也罢。
6#
发表于 2016-12-22 21:25 | 只看该作者
所谓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嘛
他们用自以为是的大脑,搞着暗渡陈仓(利益)的建设,只顾眼前只顾乌纱,只顾指标,哪顾历史,流氓怎么会懂文化?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2 22:23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6-12-22 23:49 | 只看该作者
什么都可复古,唯有人心不能复。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08:10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6-12-22 17:23
唉!触动了文人痛心疾首的事,不说也罢。

好像就冯骥才一个人在说、在做。
10#
发表于 2016-12-23 08:36 | 只看该作者
好像每个人手里都扶着犁耙,将历史如土壤般地翻耕。
11#
发表于 2016-12-23 08:46 | 只看该作者
说复古不过是商人的幌子,这话太对了,感觉全国各地的夜市都是一个样的,地区特色太不明显了。

不过,我觉得,民俗风情也得是与时俱进的,不过进现在看的方向歪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0:01 | 只看该作者
康康 发表于 2016-12-22 21:25
所谓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嘛
他们用自以为是的大脑,搞着暗渡陈仓(利益)的建设,只顾眼前只顾 ...

“打破一个旧世界”,本来是打破一个旧的精神世界,而且是在继承中打破,现在是连物质世界也要打破了。
13#
发表于 2016-12-23 10:04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透彻文笔!
14#
发表于 2016-12-23 10:38 | 只看该作者
十八老师引经据典,对崭新的民俗风情进行了无情的剖析,对过去的一些东西进行了论证,文章可谓深刻,入木三分,讽刺到位。
里面的两个观点不敢苟同,说出来勿怪!请见谅。例如,人为的“保护”或“破坏”说白了都是不自量力。这话说的也不尽然,沙漠防风带,大面积育林防沙,就是与自然抗争。
还有:比如原子弹,如果当初扔在京都,日本马上就会绝了历史的痕迹。鄙以为,原子弹扔在京都日本也不会绝了历史的痕迹,因为他们还会在别处建都。
我这是鸡蛋里挑骨头,见谅啊!
当然瑕不掩瑜,整体是一篇非常棒的文章,点赞!!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0:40 | 只看该作者
闫广慧 发表于 2016-12-22 23:49
什么都可复古,唯有人心不能复。

其实什么都不能复古,除了人心。因为只有人心的内核亘古未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4 16:32 , Processed in 0.05371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