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朱国前 于 2017-1-5 14:34 编辑
从《荷塘月色》看朱自清早期散文风格 朱国前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是他所独有的,有别于俞平伯的绮丽,又有别于杨朔的委婉,也有别于冰心的轻柔,更有别于巴金的繁富、叶圣陶的平淡、魏巍的明快、呉伯箫的平和,不同于鲁迅的含蓄、幽默,又不同于刘白羽的绚丽、豪放,也不同于许地山的简洁、空灵,更不同于茅盾的评论、咏唱,秦牧的印证、联想。 一个作家的创作特色和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一以贯之的,有的有多副笔墨,色彩纷呈,有的甚至大相径庭,风格迥异。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很明显的“分水岭 ”及显著区别,分早期和后期,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早期以《荷塘月色》为代表,绮丽绚烂,后期以《寄亡妇》为代表,朴实平淡。有人误认为《背影》属于后期,其实,事件发生在1917年,文章是8年后即1925年的追忆,写作时间上《背影》(1925年10月)与《荷塘月色》(1927年7月)差不多,也属于朱自清早期散文,所不同的是《荷塘月色》属写景抒情散文,《背影》属写人叙事散文,二者反差很大,《背影》朴素自然,不注重修辞,没在雕章琢句上下功夫,而以情真意切见长,这确实是他早期散文创作的一个例外(见朱国前《绚丽之极 归于平淡——<背影>描写技巧简析》载《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3年第6期及《于平淡处见真情——<背影>的人物描写技巧》载《帅作文》周报(初中版)2015年11月9日)。而到了写《欧游杂记》《伦敦杂记》就趋于当时的口语化了。这里,先谈谈朱自清的早期散文风格。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他的早期写景散文写得清隽简约、绮丽细腻,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致委婉地写出对自然景物的内心感受,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创作主要是叙事抒情的散文,尤其是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见长的名篇,下面试以《荷塘月色》(见人教版高一语文)为例归纳分析:
一、 清隽简约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上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不加修饰,平平淡淡,却渲染了浓郁的又是静谧的黄昏气氛。而且还有,这中间隐隐蕴蓄着另一种情味:夜是这么恬静,而作者心里却“颇不平静”,尽管如水的月色逗人爱,迷糊的眠歌催人倦,可是心里那不可名状的郁闷却剪不断,理还乱,难以疏泄,唯一只有寄情于月下的荷塘了。所有,这段并不惹人注目的文字,其实酝酿“颇不平静”的滋味使之更显深醇,“悄悄”二字更是传神地刻画了郁闷者的形象。
二、 含蓄凝练
写散文也和作诗一样,贵乎含蓄。含蓄凝练的笔墨,往往能蓄藏象外之旨,弦外之音,令人遐想。朱自清早期散文风格是清隽简约的,又是含蓄的。他是散文家,也是诗人,执笔为文常常情不自禁注以诗的素质。我们读其散文,有时会发现闪光的诗眼,有时则会被引入哲理的思考。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又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睡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渲染月色朦胧之美是难以言传的,单用“轻柔的纱”或“银色的淡雾”一类文辞是不能形容尽致的。朱自清用“不能朗照”来反衬朦胧之景,可谓绝妙。但光写景致而不显情致,也还是难于尽言其美的,于是,“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就巧妙地传宣了朦胧之美。这是写景显情的绝妙之笔,要我们去细心体会。
三、 善用叠音
在描写客观事物时,运用叠音的词语,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形象性,而且可以增加文章的音乐美、意境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朱自清是颇爱用叠音词来写景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漫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样柔美的荷塘月色,正是运用了大量的叠音词,描绘出一幅生动迷人的画面,演奏出一曲叮咚作响的乐章,绘形绘声,柔美动人,给人以语言艺术的美的享受。
四、 深切柔婉
深切柔婉的特点是语言优美,笔调柔和,情意缠绵,韵味深美,柔婉流畅,娓娓动听。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有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 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段和“善用叠音”里所举一段,除运用了叠音词语、优美词语(动词、形容词)、优美语句(比喻)及韵脚外,朱自清还运用借物言志,曲写性灵的手法,加之动静结合、物我一体的情景交融,孕育一种静谧、迷离、飘渺的气氛,分明抒写出他爱生活的“静”处,写小路的“静”,写自己踽踽独行的“静”,写荷塘景色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以此反映自己的“心里颇不平静”,淡淡描写“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象征性地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和洁身自好、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和思想,这种氛围和情韵,表露出朱自清早期散文深切柔婉的风格。
五、 多样设喻
朱自清堪称写景的高手,他写荷塘月色的静穆之美,令人赞叹不已,为世人称奇,奇就奇在多样设喻中。如: 写月下的荷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 用舞女的裙比喻荷叶,引人想到婆娑起舞的丰姿。本体“叶子”高出水面,大大的叶子微微下垂,弧度柔和,姿态优美与舞动着的女子旋转而展开的“裙”(喻体)形神皆似。 写月下的荷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把花与苞喻成“明珠”和“星星”,既写出了月下荷花的皎洁,又画出了碧叶白花相映成趣的情致。 写月下的荷塘: 月色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把“月光”比作“流水”,写出了月光动态的美,一个“泻”字配上“静静”这一叠词,生动地写出了月光像流水一般倾泻又无声无息的特点,营造出一种似有声而实无声的幽静意境。这种比喻,情景浑然一体,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牛乳洗过的花叶,依稀的清梦,光、影、梦都是清淡的,与作者要表达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共同形成淡雅的韵味。 写荷花的香气: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歌声来自“远处”,又出自“高楼”,虽然听不真切,却会断续传来轻音。风是“微风”,清香成缕,尽管不甚浓烈,却能不时闻到。嗅得着的清香(本体)和听得见的歌声(喻体)都是轻淡的,这便有了比喻或通感的相似点,香气可闻而不可听,意会之尚可,言传则不易,一旦移之歌声,就使人同时从嗅觉和听觉上去感受香的浓淡醇薄,揣摩风的疾徐刚柔,唤起人对渺茫歌声的真切感受,体味到飘散远逸的清香,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
六、 巧用拟人
朱自清运用拟人,也别具一格,他的拟人极吝惜字句,是在写景中自然流出来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还有“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一句。 如同写意画,只寥寥几笔,便栩栩如生了。
借一斑而窥全豹,以一目而传精神。《荷塘月色》是很有代表性的。朱自清早期写景抒情散文都具有以上特点,如《春》《绿》《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