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郭玉琴 于 2017-1-31 18:08 编辑
为爱而活 —————读虹影小说《绿袖子》 文/郭玉琴 “我的爱人在少年中,有如森林中的一棵苹果树。”这是虹影小说《绿袖子》一书中的封面插图旁的一句话。它让我读的第一眼心就柔软了起来。因为我从不怀疑这世界爱情的美好,虽然爱情是一份可遇不可求的情感。我也从不怀疑爱情会让一个人成为诗人,就像我从不怀疑诗人出身的虹影同样能把她小说里的爱情写得像诗一样美。
《绿袖子》这本书的名字是从英国一首民歌里翻译过来的,原本是说一个穿绿衣服的美少女被心上人想念却没有见到彼此的故事。但是虹影利用西方的民歌和中国的诗经结合起来营造一种美的意境,为她的小说要讲的另一个爱情故事做场景铺垫,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这个故事发生在战争中,但是她笔下的主人公是以寻找爱情加不革命的身份出现的。《绿袖子》是在一个特殊时刻特殊人物之间发生的“爱情加不革命”的出格故事。抗战末期,日本人在长春办的“满映”制片厂厂长想改戏剧,拍一个从《诗经》中取得灵感的电影《绿衣》,提拔做替身的中日混血演员玉子做主角。日本厂长与乐队中一个中俄混血的圆号手争吵起来,玉子不识时务的站在少年一边。两人尽管有年龄差异,却产生了爱情。苏军轰炸长春,玉子因为“满映”启用,被指为“汉奸”,少年为玉子辩护时被指为俄奸,一放逐,一关押。东北战火延烧多年,玉子与少年在废墟与围城之间冒死寻找对方多年。
中国文学中还没有出现过如此女长男少的畸恋惨情故事,也没有出现过对民族边缘人的倾情关怀。此书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本,作者的创作过程,调查研究过程,出版过程皆浓缩于其中。是一本深深抓住人心的动态之书。这是一个关于两个战争边缘人不断寻找彼此,靠寻找对方与自己的爱活下去的故事。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可以再文学中一直讨论下去。但是虹影的这个爱情故事给我不一样的感受,是刻骨之爱,一个不同寻常的爱情。“辗转千回,你总在我前头,我留言,我告诉你,我的下一个目的地,是你告诉我你在的那里。东京和长春,再远的路途,我不怕,我知道,我就要找到你。生命里,也许我们已经擦肩了那么多,可是我一定要找到你。”这些感人肺腑的话,浓缩着深沉执着不悔的爱,是写在战后废墟的墙上的。虹影的文字有她独特的风格,走进去,走到她的故事里,在她缠绵无尽的诉说中,心就一起沉落。走进了一个战争硝烟还没有消散的灰色年代,以及这个年代上演的浪漫和温情,哪有那么巧,巧的偏偏让他们擦肩而过。玉子和小罗,东京和长春,可就是这么巧,巧的让他们擦肩而过了。虹影的叙事如孩子般叛逆,当许多人在其书上声名本故事纯属虚构时,她偏偏声明“绝非向壁虚构”,并时不时来点史实,让人分不清虚实。
女主人公玉子是34岁的女演员,罗子是17岁少年圆号手,他们产生一段崎岖的爱情。虹影的笔锋很紊乱,没有头绪,喜欢随意的拼接词语。但是她的这一份情调,颇有杜拉斯的风格,让我喜欢。《绿袖子》和虹影的另一本小说《K—英国情人》相比有很多类似的地方,都是对异乡人和边缘者的身份认同,都有个人的情感与历史大背景的冲突和重合。但与《K—英国情人》相比,此篇少了些文化符号的展示,也几乎没有真实的历史人物登场,但后者的人物历史背景却十分迷人。日本投降前的伪满洲国,那片富饶而冷峻的土地,北国天寒地冻,苏联人,日本人,中国东北,不同文化下人性的碰撞。新京,满映,抗日,汉奸,流亡,以及东京那意味深长的废墟。不知该怎么形容玉子和小罗,一个中日混血儿,一个中俄混血儿,都只有一半中国人的血统,却又都不属于中国这片土地的主流人群。边缘人的身份本应在主流社会之外,除非放弃这种身份来换取主流社会的认同。但在战火下,认同的行为变得身不由己。他们一边被卷入历史的洪流中,一边又在洪流的逆潮中挣扎与前进。这是虹影的老调子,恋爱加不革命。因为他们无法在轰轰烈烈的革命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爱情似乎于此有了使命感,两个人的相互认同与他们的爱互为因果。继而这种认同证明了他们的存在。他们确实是为爱而活着。很难相信小说的结尾,两个人竟然为能找到对方而在东京与长春来回奔波。也许虹影对这种救赎方式是深信不疑的。也许虹影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只好让他们的爱情纯情的近乎恶俗。但是小说里一个旁人的话说的更有落泪的重量:“这两个人能爱到这份上,也值了。”那人说这话时国家已经解放,隐约之间,又能感到新的历史洪流滔滔而至,容不得半点迟疑。波涛汹涌中,又怎能见相爱人的身影?
小说讲的是1945年日本战败前满洲电影制造厂,也就是长春电影制造厂前身里发生的故事。美军空袭日本后,日本战败在即,由日本导演山崎,中日混血女主演,还有中俄混血的圆号少年,逐渐引出这个超越世俗的爱情故事的线索。故事的不平凡之处是,34岁的女演员和17岁的少年相爱了,然后在一起了。通过作者的描写,我在他们的身上看到幸福的影子。第一幕故事的中心人物都聚集在一起了,开始没注意到人物之间的联系,到后面才发现这是一个亮点。日本导演山崎,女主演玉子,少年小罗三个人之间的对立,摩擦,暧昧,联系,气氛凝重,故事的重心从山崎转到玉子,再到小罗,十分微妙。
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玉子和小罗逐渐双双坠入爱河或者是他们注定要坠入爱河,然后同居在一起那一段。他们虽然身处战乱,可即使在防空洞外随时面临被空袭的危险,还是能让读者感到温馨,幸福,爱情给人以力量,这是多么美好,多么珍贵,亦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里的那段战争成就一对男女的爱情,白流苏和范柳原。最后日本战败,内战开始,玉子和小罗,这一对都只有一半中国血统的恋人,被分隔两地,玉子被遣送回日本,而小罗被关进了长春的监狱。然后故事最感人的部分到了,小罗出狱后,发现玉子已经回了日本,于是开始寻找。读到这里才彻底明白小说开端写在墙上的那两段话:“我回长春去找你/我也赶回长春去/我再回长春去/我也赶回/我在找你死活也要找到你/我在找你死活也要找到你/我在梦里已经找到你。我去东京找你/我也赶回东京/又去东京/找到你才活得下去/马上就要找到你了别急。”这是两个乱世痴情男女在命运多劫下互相不停寻找对方留给对方的话,写在他们曾经同居过的墙上。读到这里很为他们的爱情感动也为他们的爱情和命运揪心。小说最后留了个不是悬念的悬念,玉子再次回到东京,隔壁那个生病的少年就是她要找的小罗吗?明天太阳升起,或许就会有答案,答案一定是幸福的。玉子与少年的轰轰烈烈的爱情,难忘的场景是他们裸体在大雨中的小院里身灵结合忘我相爱,难忘的是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出入于废墟与战火的围城中孤身闯入相互寻找。
综观全篇,《绿袖子》中的寻找是它的文本母题,在这里有两个隐喻的含义,一个是爱的救赎,一个是生的希望。读完这篇小说你会发现,作家要告诉我们的是,其实就是一个爱字的力量。能够打败死亡的威胁和对死亡恐惧的战胜,唯有生命到最后一刻也不熄灭的那份爱下去的勇气。从而也提醒了我们思考人类活着的终极意义和生活下去生存的价值意义,都是为了爱。只要有爱,生命就不会走入精神上的废墟地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