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tbeijun 于 2017-2-4 13:34 编辑
年前收到一位国家级作家朋友寄来的新作,但拜读之后我并无往日的喜悦。因为我读到,这位作家朋友累了。 我这位作家朋友老实而又富正义感,是抒发正气的佼佼者。他天生就满怀责任感,浑身充满辨别、诠释“荣”与“辱”的驱动力。过去的一二十年光景,他意气风发地讴歌过美好,横眉冷对地唾弃过丑恶。回眸间,他发觉自己“华发早生”了,但世态却依然如故;于是突然对以前自己的作为打起问号,继而企图否定曾经有过的美好理念。对此,我为之觉得可惜。 可惜之后,我依然理解这位作家朋友的懊丧。 呐喊甚至拚搏过的贤者,中途或最终不同程度的郁闷,缘于个人力量与自然力量对比的悬殊。人与自然的力量对比,永远是九牛一毛的关系;与社会风气的关系也然。 人穷尽一生如能推动某社会现象的发展,就堪称奇闻;毕一生所追求某理想失败或半途而废,则最正常不过。生活如能像歌词“曾经拥有”般洒脱,便算是不枉此生。 个人永远无足轻重。领袖人物再轰动的社会效应,充其量也就一百年罢了;其后还有若干分成绩若干分错误的“续貂”。 相对于领袖人物,包括我那作家朋友在内的任何事业型布衣,能在寿命里把吸收的文化知识反哺社会,就可算是人尽其才了。 社会风气改善,需要亿万个“我”呼吸去启动。只有百姓自觉行动,风气调节才能持续。培养自觉,一百年还是太短了。 历史由无数一百年组成。我的朋友在其一百年里已成为国家级作家了。我为之骄傲,因而不认同他疲惫中的退缩。 所以我这样复函远方懊丧的文友: 累了就歇会儿,但不再前进就可惜了,肌肉的萎缩将累及心跳。
个人永远无足轻重,但相对自然,仍有比重。既如此,不如就吐纳自己那点比重,去稀释你四周的混沌;虽渺小,总强过你的长吁短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