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35|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情节,意境与在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2-6 1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情节,意境与在场
  
  大凡从事散文创作的,应该都知道“在场散文”这个概念。“在场”是一家网站,也是一本期刊的名字。是“在场散文”的积极倡导者与推广者。
  
  在“在场”这个平台上,那些积极倡导者们开展了“在场微散文奖”的系列赛事活动,到现在已经推进到了第八期。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散文写作。在“在场”的旗帜下,用极简练的文字,写出一篇内涵丰厚的散文来。对那些从事散文创作的人来说,是一次很难得的尝试,充满了诱惑与挑战。而获奖与否,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很快,“在场微散文”创作大赛,就聚拢了一大批很有实力的作者。这些在散文创作很有名气的人的参与,让“在场微散文奖”这一赛事,成了一块含金量很高的招牌。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场微散文奖”就产生了轰动效应。在散文界,不知道“在场”的恐怕很少,不参与“在场微散文奖”这个赛事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场精神”,也得到了从事散文创作者的空前认可。
  
  一场文学赛事,对文字的评选标准,绝对是一个具有指向性、示范性的审美取向。自从第一届获奖作品出来之后,人们对这个系列赛事似乎就有了一种共同的认知——叙写苦难,偏重叙事情节的安排。于是,从此之后,愈发不可收。无论这一期的主题是什么,要求如何,很多的人,都在苦难里面挣扎,都陷入叙事的情节里面跳不出来。这就成了一个问题。叙写苦难并没有错,散文的创作也不是不可以有情节。可是,多了,就滥了;滥了,就毫无价值可言。本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散文赛事,本来是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烈而壮观的场面,却被众多的人走成了羊肠小路,拥挤而单调。
  
  每一期一个主题,每一篇不超过520字。这样的要求,对每一名作者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锤炼机会。在有限的字数内,对作品维度的拓展,对作品深度的挖掘,对每一名参赛者而言,都是一种考验。如果作者发挥得好,或者主办者引导得力,一定会涌现许多佳作。此番系列散文赛事,将成为一场盛事。
  
  然而,认真拜读了那些获奖作品之后,却有些茫然了。每一期的赛事都是有指定的主题的,作品应该在主题规定的框架内进行写作。可事实是有太多的作品游离主题之外,有太多的作品自说自话,读不出更深层次的内涵来。散文,应该是极重视语言的使用,意境的创造的一种文体。可是,在这样的赛事里,却有太多的作品不去讲究语言,不去创设意境,只是在讲述一件事情,去叙述事情的情节发展。并且,有些情节比小说还要离奇,还要匪夷所思。专注于情节的起承转合,却忽略了散文情感的厚重,思想的深刻,意境的渲染。这样的散文,已经悖离太远了。
  
  创新,应该是继承传统的进步,而不是率意而为。
  
  一个时期以来,在散文的创作上,有许许多多新颖的、激进的观点冒出来。在继承与创新上,人们感到疑惑,无所适从。在“创新”的口号下,出现了许多“跨界”的文字。散文更多地包含了小说的意味,散文叙事更受青睐。在叙事的作品里,情节,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散文的创作中。在此情形之下,散文,越来越像小说了。而更多的小说,越来越散文化,越来越乏味、苍白。散文写得更像小说,却全然没有小说的韵味;小说写成了散文,却没有散文的意境。这样的“跨界”写作,对散文、小说而言,不知是创新,还是倒退。
  
  有些散文作品完全可以拿来当作小说来读,可是却缺乏小说那种生活化的语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节变化,缺少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物。对此,有些人却津津乐道,也有些人推波助澜。越发让人看不懂了。有一种观点说,散文不需要抒情,最好少用议论。那么,就散文的基本要素而言,不就只剩下叙事了吗?在创新口号之下,过于偏重散文的叙事成分,过于强调叙事的情节,恐怕是造成许多散文不像散文,小说不像小说的原因之一吧?凡事,过则往,满则溢。过分注重叙事,必然会有大量的情节描写,而情节贯穿于一篇不太长的散文作品中,这样的散文,也必然会失掉许多散文要素。特别是“微散文”的写作,靠500多字来叙写情节,怎么会有好的效果呢?在小说界,也出现了一种所谓的“绝句小说”云云,说得好是一种尝试,说的不好,那就是糟蹋小说。
  
  其实,这“微散文”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太多的千字以内的散文,举不胜举。但这些散文,无一不注重语言的锤炼,无一不注重意境的创设,无一不是凝炼的、丰满的、深厚的。可以说,所谓“微散文”的要义应该是言简义丰、意境优美、内涵深邃。例如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唐朝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的记述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全文寂寥清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生动传神,穷为尽妙,意境幽深;苏轼的《游沙湖》,是一篇极简练的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本文前一部分以文写人,后一部分以词记游,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北宋学者周敦颐的作品《爱莲说》是一篇议论散文。属于现在所谓“托物言志”范畴之内。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古人的微散文所涉猎题材、形式多种多样,却都根据需要来选择表达方式。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语言与情感,内容与形式和谐优美,相得益彰。
  
  从语言上来看,古人的文字已经简到不能再简的地步,这些自然不必多说。而对意境的创设,这些古典名作,无一例外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湖心亭看雪》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意境苍凉悠远;《小石潭记》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意境冷寂、孤凄、悲凉等等。古人寄情山水,托物遣怀,无不是通过意境来抒发情怀,表达思想的。关于“意境”,有这样的解说:“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明代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是情与理的统一,是形与神的统一。”对散文而言,意境不是很重要的吗?
  
  散文,不是不可以有情节,但篇篇都以情节为主,散文岂不成了小说?散文也不必篇篇都去创设意境。但写散文的不去考虑意境,散文还如何叫散文呢?没有意境的散文,如同没有细节的小说一样,不堪卒读。
  
  那种认为“跨界”就是散文创新的人,还是应该重新定义一下散文与小说或者其他什么文体的区别。写散文的把散文当作小说来写,写小说的把小说当作散文来写,结果会如何呢?有人写了一篇散文,却被人家当作小说发表了,说来可笑。不知是编辑的眼光出了问题,他把散文看成了小说;还是作者的创作出了问题,他把散文写成了小说。或者,他写的散文不像散文,小说更不像小说。这样的情形,在一些网站与期刊,还真不是个别现象。
  
  我们还是重新回到“在场”上来。无论散文怎样写,我认为这“在场主义”还是值得倡导的。为了领会“在场”的精神实质,特意拜读了几篇有关“在场”的文字,并深以为然。在一篇名为《在场主义》的文字里,有这样一句话,“在场主义确认:“在场”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本真;在场主义散文就是无遮蔽的散文,就是敞亮的散文,就是本真的散文。”他们称作:“在场主义宣言。”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高大上,简而言之,我的理解就是散文的写作,无论如何,时时处处都需要一个“我”在。也就是宣言中所谓的“本真”写作。
  
  “在场主义”对散文的写作是重要的,或者可以看做灵魂一样的东西。无论写什么样的题材,都应该时刻体现出“在场主义”,都应该有一个真实的“我”在。这样,你所有的描写、所有的叙事、所有的情感抒发、所有的思想认识,都是真实、真挚的。这样的文字,才有真情可言,才可能打动读者,才有阅读的价值,才有写作的必要。那些在散文里叙写情节,把自己置身于情节之外,像小说那样,是违背了“在场”精神的。
  
  在我看来,“在场”是散文创作的前提条件,是一切艺术手法的基础。如果一篇散文的写作者不能“在场”,不能“介入”,那么,如何还散文于“本真”呢?只有“在场”,写古人,就会以今人的目光去关照千年往事,在那久远的故事里,生发出新的认知与思想来。而不是人云亦云,把那发霉的口袋翻出来,晾晒一下,搬弄前人的陈词滥调;写山水,时刻都有一个“我”在,山水精神,就是人的精神,山水的神韵,就是人的神韵;写花写草,虽然也是草木春秋,亦是人间烟火;草木荣枯也是生命之轮回,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我们的文字中,相契相合,融为一体。
  
  散文的写作,少一些情节叙写,多一些意境创造,时刻把自己的灵魂融进去,那么,散文的写作,将大有可为矣。
  
  

2#
发表于 2017-2-7 08:51 | 只看该作者
所谓创新,实际上不如说在传统里找模式。长篇和微篇。都是形式上的变化,表达的内容,依然是汤汁中的骨肉,是灵魂寄托所在。认同的观点。散文多水分,读不进去或者懒于阅读,应该都是作者的堆砌和陈词滥调的反复展览所致。如何写好散文,值得人们反复思考和实践。
3#
发表于 2017-2-7 11:02 | 只看该作者
来关注,并学习。老师的文章,对我写好散文很有帮助,阅读受益。
感谢老师分享,也送上迟到的新年祝福。
4#
发表于 2017-2-7 12: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五出眉心 于 2017-2-7 12:40 编辑

       再次拜读何足道哉先生的文章,感慨颇深:先生不但是学识广博,更是深思慎学者矣!       从“在场”之意到“在场赛事”,再到赛事出现的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深深的思索,有观点,有例据,见解独到,笔锋犀利,让文字鞭辟入里,澄清透彻,十分欣赏与喜爱!眉心可以把这文分享到自己的空间以备随时学习吗?
       谢谢,眉心真真受益!


5#
发表于 2017-2-7 12:33 | 只看该作者
散文,应该是极重视语言的使用,意境的创造的一种文体。

非常赞同先生的观点!
6#
发表于 2017-2-7 12:39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微散文”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太多的千字以内的散文,举不胜举。但这些散文,无一不注重语言的锤炼,无一不注重意境的创设,无一不是凝炼的、丰满的、深厚的。可以说,所谓“微散文”的要义应该是言简义丰、意境优美、内涵深邃。例如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唐朝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的记述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全文寂寥清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生动传神,穷为尽妙,意境幽深;苏轼的《游沙湖》,是一篇极简练的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本文前一部分以文写人,后一部分以词记游,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北宋学者周敦颐的作品《爱莲说》是一篇议论散文。属于现在所谓“托物言志”范畴之内。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古人的微散文所涉猎题材、形式多种多样,却都根据需要来选择表达方式。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语言与情感,内容与形式和谐优美,相得益彰。
  
  从语言上来看,古人的文字已经简到不能再简的地步,这些自然不必多说。而对意境的创设,这些古典名作,无一例外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湖心亭看雪》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意境苍凉悠远;《小石潭记》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意境冷寂、孤凄、悲凉等等。古人寄情山水,托物遣怀,无不是通过意境来抒发情怀,表达思想的。关于“意境”,有这样的解说:“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明代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是情与理的统一,是形与神的统一。”对散文而言,意境不是很重要的吗?

      特别喜欢与欣赏这段文字!眉心学习了!问好,老师!
  
7#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4:39 | 只看该作者
万里山水 发表于 2017-2-7 08:51
所谓创新,实际上不如说在传统里找模式。长篇和微篇。都是形式上的变化,表达的内容,依然是汤汁中的骨肉, ...

谢谢万里老师来读,谢谢。
8#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4:41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17-2-7 11:02
来关注,并学习。老师的文章,对我写好散文很有帮助,阅读受益。
感谢老师分享,也送上迟到的新年祝福。

刘老师客气了,您是散文高手,向您学习。
9#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4:44 | 只看该作者
五出眉心 发表于 2017-2-7 12:39
其实,这“微散文”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太多的千字以内的散文,举不胜举。 ...

谢谢眉心这么认真回帖,谢谢。
10#
发表于 2017-2-8 09:57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7-2-7 14:44
谢谢眉心这么认真回帖,谢谢。

      不客气。眉心是个做事认真的人,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与认可。谢谢先生肯定!遥相问候!
11#
发表于 2017-2-9 20:05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您的严谨,印象深刻。这篇仍如是!
也读过一些在场散文的,有印象的不少,可是对散文理论上的“在场说”,隐约觉得只是对中外古今散文手法的一种整合、特提,仿佛也并没有特别震撼的观点似的。
您本身就是写作的人,当然比我有发言权的。会去看那些文章,看能否有您一样的认知。
问好老师。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2-12 15:4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恩和来读,问好。
13#
发表于 2017-2-16 15:00 | 只看该作者
散文理论读的少,总觉得读太多的理论,还不如读几篇好散文解渴,所以,很多散文理论都一知半解。今天仔细拜读了先生的作品,感觉豁然开朗,不管怎样,散文写作要体现真情实感,体现形散而神不散,体现主题思想,把散文与小说等混一起,三不像的散文,我个人不赞同,毕竟散文有自己的特质,小说有自己的表达方式。现在都时兴微创作,微散文、微小说都出来了,我个人觉得,要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和内容需要去写,需长则长,能短则短,没必要非要写什么微散文,突出散文最本质的特点就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6:30 , Processed in 0.05505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