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17|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吾之散文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2-22 1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吾之散文观
    偶写散文,对散文本无多研究,原本无资格说什么。但近日观论坛之上,有几篇议论散文之文,读之,不禁心痒,动手写之,一吐为快。
    散文之为文,本无章法,也无定式,可随意为之。但要写好散文,最基本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学、识,二是语言。
    自古文无第一,但是,对文章的优劣方家还是有一个基本的认定。现代散文,水平最高的莫过于周作人。尽管有人在评论散文时,不提周氏,但周氏散文水平之高,是不争的事实,任何人否定不了的。一些人不提周氏,一是因为政治原因,周作人在抗战时期,陷入泥淖(其中经过,可参读止庵编纂《周作人传》,叙述比较客观),一身污泥终身洗不了去。一些文人,出于政治原因,在谈论散文时,就故意把周氏弃置一边,而把一些二三流的散文作家捧为偶像。二是一些人鉴别、欣赏能力有限,读不了周氏散文,只能读一些高中生水平的散文,且对其大加赞赏,奉为圭臬。此类人,无他,只是水平不到而已。
    写好散文首先要有学识,“学”是广博的知识,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博览群书,博古通今。
    明末张岱的小品文,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小品文的最高水平。但是,张岱并不是专门写小品文的,他的主要目标是写历史。因为其读书多,知识丰富,写出的小品文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让人难以望其项背。《陶庵梦忆》、《嫏嬛文集》中,有不少的散文精品。
   再者周作人,读书之多,涉猎之杂,于当时可以说是属于一属二的。当今有教授说,周作人随便拿出其中一方面的知识,都能远远超过今天的教授。
    因为他们知识渊博,写起文章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他们既能用历史典故,也能用乡间传说。既可以大段引用,也可以化简为繁,无不得心应手。反观我们现在的一些散文作者,书没有读过几本,知识贫乏,阅历不深,只能写写自己眼前的小天地,一己的喜怒哀乐。即使写这些,有时也分不清子丑寅卯,缺乏常识,张冠李戴,怎能写好散文?
    “识”是见识,对一些事物有独到的感悟、对事物有较高的鉴赏水平。不是看山是山,还要看到其中的奥妙,看到山的美丽,擅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能体味到常人体味不到的意境。譬如喝茶,常人多是解渴而已,分不清茶的优劣,一些品茶者能分出茶的好坏。而张岱就更胜一筹,喝茶是能品出是什么茶,是什么时候的茶,还能品出是什么地方的水。这就是见识,超出常人的见识。因为对事物有独到的、超出常人的见识,在写东西时才不会泛泛而论,而能写出事物的特点,让人耳目一新,喜欢阅读。
    除知识之外,写散文的人还要有一定的生活情趣,花鸟鱼虫、日出日落、白云苍狗,朝霞暮霭,山川河流,都留意关注。道学家写不出好散文,就因为其没有生活的情趣,写出的文章也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让人不忍卒读。散文不是政论文,有无思想性对散文的优劣无太大影响。如清末沈复的《浮生六记》,写的是日常琐事,无关政治,也没有多少思想意义,但是,写的生动有趣,很多人喜欢阅读,也是难得的散文精品。而王世襄的《六忆》,就是写的捉蛐蛐、买蛐蛐、养蛐蛐、斗蛐蛐等,更没有什么思想意义。可是,因为有趣,也让人爱不释手。
    我觉得,让一篇散文背负什么思想,有些太沉重了。这样的散文往往失真,让人感到虚伪,如杨朔的散文,余秋雨的散文,让人读起来都有一种娇柔做作的感觉。杨朔散文尤甚。
    写好散文除了学、识外,再就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点,对散文尤为重要。散文不同于故事、小说,前两者可用曲折离奇的故事来吸引人,对语言的要求不是那么苛刻。但是,散文不一样,散文就是靠语言来表达,语言的优劣完全决定了一篇散文能否让人读下去。当然,现在一些报纸刊物上的一些散文语言不敢让人恭维,就是所谓的一些大家、头上顶着某种头衔的人物,其文字水平也着实令人厌恶。笔者曾试着读一位重要人物的散文,但读了几次都没有读下去,语言啰里啰嗦,许多句子也不够规范。这样的文章能够发表、这样的作者被高高捧起,一是因为当前文学界真有那么一些人良莠不分。二是因为一些人没有原则,一味的阿谀奉承、拍马屁,把一些狗屁不如的东西吹得天花乱坠。
     要想学好语言,必须多读古文。中国的文化几千年,绝大多数是文言文,白话文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可以说,汉语言的精华都在文言文里。文言文精炼、言简意赅,描写状物准确、生动、形象,不拖泥带水。只有多读多记文言文,语言水平才会有所提高。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的散文大家?散文水平至今不能超越,就是因为当时的那批人,都有着深厚的文言基础,从小都受着文言文的熏陶、浸淫,认识的汉字多,掌握的词语多,背诵的古诗词也多。写起文章来语言简练、词汇丰富、耐读。而反观我们现在,不少人读的是网路语言,总共认识不了几千个字,掌握的词语也少,语言乏味,写出东西来清汤寡水,谁还会喜欢?
     还有一些作家没有文化底蕴,写起东西来有时只有骨骼没有肌肉。比如写“飞”就只会用一个“飞”字,而不会用其它的词语,读起来既乏味也不形象。
     总之,写好散文一是要学识,而是要语言。

2#
发表于 2017-2-22 15:34 | 只看该作者
在学识中能见思想,在语言中能见功力,学习!
3#
发表于 2017-2-22 16:12 | 只看该作者
很有道理。语言与学识,的确是写好散文的根本。偶有的灵感,只能成就一篇两篇文章,要水准一致,还是得依靠学识和语言。
不过此文中有的地方我不赞同,如散文所承载的东西。我当然不赞同文以载道,但有的散文真是因为思想而份量十足。余秋雨的散文,我不是太喜欢,但不得不欣赏他的构架。在一本散文选集中,往往他的构架是很漂亮的。这些年间,看过一些好散文,如梁鸿的,真是很棒。但我感觉还真是因为思想在支撑。当然王世襄的文章我也喜欢。
正如朋友所说:“散文之为文,本无章法,也无定式,可随意为之。”
4#
发表于 2017-2-22 16:12 | 只看该作者
欢迎讨论。
高亮一天。
5#
发表于 2017-2-22 17:11 | 只看该作者
前来学习。
6#
发表于 2017-2-22 17:43 | 只看该作者
我赞同朋友的观点。也特喜欢知堂先生文文。那才叫一个味道好!报刊文章我根本不看。跟小学生作文差不多,有的甚至还不如小学生。所以使劲顶此文。
7#
发表于 2017-2-22 17:46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希望能得到先生对我作文的指点,有所进步就是幸运!邀祝春安!
8#
发表于 2017-2-22 17:54 | 只看该作者
学识语言,点出了根本。前者决定了眼界,后者决定了呈现,缺一不可。
9#
发表于 2017-2-22 18:05 | 只看该作者
   赞同作者的观点与这种学术交流的坦诚与虚心,但作者说的散文不应有思想的说法不大好。好的作品,必定是有一定思想见地与精神涵养的,那样的作品有分量。杨朔散文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自然不能与现代散文相提并论,其风格与特色早已淘汰,但不能以偏概全,在那种时代背景下,毕竟起过一定的作用,60--7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读过其作品,有数篇还被收入课本被当做范文……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虽说也不大喜欢,有点故弄玄虚的味道,但能在全国文坛立足的人物,文字大多有一定的标高与水准,这一点不能否定,要就事论事,一分为二的辩证的说……
10#
发表于 2017-2-22 22:05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了,问候!
11#
发表于 2017-2-22 22:36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口味有点不一样,余秋雨的其实还是可以的,就像秦桧的字也是很好的
12#
发表于 2017-2-23 09:12 | 只看该作者
散文中的“识”很重要,包括见识、知识、思想等。无识,就是流水,散沙。
13#
发表于 2017-2-23 09:14 | 只看该作者
最近怎么啦,这么多老师开始谈散文方法论了。
文章观点很不错,不必文以载道的观点我倒是赞同。但现在我们理解的文以载道可能和以前的文以载道稍有不同。古人强调文以载道,是要求文章要立定儒家思想的根基,传递忧国忧民现实关怀的情怀。现在,我们所谓文以载道,大致都是强调文章的思想性厚重性。如果纯粹为了思想性而写思想,文章势必矫揉造作。
但是,浮生六记之类的散文,原生态的记录生活和情感,它们之所以好,是因为读者能从其中窥见历史和生活的影子,如同我们观看深井中自己的倒影,也可以领略一种潜在的生存之美,体悟一种深刻的生存忧思,所以,也不能说这样的文章就没有思想性。
所到底,散文的思想不是要给人看的,而是真实生活中自然散发出来的。
学识是一个散文作者必要的素质,说大一点,学识是一个散文作者的胸襟和视野的体现,能够构建一种散文气象。如果把学识理解为单纯的学问和知识,那也是不对的。

点评

说得好。  发表于 2017-2-23 09:17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2-23 11:15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7-2-22 15:34
在学识中能见思想,在语言中能见功力,学习!

互相学习,多多指教。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2-23 13:39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7-2-22 16:12
很有道理。语言与学识,的确是写好散文的根本。偶有的灵感,只能成就一篇两篇文章,要水准一致,还是得依靠 ...

自然,文章皆有思想,但是,思想的指向不同。散文是需要真善美,不应有虚假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07:52 , Processed in 0.05339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