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87|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曾记当年交公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16 0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粮,已经作为一个过时的词汇写进历史了,然而,从乡下走出的人,忆往昔,谁又能轻松地淡忘那段历史呢?

  粮站,晒台,粮仓。筛子,风车,粮包。这是大集体时代的夏天人们说得最多的词汇。小麦刚打下场,生产队就组织人力轰轰烈烈去交公粮了。那时还没有拖拉机、大卡车什么的,唯一交通工具便是马车,一马车能装一吨粮食。一车车新粮运到粮站,先要倒在晒台上晾晒,所以一大早就得把粮食先运去,倒出,摊开,等粮食出了汗,也就晾干了。如果粮食不干净,还要用风车过一遍,把杂物全部筛干净,等验收后,颗粒饱满的麦子才可以装包上秤。为国家交粮,各生产队上交的公粮一般都是上等的好麦子。

  去交公粮的大都是身强力壮的男子和手脚麻利的女人,男的要去扛粮包,女的去筛粮装粮。尽管都是流汗出力的苦差使,但人们还是乐意去做。我的父母亲那时年轻,交公粮的差事总少不了他们。每当劳累了一天归来时,一直家门,先把鞋、裤管、衣兜抖擞一遍,地上便落了一地麦子。我的记忆中,那时粮食格外短缺,父母辛苦一年,还挣不来一家人的口粮,一年四季大都是玉米粥夹杂着清汤面条兑凑日子,白面白米只有招待客人时才偶尔能吃一顿。
   
  农村土地承包后,交公粮也是农民每年的一件大事。公粮交不完,“议价粮”就不收,农民就没有钱花。我们家那时有10亩地,每年交七、八百斤公粮。交公粮那天,我们全家出动,把粮食送到粮站,然后就是漫长的时光中等待验收。那个掌握着验收大权的管理员,屁股上挂着一串钥匙,走路哗啦哗直响,他掌握着验收的大权,他的后面常常跟着一串人,都是求他开口验收的。我那时十分羡慕他的权威,只想长大了也像他一样能有一刳拉钥匙。

  记得有一年秋后我们去交玉米,一大早把几百斤粮食送到粮站,那个管理员看也没看一眼,先让我们把全部倒出来晾晒。站台上已经晾满了玉米,有几家晾了两三天还没通过验收,人们眼巴巴地跟着管理员转来转去,就等他开启金口。我家的晾出后,整天不停地翻晒,直到下午,管理员走过来只是象征性地看了一下,又让我们继续晒,我和父亲只好守在那里,一直捱到天黑还是没有验收。第二天,又晾了多半天,父母再三求告,他就是不说收,无奈之下,父亲私下里悄悄塞给他一盒大前门香烟,才打通他这道关卡,通过了验收。

  那些年,除了以粮食顶替农业税,还有这提留,那摊派,夹七夹八的收费时常不断,农民细算过一笔帐,种一亩地除掉各种费用,最多有一百到一百五十元的收入,辛辛苦苦一年,只是落下了自家的一点口粮。父亲常说,种地纳粮,天经地义,再怎么困难,皇粮不能不交。乡亲们也都这样认为。

  2004年春,国家免除农业税的政策刚一出台,母亲就打来电话向我这个公务人员印证消息是否真实。我说,电视上、报纸上都公布了,这还能假么?不但取消农业税,种田还要发补助金呢。电话那头,母亲提出一连串惊喜的问题:“真的吗?哪有这么好的政策?交了几千年的皇粮能一下子取消?还给补助?”我十分理解母亲的心情,她所想的跟千千万万老百姓想的一样,都是“不敢相信”这一政策的真实性,“不敢相信”两千多年的历史咋说改变就改变了。过了几个月,我得空回老家,和乡亲们坐在一起闲聊时,大家说的最多的话题还是国家免除农业税的事。年迈的父母亲一个晚上始终说着这件事,父亲感慨地说,的确是太平盛世啊,千百年少遇的好世道!

  从2006年起,家乡免除了农业税,父母亲及广大乡亲再不为交公粮而犯愁了。这一政策给农村带来了空前活跃的空气,并成为乡亲们经久不息的话题。在乡村里走一走,和父老乡亲拉一拉家常,但凡经历过交公粮的人,谁不说当下的惠农政策深得民心呢。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7-16 09:3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碰巧赶上了沙发!先睹为快!
3#
发表于 2008-7-16 10:25 | 只看该作者
“过去耕如灰,耙如面,收出来的粮食很有限;现在政策明,落实好,每年粮食收成真不少”。这是我在老家,经常听到的顺口溜。从这些简洁而又明朗的口语中,不难发现现在的乡村这些可喜的变化。“曾记当年交公粮”这里不光光是回忆一段生活经历,更多的是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中央的惠民政策确实是深得民心的。好文,精华支持!第四段帮你重新编辑了。
4#
发表于 2008-7-16 10:29 | 只看该作者
一种很熟悉的场景和记忆,欣赏并问好柯英!

交公粮的差事总少(不)了他们。每当劳累了一天归来时,一直(进)家门,先把鞋、裤管、衣兜抖擞一遍,地上便落(一)(了)地麦子。
5#
发表于 2008-7-16 15:22 | 只看该作者
大包干后,交公粮也是每年的大事。公粮交不完,“异价粮”就不收,农民就没有钱花。我们家那时有10亩地,每年交七、八百斤公粮。交公粮那天,我们全家出动,把粮食送到粮站,然后就是漫长的时光中等待验收。那个掌握着验收大权的管理员,屁股上挂着一串钥匙,走路哗啦哗直响,他的后面常常跟着一串人,都是求他开口验收的。我那时十分羡慕他的权威,只想长大了也像他一样能有一刳拉钥匙。

熟悉的场景被你写活了!
6#
发表于 2008-7-16 15:42 | 只看该作者
是不是“议价粮”。
好熟悉的场景啊。
7#
发表于 2008-7-16 16:51 | 只看该作者
文章越写越好了,官也越当越大了。什么时候是不要来看看我们了,寻找一下你遗落的快乐
8#
发表于 2008-7-16 17:42 | 只看该作者
熟悉的场景。学习问好!
9#
发表于 2008-7-16 17:59 | 只看该作者
拜读熟悉亲切自然的乡村生活文字!这些留存在记忆深处的往事,总是在不经意间钻上我们的心扉,让我们热血沸腾,心潮起伏!
   学习,拜读,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0:3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过去耕如灰,耙如面,收出来的粮食很有限;现在政策明,落实好,每年粮食收成真不少”。这是我在老家,经常听到的顺口溜。从这些简洁而又明朗的口语中,不难发现现在的乡村这些可喜的变化。“曾记当年交公粮”这里...


谢杜版鼓励!
咱们都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记忆最深了.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0:3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杨春山 发表
一种很熟悉的场景和记忆,欣赏并问好柯英!

交公粮的差事总少(不)了他们。每当劳累了一天归来时,一直(进)家门,先把鞋、裤管、衣兜抖擞一遍,地上便落(一)(了)地麦子。


问好春山!谢谢你认真细致的阅读指正,马上改.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0:3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大包干后,交公粮也是每年的大事。公粮交不完,“异价粮”就不收,农民就没有钱花。我们家那时有10亩地,每年交七、八百斤公粮。交公粮那天,我们全家出动,把粮食送到粮站,然后就是漫长的时光中等待验收。那个掌握...


问好!谢谢鼓励.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0:3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黑龙江小龙女 发表
是不是“议价粮”。
好熟悉的场景啊。

谢谢小龙女,这个字我写时还真拿不准,现在一看,是这个说法,改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0:4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于文华 发表
拜读熟悉亲切自然的乡村生活文字!这些留存在记忆深处的往事,总是在不经意间钻上我们的心扉,让我们热血沸腾,心潮起伏!
   学习,拜读,问好!


问好!是啊,曾经的生活不经意就撞进内心,令人再三回味,体验过往。
15#
发表于 2008-7-17 10:47 | 只看该作者
交公粮已成历史。
该文作的是历史记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8 16:47 , Processed in 0.12936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