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7-3-1 10:32 编辑
每个人的良心是不一样的。罗素说,教育是教育的产物,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然而,它的本性又如何呢?林语堂说:“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 本身是最底阶层, 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 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说,读书就是中毒,所以他们的思维跟官方一样,正如林语堂所说。
这些教师讲良心,就是官方的良心。然而,这个官方有良心吗?良心表现在哪里?教育其实是私事,完全取决于每个教师自我的觉解。当有人还在凭着官方的良心搞教育时,我却会按照我凭自己的理性所理解的良心去搞教育。
一句话,每人的良心都不一样,因为良心包含着价值判断。凭良心干活,完全是一句完全正确的废话。最终取决于读书者的自我教育。卡尔·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还说过:“理论是我们撒出去抓住“世界”的网;使得世界合理化,说明它,并且支配它。”让我们似乎确切地抓住眼下,按照波普尔的观点,理论是设计出来的,与设计图纸类似,这种“设计说”与常见的“认识说”对世界的见解很不同。
中国的学问作风,大多停留在“盐少许”的原始阶段,远没有达到“盐三克”的水准,很多东西一直糊涂下来,以致人们因习惯而不觉得有问题。改变中国所谓单一、纯粹的知识教学,以追求功利为目的而扼杀个性、智慧,牺牲创造思维和生命发展为代价的反文化的伪教育 、逆教育,这是现实,现实是可以改变的,教育就是改变现实中不科学的东西改变别人需要官方,我们只能改变自己。但是当人们对中考、高考疯狂的时候一切都化为乌有。可以中考、高考,只不过一次考试而已,有必要疯狂吗?没有信仰如何搞教育?何谈做人?现在最需要改变的是考试,考试一变,教育会焕然一新;考试不变,教育改革举步维艰。
从我做起、影响他人、改变现实,这是目前教育现状改变的三部曲。必须从民间做起。让少部分人先动起来,大概需要100年以上。改变中国所谓单一、纯粹的知识教学,以追求功利为目的而扼杀个性、智慧,牺牲创造思维和生命发展为代价的反文化的伪教育 、逆教育。只有改变自己,才是现实。
中国搞的不是教育,教育是快乐的,有激情的,有内涵的。本质就是发展人,从而发展社会,让整个社会趋于积极。民间改革需要动力,如果没有动力牵引,大多改革都会后劲不足,最后会销声匿迹。动力在自己身上——使命感。这只存在于少数人,如果很多人,便不需要改变了。当教育也被社会现实牵引了,教育就只有悲剧了。
面对现实,不要怕失败。摸着石头,锐意改革;打擦边球,回归教育本质。利用现实的形态,装进本质的内容。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而是主动、积极、灵动、灵活地读书、思考和运用,开启的不只是读书,而是读书的运用。读书的运用就是智慧,这个过程叫”转识成智“。如果读不好书,可以干自己喜欢能干的事,快乐有成就是目的之一。读自己手边的书,做自己身边的事最科学最有效。刻意读书的目的有可能与自己的现实脱节。教辅也读,但有时段和选择,其他的读自己愿意的可以得到的。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史。教师读书了,去浮躁风,长书卷气;学生读书了,聪明早慧,受益终生。对教师来说,要今天读书,明天读书,永远读书;对于学生来说,要小学读书,大学读书,终生读书。
许多的作家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对人生的思索,有对未来的憧憬。当情感流溢于笔端时,文字竟是如此地鲜活而有生命力,每一个汉字都是作家内心的期盼和呼喊,每一个孩子都深深得地烙上了心灵的苦痛和喜悦。人们常说没有什么事不能放下,如果作家把这些事也放下了,文字就会流于时俗。真性情不是外显出来的,而是诉诸于文字,让文字抒写性情,所谓的言为心声,盖如此也。
陶渊明为后世留下了桃花源,曹雪芹为后世留下了大观园,相比之下,弗洛尹德的"精神分析说"或许更能适合今人。文字在今天不再是心灵的创可贴。总之,做好自己,做好身边的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热爱自己,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教育,热爱自己的学生……有爱就有教育,有爱,就要教育,爱是教育的核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