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23|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顾曲” 《赤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1 2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令中国影迷瞩目的《赤壁》,终于在本月上旬全国公映了。周末(7月19日),可以说是怀着期待和兴奋的心情走进万达影院,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打算一睹银幕上周郎和诸葛的风采。

  关于此部电影的中心思想,导演吴宇森似乎很早就做出了定义:“《赤壁》可以算是一部励志电影。对于外国的观众,他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所具有的团结、智慧、勇气和包容的力量。我一直希望能够拍出一部电影,表现出中国的文化和人格力量。”面对吴导这么美好的爱国理念和宗旨,情理上,作为本土观众的我们似乎不该再来挑剔和评判什么。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吃“情理”这一套的。百姓舍得时间和浪费银子去影院,回过头来总要说说“值与不值”。我个人在看电影(特别是历史影片)之前,绝对一不看海报,二不看介绍,目的就是要看看影片除了技术方面的东西外,真实的历史究竟能占几成。《赤壁》还只是上集,可以说,真正的赤壁之战还有待下集来完成。但是,只此上集之赤壁,已让我们大跌眼镜。不知下集还可否成为期待?

  众说周知,三国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现象,千百年来,对中国后世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影响面之大、影响力之深,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也因此,我们期待这部大片的成功本在“情理”之中。拿到“文人”堆里,一说起三国,又禁不住就会想到宋人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在东坡的这首词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三国人物周瑜和一个铁血战场赤壁。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远在一千八百年前发生在赤壁的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典型战役之一。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80万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意在剿灭刘备,然后挥军讨伐孙权,是“三国”中的重头故事。影片在原则上秉承历史,借诸葛孔明的说服功劳,后以孙刘两姓为统帅的吴蜀两大“家族”迅速组成联军,由蜀军军师孔明出谋,吴军大都督周瑜指挥,在长江流域的赤壁一带展开战役,最终大破曹军(有待下集),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周瑜、孔明作为赤壁之战的核心人物已是不争之实,所以,观众的议论焦点自然以这两位人物之多。我们知道,赤壁之战时,周瑜年仅二、三十岁(或可以说而立之年),面对曹军的百万雄师,他挥洒自如,英姿勃发,指挥若定,妙计叠出。而孔明在赤壁之中,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巧说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一系列智谋妙算,也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正是这根深蒂固的传统历史形象,我们特别期待周瑜、孔明这两位英雄在《赤壁》的银幕形象与心理定位的吻合。然,影片中由梁朝伟所扮演的周瑜,一出场就给人一种老成的感觉,与苏轼所说的“羽扇纶巾”的周瑜略有视觉差距。只一牧童吹笛的片段,将周瑜爱好音乐的气质表现得尤其淋漓,倒也应了成语“顾曲周郎”的美意。再借东坡的“小乔出嫁”为线索,影片里,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画蛇添足的两分英雄美人床上戏。“三国”中的诸葛亮是个有勇有谋的年轻人,这一点,金城武所扮演的诸葛亮或可肯定。但是,他并没完全演出(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演出)历史上诸葛亮那有勇有谋的味道来。在诸葛亮说服孙权的一出戏中,金城武扮演的诸葛亮去见孙权时迈的那个小碎步,几乎让所有的观众笑倒。不客气的说,望着此“诸葛亮”的背影,并那几步小走而论,我当时的直觉就想到了着和服踏木屐的日本女子,便也和着其他的观众一起笑场了。很多人把吴导演在《赤壁》中对周瑜孔明两个核心人物的刻画用“相惜”来形容,他所表现的技术手段,是顾及了中西双方观众的胃口。事实上,这可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毕竟中西文化差异,是所谓难以两全。

  如果说吴导演的理想是通过《赤壁》打造全球的“三国”,改变所谓《三国志》倾曹、《三国演义》倾蜀汉的历史传统,甚至想改变人们以往对周郎的狭隘器量乃至传统形象的艺术颠覆,那么,只几个镜头,就充分说明了败笔所在。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对诸葛亮高洁人格的具体写照。我对诸葛孔明的敬仰之情,曾借一浩瀚云图填以一首《沁园春·云中城堡》词来抒怀:

  怀古凭阑,自事游人,幻赏陇中。见翻腾云海,漫淹城堡,卧龙涌血,羽扇闲翁。天下英雄,策鞭旷野,平定三国盖世功。今何许?恨草青世界,怎比苍穹!

  人生失意朦胧,敬皇主、谁堪病入胸。叹布衣天子,文德决计,虽成霸业,枉负君戎。紫气东来,浩然诸葛,鬓老蓬莱鞠汉躬。耕平地,仰八千旧里,赫赫仙风!

  确是,杜甫之“万古云霄一羽毛”终是由不得诸葛亮之丝毫“娘娘腔”状态的!也难怪很多观众以挑剔的眼光,怀疑这两位“赤壁”英雄在吴导安排的“同性”神交下,有古代“断背”之嫌。如此,吴导所期冀以自己的全球观,让全球观众都能理解三国故事,并藉此远播中国文化的宗旨,在众多“搞笑”的台词和周孔两位同性眼神的“相惜”下,也许只是愿望而已。也因此,我们说,历史,特别是对中国后世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影响面之大、影响力之深,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三国历史,并不是可以轻易用来“颠覆”的。若顾及票房,则另当别论。

  很想以“顾曲周郎” 的形式来赞美这部耗资几个亿的历史大片。然,在大量的搞笑台词和观众一再哄堂而笑之后,为了三国所应赋予我们本土传统的历史再现,我也只能做“顾曲” 《赤壁》之观后影评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23:22 | 只看该作者
问候各位。最近手有小恙,打字很困难,只拜读各位文章,无法跟帖交流。今勉强打出一篇观后,请大家批评指正。
3#
发表于 2008-7-22 06:18 | 只看该作者
作者解读深刻,相对于历史而言,《赤壁》确实失真,吴宇森拍片锁定定位决定了赤壁的方向和状态,但愿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有所贡献吧
4#
发表于 2008-7-22 06:45 | 只看该作者
虽然还没有机会看这部片子,通过版主的评价也略知一二了,看来翻拍名著的确不是件容易事情。——不过也理解,众口难调嘛。
5#
发表于 2008-7-22 08:48 | 只看该作者
很多的文章,一篇好杂文,也是一篇好影评,我对《赤壁》电影没感觉,觉得金城武和诸葛亮差距太大,梁朝伟离周瑜有十万八千里。

《赤壁》是一部娱乐化电影,和电视剧《三国演义》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6#
发表于 2008-7-22 10:2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还没有看到这部电影,不好妄加评价!
不过,通过一水版主的文字,有了一些了解!
祝早日康复!
7#
发表于 2008-7-22 10:44 | 只看该作者
问候一水,没看《赤壁》,不敢妄议
8#
 楼主| 发表于 2008-7-22 19:24 | 只看该作者
手有小恙,不便打字,就不一一回贴了。一并谢过各位,感谢大家的交流。
9#
 楼主| 发表于 2008-7-22 19:2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程学武 发表
呵呵,还没有看到这部电影,不好妄加评价!
不过,通过一水版主的文字,有了一些了解!
祝早日康复!


问候程斑竹。谢谢。
10#
发表于 2008-7-23 08:2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电影没有看,看了一些评论后就略知一二。
  对于赤壁大战,我曾经写过质疑的文章。我认为历史上没有赤壁大战,或者有个“赤壁小战”。当然,文章中有着好多材料来论证这个观点。
  另外,我对小说中描写的“赤壁大战”也有着不同的看法。现摘一段我文章中的话:
  曹操扫平荆州军阀,率领83万人马临江虎视江南,东吴人人惊慌。
  以张昭为首的一班谋士对孙权说:“投降吧,投降了则东吴民安,江南可保……”
  其实,从另外角度来看,这不能说是投降或不投降,因为曹操是汉室的丞相,是代表皇帝来的;孙权是基层将官,最大程度是军区司令员一类人,另外孙权还和刘备一样,口口声声说是忠于汉室的。所以,孙权应该恭身迎接曹操才是。
  鲁肃对孙权说:“将军降曹,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岂得南面称孤哉?”鲁肃其实不是呆子。鲁肃的话道破了他们抗战的目的根本不是什么“汉室”,而是为了“江山”。
  大概张昭等人以清醒的头脑认识到了长期战乱的严重破坏和老百姓遭受的空前苦难,他们不愿看到无义之战再继续下去了才提出“投降”建议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主张投降的都是些文化教养很高的知识分子。
  但是,重大事情都是一两个领导人说了算。孙权拍了板,在以周瑜为首的好战分子的策动下,再加上诸葛亮跑来煽风点火,终于酿成了“赤壁大战”这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血腥事件。赤壁之战是令人遗憾的。遗憾在于曹操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使得军阀继续割据,使得中国的老百姓又遭受了72年的战乱……
        
11#
发表于 2008-7-23 08:31 | 只看该作者
  另外,我还填过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初临,望云水,时空悠然翻阅。三国神游,人道是,诸葛周瑜俊杰。以此怀疑,硫磺野草,烧尽曹兵骨?东南风逆,更将江浪吹歇?
  应叹人间相残,功名难就,生民流血。赤壁烟尘,年七十,遗火燃烧不灭。(注)运转时来,今朝无事,又不相争夺。弹冠相庆,与英雄永分别。

  注:赤壁之战后,军阀战争又持续七十余年。
12#
发表于 2008-7-23 10:11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
13#
发表于 2008-7-23 10:25 | 只看该作者
戏说就是戏说,历史就是历史,这由不得二者混淆的,故意为之,自然另有企图.只是,到时候,'世界人民"如果觉得我们的三国英雄就是这个样子,那就悲哀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20:0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海凹 发表
来学习。


谢谢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20:0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白夜 发表
作者解读深刻,相对于历史而言,《赤壁》确实失真,吴宇森拍片锁定定位决定了赤壁的方向和状态,但愿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有所贡献吧


感谢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9 20:37 , Processed in 0.27385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