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9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种在《诗经》里的植物-5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4-7 0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种在《诗经》里的植物-5
  
  1、
  
  植物的生命,在于泥土。文学的生命也是。
  
  充满了浓郁生活气息的文字,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才会长盛不衰。创作于几千年前的诗经,就是这样的作品。那些最初来自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带有鲜活的生活气息,从泥土中走来,将各种各样的植物种进诗行里,生根、发芽、结果。我们从中领略了几千年前植物的种种风采,也因此认识了文学创作的真谛。
  
  2、
  
  《国风•召南•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蕨,总让人想到一位女子。深秋,荒草,虫鸣,还有或喜或悲的思念如秋草一般绵长。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走啊,走啊,说是到那南山去,采摘蕨菜。蕨菜,一种生长在山里的植物。陆佃在《埤雅》云:“蕨初生无叶,状如雀足之拳,又如人足之蹶,故谓之蕨。”在北方人的意识里,最好吃的食物莫过于山珍海味,蕨菜就属于“山珍”的一种。
  
  蕨菜大都很难采摘。杂草丛生,荆棘遍地,即便是专心采摘,也是很困难的。更何况,那女子的心,并不在采摘蕨菜上面。“未见君子,忧心惙惙。”采摘蕨菜,只不过是一个由头罢了。就像“蕨”在《召南•草虫》里面所起到的篇章结构的作用一样。
  
  在诗里,“蕨”并不是主要描写对象,同许多《诗经》里面的植物描写一样,只是起到“起兴”的作用。即便仅仅如此,“蕨”从此便登堂入室,广为人知了。在漫长的岁月里,既是佳肴,又是诗词歌赋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意象了。明代有一位叫做罗永恭的诗人在一首《蕨菜》写道:“堆盘炊熟紫玛瑙,入口嚼碎明琉璃。溶溶漾漾甘如饴,但觉馁腹回春熙。”既写形象,又描述感觉,活色生香,是一首写菜肴的佳作。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蕨薇于首阳山的故事,又给这普普通通的“蕨菜”添上一笔浓重的悲情色彩,成为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所以后世以采蕨薇作为清高隐逸的象征。
  
  《诗经》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一部关于植物的诗集,虽然植物从来都不是诗的主角,但植物的意象,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以忽视的。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抛开“诗经”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就《召南•草虫》这首诗而言,“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深秋时节,独自一人,在漫天遍野的荒草里面,去采摘蕨菜,怎能不触景生情呢?“悲哉秋之为气也”,秋景最易勾起离情别绪,怎奈得还有那秋虫和鸣相随的撩拨,满目荒芜的勾引,诗人埋在心底的相思之情一下子被触动了,激起了心中无限的愁思:“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忡忡,犹冲冲,形容心绪不安。此诗构思的巧妙,就在于设置了“蕨”这样一个“触点”,轻轻一触,感情如滔滔水决堤,再难遏制了。
  
  一点既开,所有的怀念与痴想便水到渠成了。其诗作的种种精妙,都因一个“蕨”而生发出来。“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既见”、“既觏”与“未见”相对照,情感变化鲜明,欢愉之情可掬。运用以虚衬实,较之直说如何如何痛苦,既新颖、具体,又情味更浓。方玉润说得好:“本说‘未见’,却想及既见情景,此透过一层法。”《诗经原始》所谓“透过一层法”,指的就是虚实相衬法。“蕨”,作为诗里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一种植物,一个不起被重视的“眼”,激活了一首千年古诗。
  
  3、
  
  《诗经•召南•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蕨在山上,蘋在水中。一个倔强,一个柔韧。都被那些无名的诗人种进了几千年前的《诗经》里,一个用来怀人,一个则是因为祭祀。
  
  《说文》里说:“苹,无根浮水而生者。”《左传》有这样的解释:“苹蘩蕴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则有宾之之义,故字从宾。其草四叶相合,中折十字,故俗呼为四叶菜、田字草、破铜钱,皆象形也。由此得知,蘋是可以用于祭祀这样比较庄重的场合的一种植物。
  
  只是,我们不知道,蘋的这种隐喻,这种象征意义,是不是从《诗经•召南•采蘋》始呢?也许,在《诗经》之前,“蘋”只不过是南方辽阔水域里普普通通的一种水生植物,飘飘浮浮,虚虚实实。那虚实相生的样子实在有点禅宗道骨,半是出世,半是入世的状态,被水边的人顺手采摘,放在祭坛上,就因此被诗人写进了诗里,与一场庄严的祭祀结缘。从此,“蘋”,就“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经常出现在各种的祭祀场合上面了。
  
  古往今来,祭祀的场面神圣而庄严,能够充当祭祀品的,都是具有某种灵性,某种隐喻的罢。在佛教里,“莲”是一种具有佛性的植物,常常具有佛的象征。“我是阿妈佛心上的一朵莲。”“蘋”与“莲”同根相生,“蘋”理应是沾了佛光的。只是不知道,在《诗经》的年代,佛的脚步是不是先于“第一部诗歌总集”来到黄河之滨,大江两岸。这“蘋”与“莲”是不是同时具有了佛的意味。
  
  或许,在《诗经》那个年代,那无名的诗人,并不见得去在意这些。他只是觉得,女子与蘋与水,女子的妩媚与蘋的柔美、与水的微波曼漾,恰恰好。于是,就将那蘋,写进了诗句里,完成了一场神圣的祭祀。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根据文献可以知道,在古代,贵族之女出嫁前必须到宗庙去祭祀祖先,同时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这时,奴隶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奔走终日、劳碌不堪,这首诗就是描写她们劳动过程的。“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一问一答,一动一静之间,隆重而神圣的祭祀仪式,就徐徐展开。神圣却不奢靡,隆重却不拖沓,简简单单的人,普普通通的植物,一场寻常的祭祀活动,被写成了一首绝唱。
  
  《采蘋》将植物融进诗句,进行叙事,不假修饰,乃至通篇不用一个形容之词,看似漫不经心,却是于平浅谐美中写出了烛照女子生命的一点精神之微光。采菜,烹煮,设祭,“事”之平平静静中浮漫着心的快乐和憧憬。读《采蘋》,带给人的感受竟是如此美妙。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未了一句轻微的赞叹,是诗中挑起遐思的一笔,本来是开端,却轻轻巧巧作成收束,“叙事”便于此际化为“抒情”。
  
  读罢,也许会轻轻喟叹:这就是我们不及古人的地方。我们平时做事太过刻意,我们的创作,也过于雕琢,而完全忘记了古人崇尚的自然、率真。那种自然天成,才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今人,是很难达到了。
  
  4、
  
  植物入诗,是《诗经》一大贡献。把植物置于人的生活,人们所从事的生产劳动背景之下来书写,是《诗经》有别于其他诗作的最大特点。
  
  《诗经》里面的人,总是从事不同的劳动,而这些劳动,又与某些植物相关联。人与植物,植物与劳动生活,就成为了《诗经》很多篇目的主旋律,成了那些优美诗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在欣赏《诗经》里那几千年前的风土人情、爱恨情仇的时候,就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植物。而这许多的植物,就摇曳在我们现今的生活里,睹物,也会联想起那些优美的诗句来。物是人非,草木是唯一不变的情怀。这些存在于几千年前的植物,成了联系古人与今人最好的媒介。因为这些植物,古人与今人的心,一下子就心心相印了。
  
  一边劳动,一边怀人,一边因植物而叙事抒情,这是《诗经》里很多篇目的共同之处。这一点,让我们对古代诗人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有了更加亲切的感觉。这么多无名诗人之作,流传至今,是因为其生命力之蓬勃。生命力来自于肥沃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生活、劳动。
  
  来自生活的诗,总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
  
  

2#
发表于 2017-4-8 22:26 | 只看该作者
抢个沙发,明日静心品读、学习。最喜一句:“植物的生命,在于泥土。文学的生命也是。”
3#
 楼主| 发表于 2017-4-9 06:23 | 只看该作者
日尧月 发表于 2017-4-8 22:26
抢个沙发,明日静心品读、学习。最喜一句:“植物的生命,在于泥土。文学的生命也是。”

嗯,谢谢来读,问好。
4#
发表于 2017-4-9 08:35 | 只看该作者
1、“艺术来源于生活。”《诗经》我国艺术群体之一。故而作者深信:“植物的生命,在于泥土。文学的生命也是。”亦是此篇评论的写作主旨。
2、蕨,在自然区域分北南两类,北生草丛杂生的地上,南存澈澈流淌的水间;蕨,于北方是一种诗歌意象,主起“比兴”,为一秋季相思盛浓的女子,于南方,是一种祭祀的象征物,寓意女子纯洁的祭祀。无论南北,均是一位娉婷的少女形象,更是一种由大地普通之物,渐次走进《诗经》,深居人心的物种之一。
3、蕨,于南北而言,仅是一种植物,与诗歌而言,成为一种意象,于读者来说是一位清澈高雅绝尘另类的女子。炎黄子孙多少代后,不变的却是“蕨”,我们在今日从《诗经》里重新认识这一物种,我们得到了什么呢?
4、《诗经》的植物,是一种诗歌的意象,故而,根已深扎在诗歌中,它们和古人同样随意普通,却来源于最平凡的劳动与生活,这些紧接地气的语言和植物,难道不是“种在”诗歌里?不是生长在泥土中。文学,要“长”,旧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很有自己见解的诗评,紧握,学习了,并问好在陇右桃之灼灼的四月!
5#
发表于 2017-4-9 16:57 | 只看该作者
诗经里的植物参与人的生活,见证了诗经中的情感劳动社会状态
6#
 楼主| 发表于 2017-4-10 05:37 | 只看该作者
日尧月 发表于 2017-4-9 08:35
1、“艺术来源于生活。”《诗经》我国艺术群体之一。故而作者深信:“植物的生命,在于泥土。文学的生命也 ...

谢谢这么细致的阅读,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7-4-10 05:38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17-4-9 16:57
诗经里的植物参与人的生活,见证了诗经中的情感劳动社会状态

谢谢来读,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06:06 | 只看该作者
提一下。
9#
发表于 2017-5-11 14:54 | 只看该作者
认识了《诗经》里的“蕨”和“蘋”。读来有益,确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9 17:11 , Processed in 0.14270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