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语人生 清风明月,竹林茅舍。竹影摇月,竹叶婆娑,月光点点。
我伫立窗前,拿起画卷,俯身观赏。在一块岩石上傲然屹立着几株墨竹。竹旁还题有几行飘逸的小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知道这是郑板桥的拿手绝技。他是清代著名的画家,尤以画竹最为有名。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旷世独立,堪称“三绝”。这是他最著名的题画诗《竹石》。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在穷困潦倒中依然坚贞不屈,经受磨难,昂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文人形象。纵然出生贫寒,也要发愤图强,坚忍独立,矢志不渝地奋斗一生。
斜风细雨,竹林幽径。雨打竹叶,叶尖轻点,珠落阶前。
一位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手执竹杖的老人从宋词中缓缓走来。他就是苏东坡。只见他一边漫步竹林,一边高歌一曲《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份淡泊宁静,自信从容,让千年后的我们羡慕不已。这是他旷达潇洒,悠闲自在的真实写照。于是,在他的人生中便有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
中国文人大多喜爱竹。竹是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它的高风亮节,坚贞不屈,被中国文人士大夫赋予了许多文化的象征意义。难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爱竹。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竹,成了品行高洁的谦谦君子,也成了文人士大夫的一种自喻。
湖南有一种特产的竹子,叫做斑竹,又名湘妃竹。关于湘妃竹的来历,还有一段凄美动人的传说,湘妃竹因此誉满古今。传说,娥皇、女英是帝舜的二位妃子,帝舜在南巡途中不幸病逝于苍梧,二妃闻迅追至湘江边上,恸哭不止。滴滴清泪洒到竹上留下了斑斑痕迹。最后二女投水殉情。唐代诗人高骈曾写有《湘浦曲》,诗云:“虞帝南巡竞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且斑。”毛主席于1961年也在脍炙人口的《七律·答友人》一诗中写道:“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表达了作者对二妃的同情和赞美。
看到竹子,人们自然会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虚心傲骨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刘兼在《新竹》诗中云:“自是子酞偏爱竹,虚心高节雪霜中。”诗人赋予了竹子虚心、高节、傲雪的品格,突出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千百年来,从文人士大夫的诗词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竹子的酷爱和赞美之情。竹子除了人们赋予它的那些高贵品质外,我认为还有一样最可贵,那就是它经历了雨打风吹,雪压霜冻,依然凌云傲骨,昂然屹立,不屈不挠。竹子之所以能有如此的英姿飒爽,是因为它懂得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化压力为动力的弹性。低头弯腰不是认输妥协,不是胆小怯懦,更不是阿谀奉承,而是一种包羞忍辱,发愤图强的人生智慧。只有这样它才能历经磨难,依然凌霄傲雪,屹立于苍天大地之间,无畏严寒酷暑,风雨雷电。真正的英雄能屈能伸,能拿得起,也能放得下。古今成大事者,都如竹之柔韧坚劲。勾践卧薪尝胆,才能称霸诸侯;韩信忍胯下之辱,方能封侯;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出了史学巨著《史记》。凡此不胜枚举,不一而足。
竹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无数的中国文人为之倾倒,歌咏赞颂。一代儒将叶剑英同志也写过一首《题竹》诗:“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竹的精神内涵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