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7-4-21 10:39 编辑
高迎春评论的方法论探寻与思考对接性 梁星钧
高迎春先生的这本评论集《卷开锦篇品沉香》共17万字(含即将编入的序跋)。我除了好奇,就是一种熟悉、亲切和时隔多日之后的重新审视。阅读时我发现书的编排有些混杂,为了简明大气,本着于人对已负责,征得本人同意,我对该书进行了重新归类排序。总体感觉,该书的评论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方法论探寻,旨在成为一种有章可循的创作规范;二是思考性对接,体现了一种更新意义上的二维创作。 一、“方法论”之大全
全书充满了对原作鉴赏的方法论探求,这是这本评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创作的方法论很重要,这体现着怎样写胜于写什么的基本精神。在我看来,该书之评与其说是对原作的鉴赏品析,不如说是对其创作方法论的一次全新揭示。这个揭示里有总结,有认识思考和发掘发现。我们读之,有益于创作方法及其理论依据的全新梳理,也可更加清醒地观照和提升自己的评论及其艺术创作。 1、高迎春的小说评论:抓住了作品的核心亮点进行评述。 他评孙福新短篇小说《风雪剪》是“单线式结构法”,小说开头是“人物特写法”切入,写川妹在塔吊上工那段是“议论略介法”,塑造人物性格是“浮雕手法”。在他看来,孙福新的《风雪剪》,成功塑造出具有悲悯情怀的“我”,行为粗俗的五奎,胆大而具有男子性格的川妹,以及冷酷没有同情心的黄可良,反映出底层小人物生存的不易,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这篇农民工小说评论,抓住了“偷窥”这个敏感词汇,引入了两男一女之间的心理纠葛,展现各色人性的生命状态。
他评《华东文学》创刊号的周月霞小小说《飘向太阳》是“双环式结构法”,其特点是故事中套着故事,点题之笔落在双环的交叉点上。他评《华东文学》夏季刊人生专栏首篇李丰征短篇小说《眺望》是采用了“流水式结构法”。小说虽没多少故事悬念起伏,没情节错综复杂,却站在以长为尊的道德制高点上,表达了百善孝为先的主题。之后作者就展开论述是怎样的流水式结构:小说以第一人称开篇,娓娓道来,情节顺时推进,人物一个接着一个。本篇的人物亮相手法是“虚实结合法”,叙述是采用了“烘云托月法”,奶奶始终是“月”,其他人始终是“云”。作者顺此简介了人物亮相十四法:先闻其声法、概括介绍法、描写肖像法、别人引出法、虚实结合法、神奇画面法、诗歌歌唱法、倒叙介绍法、充分表现法、渲染意外法、描写评介法、议论略介法、说明评介法和气氛烘托法,为我们写好小说人物提供了重要的手法借鉴。 为使该辑增添份量,作者新写了五位古代作者的7篇志怪小说评论。这些评的特点:通过析义,简介作者,穿引背景,揭示其不朽的思想意义和之所以传承的艺术魅力。 2、高迎春的散文评论:他既抓艺术手法及方法论探求,又抓显眼处。 这表现在他的一些散文评论。 他两评若荷散文是如何以白描见长。一篇说她避免平淡的办法就是以真情动人。说她的散文“虽然多用散漫结构,但也结构多变,或由此及彼,或风车式,或蛛网伸展,或众水并流……”,她的散文《棉被上的流年》用的是“由此及彼结构”,《遍地艾香》用的是“蛛网伸展式结构”,也有一种内在贯注的生气和风骨,有一种多层次延伸的灵魂和精神。这就把若荷的人文概括,提到了一个认识高度。他评若荷另一篇散文《每一个生命都会有感动》是“叙述式标题”。她写人先写猫,这是“异常情节开头法”。接下写婶婶,用了“传神叙述法”,他说此法的核心是“抓住人物某个突出特征”去写(此篇就是抓住婶婶头上的圆形发卡),该文的结尾是“评语法”。 他评谢文成散文组稿《鲁北风物记》的《平原日出》的基调是沉静而有诗意,其《石磨》很好地运用了概述与细述,其《新春古歌》用了“串珠法”来演绎成篇。他说散文的结构,由过去简单的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线式结构、点面线结构、特写式结构和散漫化结构,向纵横交错结构、蛛网伸展结构、风车式结构、众水并流结构、意识流结构和屏风式结构发展,呈现出散点透视的立体幅散化状态。 他评王文娟散文集《开在心田的花儿》里的《一轮明月照东坡》用的是“兴波法”,何为兴波?亦即悬念法也。他进一步指出“造成文势起伏曲折的谋篇技巧,就叫做兴波法。它包括阻畅法、巧合法、蓄势法、铺垫法、藏露法、张弛法、断续法、疏密法、离合法、抑扬法、智慧法、断续法、意外法、计谋法。”他还举证说,王文娟散文《开在心田的花儿》用的就是“无底式悬念”,《守护幸福的绿萝》用的是兴波法中的“擒纵法”,《栀子花开香满屋》用的是兴波法中的“断续法”。 他还说《华东文学》创刊号李慧丽的散文《冒地青“萝卜”》是“单线式结构法”,辛贵强的散文《那群飘在山野的羊》是“散漫化结构法”,重在言外之意。他说张庆刚的散文《那远去的吆喝声》是“迂缓手法”,其《受人玫瑰,心底流香——我眼中的高艳国》是“对比法来开头”,其《树木掩映我家》是“开门见山开头法”。 更集中表现在对中财散文集《石上柏》的一些评论。 他评陈川散文《从一而终的河流》是“点面线结构法”。接下他细述其点在哪,线在哪,面又在哪。其中举出两个特写镜头,间入一些创作理论。显然,评者是有意归类这些,力求“对号入座”,让作者有个基本理论框架的出处,让读者也基本有章可循。 他评李智红散文《守望一只山鹰》用的是“蒙太奇之结构法”。此篇的妙处,就是细述了作者蒙太奇结构的不同表现,他极其细致地指出,作者哪些是用了“退式蒙太奇”,哪些是用了“跳跃式蒙太奇”,哪些又用的是“心理蒙太奇”,这么评,这么析,就有些意味了,恐怕作者和读者都信服,这样的“定性”和视角,很新鲜。 他评杨献平散文《子弹穿过谁的心脏》是“豹尾式悬念法”。他先简介这方法的意思,然后就是“知其所以然”地去印证所下的结论。他在细述中说,该篇就是先设问不答,待说完有关再照应开首,收极度悬念之功。其中又引入“动态叙述”一词。在不同的评家眼里,有的看到的是方法,有的看到的是思想,有的看到的人物,但不管看到什么,只要深入独到,穷尽目光,都是正常而有效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不同”,讲的都是同一道理,也合艺术欣赏之辩证规律。 他评哑猫阿凡散文《我的未来,我的生活》的标题是“广告式开头法”。其实说了这个名称,我们读者大概能揣测其意。其内容是“总分式结构”,这就热闹了,一文两法,文之自然有味。按下他的分析我就不举例了。 他评吴安臣散文《有善良做伴的那个冬天》的文题是“情韵式开头法”,其结构用的是“循序渐进式散漫化结构”,其内容用的是“融情于事的抒情方法”,这下更热闹了,一文三法,其实一篇作品,作者手法何只这些,如果读家硬要套上什么,是不太科学和严谨的,也有可能束缚住人手脚,不过,基本有“法”可循,我们也能接受。在此,我也想趁此谈下评论叙述的问题。 我们在阅评别人作品时常要引述原文情节细节,重要事件,可是,读者有可能阅读时厌恶,反感,虽说,“不读原文也可享受评论”是一种境界,但是,评论毕竟主要是要下判断,作结论,还需阐释其“所以然”,所谓评论,即有评有论,当然这就必然涉及引述。我说过,高级的引用是化用(学术论文除外),那我还没说,高级的复述又是什么呢?大家先想,在此不妨设悬,之后我们再作回答。 他说薛林荣散文《古木余香》的开头是“藏露兴波法”,结尾是“问答法”,其间的分析细致,举证翔实。把“古木”“余香”之意,渲泻得淋漓尽致。 他说杨志广散文《黑昼》的标题是“奇句夺目式”,切入是“画面展示描写法”。马霁鸿散文《丽江的诱惑》的切入是“逻辑顺序结构法”,其间的“丽江的蓝天”一段的描写,用的是“苔衬法’,就是“点苔画眼,利用白云和空气,衬托出丽江的天”。后面的描写还有“染衬法”、“点缀法”和“点面结合法”。他评半树散文《二泉映月》用的是“引用式标题”,切入是“寓情于景抒情法”,结尾是“意识流动手法”。这些均可谓散文艺术创作“方法论”之大全也!他评陈洪金散文《褐色的陶》的开篇是“蛛网伸展式结构法”,就是中心开花,又似滚雪球。在此我就在想,是否像手榴弹爆炸呢?那一个核点炸开,火焰四散,光芒四射。 作者总在不厌其烦地研探和揭示文学创作的“方法论”。这也展示了他的一门评论绝技:就是尽可能给每篇的写技“套上”一种艺术手法的创作“方法论”,以致每人所写的各类文体,都逃不脱他所框下的“法”之大网。这对我们写作者来说,既有一种成熟的“古”法可依,成为一种有章可循的创作规范,但这也只能适可而止,切不可甚之,否则极可能束缚住人手脚:因任何文体都需创新,创新乃文学艺术之生命,如脱不了既定的前人法则,那我们的创作岂不拾人牙慧? 二、思考对接性
高迎春的文学评论,从本质上是一种解读、注释、理解与思考对接。比如他的不少散文评论,我更愿看作是一种深入解读性的对接。
他《读杨春山散文集<沧阳行吟>随笔》是自然的谈吐。有如诸葛孔明“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自如和豪迈气度。
他评刘永宗散文集《漂泊是条青春的河》第三辑“种下石头也开花”里的《天使的吻痕》等都是深入的解读与理解思考的有效对接,整篇就是以他的人生经历、从文经历和与“我”交往入笔,极致写人散文创作之能事。
此外,他评范廷伟散文集《故乡与往事》有韵意、有情义、有板眼、有取舍、有远近。他评卓跃琼散文集《清风盈袖》用“故乡 , 故乡, 最牵情”、“爱心,爱心,最感人”、“生活,生活,最温馨”的抒情句来概括,这些一看便知是作者对原作很好的注释、理解与融合性思考对接。他评肖瑶散文《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用了“肖瑶认识的‘他””、“肖瑶认识的‘她’”、“肖瑶认识的‘他们’”和“肖瑶认识的‘我们’”三个有趣的人称代词作标题,同样是极好的理解性思考性融合与对接。
他评《石上柏》首篇的爪哇岛散文《东张西望》,先从文题“兴”起,也非全取仰望之态,而是与之一起来构思和创作。有此心态的驾驭视角,我认为,做评论就至少成功一半了,故此我很欣赏作者的这种视角。提问,解答,层层深入,导向一个精神高地,完成了鉴赏,也通达了审美愉悦。原来,写文章是如此幸福,做评论也并非有人说的那么枯燥。 他评海男散文《1968:献给一个疯女人的红色石榴》是从结构心理学上谈起。他提了一个很重要的词汇,即“解密式悬念”,接着,他就把这词的意思,参照文路的具体构思,一一述完即止,绝不拖泥带水,文风简朴硬朗,坐收戛然而止之功。
他评李有旺散文新著《乡村来客》,先指其《原生态的歌者》是散漫化结构和拟人手法,再作艺术鉴赏。他这篇与其说在艺术与精神欣赏,不如说在与作者一道重构写作对象的生态演绎。这种重构,自然加上了作者的重组、理解与联想思考。这样得出的结果,是超出原有构思理解之后的二维创作,比原来的更深、更密、更具有艺术及思想的穿透力量,故此说这是作者评论的第二大特征。
作者边读边评边插入感慨引证,实现了分析、判断与理论阐述相结合,取得了鉴赏与创作共融的积极效果,这是一个成熟作家的闲笔功夫,也是升华作品内涵的重要手段。
3、高迎春的诗歌评论:通过解读而探明其思想艺术。
他概括刘秀琴的一组诗歌为“踏雪留痕,拷问心灵”。特点是平中见奇、意趣横生、慷慨激昂、正气浩然和充满正能量。指出其《风骨》好就好在其内涵指向呈多角度,多方面,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指出刘秀琴善于从寻常事物中发现诗情画意和不凡的社会意义;其《拷问》的诗眼全在问上;其《啄木鸟》留白充分,看似只写啄木鸟,却给读者思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其《仙人掌《踏雪留痕》写得凝练、精粹而干净。
此外他在对吴金松诗歌评论中引入古典文论,为解读作品和鼓励写作士气都有一定的帮助。他认为张居明这三首诗歌,无一不是情感在引领文字,无一不是以情感树立文字。真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评王合盈的微型诗《桃花》已经深谙含蓄之精髓。他评白芷的微型诗集《简单的心情》里的《老宅》是委曲移情于老宅,令老宅坐等那枚开门的钥匙,是妙借老宅以助微诗神韵。 作者的评论引文很多,读这些引文,有如读一本文论百科全书。作者如此深入浅出的解读,对不会鉴赏和创作诗歌的人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高迎春的书画评论:充分体现了他的知人论事和艺术才情延伸。 他鉴赏王海燕工笔花鸟画。以孔雀和牡丹两个中心物象,展开对画作的品评。先介绍构图,内容,再简介相关的文史知识,画技特点,笔法举要,最后结合作者的作品线条,类比特点,揭出《富贵荣华》《红粉天然色香》《富贵平安》《锦上添花》《秋意》《洋溢自然》(巧用式笔与写意)的各自特质。结语是:感觉王海燕的工笔牡丹,娇韵倾城;王海燕的工笔孔雀,翠羽风流;王海燕的写意加工笔荷花翠鸟,画面灵动;王海燕的工笔山羊玉米,富有生活底蕴。
他鉴赏万征工笔人物画。先简介画作概况,后插入个人创作简介,其中有句重要的话,说正是他的严父要求,激发了他的应变能力,严要求可以激发,自然也可造就,所以他后来包括今天所取的实绩,与此也不无关系。他又顺便谈及中国艺术画论。读作者的书画赏析,可以了解一些书画史论,以丰厚我们的艺术素养。这是作者评论的又一重要特征。作者似也并不反对旁征博引,认为这样可使自己的文章典雅,使一些不知者知之,知之者熟之,少知之多之,是为知也。该篇以时间为经,以创作实绩为纬,间以绘画技艺理论,取得了相得益彰的评论效果。
他鉴赏徐忠花鸟人物画。作者之评有一特点,就是就事论事困顿之时,会跳跃出来,适时引用一些文学艺术史论,以强化自己的立论,也延伸读者的想象,丰厚鉴赏的视域,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舒缓与递进并举的特殊作用。当然他的这类评论都是评中有介,介中有评,外加艺术史论,三位成一体矣!
此外,他还引用著名画家张正军对崔吉泉写意山水画作特点的评述,之笔墨语言为刚、韧、重、活,其画风为秀、润、清、野。赖明秀新疆山水画。用远望近视评之。特用“天山”、“牧场”、“胡杨”和“硫磺沟”四个地名物名的关键词来进行评述。他浅议李春奎花鸟画作品艺术,既讲创作成就,也讲艺术渊源,更讲作品特点,还具化到他的用色之功是“大胆浓烈,浓淡干湿恰到好处”,最后谈到他深入生活,观察临摹等的成功之道,表现了作者的深刻理解甚至是创作之心息息相通。本辑最后以记济南书法家李崇银篇来收尾。这篇人物速写,写其交往,写其成就,写其艺术渊源,起推介宣传作用,有鼓舞激励之效,是篇不赖的人物速记。
总之,高迎春画评,是一种融进去的陶醉,又是欣赏之余的清醒。他总能抓住要点,揭示纲目,揪出书画的一些共性特点,加以着力阐述。仅凭那些论述用语,没深刻的体悟和强大的功力岂能为之?虽不乏概性的大包大揽式介绍,但也有重点。作者写一些画家,也是做到了画中有人,人中有画,交融得自然,点染得到位,诗情画意也,艺术之味也,可滋又可叹也。
5,高迎春的文艺讲堂:乃他讲课的精彩部分,也是本书压轴戏。
讲课,语言要通俗易懂,才能被大众接受;涉及的理论要深入浅出,吃进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化腐朽为神奇,才易于理解;阐明的观点要新颖独到,否则索然寡味,故求角度刁,视角尖,观点奇,语言活,手法巧,才能发一家之言,听君一堂课,受益一辈子。笔者听过我市蜀道文化大讲堂的一堂精彩授课,是中国著名评论家、原《文艺报》主编阎晶明先生讲家国命运与个人情怀,我可以受益一辈子。今读高迎春先生讲韩开春《水边记忆》,我也觉得妙趣横生:一是概括好,提练到位;二是析之透,很了解;三是辐射宽,引共鸣;四是定位准,深得之精髓。
他讲的课题:漫谈韩开春《时光印记》的散文写作艺术。
他先概括该书的第一辑是写几只乡村中常见的虫子,第二辑写是乡村民俗中称谓的“五毒”,第三辑写端午节天中五瑞,第四辑写淡水鱼虾,第五辑写乡村鸟雀,第六辑写乡村草木。这个概括通俗易懂,点到了对象的实质。为了好记,我也借此概括作为他的课目。
第一讲:几只乡村中常见的虫子。高迎春认为,韩开春的作品之所以深受喜爱,是因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质朴自然。此评价我认为很准确。在我所见,韩开春尽是写些虫呀草的,但都是生活中的实物,他的语言生动、沉静、质朴,尤这“沉静”,我深有感触,觉得他有一种从容不迫的叙述节奏,能化枯燥为生动,而非虚饰的自然之美。高迎春还是以“方法论+思考理解”的方式进行讲授:说他的开篇《红娘子》是“用异常情节式开头法”,他的结尾是“画龙点睛结尾法”。说他的《蠹鱼》是“征引开头法”,用“绕笔手法”切入,起曲径通幽之效,起“兴波法”之用,用“宕开结尾法结尾”。说他的《秋风娘》是“先声夺人开头法”,用“峭收法”结尾。在此作者也很自然地插入了他与韩开春的特殊关系,这既表现了他的深入了解,也加强了授课、原作与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赞赏他对韩开春的艺术境界是“月白风清”和“纯净明朗”的高度评价。
至此,我们也可回答一下上述提到了评论中的引述(引用与复述)问题。我认为,最好的引述,就是以己之言,简练地重构式讲述。所谓“己言”,就是避免原文照搬引用,给人新感。所谓“重构”,就是打破原有叙述系统(当然也要保留关键性的词汇及其文采)进行重叙。所谓“讲述”,就是去掉枝枝叶叶和汤汤水水的白描叙述。总之此乃系统工程,考量着评者的理解、创新及文字表达的综合能力。
第二讲:乡村民俗中称谓的“五毒”。蜈蚣、蛇、蝎子、壁虎、蟾蜍,这就是民间俗称的五毒。(内容及特点略)
第三讲:端午节天中五瑞。菖蒲、艾蒿,大蒜,石榴,蜀葵为“五瑞”,与“五毒”相克。这是民间的五种祥瑞植物。韩开春写《艾蒿》,开篇就用了“征引”开头法。结尾也是以援引结尾。韩开春写《石榴花》,用的是纵横交错结构。 第四讲:淡水鱼虾。韩开春写《龙虾》,就巧妙地使用了闲笔手法,以“奇句夺目法”开头,作者说“善用闲笔手法,就是一个掌控张弛的有效手段”。“写散文插入闲笔,可以造成叙述中的断与续。”韩开春写《青虾》《淮河白鱼》都用了闲笔,总之,作者善抓一个核心词,凭己对作者的了解,以及自己写过同类同名事物的熟悉,心有灵犀地通达了作者的文旨及意趣味,真是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妙语连珠,令人只顾读之,有如顺水推舟,一泻千里。
第五讲:乡村鸟雀。评者对文学创作理论熟稔,又亲自创作,所以品评别人就得心应手,出口成章。他评韩开春《麻雀》,用的是“辐射式联想构思法”,他说这篇之所以写得成功,是因为“韩开春围绕麻雀辐射联想,着力写好小麻雀。围绕小麻雀引申发挥,进行画面的扩展,进行情感的延伸,同时又有一条爱护麻雀的内在线索。”我们许多人评是评,仅仅是解析理解甚至思考的对接而已,成熟的评家,就是要找到根源出处,除了给以定性存史,还是作经验之谈,上升为一种创作理论,从而反过来用之,用以指导创作,所谓艺术论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哲学论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评者在此引伸出创作的三阶段:一曰占有材料,二曰谋篇重点,三曰立体组织。韩开春写《燕子》,用的是触物起情的兴式构思,异常情节式开头法切入。作者列举了多种构思:辐射式联想构思、联翩式联想构思、借托式联想构思、连环式联想构思、赋式构思、比式构思、反意构思、诗化构思、蒙太奇构思、色彩构思、细节构思、首尾构思和悬念构思。韩开春写《布谷》,明显采用的是连环式联想构思法。
第六讲:乡村草木。写作中的细节分肖像细节、物品细节、语言细节和动作细节。韩开春写稗草、茅草、五点草,韩开春写各种各样的野草,写《依依河边柳》,写《青青陌上桑》,都是细描,细节连着细节。最后总结出细节描写的特殊作用:可以刻画环境,烘托气氛;可以点化命意,深化主题;可以泄露内心,活画神态;可以描摹动作,揭示性格。精当的细节描写,可以推动情节进展,达到烘云托月,起到一石三鸟的奇妙作用。
作者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只顾顺风顺水地一路写来,如风自然吹,如水自然流,只为表达痛快淋漓。我认为,作者的自由入境与出境的文学创作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借鉴并加以发扬光大。故此在我看来,该本与其说是一本评论,毋宁说是一本艺术方法论探讨与融进自己深入理解思考的阅读享受或称艺术审美活动。这里的核心词:理解与思考。为理解,他不惜引经据典,以理论来佐证;为了思考,他不惜以创作手法及方法论去对接。故此他的评论在总体架构上有了较深的文学理论功底。这是他的评论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和事半功倍的重要因素。在具体运笔上气定神闲,文思不乱。任凭风流起,稳坐钓鱼台,从容叙述,这也建立于他的理论自信,领悟自信和表达自信。但是笔者认为作者的引用复述还可更加“经济”,力避以引述诠释替代评述;审视应更加有力,不只一味仰视平视,应多取鸟瞰俯视,以作作家作品的高端揭示;三是语言上力避滑入“甜腻”一类。高迎春先生创作多年,成果丰硕,势头很猛,我们预祝他的人生充满美好,创作取得更大的成就!(2017,3,21-4,21 老城-新江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