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08|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他们从不是英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4-23 1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7-4-23 19:33 编辑

                                         他们从不是英雄
                                                ——刘醒龙《天行者》里的乡村教育世界

    坦白讲,这本小说我并没有读,只是从音频节目中断断续续地听过。


    这个音频节目一共设置了五十四集,从播放记录来看,我应该算是听完了,有的甚至听了好几遍,大约是因为第一次听得时候自己已然睡着了,只能重新补课,才勉强串联起来。


    其实故事并不复杂,作者也无意设置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这就是一个乡村教育和一群乡村教师的故事。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原本就不具备构成惊心动魄故事的要素。作者秉承其一直以来的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只是想铺开一个曾经真切地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群人的故事,他们是怎样在卑微中坚守,在困苦中恪守信念,在利人和利己的交割中凸显人格的力量,又怎样在平凡中彰显人性的光辉。


    界岭小学是一所村办的山村小学,那儿有一群民办教师。学校期望改善办学条件,老师希望尽快转正。目标很明确,过程很曲折,结果很堵心。


    说有一群民办教师都有些些牵强,因为长期稳定在那个学校里的只有三个老师:一个校长,一个副校长,还有一个就是教导主任。他们承担着全校六个年级的教学任务还有远道学生的生活照顾。他们自称是界岭小学的刘关张,支撑着这个偏远山村的文化传承。而生活所能回馈给他们的是持之以恒的贫穷和卑微。余校长以校为家,守着一个也曾经是民办教师但是因参加民师考试落下病根常年瘫痪的妻子明爱芬,还不时地预防着这个苦命女人随时的自残;邓有米副校长和他能干的女人一年几乎都吃不到一次肉;教导主任孙四海单身一人,经常通过耕种自家的茯苓地来周转学生的课本,接济自己生活在别人家的恋人王小兰和他们的女儿。生活的困顿挑战着极限,而地位的卑弱也让人痛心。一个村子的村长可以停发他们的可怜的工资,老会计可以戏弄孙老师的女人,走到哪儿身上都贴上了民办教师的标签——而这,更像是一种耻辱。


    读书没读好,如果遇到的是公办老师,理由是学生不是念书的料子,可是如果遇到的是民办老师,那理由就会变成是老师的不行了。村长余实说,要不是你们这帮民办老师教,我早已当上了乡长、县长甚至省长了。作为村里最高负责人,余实代表了一批人的意见乃至于长官的意志。


    事实上,即便有了后来的转正政策,官方多半还是从同情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说的最多的依然是诸如“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各级组织上不会忘记“之类的话,怜悯施舍的成分居多,对于他们真正的劳动和付出是认不上的。小说当中最后转正的一幕幕筹钱的场面令人心酸,几十块钱一个月的民办老师,一次性就要交齐一万多,也真狠得下心来啊!


   他们是有苦劳,但是他们更应该有的是功劳。中国广博的农村之所以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还能延续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延续,保存着阶层上下流动的最后一条窄窄的通道,靠的全部是民办老师。七八年恢复高考之后,如今走到中国各个行业顶层的精英只要是农村出来的,只能会是民办老师教出来的。


    可能在知识层面上,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他们可能确实有着事实上的局限性,这是历史造就的。三岁幼童尚且知道,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我们就算是饱读了诗书,反过来又轻蔑起了我们的出发点,当真就显得很有文化吗?


    “民办教师”是个特别的词汇,这个词语一出世就标志着他们的尴尬。“民”自然是农民,“师”指的是老师,也就是说他们是农民和教师的混合体,这非常像今天的“农民工”。这个“民”字就像落在脸上的黥刑,是黥布、狄青还有宋江等人脸上的刺痕。也同样如宋江,他们也渴望着有一天将刺青抹去,这是他们的终极梦想。这个梦想就像阴天微弱的星光引诱着他们,也像黑暗中藤条缠绕着他们,缠绕得很苦,相当地悲怆。


    乡村教育站万站长和十六岁就当民师的明爱芬是界岭小学的第一批播种的人,第一次转正的机会降临到了界岭小学。更为出色的明老师转正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心有不甘的万站长放弃了同样是另外一所学校的民办教师的恋人蓝小梅,而争取了一个部队高干离异两次的侄女李芳的婚姻,自然顺顺当当地转正。而愤懑的明爱芬试图通过考试来转正,怀有身孕的明老师最终因为淌水而落下终身残疾,直至最后生命的凋谢。曲线救国的万站长始终心怀愧疚,他几乎是用一生的时间实践这自我救赎:他偷偷送给明老师一台凤凰琴;他时常出门于界岭小学;他照顾自己的初恋情人蓝小梅以及蓝小梅的儿子蓝飞,他认真工作待界岭的老师如同兄弟,他说自己中了界岭的毒。在通晓整个故事之后,我却对这个不大光彩的万站长恨不起来。对于那么仅有的一次转正机会,每个人内心有波动是正常的,即便有所谴责,我们的指向可能更应该制度层面以及潜规则之类的东西。为什么一个干部的侄女婿就可以转正,乃至于迅速地成为全乡教育系统的第一负责人?人性的灰暗得以蔓延其实土壤才是最为重要的,于连为什么至今能博取同情原因就在于此。而且,这个万站长的代价也太大了。


    教育站长在乡村教师面前算是高高在上了,但是万站长依然保留着自己民办教师出身的质朴和真性情,一桩不大阳光的转正意外地换取了一个相当出色的领导。为了躲避界岭小学基建的工程款,他藏到了孙四海老师家的茯苓地里,玩起了灯下黑,杀了一个回马枪,还颇为得意,展示了老农般的狡黠;面对时常欺负学校老师的村长余实,他罕见地放下狠话,只要我万某人还在当教育站长,你儿子就别想转学!算是打压了村长的气焰;他刚刚走出校园的外甥张英才因为书生意气检举了界岭小学应付检查时的弄虚作假,使界岭小学到手的荣誉尤其是奖金化为泡影,万站长更是两耳光打醒了这个涉世未深的青年人,也使得张英才正视了民办教师和乡村教育的艰辛。张英才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洗礼,或者就像万站长所说的开始中“毒”,这股“毒性”浸入肌体,直到最后,他离开了县教育局,还是回到了界岭小学。


    张英才怀着万般的愧疚为界岭小学写出了一封报道,换来了各界的关注和捐助,也换来了一个转正名额。按理说,这个名额是张英才争取来的,给他实至名归,而万站长也完全可以波澜不惊地把这件事处理妥帖。但张英才放弃了,他把名额交给了另外三个人,学校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人选,张英才选了余校长,余校长选了张英才,谁都没有得到第二张选票,最后转正的名额留给了卧床半生的明爱芬老师。许久不见太阳的卧房里,明老师就像是一张白纸盖在了板床上,看不见一丝血丝,转正的消息让她瞬间复活。她勉强洗净了双手,极其认真地填好了转正的表格,然后沉沉地睡去。余校长和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一次仪式性的转正,因为明老师就像是在弥留之际等待着某一个亲人似的,表格填好了,人也就走了。


    明老师的死让三位老民办老师产生了一些想法,关于人生,关于人性,关于生命,他们再次将转正名额交给了张英才。他们只希望张英才不管走到哪儿,都不要忘记界岭小学和依然在苦苦支撑的民办老师们。这一次张英才没有拒绝。他也践行着自己的承诺,他毕生并没有真正地走出界岭小学,包括他最后的爱情,应该都发生在他最初教的那个女学生叶碧秋身上。


    转正的梦想每个人都有,每时每刻都有。精明的邓有米为了筹点钱找关系转正,居然去偷红杉树,被派出所抓去了。这实在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说在乡村里砍伐树木就是一件睁眼闭眼的事情。余校长想出了一个办法,只能把这件事往学校上迁移,说是为学校砍树维修过冬的。个性孤傲的孙四海虽然不屑于灯有米的行为,但也默认了校长的意见。尽管时常面对着极少的转正名额,他们偶尔也会有一些微妙,但他们的质朴还是保证了他们在做人的品性上有着大写的风采。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蓝小梅的儿子蓝飞身上。界岭小学送走了张英才,迎来了蓝飞,蓝飞以校长助理的身份保管学校的公章,精明的邓有米和孙四海预感到可能会出事,但余校长以君子之心度起了小人,以为应该不会。结果余校长外出学习培训,蓝飞还就自己把自己给转正了,这件事引起了几位民师的暴怒,邓有米已经勒起了余校长的脖子,但是余校长语重心长的开解和一双女式皮鞋缓解了这场事变。而余校长的宽容和那双皮鞋结果还相当意外地给他挣得了一场苍老的爱情,和蓝小梅。


    蓝飞是个不太可爱的青年,和张英才相比,他既没有人文情怀,也没有什么英雄主义,陷在了厚黑学的沼泽里。他只是想改变命运,过程并不重要,很实用,也很功利。其实他也不大适合当老师,因为他缺乏一个老师应该具备的爱心,他几乎无视学生的尊严,体罚之外还有歧视性的语言。不过,最后似乎混得也还好(这倒有趣,当不好老师的出门混世一般都还好,当好老师的几乎是与世隔绝,反倒落伍),对界岭这个地方也做了不少事,颠覆了界岭村的政权,让余实下台了。这件事的意义丝毫不亚于教好一个班级。


    蓝飞有一句话我倒是很喜欢。他说教育不能改变教育。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句话至今还有现实意义。


    偷树的邓有米最后也没有转正成功,应该说转正之后又被开除了。不过,他的开除却填充了一些温情的东西。民办老师转正需要交纳巨额的费用,邓有米因为操持有度,攥足了交纳的钱顺利转正,又以公办老师和副校长的身份成了学校基建项目的负责人。在村长余实的蛊惑和欺骗下,邓老师以为拿百分之二十的工程回扣是合法的,他想到了永远筹不足转正钱的余校长。于是他拿下了两万,准备给余校长和孙四海转正用,结果教学楼成了豆腐渣工程,邓有米案发被开除,并潜逃。这是一个让人恨不起来的犯罪分子,甚至是可以避免的犯罪——转正就转正,为什么要交那么一大笔钱?邓有米不识字的女人面对着教育厅的高楼大厦都能说出来“这幢楼房可以让多少民办老师转正啊”的话,如同天问!


    更悲情的是孙四海,就是每天清早吹着笛子奏起国歌举行升旗仪式的那个老师。他清高,孤傲,但内心热情似火。作为孤儿,自幼被老村长收留,年轻时爱上了村里的姑娘王小兰,到底是因为贫穷而错失了这段爱情。此后,他孑然一身,默默照顾着已经成为别人妻子的王小兰和他们的女儿李子,这件事比他能否转正更重要。他是一条真正的汉子,他的茯苓地只有两个用途:一是为学校筹措经费,二是接济王小兰母女,无怨无悔。同事们也认可了他这段摆不上台面的爱情。还是那个村长余实,在妒忌的龌龊心里支配下,挑明了李子是孙老师和王小兰女儿的事实,导致王小兰被丈夫掐死,也彻底扼杀了孙老师的幸福。故事的结尾,孙老师狠狠揍了村长几拳,为王小兰,为李子,为蓝飞,还为整个界岭村和界岭小学,他放弃了民办老师的角色,通过竞选成了界岭村的村长。


    在悲情故事的结尾,到底还是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


    同样光明的还有余校长,他和蓝小梅也走到了一起,算是上苍对于这两个苦命人的一次眷顾。反倒是开明敬业的万站长在酸溜溜地看着余校长收获着自己恋人的爱情之后,迎来的却是自己妻子的绝症。没有人应该遭遇上苍的抛弃,即便是相当过分的李芳。在病魔面前,很多人变得清醒和成熟,李芳也彻底转变,让万站长收获了久违尽管短暂的温馨和天伦之乐,即便这种幸福是掺杂泪水的。


    哪一种幸福不是掺杂眼泪的呢?


    万站长是个好人,余校长是,孙老师是,邓有米更是。


    我读小学的时候,启蒙老师是民办老师,一个人教一二两个年级,每天一早,他吹着铁哨,我们便从村子的四周集中到村中间的土坯教室里。中高年级是再另外一个地方上的,学校也依然只有一个公办老师,他是校长;上初中的时候民办老师的比例少了些,但是好几门课都是民办老师教的。那时候,可能是我们那么个乡村初中最好的几年。后来,我回到了我念书的小学,原先的老师成了同事,他们对于转正的渴望到了不愿提及这个话题的程度,国家一个政策,他们陆续转正,算是完成了夙愿,但幸福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因为他们发现随着年龄的老化和知识的老化,他们已然被边缘化。工资和身份的变化并不能将他们标签洗刷干净,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的梦想是转正——只是转正,而已!


    在《天行者》当中,省报的王记者感动于界岭小学的事迹,称民办老师为“乡村英雄”。我觉得他们从来都不是,他们也不想成为英雄,一般称为英雄的人背后总带着许多悲情,作为平凡人来讲,我只希望悲情的东西少一点。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19:3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民族上曾经亏欠过一批人,如今,这样的故事影影绰绰地再次发生着,我们习惯性错过。
3#
发表于 2017-4-23 19:47 | 只看该作者
先占位置,等会细看
4#
发表于 2017-4-23 20:39 | 只看该作者
一口气读完,竟一时说不出话来……
5#
发表于 2017-4-23 20:53 | 只看该作者
民办教师真不容易,现在国家对原来的赤脚医生老年生活都有了补贴但愿也能让没转正的老师有点照顾。
6#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20:58 | 只看该作者
七大姑八大姨 发表于 2017-4-23 20:39
一口气读完,竟一时说不出话来……

你该不会做过民师吧
7#
发表于 2017-4-23 21:0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问候老师了。
8#
发表于 2017-4-23 22:49 | 只看该作者
想起了“驴得水”。不一定比那时强。
9#
发表于 2017-4-24 08:17 | 只看该作者
作为平凡人来讲,我只希望悲情的东西少一点。===孔老师这篇,我也感到无言的悲伤。我身边这样的事例也有,我们曾资助的山区小学,她们就是生存艰难的实证。幼儿教师每月240,民办教师拿着锄头上课。一言难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08:45 | 只看该作者
文字闪耀生活 发表于 2017-4-23 20:53
民办教师真不容易,现在国家对原来的赤脚医生老年生活都有了补贴但愿也能让没转正的老师有点照顾。

待遇现在还好,毕竟越来越好的。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08:45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7-4-23 21:01
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问候老师了。

谢谢,我是民师的学生,同事还有亲人。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08:46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7-4-23 22:49
想起了“驴得水”。不一定比那时强。

还真不一定,驴得水们心之所至,还能跳段舞玩玩情调之类,我们的乡村老师不会。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08:48 | 只看该作者
秦皇岛简枫 发表于 2017-4-24 08:17
作为平凡人来讲,我只希望悲情的东西少一点。===孔老师这篇,我也感到无言的悲伤。我身边这样的事例也有, ...

我刚教书那会儿,学校没有厕所,我们时常提着裤子在村子里转悠,又怕里面有人,一般都在所谓的厕所门口先咳嗽几声……
14#
发表于 2017-4-24 09:39 | 只看该作者
对; 他们从不是英雄,他们只是平凡得亦如原野上的狗尾巴草,顽强的生活着,跟命运抗争。
一孔的文章总是让人思考,总能得到启示。文人的人文关怀跟良知,你做到了。佩服大地上有这一伙人的存在,让乡村教育看到希望,也让土地多了温馨。
15#
发表于 2017-4-24 09:45 | 只看该作者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被老师领着去老乡土里摘棉花。还有当时我们村里领导的女儿曾当过民师,后来闹得不愉快,原因可能是因为竟聘落选,被别人挤下了,她那时已经下嫁农村了,着实有些委屈。不过塞翁失马,失落的民办教师在我们领导回城后,她也通过各种渠道进城关镇计生办,额滴那个神,当时的计生办,可是大权在握啊,说不让生就是不让生。据说她曾经失落过的所属乡村及学校,一提起这事就浑身不自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10:32 , Processed in 0.15671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